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延平府
南平县
龙山一名龙骑山。城壁环其巅,山之半,道南祠在焉。 西山旧南剑州治之西,郡学据其绝顶。(上二山在府城北隅。) 九峰山在剑津里。九峰岧相接,为郡境诸峰之冠。 展旗山在□□里21,以状名。宋黄裳诗:“峥嵘南揖展旗山,旗鼓相临缥缈间。”(上二山俱府城南。) 衍仙山在府城东衍仙下里,旧名含源山。晋衍客结庐炼丹其上,传以为仙去,因名。山有支峰,岩中一石峙立如佛,名石佛山。衍,一作演。 虎头山在县治之右,形如虎踞。旧县学在其下。 莲花山在天竺里。重峰迭嶂,如莲花然。 溪源凤山在剑津里。山上一泉井有龙居焉,岁旱祷雨辄应。 天柱山在大源里。屹立凌空如柱。 筼筜山在安福里。旧多竹。 宝云山山势秀拔,时出云气。 文笔山一峰耸秀,如卓笔然。(上二山在资福里。) 天马山在太平里。刘禹锡诗:“山如天马奔。”(已上八山俱府城西。) 百丈漈山在府城东北新兴里,高峻临水。 云顶山高与云齐。 宝龟山平田突出,一石如龟形。(上二山在府城西北梅西里。) 九龙山在长安北里。九峰蜿蜒如龙。又有石如狮子状,号狮子岩。左有石,壁立峭耸,号禅岩。下有书院,祀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废址就存。 金山在余庆里山侧,有石洞名金钟。相传昔有仙居之。 龙湖山四山环峙,中为平原,旁有龙湖寺。 虎掌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保福里。) 群山在晋安里。群峰竞出,故名。(以上五山俱府城东南。) 南山在罗源里。宋罗从彦家其下。 金凤山在太源内里。高出群山,其形如凤。 金宝山山形高耸秀丽。 米头山相传岩畔有石窍出米,山下道庵赖以给日食。后有吴释子者,大其窍,米遂绝。(上二山在开平里。以上四山俱府城西南。) 文笔峰在府城南罗源里。高出群山,摩切霄汉。 小鹫峰在衍仙下里。屴崱如鹫鸟状。宋元祐间,漕使曹子方过此,爱其奇秀,有诗云:“面前山好无人识,定是飞来小鹫峰”。 莲花峰在崇福里。层峦迭嶂。状若莲花。(上二峰俱府城东。) 紫芝岭在北隅。岭道逶迤,民居稠杂,通郡学之西山。下有忧水井22,水清冽,汲之者甚众,不竭,至炎月愈甘美,故名。 石鼓岭在梅南里。其山高耸绝,方圆数丈,中心尺余,以石扣之,其声如鼓,故名。(上二岭俱府城北。) 湖头岭在府城东衍山下里。昔张觷设伏败张彻于此。23 梧桐岭在府城西资福里。多产梧桐。 黄源岭 白沙岭上产白沙。 清风岭高出群山。(上三岭在府城东南金沙里。) 美岩在云盖里。唐刘圣者于此坐化,遗庵尚存。 麂坑岩在寿山里。相传山多魔,故名。(上二岩俱府城西。) 容照岩 百花岩剑溪之东,石壁峭立,方春,百花鲜丽,故名。下有碧云洞。(上二岩在崇福里。) 中岩在衍仙下里。高出众山,有瀑布自岩中飞下。 云顶岩在汾常里。常有云气冒其上,故名。(上四岩俱府城东。) 西岩其石崔嵬。相传唐宝历初,有蔡、柳二禅师创庵,山神示现,二师拔松倒植于地,而松倒生,山神乃归向。 天井岩山石中一窍通明,故名。(上二岩在大源外里。) 圣泉岩在天竺里。当道旁有岩泉清而甘,岁旱不涸,夏日行人竞饮之。