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汀州府
长汀县
卧龙山在府治后。为郡之主山,偃卧如龙。登山椒,尽见井邑,它山皆拱揖俯伏其下。一名无境山。宋郡倅郭祥正诗:“卧龙胜事堪图画,迥压闽南七八州。” 鸡笼山在府城北成上里。以形似名。旧传宋时王中正成道之所。郭祥正诗:“神仙之府名鸡笼,千寻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濛濛。” 南山屹然如屏,青葱可爱,府治前山也。其下坦夷,有文殊、同庆二寺。宋郡守陈轩诗:“呀然碧玉洞,屹立分双户。天生护佳景,常恐尘土污。”(上二山在左厢。) 圆珠山在右厢。形圆如珠。宋郡守张宪诗:“万迭层冈揖卧龙,一峰圆顶翠凌空。”一名龙珠山。俗呼宝珠峰。 玉女山在古贵里。旧传王氏女修真之所。月明籁寂。隐隐有音乐声,下有通仙桥。 赤坑障山在□□里19。 灵蛇山在□□里20。山旧多蛇,下有佛庐及蛇山庙。(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东山在府城内正东,卧龙山之首也。上有鄞江台,傍有五显庙,今废。 拜相山俯挹卧龙山,如人之拜。 莲花山在左厢。 笔山按《大明一统志》作“笔架山”,在归阳里。(上二山皆以形似名。已上四山俱府城东。) 展旗山在□里。以形似名。 濑溪障山在□□里。(上二山俱府城西。) 马鞍山在左厢。以形似名。 翠峰山在府城东北归阳里。壁立千仞,绀碧可爱。其上烟云出没,惟天色晴霁,卓午方见其顶。一本作“翠峰,在府城东南”,误。 七宝山在□□里。下有上宝场21,今废。(上三山俱府城东南。) 二老峰在府城东五里。双石峭立如人形,故名。 西峰在卧龙山之右。上有西峰、法林、罗汉三刹。 双峰山在府城东南□□里22。峰峦双耸,高入云汉。 横冈岭在府城内卧龙山之左。 白叶岭在左厢。上有白鹤庵。 枣木岭在□□里23。 分水岭在成上里。 簑荷岭在□里24。地产簑荷,故名。 桑溪岭在□□□里25。(上五岭俱府城南。) 东庄岭在□□里26。下有平田千顷。 枸木岭在□□里27。 大息岭在归阳里。(上三岭俱府城东。) 白头岭常有白云冒其上,故名。 新路岭峭险壁立,沙砾崎岖,行者病焉。岭下即隶江西,此天以限闽中也。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尝设隘于此,以备赣寇,名罗坑隘。(上二岭在古贵里。) 佛岭在左厢,今名通济岩。石壁间有佛庵,宋长史邓曾建。后人复创长史亭于庵侧。 湘岭流在□□里28。 流源大岭在□□里29。 归岭在□□里30。路通连城县。(已上六岭俱府城东南。) 宣岩在青岩里。宋崇观间,宣明隐居于此。洪刍诗:“一纶涵碧磻溪钓,千穗垂黄谷口耕。” 石燕岩在古贵里。相传尝有飞燕数十,遇骤雨集石上,皆化为石。 云谷岩在南山之址。 朝斗岩在南山崦。缘石扪萝而上,俯瞰城市尽目睫间。下有祐圣祠。(上四岩俱府城南。) 通济岩在左厢。上有庵,祀伏虎禅师,祈祷多应。 霹雳岩在拜相山之隈。宋元祐间,白昼迅雷一声,岩窦划开,中有丹灶,后建祐圣道院于岩间。(上二岩俱府城东。) 狮子岩在府城东南青岩里。双石为门。相传定光佛初振锡于此。 苍玉洞在东禅寺前道旁。两石对峙如门,内有烟屿、仙掌、鹤巢、抱云等石,清气逼人。宋蒋之奇诗:“苍玉门径阔,白云庭院深。”谢洵诗:“溪瘦玉声小,山横翠色深。”仙隐洞在云骧阁下。石径缘溪,嵚崟深窈。洞外两石阁,一小石,天然成门,内颇宽广。宋郡守赵宗模开辟,以发天秘,创溪堂及数亭。继守林岊复创洞天书院及白鸥亭,今俱废。(上二洞在府城东左厢。) 飞来石在府城内云骧阁之西。相传一夕随雷雨而至。 石壁在府城南□□里31。 乌鼻石在府城东惠民桥上流。 