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漳浦县
罗山在七都。环邑诸山,皆此山发脉,罗列拱邑,故名。山之上有东罗岩。 大帽山在县北二十八都。高大圆秀,自泉而下,远见此山。(上二山俱县北。) 良山高数百丈。东接潮界。宋贤良潘存实读书于此,故名。 梁山高数百丈,周回百余里,秀丽而崇圆,又名圆山3。山有大峰十二:曰莲花,山之中峰也,相传为齐武帝所赏,更名齐帝石;曰狮子;曰金刚;曰力士;曰双髻;曰长剑;曰七星;曰八柱;曰观日;曰临海;曰晋亭,在莲花峰之西,相传葛洪常居之;曰青阁。古记云:“梁岳,闽中之望也。”《图经序》云:“梁山记董奉之游。”唐吴明伟诗:“梁山重回首,翠峰三十六。”张登诗:“孤高齐帝石,潇洒晋亭峰。”宋潘存实诗:“根盘来楚、蜀,作镇表瓯闽。”山之上有中峰岩,又有瀑布泉。宋蔡希遽诗:“会稽之南罗浮北,中有大梁神仙宅,瀑流今古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山之东南盘石上,有穴屈折上穿如井水泉涌出,大旱不竭,谓之灵泉。山南北两麓又各有汤泉。 棋山高百尺许。旧志云:“乡人入山采药,因得棋子,故名。”(上三山在八都。) 鼓雷山在九都。亦作古雷山。其山瞰海,潮声如雷。相传葛洪炼丹其上,丹灶尚存。(上四山俱府城南。) 印石山去县数十步。山顶有石高丈余,端方如印。上有仙人足迹。 海云山在七都。顶有石如龟。下有清泉,大旱不竭。又有威德行祠及海云岩。 台山高数百尺,平坦如台。自近视之,与诸山齐;海上舟人自远望之,则特出乎诸山之上。 灯火山距海一里许。海中乘舟夜行者,或见山上有火,光焰如灯,故名。 香山有五峰,如马驰凤翥。其麓有灵顺宫,乡人祈祷甚众,香烟时散山谷间,故名。(上三山在十七都。已上五山俱府城东。) 大武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都。高数十仞,周回一百八十里,东邻大海。《图经》云:“山有大武夫人坛。记云:‘大武夫人者,闽中未有生人时,其神始拓土以居民’。旧亦名大母山。”蔡如松《十辨》云:“世传越王建德避兵于此。按《史记》越王勾践至无疆七世,未有名建德者。惟汉元鼎中,南越相吕嘉反,立述阳侯建德为王,城守番禺。后人误指为越王云。” 好景山在县治西北,而县治居是山之麓。其巅有石,状若蹲虎,俗呼虎子山。 峰山在县东南八都。山势尖耸秀丽。又名鳌峰。山巅有亭曰“连鳌”,宋时黄克宽所居之处也。 云霄山以其高耸云霄,故名。按县志有此山,而郡志不载。郡志有大神山,亦在六都,而县志无之,恐即此山也。 将军山唐将军陈元光初征蛮寇,筑城居之,故名。今有将军父墓在其麓。宋《祥符图经》云:“将军山,蔡如松辨之,以为古闽越王号力驺等为吞汉将军,使之南据险要以距汉。今自南抵潮梅界,又有将军山,而大海之滨北岐有将军澳,鸿儒屿有将军礁,岂皆元光之迹乎?”(上二山在六都。) 九侯山在二都。山半有石室及清泉。郡志谓九侯传夏后之绪,似指夏之子孙。而蔡如松《十辨》云:“九峰之神,各主其一山。”其说不同。(已上三山俱县西南。) 大桑屿在井尾港内。居民皆业渔。其地宜桑,故名。 小桑屿与大桑屿连属。 大潵屿在井尾港口,聚沙成之。产车螯。(上三屿在十七都。) 小潵屿与大潵屿连属。 