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政和县
黄熊山在县北,县治主山也。相传山尝有熊见,故名。堪舆家谓:“此山形如展旗,而无奇峰峭壁,是无剑戟森布,非武也,特文人之旗耳。”故又名“文旗山”。上有白云精舍,下百步许有福庆堂。 文笔山在县南□里37。奇峰秀拔,如笔架状。 铜盘山在县东感化里。高数千仞,非攀萝扪石不可得而升。相传胡仙姬尝炼丹于此,丹成上升,遗铜盘山上,人有欲持去者,遂化为石。山之上有飞升岩,下有龙井。 望浙山在县西长城里。一名浙山。其势拔地摩天,常有云气冒其上。世传古有大鱼姬者,授控鹤仙人丹诀,修道于此,望见白鹤从括苍飞来,喜曰:“浙仙来矣。”遂乘鹤升。山上有池,遇旱不涸。宋季范汝为作乱,元季红巾寇乱,邑人避居其上,全活甚众。 筹坑山有天柱峰、狮子岩、罗汉岩、将军岩、屏风石、葫芦石、石室、龙井。又有岭亦名“筹坑”。又有圆照庵,庵前有圣水,凡三石井,中一井外狭内广,深不可测,旧传神龙所居,遇旱以铁石投之,雷雨立至。旁有泉一穴,清甘可饮。昔有双牛斗其畔,见者以石击之,牛奔入穴,雷雨遂大作。 池栋山岩壁峭耸,横截溪流,如屋栋然。下有两穴,以泄东池之水。(上二山在县东北政和南里。) 佛字山一石上有纹成“佛”字。 九蓬山其最高一峰曰“龙马”,宋孝、光二朝间,龙马生马38。(上二山在东衢里。) 南禅山在□□里。峦峰奇秀,上有龙井。 奖山在东平里。其山峭拔入云,山顶凹处,有田百余亩。唐僧玄奖创庵其上,元僧惠空复创庵于其东。又东梅有女子,因旱凿山引水,以溉东梅之田,乡人亦创庵祠之。山有观音岩、石柱岩、白牛岩、石龙洞、双门洞、葫芦潭、七圣潭,皆称奇胜。(已上四山俱县西北。) 洞宫山道家谓为三十七福地。其山重迭九峰,状如莲叶,又谓之“九莲峰”。相传古有魏、虞二真人于此修炼,丹成上升,因号“魏虞洞天”。 翠屏峰。在洞宫山。石壁峭立,草树蓊郁,若屏障然。东西二宝台峰。在翠屏峰之南,其西有魏、虞二真人宫,旁有洞宫禅院;院前有飞升坛、香炉峰、巨幕岩、观音岩、罗汉岩、狮子岩、莲花石、石笋、石龟、丹室,世号十奇。 芝山岩间有石如龙,下有会仙庵。(上二山在政和西里。) 大风山在感化里。岩峦秀拨,绝类庐山五老峰。山有石室,相传古有赵元琦者,授控鹤仙人丹诀修道于此。尝云不畏大风则大山可登,故名。其左为观音岩,右为罗汉洞。又有宝剑庵。庵前有石井,灵物居焉,岁旱,则乡人往祷之。(上三山俱县东南) 满月山在县西南□□里39。山峰圆莹,若满月然。上有石坛,世传顾思远炼丹于此,飞升而去。 飞凤山一名“正拜山”,一名“皇华山”。元至元间,建宁路管军总管黄华叛,号“头陀军”40尝立营于山之上。 莲花峰在县东感化里。峰峦高峻,紫翠重迭。下有护国禅师院。院西庑外有宋朱良材墓熹之祖也。元季邑人张以仁、魏伯坚卜筑峰下,而谢坤、孙蕴余应皆从之游,人称“山中五凤”。 虾蟆峰在县西东衢里。宋淳熙初,人闻其上有仙乐音。祷雨多应。 釜銎岭 虎啸岭(上二岭在县南东衢里。) 黄岭 俞岭 石豹岭(上三岭在县东政和南里。) 山表岭 姥岭 逃奴岭岭之名,不知何义。旧传诗云:“忆昔炎刘法网疏,季生当醢却佣逋。至今犹号逃奴岭,簇簇人家谁姓朱。”盖借用汉季布之事也。(上三岭在东平里。) 常思岭在长城里。(已上四岭俱县西。) 西门岭 金竹岭 秋竹岭(上三岭在政和里) 鹤都岭在感化上里。 和尚岭在感化下里。(已上五岭俱县东南。) 白鹤、 白狗二岩与松溪县湛卢山联属。相传魏、虞二真人尝携鹤与犬游此山,故名。今岩之南有万松庵,北有会龙庵,皆在山顶,极为清绝。 南安岩在县西长城里。有石室方广数丈,中有马仙祠。 硘坑洞41在县西长城里。洞据岩崖石壁之间,其中宽广可容百余人,邑民遇寇乱,多避于此。 天柱石在县东政和南里。方广数丈,高数十丈,上下大小如一,望之若柱焉。 七星溪在县治前。发源铜盘山下,经感化、东衢、长城三里,迤逦西流,南会浴龙溪,西会东平溪,自是三溪合为一大溪,下接建安东溪。 浴龙溪发源九蓬山下出考口。 东平溪发源奖山,出常口,受松溪之水,至西津,会七星溪。又有东梅溪,源出师姑圳,入松溪。 山表溪其源有六,分为二水,西流入瓯宁县界。 苦竹溪在县北。源出苦竹岭,自北而南有十里滩。 下元溪在县西南。源出筹岭,至蛟龙潭与李洋水合流,入双涧溪。 双涧溪在县东。源出西门岭,自东而西,至赤岩寨口折而东流。 和溪源出西表岭,至放生潭桥,折而东流。 淳江溪源出峡头,东流。(已上五溪俱东流入宁德县界。) 放生池在水南考口溪侧,其上有亭。 定漏泉在县治东南下药山下,一穴涌出,冬温下冽42,色清而味甘。阴阳家取以定铜壶刻数,毫厘不爽。