白面石在府城西□□里32。 鄞江在府城东,即东溪水。自翠峰发源会鄞坑水,至张家陂,与正溪合。蒋之奇诗:“鄞江一丈水,清可照人心。” 寅湖距府城二里许,周围百步,以其居郡寅位,故名。湖中一小山,虽水溢不没。宋长汀宰钱厚,濒湖创亭,今废。 子地湖在□□里33,居郡子位,故名。其地入东禅寺,今垦为田。 青草湖在归阳里。深不盈尺,广不逾丈,其中草色长青。蒋之奇诗:“地无一勺水,安得有湖名?世事果如此,风波平地生。”(上三湖俱府城东。) 辛湖在府城西一里许,周围七十步,居郡辛位,故名。 正溪在府城东南,又名大溪。发源宁化县界,出石含,历谢地、新桥、湘洪峡,迤逦至东庄潭,分为二派:一派自有年桥入,一派自济川桥入,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以达于海,即汀水也。详见《郡名志》。 东溪即鄞江水。 梓步溪源出大息岭,左至南田。 小湘溪源出南原,至湘洪庙前。(上三溪俱府城东。) 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大原,过杉岭至南拔桥下,官引一派东至为城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一派又东至于西田,过富文坊,抵州湖庙前。 南溪在府城南。源流不一。经普济桥至南口。 北溪在府城北。源出横坑,过攀桂桥。(已上五溪俱流入正溪。) 曲潭在□□里34。 大潭在□□里35。(上三溪俱府城南。) 龙潭在左厢云骧阁下。东岸有龙祠,遇旱则祷雨于此。 白步潭在□□里36。 东庄潭在东庄岭下,今水徙于都教场之后37。(上三潭俱府城东。) 麻潭在府城东南右厢。郡之众流皆会于此。山势蟠亘,过此,折为九曲。 磜角在古贵里。高岩怒湍。溉田甚广。 磜头在归阳里。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上二磜俱府城东。) 五百滩自汀抵潮,溪滩五百。 放生池因云骧阁下龙潭为之。 金乳泉在府宅堂东卧龙书院之右。旧为枯池,相传宋郡守赵遂良用定光佛偈投池中,得清泉,郡人因偈中语取今名。 汤泉一在府城南清泰里,周围数十丈,能熟物。宋绍兴间,郡砌石池,覆以两室,异向,则以别男女。旁结庵名“无垢”。县尉李格为记。一在府城南安仁保,由石窦涌出,溉田甚多。 法林袈裟泉在府城西法林寺。旧传有老僧讲《法华经》,夜窗牖忽明,见一龙蟠石上,遂以袈裟覆之。翌旦,石裂一泓如袈裟状,清泉坌溢。 玉泉在府城东南□□里38。清泚而甘,流为瀑布。旧有佛庵,前后植茶,其品与建溪相伯仲。 邓长史井邓曾凿39至丈余,遇盘石,闻其下有泉声,以铁杵撞穿之,泉涌出,四时不竭。 南亭井在富文坊。阔丈许,引手可掬。(上二井俱府城南。) 鄞江井在府城东左厢金花坊。深仅三尺,春秋潦而不溢,夏冬泉出不涸,溉田甚多。其水称之,重于它水。 弼星井在府堂西。 巨门井在府治东北塔院前。旧传白鹤仙迁城之初,谓如斗形,故按斗象开七井,以七星名之。 禄星井在府治后园西北。 廉星井 武曲井 文曲井(上三井在府治东南。) 魁星井在府治仪门外西南。
宁化县
翠华山在城里。山色苍翠,为邑人游览之所。 宝山旧传山有五色石,璀璨如宝,故名。其石性刚,或磨以为珠,不堪用。 凤凰山崇冈峻陇,蜿蜒起伏,其形如凤。(上二山在龙上下里。) 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旧传有陶姓者结茅其上,因名。 梳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招得里。已上五山俱县北。) 南山在兴善里。其山中起一峰如笔架,为一邑之望。流水一带,环绕其下。 五灵山在县市。即五家山。