相传有圣僧道此,凿以济渴。 碧岩在长沙上里。相传曾出异石。 青岩在梅东里。四时青色隐隐,故名。(已上五岩俱府城西。) 白土岩在府城东北新兴里。山产白土,人取以制粉。 郭岩在府城西北寿岩里。相传梅福炼丹于此。又云,上有仙翁庵,仙翁郭姓,故名。 举岩在长安北里。 虎掌岩在余庆西里。状如虎掌,故名。 紫岩岩石皆紫色。 文笔石岩尖峰如笔。(上二岩在晋安里。以上四岩俱府城东南。) 闻猿洞在城南玄妙观之右。昔有方士袁深尝炼丹其中,二白猿住来而狎,风晨月夕,时闻清啸,故名。□深诗:“闻猿何似不闻猿,闻得终妨一夜眠。息个心猿如了得,洞门深锁月明天。” 莲花洞在府城北梅南里。岩石赤纹,状如莲花。 隐鳞洞在崇福里。左依百花岩,右旁藏春峡,直抵双剑化龙之浒。宋隐士吴仪尝渔钓其中。 石觜洞在衍仙下里。(上二洞在府城东。) 花心洞在剑津里。上有九曲,似花心焉。 金源仙洞在梅东里。元至正中,有方士隐其姓名,修真于此,赐号“显迹道场”。(上二洞俱府城西。) 平寇颂石李先锋系降寇坐此。郡人刻颂。 花纹石有五采纹。 虾蟆石临水如虾蟆状。居迩此石者,夏月无蚊,今铁冶是也。 笏石 幞头石上二石皆以状似名之。(以上五石俱在府城南剑津里。) 金星石其色黄莹如金,故名。 凤味石相传昔有孝子,母思凤肉成疾,遇仙指曰:“此石味同凤肉。”击块煮而食之,疾愈。(上二石在任州里。) 仙书石在崇福里萧坑之前。或指以为仙书。(以上三石俱府城东。) 卤水石 玳瑁石如玳瑁状。(上二石城在府城东长砂上里。) 盘陀石在府城东南杜溪里。一石坦夷,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其旁,嘉禾阴森,景绝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尝游息其上。 马鞍石在府城西南。状如马鞍。 归云峡在府城北衍仙下里。雨后常有云气。 峡在府城南长安北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 藏春峡在府城东崇福里剑溪之东。两山崇拥,繁花杂卉生其间。 筼峡在府城西天竺里。山多产竹。 大洲在寿山里安济铺前。其地多民居。 雝洲在长沙上里,水中平地,民多居焉。(上二洲俱府城南。) 濛洲在汾常里。仙洲有山介二水之间。(上二洲俱府城东。) 黄龙洲一名黄龙沙。在府城东南张司空祠前。每春水后,土人视洲之沙多寡,占岁丰歉。宋黄裳诗云:“看取黄龙沙斗起,满城歌吹入丰年。” 金沙 白沙(上二沙在金砂里。) 小沙在崇福里。(以上三沙俱府城南。) 鳖湖在府城南罗源里。 龙湖在府城东保福里 三溪在府城南。西溪,源出长汀县,经将乐县,东流至顺昌县,西与邵武溪合,又东流经王台驿前,至沙溪口,与沙县溪合,四十里至剑潭,东溪源出浦城、崇安、松溪三县,凡五派合流,会于建宁城外,南流一百二十里,至剑潭,遂合流而下。俗呼为丁字水者,曰南溪,又九十里与尤溪水合,直抵福州而入于海。 大芹石桥溪长沙里二小溪,发源尤溪县界丹岭下,约三十里至此。 太平里溪溪源自沙县界黄泥隔,约三十余里至筼筜。 开平里溪发源自大原里,流五十余里至汉口,又十余里抵大溪。(上三溪俱府城西。) 罗源里溪发源自咸溪,流经本里,至寿山里。 