寿宁县
镇武山在县治北。 翠屏山在县治南。 丛珠山在县治东。 天马山在县治西。 板仙山祷雨多应。 香炉山 高山 小托山 大蜀山(上五山在县坊隅。) 官台山 渐山 孤长山(上三山在福安里。)牧童山 紫翠岩山 白岩仙山 基德八仙山 仙人迹山 佛漈山 古鼎山 百里林山 东山 立茂山(上十山在政和里。) 溪头岭 弹子岭 章坑岭 杨梅岭 黄客岭 清源青竹岭 车岭 九岭 东门岭(上十岭在县坊隅。) 石虎岭 新峰岭 花岭 大同岭(上十岭在福安里。) 西表岭 俞岭 虎阱岭 芹洋岭 尤溪岭 小东古鼎岭 官田岭 立茂岭 黄奇岭(上九岭在政和里。) 蟾溪在县治南。发源大蜀山,下经县东流至福安县以入于海。 茗溪源出高山。北流入蟾溪。 源底溪源出青竹岭下,北流,会祭头入蟾溪。 南溪在县南。源出紫翠岩,迤逦流至福安县入于海。 平溪在县北。源出西表岭,东流。 尤溪在县东。源出虎阱岭,东流。 丹溪在县东。源出芹洋岭,东流。 九岭溪在县三图。源出大所,东流。(上四溪俱入南溪。) 铁梗溪在县东。源出东山下,会杨梅洲溪,经东溪头双港,至福安县入于海。 上地溪在县北。源出百里林山下,入杨梅洲溪。 渔溪在县东。源出立茂山下,南流绕花岭至福安县入海。 犀溪在县东南。源出佛漈山,东流入官田场、龙潭溪,至福安县入于海。 龙潭溪与犀溪同源。 禾溪在县西。源出牧童坂山下,至溪口,经福宁州入于海。
校 注
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信溪”。
2 “矹”为“矹硉”之误。
3 《浦城县志 山川》作“船山在永康里,距城四十五里”。
4 “处”指“处州”。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通处州之龙泉。”
5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大姥山”。
6 梁普通六年,江淹任吴兴令,时属东扬州。改浦城为唐天宝年间事,江之《赤虹赋》及《青苔赋》均在邑时所作。见嘉庆《浦城县志》。
7 《汉书 朱买臣传》颜师古注:“泉山即今泉州之山也。”按颜师古时所谓泉州,指今福州。景云二年改名闽州,而于晋江县置泉州。今之泉州及福州均有泉山,它处亦有以泉名山者,未知孰是东越王所保之泉山。
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蜜岭”。
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夐出群山”。
10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自高泉里流至锦江”。
1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登云里”。
12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上有莲台、水月庵”。
13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四围劖削”。
1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在崇泰里”。
15 据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注”应作“诸”
16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山之源推出一石”。宜补“出”字。
17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锦江”作“锦工”,应据改。
1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九石滩在县东”,亦不详何里。
1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蹲狮山“形似狮子之蹲足而坐,故名。旧传元索翁者修真于此,俗又谓之尊师山”。
20 《拾遗记》为晋人王嘉所撰,非唐时书。
2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吴家山”。
22 南宋德祐二年正月,文天祥尹临安(今杭州),请以二王镇闽,不从,及元兵迫至临安,徙封昰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抚大使。本志“昱”为“昰”之误。
