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校 注
  1 “鼊”系“(权俱切)鼊(比激切)”之误。鼊,异种龟。
  2 万历《泉州府志 山川》作“舟行二日始至”。
  3 乾隆《晋江县志 舆地》作“唐宣宗叹曰‘大类吴洛阳’”。
  4 乾隆《晋江县志 舆地》作“在义成门内”。
  5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琼”字应为“冽”字之误。
  6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晋江县志 舆地》均作“在仁风门外”。
  7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上有通远王庙,以神来自永春乐山,故沿其名。”
  8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亦名芝瑞山”。
  9 民国《南安县志 舆地》作“高镇山”。
  10 康熙《南安县志 疆域》作“龙潭凡五,一在四都平洋中”。
  11 据康熙《南安县志 疆域》应作“雨立至”。
  12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一名仙人掌”。
  13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与黄檗断际和尚观瀑”。
  14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有大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古浪”应作“鼓浪”。
  15 乾隆《永春州志 山川》作“山势峻拔数千仞”,乾隆《德化县志 山川》作“屹立千尺”,互不相同。
  16 乾隆《德化县志 山川》作“莲花峰”。
  17 乾隆《永春州志 山川》及《德化县志 山川》均作“水画丁,罗簪缨”。《德化县志》谓:“宋元符中,林程捐资凿流,其子扬休登高第,吴达老贺以诗云:水向丁流通地脉,人从甲第破天荒。’”
  18 据乾隆《德化县志 山川》,应为“戴云寺”。
  19 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在崇信里。其形如佛,又名佛耳山。”
  20 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1 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作“在永安里”。
  22 据嘉靖《安溪县志 舆地类》,应为“县令龚时可凿”。
  23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又名罗山”。
  24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在二十九都”。
  25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嘉熙间,邑令郑清子勒‘登科岩’三字于石”。
  26 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作“下有唐留鸿胪卿坟,相传葬时有二鹤来止”。与此不同。
  27 嘉靖《惠安县志 山川》:“五代漳州刺史张清溪居此。昼锦归,号其山为锦山,溪为锦溪。”《闽书》:“唐工部侍郎黄讷裕亦家于此。”
  28 “虾”字为“岞”字之误。嘉靖《惠安县志 山川》与乾隆《泉州府志 山川》均作“小岞山在净山东十里”,而此处所言山阳有洞则属于大岞山,不知孰是。
  29 嘉靖《惠安县志 山川》作“在二十一都”。
卷之八

  地理
    山川
      漳州府

龙溪县
  隆寿山在府治北。盖登高山之左支、府治来山也。旧志云:“居其下者多寿考。故名。”宋时在城内,今负城址。 禅月山登高山左臂第二峰也。旧传尝有光如月,照耀于其上,故名。(上二山俱东北隅。) 登高山自天宝山一脉蜿蜒起伏三十余里至此,一峰耸拔。山顶旧有临漳台,山半又有半漳台。宋郡守危稹撤临漳台构亭,匾曰“登高”,后守黄朴复匾曰“碧玉千峰台”。国朝洪武中,建亭山顶曰“威镇”。 日华峰,登高山左臂第一峰也。旭月初升,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净安山登高山右臂耸起一峰,复耸一小山而下,为府治来山也。其下旧有净安寺。(已上三山俱府治西北。) 腾龙山旧名龙亭山。奇石攒凑突起,有亭翼然,俯瞰溪流。旧传尝有龙腾于溪,因名。 