鸿儒屿上有树木,多集海鸟。沙澳屿与镇海卫相近。 茅屿以产茅得名。 浮沉屿潮长则仅露小尖,潮退则大,若浮沉焉。(上五屿在二十二都)将军屿在十五都。盘石迭耸,舟舶不通。滨海者多乘筏取蜡于此。相传陈元光尝驻兵于其上,故名。蔡如松辨见“将军山”下。 石城屿其石巍峨,远望若城壁。(上二屿在十五都。已上十屿俱府城东。) 竹屿在港门之内。居民百余家皆业海。 鱼肠屿在海门之中。潮通鹿溪。(上二屿在县东南七都。) 仙迹石在县之东山路口。左右有二大石,紫色,上有两足迹,长尺许,指踵分明,世传为仙人迹。 磨剑石在县西南二都石塍溪。世传唐将军陈元光平寇磨剑于此,故名。 漳江在县南八都。 蜡湖在县西口都4。旧名淡溪,忽有一蜡鱼在其中,因改今名。《郡国志》:“漳浦蜡湖,随潮盈缩。”傅公河在府学前。河通鹿溪潮。宋县令傅漺始开5。绥安溪一名绥女溪,在县南八都。源出县界,东流入海。 石塍溪在二都。源发江西闽广之交。杜预《通典》6独载此。后人讹为石神。其水恶,涉之则足黑,饮之则病瘴7,俗谓之乌脚瘴。 火田溪溪之西向皆山,罕有平地,便于畲田,多产黍稷。 李澳溪亦名李澳川。源出良山北,灌田千顷。县境又有石峡溪,源出县界东流入于北溪。(上三溪俱在县西。) 鹿溪在县东南。源接李澳溪。旧谶云:“梁山啸,鹿溪平,此地出公卿。”溪旧波流浩荡,自天顺、成化以来,地拥沙合,溪流日浅,时或暴雨,则其水泛溢,上溯梁山之麓。乡人多堰陂溉田。陂流交响,其声如啸,由是邑人登科甲为显宦者多。或谓古谶之言符于此云。温源溪在县西南。两泉涌出,一微暖,一极热,合流南入县前溪。《图经》云:“唐嗣圣间,胡商康没遮经此,将欲,投十钱8,泉为涨溢。浴毕,泉复如故。”(上四溪在八都。) 放生池在县治东门外。 龙湫井在县治北门之旁。泉源不竭。 龙井在县东北七都9。
龙岩县
天宫山在县北万安里。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阴晦,则闻箫吹之声。顶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唐初有山贼至,为雷所击,因而就擒,故又名天公山。 奇迈山在县南龙门里,与县学对峙。峻参天,旁有小峰,形如席帽,尤为奇秀,故名。 东宝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之夜,上有火光,人以为宝气,故名。”其左一山,怪石峭峙。山巅有一孔,状如牛角,可容一人。内宽平,可一丈许。有水清冷,四时不竭。岁旱祷雨辄应。成化十年,知县韦济竖表于上,匾曰“天瓢灵源”。 龙岩山在屏峰山下,有小石山突起,中有石穴,容百许人。石壁上有纹状若双龙,常有泉滴故名。(上二山俱县东在坊。) 紫金山在县西龙门里。层崖迭嶂,壁立千仞。上有石池,泉出石罅,有鱼游泳其中。山石皆紫色,每旭日初升,夕阳返照,恍惚如金之紫,故名。 九猴山10在县西北表政里。高入云霄,延袤百余里。上有九峰列峙如猴,故名。一名筯山。 三台峰11在县东□□里,旧志云:东宝峰在右。凉伞峰在左,屏风峰在中,三峰并列,故名。 砚石岭在县东北节惠里。峰峦秀丽。其石可为砚。 龙川在县南。源出汀之上杭古田里,历龙门,越虎岭,环绕县西,会曹溪小溪,历雁石,合众川而东出华峰三硿,注九龙江。 曹溪源出表政里。 小溪源出龙门里茶洞,流抵县治来会。(上二溪俱在县南。) 硔溪在县东节惠里。源出万安里。滩流箭急,多石硿,故名。 罗桥溪在县西。源出龙门里大小池,二水合流而下,春夏雨涨深急。 罗溪在县北集贤里。源出延平沙县界,合众流而下。 藿溪在县东北万安里。源出汀州连城县界。(上四流俱流入龙川,注九龙江。) 三井在县西□□里。以泉味高下,分为上、中、下三井。
