-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武平县
交椅山在□□里63。山两脉交加,形如交椅。 鹅头山在□□里64。山上有石若鹅头然。(上二山俱县北。) 天马山在□□里65,以形似名。 梁野山《大明一统志》作梁山。在信顺团里。高五千余仞,凡十二面。绝顶有白莲池。旧传乡民采茗至一岩,内有佛像经帙钟磬幢盖,焕然如新。后再往,遂失故道。唐开元中,有福僧卓锡此山,毒蟒恶兽为之驯伏。(上二山俱县东。) 双廌山在□□里。双峰高插云汉。 灵洞山在□□里66。山有仙人上马石、蛟池、汤泉、石龟之类。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下有灵洞院、洞元观,今俱废。又有石井凡三,旧传为葛真人炼丹井。(上二山俱县西。) 石径岭在□□里67。高峻多石,路通羊角,水接江西会昌县界。 当峰岭在□□里68。凿石为路,其长五里,下接永平寨。上有泉两泓,自石眼出,名双井泉。 黄公岭在□□里69。与长汀县分界。修阻二十余里。上有圣公泉。旧传定光佛过此,偶渴,因而卓锡,泉迸石中,仅杯勺许,虽千人饮而不竭。(上三岭俱县北。) 伏牛岭在□□里70。岭有石,高广百丈,状如卧牛。 狮子岭在县南□□里71。上有石若狮子状。 桥背岭在县东北五里。路接太平桥。 南安岩在县南□□里72。其形如狮子。旧为龙鼋窟宅,俗呼龙穿洞。后定光佛卓锡于此。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旷,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又有石鼓、石虎、石龙、石龟、石猫,俱以形似名。宋郭祥正诗:“汀梅之间山万里,南安岩窦何玲珑!青瑶屹立敞四壁,巧匠缩手难为工。”前有十二峰,森然并峙,若拱揖然。宋孙章诗:“苍峰十二碧岩隈,岂是飞从海上来。灵境莫将巫峡比,但令云雨下阳台。” 象洞在县南□□里73,接潮州界。其初林木深阻,后渐次芟辟为聚落。萦纡环抱之地,凡九十有九,号九十九洞。宋时尝置寨于此。旧传象出于其间,故名。 绿水湖在南安岩前。相传定光佛创院时,水色深绿,可以彩画,妆饰院宇所用大绿,皆取于此。及其化去,则水色遂变,不异常水矣。 化龙溪一名南安溪,在县治前百步许。源出清平乡,南流合归顺乡小溪,入广东程乡县界。 千秋溪在县东。源出梁野山。 武溪 濠坑溪在丘留东里。源出江西安远县界,西南流。(上二溪俱县西。) 渔溪在县北丰顺平里。源出当峰岭,下会禾丰溪,合径口水南流。 黄沙溪在县东南。溪多沙少石,故名。 禾丰溪在县东北。源出当峰岭下,南流入渔溪。(已上六溪俱流入化龙溪。) 大顺岭小溪在县东信顺团里。流自露溪保北入长汀县界七里河。 顺明溪在县西顺明里大岭下。西流出江西会昌县界,入大溪。 露溪在县东北一里。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 九潭在县东北。众水所聚。今淤塞已平。 龙溪潭在县西□□里74。旧传龙穴其间,祷雨辄应。 云磜溪在县东□□里75。色如白练,又名白水磜。 县溪诸滩剪刀交滩。在县西归郡里。 白鹭滩。在县南丰顺平里。七里滩。在县北大湘亭里。 大顶滩。 弩牙滩。 钩丁峰滩。 小笼钩滩。(上四滩俱在县北归郡里。) 放生池在县治西门外。 热水泉在县南□□里。 龙泉井在县南禅果院殿后。相传定光佛所凿。其水澄滢甘冽,后有以污浊触之者,一夕,龙斗于井,飞腾而去,自是色味俱变。宋庆元间,龙复见,水复其旧。
清流县
屏山在坊郭里。屹然特立于县治之后,苍翠如屏。 象形山以形似名。 莲花山中有莲池。(上二山在永得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龙山在县南坊郭里。自长汀平原山一脉蜿蜒而来八十里许,至是顿伏,低昂盘旋回顾,乃县之左山也。堪舆家有“左龙右虎”之说,因名。山腰一峰高耸,陟其巅,则邑之风景,俱在目睫,名南极山。上有二小庵。龙山之左有铜锣山,其顶平圆如锣状。又有塔山,盖龙山之支山也。山巅旧有塔,今废。下有万寿寺。 东华山高大而长,林中郁茂。上有二庵,一据绝顶尤胜。 笔山层峦迭嶂,盘亘数里。中耸一峰如笔。(上二山在坊郭里。) 莲叶山 斗笠山上二山以形似名,在仓盈里。(已上四山俱县东。) 方山在大溪之西。山形方正,故名。 西灵山县之右山也。旧有西灵庵。(上二山在县西坊郭里。) 贵人山 梦溪山 铁石山多石,坚黑如铁。或云旧产铁。(上三山在梦溪里。) 丰山在罗村里。山极峭绝。其顶如磨,常有云气覆之,秋霁方露全体,人迹罕到。宋有道士刘姓者,尝与其徒五、六人,裹粮攀跻,凡六日乃至其巅,坦夷可坐数十人。上有田地,又有棋局、丹灶、础石散于地,如故居废址,疑为神仙窟宅云。(已上四山俱县东南。) 拜龙山在坊郭里。与南极山对峙,状若人拜。 渔沧隔山 枫隔山多枫木。(上二山在四保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向阳岭一名激阳。 玉华岭上有玉华西洞,石峰矗立,翠色横空,玲珑穿透,可容百余人。中有石窗、石龛、石观音、石莲花、石狮子之类。宋乾道间,始建佛庐。玉华洞之西有三穴。旧传一道人秉炬赍粮,行一日余,出洞口,乃宁化县境,名石燕洞。玉华洞之东,又有灵龟洞。 高地岭在大山中。其地最高。(上三岭在县北永得里。) 高阳岭在县东,岭之上先得日光,故名。 高风岭在县东北坊郭里。宣德间创亭其上,匾曰“高善”。 长空岭在县东南仓盈里76。 蒋公岩在□□里77。丛石嵯峨,外险中宽,宋绍兴初,有蒋道人居此,能辟谷,后不知所终。 七峰岩七峰突然聚于一处。 清溪岩中有一水流出,清莹异常。 灵龟岩旧传有僧见大龟于岩下,而心异之,因创庵以居。(上三岩在永得里。) 狮子岩在归仁里,以形似名。(已上五岩俱县北。) 马儿岩在县东梦溪里。一名马子岩。旧传有马生驹,化而为石。 灞涌岩在县东北坊郭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之胜。旧传定光佛游憩于此。