云盖里溪发源自尤溪林平,聚流成小涧,又二十里经罗源里,至寿山里,合罗源溪。 大源里溪发源自本里,经大地,历岩头蔡坑口,至伏溪口,约二十里,至大芹石桥下。 杜溪发源自坑柄岭下,十里会流入崇仁里,又四十里至水东口。(上四溪俱府城南。) 遵教里溪在府城东南。发源自建安界小溪,流经本里小演溪,约五十余里,至黄源。(以上八溪皆流入三溪。) 常坑在府城东演仙下里。坑即涧也。 小常村坑 小湆村坑 大湆村坑 凿滩坑 小凿坑 大凿坑 峰溪村坑(上七坑俱发源演仙下里山谷间。) 马坑在府城西。发源自小浴岭后兴化院前,及林坑、胡坑源合流至坑口化龙桥下。 西门坑发源小浴岭下,至旧县尉司前石桥下。 花心洞口坑源出溪源,经大浴岭下,约十余里,至罗源镇口镇安桥。(上二坑在府城西剑津里。) 水磨坑源出剑津里尤坑,约七里至坑口。 田坑在府城南。源出广教寺之东西坑,至中岩合流,经水云村至府城西四鹤桥下。 林塘坑在府城南寿山里。(已上一十四坑水俱注入三溪。) 万丈潭在府城南剑津里灵源庵之前。其深莫测,潭上有亭,以潭名名之。 九里潭在府城东南金砂里。上下皆急滩,惟潭九里澄碧,其平如掌。 百丈漈在府城北新兴里。 罗源漈在府城南罗源里。 东溪诸滩曰汾,曰竹林后,曰高桐,曰凿,曰黯淡。此下直至剑津,接西溪。其中黯淡一滩,古称最险。宋天圣中,郡守刘兹开其港道。元丰中,朝命其地僧院主之,岁度僧一人导湮塞。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督漕晁谦之、范同、通判吴逵、知县吴叔虎谋以义财,募闲民,凿其险为港,阔三丈,又为二乾港,阔减三之一,官复以钱三十万付院僧收以佐用。于是东溪之险悉平。 西溪诸滩曰石柱,曰扛猪,曰张八嫂,曰三门,曰小黄口,曰大黄口,曰张岩,曰虎口,曰樟槎口,曰苏坑口,曰星窟,曰大湍,曰小湍,曰城门,曰将军,曰黄墩头,曰慈油,此下直至剑津接东溪。 南溪诸滩曰剑鞘,曰嵩口,曰大伤,曰小伤,曰五港,曰天柱,曰鸠道、曰同场,曰龙窟。其中大伤、天柱、龙窟诸滩,古亦称最险。宋绍兴间,郡守上官愔等既开黯淡滩,愔复议大开诸滩。有僧祖日者,能相滩势,因命董其役。漕司助钱百万凿此滩。愔复请于朝,愿益助费。事下漕司如章,又益钱一百五十万,而南溪之险悉平。 剑津在府城南。建宁、邵武二水合流之所。晋雷焕子所佩剑,跃入水化为龙,即其处也。唐欧阳詹诗:“想像精灵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空余昔日凌霜色,长与澄潭生昼闲24。” 放生池一在府城东迎思亭之前,旧为宋南剑州放生池;一在溪南玄妙观下,旧为宋剑浦县放生池,即剑潭25上下水深处。禁渔捕。 绿净池在府治东。地名天河,古放生池也。 莲花山在田坑南山之阳。 叶家池在府城梅山麓。 茯苓泉在府城北中岩畔。旧有古松,根下结茯苓,泉出其侧。故名。 槃涧泉在剑津里。源出山巅,盘回石涧,泓深清洁,其味甘美,土人饮焉。 育德泉在延平书院横翠楼之右。其泉寒冽,宋罗从彦、李侗、朱熹三先生讲道于此,饮此泉,取蒙象卦之语名之。(上二泉俱府城南。) 金泉在西府城二里许。潭中有沙,人淘之,往往得金。 佛智泉在开平寺方丈之后,极清冽,遇旱不竭。 谯楼门内井味甘而美,遇旱不涸。 七星井水味甘美,夏月不竭。 双井在府仪门前左右。成化初,知府郑时凿,泉味甘冽,四时不竭。(上四井俱府治南。) 学粮仓街井在府治东。俗呼夏郎仓井,水带铁气。 南山下井在衣香巷。其泉自下涌上,漫溢平地,色清洁而味甘美,酿酒尤佳。 河泊所前井(上二井俱府城西。)