上有普惠王祠。祠前昔尝产灵芝五茎,闻于朝,敕改今名。(上二山俱县南。) 龙须山在县东招得里。草生岩石如龙须然。 罗平山在县东北泉上里。旧传罗平者隐居于此,故名。 牛头山在县西北兴善里。以形似名。 鹫峰在县南新村里也。 登高山在城里40。重九日,邑人多载酒囊茱登高于此。 苦竹岭以所产名。其岭甚高,四时常有云气。 神王岭上有神王庙,乡人旱潦疾疫必祷于此。 南桥岭岭势高拱如桥,故名。(上三岭在永丰里。已上四岭俱县北。) 狮子岭岭有石,形如狮子,故名。 罗汉岭(已上二岭在县南新村里。) 金船岭在县东永丰里。旧传山有金船,其光夜现,乡人求之弗得。 狐栖岭在县治西龙上下里,其状如屏。相传有白狐栖于此,故名。 城门嶂41在县东北泉上里。山势卓立如屏嶂。元季寇敌,邑人多避兵于此。 瑞花岩在县北□□里42,旁有僧舍。又名下岩。 龙池岩在县南□□里43。旧传尝有龙蟠于此。蒋之奇诗:“苍龙蜕骨去已久,山根一穴如天开。寄言俗客不可入,往往白昼生风雷。” 西岩在县东北□□里44。石笋屹立如门。其中空洞,可坐千人。有数石室:曰宝陀石,中置观音像,曰乳穴,必烈炬然后可入,中有泉,乡人祷雨辄应;曰丹室,一小穴,匍匐乃入,其中宽明,有丹灶之属。其一方丈,初入颇暗,坐久忽明;其一如堂奥,寒气逼人,不容久立。旁有龙井,深不可测。东岩在西岩之侧。其中亦有数石室。初入隐隐若有人形,谛视则无有,谓之仙影洞。旁有石莲数朵,大如车轮。左有石龛,藏经其中。又有石如壶,高可二丈,泉涌出壶口,皆成钟乳。最高处有石鹤,若奋飞之状。 灵隐洞在县北五十里。旧号洞源岩。宋治平间,有僧祖庆者结庵于此,遂芟辟其地。洞前重冈迭,小涧横绝,烟云缥缈,群石奇诡,状类不一,野花殊草,香气蓊葧荔。又有一石,拔地而起。上有洼樽,乳泉滴沥,满而不溢,病者饮之或愈,祷雨亦应。 黄连洞在县东五里。地多产黄连。县旧以此得而名之。 乌路峡在县南新村里。两岸壁立,水势萦回,深不可测。 狮子石在登荣乡田门。以形似得名。 危石在□□里45。突然一峰,四壁斗绝。宋绍兴间,有僧祖月者结庵其上,名曰翠峰。(上二石俱县北。) 狂波石在县东赤冈潭中。旧传有二龙蟠石上,水涨则波涛汹涌,故名。 蛟湖在龙上下里。深不可测。昔有僧结庵其上,尝见白龙卧湖面。乡人遇旱,以败铁投于内,辄作暴雨怒涛,涌出其铁而后已。宋嘉泰间,郡守赵映祷雨有应,遂建龙神庙于湖侧。 柘湖在泉上里,去蛟湖不远。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多。 羊鸦湖在柘湖之侧。旧传鸦噪于木,羊跪于地,忽成此湖,故名。(三湖俱县北。) 大溪在县南。溪之源凡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长坊来会。此三派,县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台田岭与邵武建宁县分水至县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侧潭来会,又至县东渡里许,与上流三派合而为一。然后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津,抵福州,而入于海。 龙门潭在在城里。其深莫测。自龙门桥出会大溪。 神头潭在兴善里神头岭下。水清澈极深。 斑竹潭在七里潭侧。多斑竹,故名。(上三潭俱县南。) 龙潭在县东□里46。旧有龙神庙,今废。 赤冈潭在□□里47。(上二潭俱县东。) 院子坑潭在县西在城里。遇久雨,水溢,接大溪。 龙潭磜在县北泉下里。旧传有鼋浮水面,溪水即涨。岁旱,乡人取其水祷雨多应。 雷鸣磜在兴善里。声如雷轰。 