长泰县
良冈山12在石铭里,县治主山也。上有泉,岁旱祷雨即应。山麓有良冈寺。 鼓鸣山旧志云:“每风雨晦冥,则闻鼓声。” 董奉山旧传仙人董奉尝游于此,今丹灶、棋枰、琴室犹存。(上二山在旌孝里。已上三山俱县北。) 登科山在县南。拱对县治。又名登高山 石鼓山在彰信里。石上有足迹,世传为仙人迹。 曷山在恭顺里,县治左山也。即吴田尖。(上二山俱县东) 西峰山在县西北人和里,县治右山也。 双髻山双峰突起如髻。 天柱山顶有一石柱,高二丈余。旧传道人杨虔诚学道天宝山,忽夜见灯明天柱上,遂移住此山。岁旱祷雨辄应。又有巨石如屏,高九丈,阔五丈,上有“天柱岩”三字,如苔藓纹,各阔三尺。有东、西、南、北四石门。又有石室、石库、百丈岩、观音岩、势至岩、象鼻岩、海湛岩、应潮岩、一线泉、忘归石、盘陀石、香炉石、大帽山、仙人亭、剑脊桥、超凡阁,为二十奇。(上二山在县东南钦化里。) 朝天岭在县东钦化里,跨天柱、金鸡二山间,乃县人适京之路,故名。上有巡检司。 佛手岩在县东彰信里。石形如覆手,其下可容百人。 龙津前溪在县治南七十步。源出善化里,流绕县治,入龙溪县。 高层溪在县西北□□里13。源出安溪县界,过高层与絃濑合。(上二溪俱流入九龙江。) 西湖池在县治西。宋嘉熙中,县令郑思申凿,因亭其上。 义泉井在县治南,旧环珠楼西。宋时凿,虽大旱不涸。
南靖县
欧寮山在习贤里张仓社,又名大帽山,县治主山也。南北二峰峭耸,周回百余里。岁旱,邑人祷雨于此。 金山在永丰里。山形尖圆秀拔,堪舆家以为金星,故名。(上二山俱县北。) 鹅头山县治前山也。形如鹅头昂峙,故名。俗呼鹅觜山。 湖山下有黑潭。(上二山在由义里。) 琯山旧南胜县在其下14。 五牙山五峰尖耸如牙。山多产矾,又名矾山。南胜县初建于此。 三平山岩谷深邃,登者历三险三平,乃止其上,因名。唐僧义中建三平寺。上有龟蛇峰、仙人亭、和尚潭、九层岩、双髻山、高柯岭、煎茶坞、侍郎亭、虎爬泉、锡杖树、大伯山,凡十一奇。(上三山在清宁里。) 麒麟山在归德里。峰头高仰,若麒麟状。 大峰山在新安里。高大巉岩,顶多巨石。(已上七山俱县南。) 镜山在县西北习贤里。夕阳斜照,山崖入映目,光耀烨然,故名。 峰苍岭在县北习贤里天宝山之西南。山之腰,石磴盘回,路通汀、赣。其上有亭。 旧岩在县北习贤里。 双溪在县治前,合大小二溪而名。小溪发源永丰里龙岩县界,历金山涌口至永济桥下,与大溪会。大溪发源卢溪太平者,历赫潭而来,发源山布禾平社者,历西林寺等处而来,至县前与小溪会,是曰双溪。自是合为一大溪,经县治东,趋入龙溪县西溪。 深渡溪在县西永丰里。源出龙岩县界,趋龟洋,流入小溪。 三团溪在县西南永丰里。源出上杭县界,历山城水寨,至西场寨下。 横溪源出小平山至溪口。 九团溪源出漳浦县,历洋头径下经后市15,出铜湖溪口。 山隔溪源出三峰,经侯山。 翠微溪源出翠微社。历三平寺,经圆济桥16下。(上四溪在县南清宁里,俱流入大溪。) 三脚涧源出峰苍岭。经三脚桥下,入源渡溪。 峰苍涧源出峰苍岭铜山寺前,至新寨,过得仙桥而入双溪。(上二涧在县北习贤里。) 思清井在儒学大门内。元时所凿,泉极甘美。 庙前井在城隍庙大门东。其泉清冽。 温泉在县北永丰里者二,在清宁里者一,泉深而热不可浴;在归德里者一。