岩前尝有金莲涌出,故又名灞涌金莲岩。 白云岩在县东南永得里。相传国初漳州有江姓者栖此岩后,惟见白云冒其上,访其人已化去矣。乡人因像而祠之。金乌石在龙潭桥东78,今没于水。 廪石在仓盈里。高大圆尖,若廪米然。(上二石俱县东。) 玉兔石在凤翔桥北。色莹白,春夏或变青红色,今坠溪中,惟见其底。 狮子石以形似名。(上二石在县西坊郭里。) 大溪在县治西。源接宁化大溪,环抱县治三折,经渔沧潭,出九龙滩趋沙县而东。 芹溪源出归化县至安镇。 沙溪在归仁里。 连城县溪自连城至县东六十里罗口。(上三溪俱县东。) 清溪在县北。发源宁化县至嵩口。 梦溪在县东南山涧合流。 三港溪在县西南。源出宁化县。 半溪在县东北。源出高地岭至白石桥。(上七溪俱流入大溪。) 渔沧潭在龙津桥南。三潭相属,深不可测。西岸有巨石对峙,渔人多萃于此,故名。 长空潭 秋口潭二潭俱以滩名,皆深不可测。(上三潭俱县东。) 长空滩在县东。其中屹立一大石,水势汹涌,舟人惮之。 九龙滩在县东南。内三滩在永安县境,故又名六龙滩。详见《永安县志 山川》。 放生池在县西登真观前。 东峰泉在晏公庙下。邑人架竹引过龙津桥,利济甚多。 东庵泉在庵山之麓。泉甚清冽,宜作茗饮。(上二泉俱县东。) 汤泉在县东南,凡三:曰池溪,曰丘源,曰嵩口,其热如汤,发源处可熟鸡卵。 泗圣井在县北平山。 仓前井 真武井石岩四围,中一穴,泉味清甘可饮。一名圣堂井。今亭于其上。(上二井俱县南。) 县前井水清冽而美。尝覆以小楼,水即涸,因撤去之,泉水如故。 城隍井水味淡,以煮茗则有矾气。(上二井俱县治东。) 东岳井在县治东南。水甘而冽。
校 注
1 乾隆《龙溪县志 山川》作“凤山”。
2 乾隆《龙溪县志 水利》作“在城西西湖天妃院”。
3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圆峰山在梁山之南小尖之麓。”《方舆胜览》云:“梁山秀丽而崇圆,又称圆山。按梁山崇而不圆,亦未闻以圆称者,所谓圆山疑即此矣。”与此所记不同。
4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及《闽书 方域志 漳浦七都》注云:“屿曰竹屿,湖曰蜡湖。”然则蜡湖故在七都也。并存以俟考。
5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宋令傅希龙所凿也”。
6 应作“杜佑《通典》”。
7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上》引沈存中《笔谈》,以证此水不会致瘴,可互考。
8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将浴投十钱”。
9 康熙《漳浦县志 方域》作“在二十八都”。
10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九侯山又名九猴山。”
11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无三台峰,只有三尖峰,并谓在州东百里。不知是一是二。
12 乾隆《长泰县志 舆地》作“梁冈山”。
13 乾隆《长泰县志 舆地》作“在石铭里”。
14 按同治《南靖县志 建置》载:元至治申割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设治,曾一度徙治于此。原名南胜,后名南靖。
15 同治《南靖县志 山川》作“历洋头,经下里、后市”。
16 同治《南靖县志 山川》作“历三坪寺,经圆渚桥”。
17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作“文笔山”。
18 道光《龙岩州志 封域》作“在县南三十里居仁、永福之间”。
1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峰障山”,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称:“赤坑障山,县南五十里。又名赤峰障山。”
2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百八十里”。
21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南二百里”。惟前者作“下有上宝场”,后者则作“下有七宝场”。
2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府城东南三十里”。
23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二十里”。
2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南百里”。
25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南百五十里”。
2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五里”。
2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长汀县志 山川》均作“县东二十里”。
28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南三十里”。
29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东南四十里”。
30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东南五十里”。
31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南二十里”。