起凤山旧名高亭山,与腾龙山对峙。宋儒吴勋构亭读书其上。(上二山在府治西南县学前。已上四山俱西隅。) 名第山在二十一都。旧名天成山,为州前山。唐郡人周匡物、潘存实读书于此。匡物登元和进士第,因名。 石狮岩山峰峦奇秀,延袤数里。上多怪石,有若狮子者,有若蟾蜍者,有可梯者,有如门者,状类不一。又有半月池、罗汉峰、超然亭、宝月岩、南泉岩及圆明、石门、龙泉、妙峰、玉泉五庵,以石狮岩为最胜,故以名山。宋李弥逊诗:“翠合峰峦万叶榈,云擎佛屋出岩幽。秋光不到迟阴树,晓日先明竹外楼。”太平岭山岭道坦夷,行者便之,故名。(上二山在十二、三都。) 九龙山在二十五都。山北有九龙水,又有金溪水。宋陈尧佐诗:“人生五马贵,山有九龙游。” 龙际山在十一都。下有龙潭,飞泉百尺,直泻而下。潭之前有龙祠,祷雨多应。(已上五山俱府城南。) 观音山一本作岩,在十一都。与凤凰、水头二山品峙,下有观音寺。 水头山在十二、三都。由太平山而下至溪滨,耸拔奇秀,与凤凰山对峙,夹于郡东之水口。按旧志有浮山,在龙溪、龙岩之间,和溪之上,有聚落田水头,盖泛舟溯流至是而止。官盐场之北一里许,有山当路,圆如覆瓯,在两山之间,而不相接,故曰浮山,疑即此山也。 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三峰秀耸龙江之上,延袤十里许。五代时,僧楚熙居此。 石禅床。凿石为之。宋胡梅所诗:“空山危石平如掌,云锁苔封自昔时。不识山僧曾坐处,几回弹舌两龙归。” 题诗石。一石覆之,其文字漫灭,可识者数字而已。 桃源口。胡梅所诗:“洞门无锁白云深,洞口闲来一问津。安得当时种桃者,相逢花下说前因。” 诵经坛。有石斜迭,色如银,击之有声。一作诵经石。胡梅所诗:“昔人曾此月明中,扫石樊香礼碧空。千载台空人不见,野花啼鸟自春风。” 一人泉。在虚白岩。出于石穴,深不盈尺,清冽可爱。以其水仅足供一人,故名。 潜翁岩。隋唐间,有潜翁者修炼于此。 石棋枰。 虚白岩。上覆全石,下窈而平,日华照耀,洞然虚白。 千人洞。在桂练石下。洞口狭而暗,其中宽朗,可容千人。黄巢之乱,郡人多避于此。胡梅所诗:“天生岩穴受千人,隐隐幽深隔世尘。不识人间经几劫,洞门依旧锁闲云。” 谦师岩。僧从谦坎石为室,居四十年,因以为号。(已上俱在岐山。宋郡守郭永尝即景为十咏。) 石室岩。在岐山之上。巨石如室,其中廓然平朗。正统初,有僧绝尘者,修行于此,因作楼岩前以居。尝刳竹引水入厨,竹节间生笋,遂成丛竹,今号瑞竹岩。 瑞龟岩。 屏风石。石壁峭削如屏。 青云洞。在山之阴,峭壁岩,有石室。深广丈余,其上时有云气氤氲。按《方舆胜览》谓郭功父有《岐山仙亭十咏》。考之旧志,乃郭永,非功父也。又谓潜翁、虚白、谦师三岩,俱在鹤鸣山。盖岐山与鹤鸣山本一山也。今依旧志移置于此,以足十咏之数。 鹤鸣山层峦峭壁,高矗云霄。相传潜翁修炼于此,养一鹤,时鸣山巅,因名。 仙亭岩。相传宋僧从谦见二士对奕,就之,化为双鹤而去。宋祭酒郡人刘植,建亭其处,名曰仙亭。后颜颐仲复拓为庵。胡梅所诗:“风送白云归洞口,钟随明月到人间。”冯善诗:“鸟啼芳树野花落,龙起寒潭山雨来。”陈孟光诗:“风回万壑松声壮,泉落双崖水气清。” 凌云阁、天开图画亭。皆宋颜颐仲所建。 风动石。在山巅,高五丈,围一十八丈,下有大盘石阁之,风来则动。 凤凰山1在鹤鸣山之南,形如飞凤之展翼,故名。 好景山纡回起伏,风景奇胜,故名。(上四山在二十七都。) 仰盂山在二十八都。其山高大峭拔,顶凹如盂,上有田池,又有仰盂岩。 金鸡山在二十九、三十都。山顶有石,赤色,如鸡之展翼,故名。与长泰县钦化里连界。(以上八山俱府城东。) 望高山在西厢。明秀耸特,出于众山,故名。 铜钵山山势蜿蜒数里,内一峰中洼而外圆,其形如钵,故名。 罗汉山五代唐天成中,王延休憩此,忽闻异香馥郁,得一龟,背有罗汉像,遂建寺,山因以名。 尼姑山山旧有尼寺,故名。(上三山在二十一都。已上四山俱府城西。) 龙山在府城东北二十六都。北来诸山,此为最秀。 天宝山五峰峭列,周回百余里,郡诸山皆祖于是。宋时山有明珠,夜飞入九龙江,为渔人所得,以贡,因名。 旧志作三峰。 天公山上有瀑布泉,飞泻数十丈。(上二山在二十一都。) 石蠔山在二十五都,尖耸千仞,南下小山累累,盖天宝来山也。其顶石多粘蛎壳,故名。 望月山秀出群山之表,每海月初升,此山辄先见,故名。 鹫峰山下有鹫峰寺。(上二山在二十六都。已上五山俱府城西北。) 云盖山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山多奇石,岩峭拔。上有石室。可容百人。云气常覆其上。宋天圣中,勅名云盖山大悲岩。 圆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一都。形如覆釜。顶有石池天坛,每云气冒其上辄雨,郡人恒以为候。旧传尝有人货药于市,自言姓康,家在琵琶坂,语竟不见。今山麓有康仙祠。 万松峰在府城内西北。