漳平县
仙帽山顶圆如帽,故名。昔乡人遭寇乱匿此,寇将逼,忽西偏大雾濛濛,寇不能及,故又名西雾寨。 石鼓山山有大石如鼓状。相传天阴雨则鸣。 凌家山峭拔而秀,无林木。山半地势平夷,凌氏居之,故名。(上三山在居仁里。) 九星山九峰迭耸,中有石窟,号“仙人插剑”,雨不溢,旱不涸。 碧凌山山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天柱山其山势屹立苍冥如柱。 花瓶山三峰峭立如屏状。 马头溪山上有二石,一大一小,如马之引驹。(上五山在和睦里。) 赖家山山高,而其巅平坦,赖氏世居之,故名。 虎山如伏虎状,故名。山麓有古寺,号水月堂。(上二山在聚贤里。已上十山俱县北。) 文笔峰山17去县五里许,为儒学前山,尖耸秀丽如桌笔然。 新山山之石可作灰,一邑皆取给于此。覆鼎山山巅突起如覆釜状。(上三山在居仁里。) 大壮山在永福里。其势宏壮。为众山之冠。(已上四山俱县南。) 银瓶山在居仁里。三峰秀峙,其状如瓶。 石门隔山两峰夹峙如门,又有石如将军然。 云峰山其势极雄壮,常有云气浮其上,故名。中有宝台岩。(上二山在感化里。已上三山俱县东。) 高岩山上有大小二石洞。 龙亭寨山山半有清泉一脉。旧有骑龙仙庙,今移置东关山。(上二山在县西居仁里。) 双髻山在县东北聚贤里,界漳平、龙溪二县间,以形似名。山有灵异,祷雨辄应。 牛头相触岭在县东感化里。两山夹立,中一坑,相去二丈余,深数十丈,水流轰响,峭削险隘,行者病之。乡人朱崇庆募众砌石为桥。人度之者,毛发森竦。 饮水岭在县北聚贤里。上有井,泉清冽可饮。 三重岭在县南永福里18。山极高峻,人迹罕到。中有三龙井,祷雨多应。山之上,三峰迭出,因名。 百家畲洞在县南永福里。界龙岩、安溪、龙溪、南靖、漳平五县间。万山环抱,四面阻塞。洞口陡隘,仅通人行。其中深邃宽广,可容百余家。畲田播种,足给衣食。四方亡命者多逋聚其间。凭恃险远,易于为乱。宣德正统间,尝有江志贤、李乌觜、卢赤须、罗兴进者,乌合郡丑,跳梁出没,至动方岳。守臣连年剿捕,仅得宁息。然服则人,叛则兽,无常性也。自漳平设县以来,官政易及,不复反侧。然尤在司民社者控御得其道云。 龙门洞在县东感化里。其洞如石室,冬温夏凉。中有盘石,可容百余人。 九龙溪在县治南。源出汀州上杭县界,历龙岩雁石,绕县治南,东趋华峰三硿,会下折溪,东南流入龙溪县九龙江。 下折溪在县南居仁里。源出永福里。曲折萦回而下。 九房溪源出汀州府连城县,历龙岩徐溪。 罗溪源出延平府永安县。历和睦。 溪南溪源出泉州府安溪县。历华口。(上三溪俱入于九龙溪。) 拦牛潭在县南。石壁险峻,牛马莫能渡,故名。 碧龙潭在县西。其水澄澈若鉴。相传尝有龙游于此。(上二潭俱居仁里。) 鳌池在县北聚贤里。周围二十余里,大涝不溢,亢旱不涸。池东有祠,朔望群鱼浮列而向仰之。 汤坑在县北聚贤里。其泉如汤。可澡浴。上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