将乐县
西台山一名钟楼山,邑之主山也。巍然高峙,其上坦夷如台,因名。山之麓有真济洞。 封山其山高大,群峰环拱,为一邑之镇山。南有王隆万寿宫,昔杨道真君炼丹于此。山麓有小洞名真君洞。宋杨时有记。(上二山在龙池都。) 龟山实封山之支峰。其状如龟。宋杨时世居山之下,因以为号。今有书院在焉。 百丈山在崇善都,与江西南丰分界。悬崖绝壁,高出群山,苍藤古木,高翠拂云,昔越王尝于此建置台榭。 五台山在永吉都。峰峦环拱,林木森然。(以上五山俱县北。) 翠帘山苍翠高耸,如垂帘状。上有天湖山,三面峰环,中夷而旷,有龙窟承天潴水,曰天湖,山因以名。 大阶山一名“蹬”26。屴崱高若升天,相传赤松子采药处。有玉华洞,洞有二石门相去一二里许,中分二路,会于后门。初窥之黑暗,秉炬而入,中有雷公、溪源、杨梅、果子、藏禾、黄泥六洞,又有灵泉、龙井、石泉合为涧而出,怪石奇伟万状。内产药石,品类颇多,若石英、寒水、禹余粮、井泉砂、钟乳、石燕、龙骨、狗牙,此其最名者八。其邃处有一小窍,上通天光。洞之外苍藤古木,鸟韵蝉声,清人心目,游者忘归。洞之阴曰宝华洞,其中仅容周旋。一石穴,泉寒而冽,不涸不盈。其阳曰南华洞,石室方平,景物尤胜。昔人称为三华。 灵泉。遇旱祷之辄应。 龙井。泉极寒冽。 石泉。其泉微温。(已上俱在玉华洞中。)马鞍山两峰突兀,状若马鞍。(上三山在玉华都。) 石壁山苍崖壁立,周回三、四里,险阻难登。 金泉山《建安记》云:“山南枕溪,有细泉出沙,淘之得金。” 五马山五峰森列如驰马状。 东宝山在南胜都。其山高耸,甲于诸山,朝暮尝有光焰,如宝气烨烨,因名。 天柱山在三溪都。其山孤特撑云,望之若天柱然。(以上八山俱县南。) 九仙山重冈叠陇如龙翔凤翥。相传尝有九异人炼丹其上。 石帆山耸峰如帆,故名。《坤元录》云“将乐石似张帆”,即此也。(上三山在忠孝都。) 孔子山层峦矗起溪滨,山半有石窍,深邃玲珑,遇水涨则巍然孤立,如石垒然。旧传山有兽人形,名曰27。扶味切,又谓切。 仙桥山山势横截如飞桥然。(上二山在富谷都。) 云衢山在高滩都。势高木茂,时生云气。(以上五山俱县东。) 含云山朝暮间常有云气氤氲。其山下有寺,宋杨时尝筑室读书于此。 凤山两峰对峙,状若飞凤。(上二山俱县治西。) 三石山在县西南。山上有三石,色红白如人形,俗呼为三郎石。 太阳峰在万安上都,高插霄汉。日初出,此峰先得其光,故名。 山门峰在永吉都。高耸云霄。下有两石,对峙如门,其中小径可通往来。(上二峰俱县北。) 羊角峰在隆安都。两峰并秀,如羊角然。 丫峰两峰对峙如角状。 塔峰其峰岧出云汉之表,绝类浮屠,故名。(上二峰在中和都。) 君子峰在南胜都。宋政和间,邑人汤岩居筑室隐居于下。其人文行修洁,时称君子,因以名山。(上四峰俱县南。) 笏峰在县东高滩都。卓立如笏。 太灵峰在县东北上衢都。峰峦峭拔,树木阴翳,人迹罕到,岩穴嵌宝。相传有灵物藏其间,故名。 马岭在龙渡都。峻绝难跻,如怒马奔跃,故名。 张源岭在张源都。岭路盘曲十余里。(上二岭俱县北。) 亭岭在玉华都。其岭崔嵬,难于行步。