潭飞磜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磜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地,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有寇作乱于此,后讨平之,因置南平寨。(上二磜俱县南。) 七孤龙在县南乌路峡下。清流激湍,逶迤七曲,舟师惮之。 蓝布地在县北□□里48。旧名水丰池,产藕最佳。 放生池在县南。 万斛泉在县北石洞中,坌涌而出,流为小涧,下溉田数千顷。 洁溪泉在县南□□里49。清泚甘冽,一名滴龙泉。 甘泉在鹫峰院。 光严井在县治后、光严寺前。其水清冽甘美,市人争先汲之不竭。 太平井在太平巷口。水极清澈。 周家井其水清冽,虽大旱汲之不竭。(上二井俱县治东。) 古井在县西五里。清澈甘冽,病者饮之或愈。
上杭县
金山50邑之主山也。峦嶂,苍翠如画。宋康定间尝产金,因名。山之上有三池,名曰胆水。其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池,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铜。后县治既迁,则其水遂变,不异常水,而浸铁亦不复可成铜矣。山之侧有百丈磜,高可百丈,一溜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山之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插空。旧传有童子牧牛其上,得白璧一双,因名。《大明一统志》云:“据金山之阳,故名。”近山有岩,名曰宝兴。 灵蛇山峭拔凌空。旧传山有巨蟒出没,人过其处必祷之,故名。(上二山在平安里。)
七峰山在城里,为邑之后镇。七峰岌并,翠丽可爱。堪舆家谓上应北斗故又名七星山。(已上四山俱县北。) 袍山51为邑之前镇,以形似名。旧志云:“未县之先,林木森蔚,有术者过之,谓其民曰:‘袍山苍苍,朱紫盈坊。未几,迁县于此。” 横琴山横亘县前之溪南,平广延袤如横琴然,亦名横琴冈。冈之后有井,凡有疾者,多取其水洗之,云有验也。以其上有观音庵,因名观音井。(上二山在县南,在城里。) 冷洋山在在城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旧有道人结庵其上。
乱石隔山在古田里。其上乱石巉岩,故名。(上二山俱县东。) 展旗山在在城里,为邑之右镇。数峰联属,迤逦若展旗然。 石狮山在来苏里。山石巉岩,状若狮子。 铁嶂山在胜运里。石壁峭拔,势若平嶂52。山之西产铁矿。(上三山俱县西。) 覆箩山在县西北在城里。高耸特立,山顶端圆,若覆箩然。 高唐山旧传有姓高、唐者二人,年皆九十余,一日登此山,遂不复归,因名。 羊厨山高可百丈,盘亘百余里,据汀、潮二州之界。危峰怪石,千态万状。其巅常有群羊栖止,人迹罕到。(上二山在县西南来苏里。) 插笏峰在县南□里53。其峰有四,葱蒨秀丽,故名。又名美女峰。 双髻峰在县东□□里。为邑之左镇。双峰并耸,若双髻然。 三层岭在县南□□里54。岭三级始至其脊。成化元年,邑民李时英夹道植松五百余株,行者便之。 罗括岭旧传有罗括者结庐于此,因名。 双溪岭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隔界。(上二岭在平安里。) 炉背岭在□□里55。乡人尝建炉于其前,故名。 石冷羊岭在在城里。岭多石,密迩冷羊山,故名。成化十二年,邑民丁质植松数百株,以荫行者。 香岭在白砂里。旧有檀香木数本,因名。新志谓上产木乳膏,居人采而爇之,故名。(已上五岭俱县东。) 大磜岭在□□里56。路通武平。 