32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作“县西五十里”。
33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东十三里”,《长汀县志 山川》及《方舆纪要》作“名子湖,县东十三里”。
3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南十五里”。
35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南六十四里”。
3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县东十里”。
3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今水仍复故道”。
3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城东八十里”。
3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郡人正已开凿”。
4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登高岭,在县北门内”。
41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城门障山”,谓卓立如屏障。
4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灵隐山东北十里”。
43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南四十里”。
44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五十里”。
45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北六十里”。
4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一里”。
47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4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蓝布池”,应改“地”字为“池”字。又“在县北二十里”。
49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北四里”。与此不同。
5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紫金山”,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亦作“金山”。
51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挂袍山”。
5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势若屏障”,宜据改。
53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南十里”。
54 乾隆《长汀县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南十五里”。
55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箩峤山下”。
56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里”,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五里”。
57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二里”。
58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志“在县东十五里大溪中”,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北七里”。
59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胜运湖,一在县南胜运里,一在北门外,有二湖,亦名天井”。“新”字宜改为“胜”字。
60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及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均作“在县北长汀界”。
61 民国《上杭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十五里”。
62 乾隆《汀州府志 山川》作“昭阳门”。
63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十里”。
64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十五里”。
65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东二十五里”。
66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西十里”。
67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八里”。
68 康熙《武平县志 山川》作“在县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