丰衍夷平,乱松蓊郁。 丹霞峰在府城南一里许南厢。其峰土石皆赤,每晨夕日照,望之若丹霞然,故名。下有南山寺。 蔡公岭在二十四都。旧名揭鸿岭。为安溪、龙岩通道。因其高峻,元末,于其岭南畔少低山腰,别开新岭为道。唐慕容韦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慨,西北望神京。” 新岭在二十五都天宝山之东南。石磴盘回十余里,路通安溪、龙岩、漳平三县,旧有亭。(上二岭俱府城北,今废。) 九龙岭在府城南十二、三都。两山夹峙,中萦石磴,凡十里许,路通湖广,巡检司在焉。景泰间,知府谢骞建亭其上,以憩行者。 龙门岭在一、二、三都。峰头有石,上刻“龙门”二字。 万松岭在岐山、鹤鸣二山间。旧名马岐,路通泉福,上有亭。正统间,郡人陈克聪植松夹道,连阴十里,行者便之,因改今名。(上二岭俱府城东。) 白云岩有层峦迭,上薄苍旻。岩壑间时有白云来往。 紫云岩岩前诸峰甚奇,其巅常有紫云覆之。宋僧雪山尝创庵其上。 乌石岩在石狮岩山。宋淳熙间,有僧陈圣者居此。(上三岩在二、三都。) 龙泰石在二十三都。 据龙溪、长泰二县界,故名。上有佛庵。(已上四岩俱府城东。) 水西岩在府城西北二十三、四都。上有佛庵。山明水秀,左右环抱。 浯屿林木苍翠,上有天妃庙,官军备倭者,置水寨于此。 荆屿多生荆木,故名。 梁屿上有水豹水人。(上三屿俱在府城东海中。) 丹霞屿在府城东南海中。一名赤屿。晏殊《类要》云:“有石,朝色如丹,晚色如霞。”宋林宗臣诗:“笑凭诗句说丹霞,城郭人民数万家。礼接紫阳风俗厚,学传东鲁道源赊。” 宝珠石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北溪大濑之下。高大丈余,中一穴,径二寸。旧传渔人所贡之珠,时或飞入其穴,故名。 西湖在府城西西厢。发源自金仙院,南流折而东,遂潴为湖。有泉极甘美,可辟瘴疠。宋绍兴初,统制陈敏令军士运薪木填塞几平。谚云:“圆山青,西湖平,此时出公卿。”宋张成大诗:“水绕漳城湖已平,向来有记出公卿。白袍不倦三冬学,锦绶行看驷马荣。 九龙江在府城东二十五都,历二十三、四都及二十二都。旧名北溪。源出汀州上杭、连城二县及延平、沙县界,合龙岩、安溪、长泰诸水,经蓬莱峡,是为柳营江。过虎渡桥,抵到河,会南门溪之下流而注于海。梁大同间,有九龙游戏于江,因名。历代见宝珠辉莹其中而不可得,宋时渔人网得之。江中有潭,潭有五曲,深不可测。夏秋间,时有龙潜跃其中。 柳营江。在二十七都、二十八都之界。蔡如松《十辨》云:“漳州东偏之险要也。”到河,今名福河。 南门溪在府城南门外。源接南靖县大溪,入县西界,故又名西溪。历天宝山之南,圆山之北,绕府城西转抱南门,弘澄静深,吞吐潮汐,由薛公桥而出,逆绕城东,折旋西浦,迤逦出镇门,抵到河,会九龙江县境。又有苦竹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都。源出龙岩,历南靖县深渡硿头浦,至龟洋浦下塔,与西上溪合,沿木场双溪,与西下溪合,其流亦入南门溪。 南溪在府城东南六、七都。源出三平山分水岭,历百丈漈,从渐山何浔,沿泰江丰田市出港,入于海。 龙须水在府学前。按旧志,棂星门内有石沟,出门外,分为两道,达于龙骇瀛池,谓之龙须水。宋淳祐间,郡守章大任重浚治之。 更鼓水在府城北二十五都天宫溪中一石漈,高丈余,其水倾泻潭中,激成水泡,自底滚出水面,泡散有声如击鼓,良久复然。春夏水大声细,秋冬水小声洪,夜闻其声,次第不停,故名。 龙潭在府城南六、七都。由渐江、何浔二溪合流至北,汇而为潭。尝有龙起潭中,故名。 茭洋潭在府城东南四。五都、源出龙漈及澄溪,周围四里许,深四丈余,溉田六百余亩。 金龟漈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塘头山绝顶。树木阴翳,岚雾霏微,深不可测。岁旱,祷雨多应。 丽藻山在府学前。东南通溪,秋冬不竭。夏月绝蛙声。 满月池在开元寺。池上有松百余株,号松关。蔡襄有诗。 盐仓池在府治东马平街之左。旧传池有神物,遇云雨晦冥,或腾跃而起。 惠民泉在府城北门外。泉甚清冽。《泉郡志》作井。 卓锡泉在府城东南四、五都大悲岩前。相传昔怀真禅师卓锡于此,泉因涌出,清澈而甘。 天庆观井在府城中。相传漳南水土薄恶,初至者饮其水即病,惟此井水极甘美,且可辟瘴疠,凡仕宦者至,必先汲此泉。 开元寺井在府治西北开元寺登高山右肩下为井泉第一。今呼为东井。 天宫井在西湖天宫院2。泉极甘美。 石眼泉井在府城北净众寺口。相传井初凿,深丈余,遇石盘,坚不可入,一夕雷震石裂,泉迸出,故名。 龙井在府城南六、七都。相传井底有穴,通大帽山。泉极甘冽。岁旱祷雨或应。其上有亭。 龙须山中井在府城东北一、二、三都吴真君祠内。其水同海潮消长。相传真君炼丹,取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