岭半旧有亭,以为行人休憩之所,因名。 三崎岭在胡管都。其岭陡峻三崎,顶有山泉一脉,清澈可爱。 湛岭在蛟湖都,又名蛟湖岭。岭道仅一里许,极险峻,上有古木数株,俯视大溪。蛟湖在其下。 铁场岭在兴善都铁场铺,一名铁岭。岭道险峻。可五六里。(上四岭俱县南。) 星窟岭在龙池都。路出山巅,下有落星穴,故名。 五岐岭在积善都。岭道峻绝难跻,其岐有五,故名。(上二岭俱县东。) 藤岭在县西二里。其岭高峻,起伏萦回。岭侧多藤蔓,故名。 油云岩在县北龙渡都。岩石礧砢,瀑泉流其间。每天欲雨,则云气油然而生,故名。 瑞云岩在桃源都。一名补陀岩。下有石室,中立观音像。 永兴岩在兴善都。岩石峭然,藤萝垂绿可玩。 春岩在水南都,又名春谷。林谷阴翳,花卉繁植,四时如春,故名。 金溪岩在石壁山之巅。旁有惠应禅师庵,右有亭翼然,俯瞰溪流为邑人游乐之所。(上四岩俱县南。) 甘露岩在高滩都。相传尝有甘露降其巅,故名。 龙津岩在龙池都。岩石森耸,下临龙潭。(上二岩俱县东。) 白云岩左有石室,杨道真君尝炼丹于此,丹灶尚存,祷雨多应。旁有马仙祠。 圣水岩岩穴中有泉一脉,病疫者饮之辄愈。 仙井岩在阳岸都。孤峭崔嵬。岩畔有泉一泓如井,深不可测,故名。 普照岩在隆兴都。巉岩耸立,一览之际,景物无穷。 圣者岩其岩最绝处有灵泉,祷雨辄应。 花岩多产佳茗。(上二泉在隆荫都。已上六岩俱县西。) 虎头岩在玉华都。一名龙池头岩。峰峦秀绝。旁一石形类虎,有石门自山下通山顶,其中明爽可居。下有佛刹,重楼复阁,为一邑胜处。 东岩在龙安都。岩窦出泉,或谓神龙窟宅,岁旱祷雨多应。(上二岩俱县东南。) 石门洞在龙池都。相传嵩真人炼丹于此。 石燕洞在崇善都。崖壁陡绝,洞方广可丈余,中有数石如燕。 油云洞在龙渡都。洞门划然,泉清石洁。相传宋淳熙间有萧公者遇异人于此,遂得道,至今有庵存焉。(上三洞俱县北。) 金华洞在永康都。山高数十丈,洞口风出甚急,内多蝙蝠。宋有僧普盈结庵居之。遇旱祷雨多应。 铁华洞在大里都。不甚深广,其中云气吞吐,泉声清亮,亦一佳境也。 龙居洞在君子峰之巅。岩谷幽邃,石泉清泚,常有云气蒙洞外,或疑有龙居之,故名。(上三洞俱县南。) 灵源洞在县东忠孝都。山峦秀绝,由石径而上一里许,苍崖陡壁,泉响如雷。一石室广可六、七丈,旁一窦,俯伛而入,其中深邃微明,多小石奇润,好事者采归,植菖蒲以供清玩。下有泉水,遇旱祷雨辄应。 星穴在县南蛟窟之右。旧传村民一夕闻震声如雷,起视之,见一星大如屋,黎明地陷为圆穴。 蛟窟在县溪南。相传昔一小儿见溪旁一巨螺,拾归,穴地潴水畜之,未竟日,其地横溃,水势汹汹。民惧以经卷铁器投之,方息。今周回宽亩许,水清澈不涸。 三公石三石峭立,俨如人形。 金鸡石相传昔人凿石,一金鸡飞出,石穴尚存。(上二石在县北龙都。) 麻子石在县南翠帘山下,其石散碎,色斑斓如麻子然。 龙津岩石光润可为砚。 石剑石鋩刺类剑,故名。 雷公石与石剑相望。相传石罅中有泉清莹,土人祷雨,汲之即有雷声,故名。(上三石在龙池都。) 圣石相传尝有僧祷雨于石,顷之雨澍,故名。 石门隔石光润可为碑为砚。(上二石在忠孝都。) 七贤石在高滩都。里人余氏世居其旁,相继登科者七人,因名。(已上六石俱县东。) 石狮石在县西北大里都铁场山。屹立如狮之蹲。 竹洲在县南竹洲都,当溪之中。