23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及康熙《松溪县志 山川》均作“花岩”。
2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李怿”。
25 康熙《松溪县志 山川》则作“清泉溪”。
26 朱嘉原题为《武夷山图序》。
27 一本作“夷落所居”。
28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赈贷”。
29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溪回石束”。
30 “胡定国”应为“胡安国”之误。
31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董山”,而雍正《崇安县志》不载。
32 按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于南源岭、崇岭、梅岭下注:“上三岭俱籍溪里。”
33 按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与雍正《崇安县志》俱有小浆岭,无大浆岭。
34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驱役猛虎”。应改“驰”为“役”。
35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去县二十五里”。
36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相传有神物居之”。
37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在县南八里许”。
38 据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道光《政和县志 山川》应作“龙马生焉”。
39 嘉靖《建宁府志》作“在县南十五里”。
40 道光《政和县志 山川》:“黄华于元至元十五年冬,集建宁括苍盐夫及畲民妇(自称许夫人)抗元,众三万侵建宁,旋由完都招降,以平陈吊眼功授建宁路管军总管。至是复叛,众十万,剪发文面,号‘头陀军’。”
41 道光《政和县志 山川》作“坑洞”。
42 嘉靖《建宁府志 山川》作“冬温夏冽”,“下”应改为“夏”。
卷之七
地理
山川
泉州府
晋江县
泉山一名北山,一名齐云山。在棠阴里三十九都。周环四十里,为郡之主山。颜师古注《汉书 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宋钱熙诗:“巍峨堆压郡城阴,秀出天涯几万寻,翠影倒时吞半郭,岚光凝处滴疏林。” 龟岩。在泉山之半,巨石如龟,中空可居。唐林藻、林蕴、欧阳詹皆尝读书于此。有石砚见存。又有崇秀坞、醉月石。 狮子岩。在龟岩之畔,有石然,如狮子状。 清源洞。在泉山,有上、下二洞。上洞名纯阳,在山巅,乃东瓯王避汉兵处。后有石室,宋裴道人仙蜕之所,号蜕骨岩。下洞名紫泽,去上洞半里许,有蔡如金真人祠及丹灶。上有百大石。山阴有梵刹四区,峻峰迭,寓目登眺,如在天上。郡人多游焉。 杖藜泉。在清源洞侧,若坎井然,相传蔡如玉手握藜杖,拄地而泉出,故名。 清源泉。在清源上、下二洞间,深不过五六尺,甘洁无比,山以泉名,盖本于此云。 双阳山在爱育里四十一都。状如双髻,名大阳、小阳,在南安为朋山,在永春为双髻山,盖三县接界山也。 白虹山在常建里四十七都。自仙游县九座山迤逦至郡境十余里。(上三山俱在府城北。) 宝盖山在永宁里二十都。上有石塔甚宏壮,商舶自海还者,指为抵岸之期。 石城山在沙塘里三十一都。山势逶迤,连续如城。 龙首山在常泰里三十三都。蜿蜒盘礴有龙翔之势。俗又呼为龙头岭,相传欧阳詹别墅在焉。 吴明山在仁孝里五都,又名吴山。蜿蜒数十里,连跨数郡,郡治前山也。旧传吴氏昆季隐其上,后著灵迹,乡人立庙于其麓,曰吴明宫。山之巅有灵源泉出石罅,大旱不竭。 横山在仁和里十二都。山势长数里许,横于郡治之南,故名。 罗裳山在永福里二十八都。山之东有五髻峰,前有石,高寻丈。相传尝有异人画马于石,每天阴,乡人见马驰骤,复入于石,旧迹尚存。又有龙湫六井,其井各相去半里许,有在高原者,有在平田者,泉脉贯通,汲一井而五井皆动。若岁旱,井鸣有声,不三日即大雨。