石牌岭下有巨石,方正如牌,故名。 灯笼岭上有石若灯笼状。 蜈蚣岭岭路蜿蜒若蜈蚣然。正统间,乡民吴广植松千株,以便行人憩息。 棉岭在棉村,故名。景泰间,邑民唐常夹道植木千余株,人赖以荫。(上五岭在县西胜运里。) 管公岩在县北平安里。深广数丈,内有石鼓,击之辄鸣。旧传有管姓者修行于此,故名。 仙女岩在县东白砂里。负冈瞰溪,中广三丈,有穴上透天光。旧传尝有仙女居此。 黎公岩在□□里57。旧传尝有黎姓者修炼于此。 青峰岩在来苏里。尖耸苍翠,故名。(上三岩俱县南。) 东安岩旧传定光佛尝栖息于此。 石燕岩天顺间,乡民建庵于其上。(上二岩在县西胜运里。) 赤面石上圆下方,峭直如壁,其色赤。 石龙横亘大溪中,背有鳞文。遇旱,乡人积沙石于其背,即雨;水涨,荡去沙石乃已。 观音石在大溪中。其石有三,以形似名。前有观音潭。(上三石在县北平安里。) 乌虎石在□□里大溪中58。俨然如虎之蹲踞。 狮子石在□□里梅溪寨之西水口山巅,高数十丈,长称之,状若狮子之卧。 香炉石在白沙里九曲水口,以形似名。(上三石俱县东。) 鬼湖在县北平安里。广丈有奇,深不可测,旁无寸草,人莫敢狎。相传下通大溪,乃蛟龙窟宅。 天井湖在县南新运里59。阔五十余丈。旧传深浅莫测,一日水忽涸,而复涌出于十五里之外。今春盈秋涸为常。 大溪在县南。发源于长汀县界,众溪汇合,入县境,与旧州语口水会,至县治南山下西流,又南经潭口,抵广东潮州入于海。 九曲溪在县东白沙里。源出新坊口,萦纡九折至语口。 黄潭溪源出龙岩县石门,至汉漈硿。 安乡溪源出东安岩山涧中。(上二溪在胜运里。) 濑溪萦纡至展旗山下。(已上三溪俱县西。) 南宝溪源出南宝山下。纳矾水,会金山下溪,至钟寮场,与南桥小涧竹林坊水合而东流。 矾溪赤水出钟寮场之东,与南宝溪合。 新田溪在钟寮场西。与南宝溪合流,过灵蛇山,会语口溪,南流至旧州。 金山下溪流数里,渗入沙石中,号干坑,数百步外复涌出长流。 水浦溪源出武平县界。经岩头铺至水布滩。(上五溪俱县北。) 苦竹溪在县东北。源出白沙里山涧中,合众流至水西渡。(已上十溪俱流入于大溪。) 草鞋潭在□□里60。延袤数里。舟人云,行竟此潭,可成草鞋一双,盖状其长也。 黄土潭在平安里。潭旁土皆黄色。(上二潭俱县北。) 相公潭在县南三里。 滩头潭在县东一里。 石壁潭在县西石壁寨之下。 县溪诸滩高车滩。旁置高车,转水溉田。 马尾滩。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上二滩在县在城里。) 逃船滩。滩势甚险,舟至此,必避溪旁,齐力备器,然后敢过。 掺篷滩。 上徐滩。 下徐滩。 大笼钩滩。屈曲若笼钩然。(此七滩尤险。上五滩在县西胜运里。) 大孤滩。在县南来苏里,众石槎牙,船不可下,行者至此,必易舟而去。 回龙滩。有石如龙渡江。 白石滩。 禾滩。滩侧有石平坦,农者往来,常顿禾其上。 目忌滩。水极湍急,舟人畏视之。 镬风滩。滩有二水,一直一横,浪滚如镬。(上五滩在县北平安里。) 御天池在县南塔院前。蓄水备旱,宏深不竭。 放生池在县西驷马桥下。 佛岭泉在县东□□里61。水自石孔中出,清澈可鉴。往来行人饮之,未尝少减。 瀑布泉自山巅直泻而下,如飞链然。 里田汤泉其热可熟生物。旁亦有冽泉,盥濯者恒取以相济。 小拔汤泉其泉性温可澡浴。(上三泉在县西胜运里。) 碧泉井在县南三十步。 观音井在县治西北。 吴公井宋庆元间,有龙见于水中。 射圃井在射圃前。 东门井在昭场门62内。(上五井俱县治东。) 灵源井大旱不涸,霪雨不溢。 普济井 甘泉井在进士坊北港内。其水重于它水。 石固井在石固庙前。(上四井俱县治西。) 应星前在县治东北。 所前井在县治西北千户所前。 新开井在县治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