林竹深茂,故名,亦因以名都。 饭箩洲在县东龙池都。每值诏岁,溪中或涌出小洲,形如饭箩,则邑士有预荐者。 浮洲在县西蛟湖都渡溪中。其洲高峙广袤,民居十数家,上有佛庐。相传昔人尝立寨避兵于此,俗呼水砦。 蛟洋湖在县北阳源都。孤峰绝顶,水光澄澈。相传尝有巨蛟于此化为龙。 西湖在县南桃源都。一名野水,自桃源漈而下,至此汇而为潭,深碧如镜。 大溪在县南水南都。发源南自清流,北自建宁、泰宁,合流至县金溪,萦纡经县前折而东,至顺昌,会邵武溪,至府城入三溪。 安福口溪在积善都。源出泰宁县界,经万安寨前。 龙池溪在龙池都。源出泰宁县张源岭下。 小莫溪在高滩都。源出沙县界。 小常溪在富谷都。源出常源村涧。(上四溪俱县东。) 水口溪在永康都。源出沙县黄源岭下,经南胜都,与龙安都石牌场溪合流,至此抵大溪。 莫溪28在睡龙都。 竹洲溪(上二溪发源俱自泰宁县分水而来) 常溪源出宁化县。(上二溪在竹洲都。) 将溪在义丰都。源出石牌场。 桃源小溪在桃源都。源出桃源口。(已上六溪俱县南。) 望江小溪在子教都。源出本都山谷,会诸涧之流。 獬村小溪在桃源都。(上二溪俱县西。已上十二溪皆流入大溪。) 海溪29按《大明一统志》,在县西北八十里,询诸邑人皆不之识,姑志以俟知之30。 黄坑口涧源出顺昌县盖竹村。 石帆小涧源出灵源洞。(上二涧在高滩都,俱注大溪。) 白石潭在县南蛟湖都,下连黄竹滩。洲多白石,故名。 龙潭在县东龙池都。二水夹流,汇而为谭,灵物潜焉;每风雨晦冥,则波涛汹涌可愕。 金溪潭在县西南石壁山下。湛碧静深,崖畔有亭。 白水漈在池湖都。一水自高崖而下,可百余丈,望之如白虹。 桃源漈在桃源都。飞瀑悬崖。(上二漈俱县南。) 重滩在阳源都。乱石岏,湍势迅驶如注。 摇溅滩在义丰都。滩势曲折,巨浪惊涛,舟过则摇曳然。 黄竹滩在桃源都;乱石龈腭,水势奋涌约一里许。(上三滩俱县南。) 三涧滩在积善都,滩中聚沙成洲,春涨一分为三,萦纡而下,约一里许,复合为一。 白渡滩怪石屹立,水势奔泻,如建瓴然。 常滩中有沙洲,二水分流,浅水急31仅一里许,较之他滩是为常焉32。(上二滩在富谷都。) 濑口滩在高滩都。石濑险驶,其声潺潺。(已上四滩俱县东。) 硿头滩俗呼谢家硿,又名林滩口。左列乱石,右峙沙洲33,当中一石岿然。 延涧滩遇暴雨辄涛浪掀轰,晴明则可厉而涉。(上二滩在县西睡龙都。) 将溪滩在县西北竹湖都。怪石屹立其中,水势迅急,舟师患之。 仙池一名仙塘。在县南大里都陇竹山之上,大旱不竭。 龙池在县东龙池都。唐大历中廖藏真人祖廖太岁尝以二水交流,渊深莫测,指有龙居其中,名之曰龙池。后因以名都。 灵泉在封山之巅。相传昔人祷雨于此,有泉涌出,汲而洒之,辄雨,故名。今有石穴无泉。 金泉在石壁山下。其山如金星,泉出其下。 汤泉在池湖都灵山寺东崖之巅。其泉混混而出,气温如汤。 仙泉在大里都仙塘之侧,其泉时盈时涸。(上三泉俱县南。) 蟹眼泉在高滩都。岩上有两石窍如蟹眼状,泉出其中。 藤岭泉在藤岭之下,泉味甘美,长流不竭。 古井在儒学前。(上二井众汲不竭。) 龙井一在玉华洞内,一在宝华洞后岩石上,一在县南兴善都一石穴,大如盘。三井泉味甘美,遇旱不竭。 含云井在县西含云寺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