往往有龙出没井旁,树木时有龙爪痕。(上六山俱府城南。)万岁山宋陈洪进为节度时,筑坛山上,以效嵩呼,因名。 回龙山山势遇海而止,有回顾州治之状,因名。(上二山在鸾歌里三十七都。) 楞伽山在棠阴里三十九都。(上三山俱府城东。) 鼓雷山在府城西兴贤里三十四都。上有雩坛,或云石鸣如鼓,故名。 皇绩山按伪闽王审邽墓碑云:“皇者天皇,绩者勋绩。”或云皇当作黄。山多黄石堆积,故名。碑所言盖夸辞也。 梁相山宋梁克家墓在其麓,故名。(上二山在鸾歌里三十七都。) 大旗山在棠阴里三十九都。其峰高耸如旗,故名。山面为龟岩,下有石镜。(上三山俱府城东北。) 丰山在仙溪里四十五六都。每水旱,乡人祷于是山,即有丰年之应,故名。 花山在常建里四十七都。(上二山俱府城西北。) 盖辅山缭绕永宁卫治之后。 仙人山其山巨石盘绕,上有仙人迹。 象山形如伏象。(上三山在永宁里二十都永宁卫城内。)金钗山在永宁里二十二都。两峰延袤数百丈,若钗股然。其凹处有塔,号“六胜”。旁有魁星堂,宋梁克家读书之处也。上有石狮岩。 石头山在临江里三十六都。与赤城山相连,有三山石杰出,故名。下有石头市,南瞰江亭,昔郡守望祭海神于此。(上五山俱府城东南。) 龟山在兴贤里三十四都。三峰高耸,其状类龟,今为山川坛。 紫帽山在常泰里三十三都。为峰凡十有二,常有紫云覆其巅。 甘泉。在山中,味甚甘。按《方舆胜览》:“山椒有泉眼,相传有龙蟠其间,故名龙池。”疑即此泉也。 金粟洞。在山之阴。其东有凌霄塔,西有石鼓、丹炉、试剑、棋局、仙堂诸峰。相传唐元德真人郑文叔居之,时泉人有客洛阳者,邂逅一羽衣寄书与文叔,既归,授书,遗以粟米半升,还家视之金粟也。宋宁宗御书“金粟之洞”四字刻于石上。(上二山俱在府城西南。) 云盖峰在府城北常建里四十七都花山院后。宋林外诗:“一峰特立出尘寰,自昔相传云盖山,不是云来盖山顶,却缘峰峭入云间。” 灵秀峰在府城南絃歌里十九都。挺拔千仞,烟云出没,林木苍蒨,为一郡之胜。上有小岩,其石潮上则润,潮退则燥。 瞻迹岭在府城东鸾歌里三十七都。一名斟酌岭,旧传五代时,留从效尝于此斟酌军事。 观音岩相传宋元祐间,乡人尝夜见岩上有光,因凿之,得白衣观音像,故名。 瑞像岩相传宋元祐中有林道者,诛茅是山,夜梦神人使镌佛像于石,时镌者魏周梦亦如之。遂镌其像。其石面平如砥;而屹立参天,亦名天柱峰。又一峰对峙,危石排列其上,名罗汉峰,陈谠题“北山胜概”四字。 一线泉。在岩之下,其出如线,故名。(上二岩俱府城北鸾歌里三十七都。) 陈君岩在府城南聚仁里二十五都。邑人陈珏尝庐墓于此,乡党孝之,因以名山也。 四恩岩相传五代时,僧守息安禅于此,有虎狼驯伏之异。 梅岩石高数尺,中可容人坐,前有古梅,因名。 云根漱玉泉。在梅岩之下。有双石对峙,泉出其旁。(上二岩在府城东北棠阴里三十九都也。) 龙角石在府城西南常泰里三十三都,旁有龙爪迹。 岱屿在府城南永宁里二十二都。突起海中,介于石湖、北镇两山之间。自州东海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鼊1屿,又一日至琉球国。 乌屿在鸾歌里三十八都。四面潮水环绕,居民辐辏。旧有石路,潮至则没,行者病之;宋宝祐中始作桥以通往来。 澎湖屿出海门舟行三日始至2,屹立巨浸之中。环岛三十六,居民苫茅为舍,皆业耕鱼。施肩吾诗:“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国朝洪武间,徙其民于近郭,其地遂墟。(上二屿俱府城东。) 洋屿在府城西南常泰里三十三都。突起平田之间。 晋江在府城南登瀛里三十五都。其水入于海。晋南渡,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故名。 洛阳江在府城东北鸾歌里三十八都。源出惠安县界,至县境入于海。唐宣宗尝微行览山水胜概,有类吴洛阳3之语,因名。 龙湖在府城南。相传湖与海通,中为涌沙所隔,遂别为湖。尝有龙出入其中,故名。 绿潭在棠阴里三十九都。有“绿潭瀑布”四字镌于石。 龙潭一在善政里四十二、三、四都,有岩曰龙兴,祷雨多应;一在常建里四十七都,相传祷雨者投简于潭,逆流不沉;一在四十四都,潭前有凌云阁。 白云漈龙岩在常建里四十七都。旧传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或有雾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必雨。(上五潭俱府城北。) 芙蓉池在府治南,府学东偏。地连光孝寺,旧见侵于人,今复之。内产芙蓉。 放生池在肃清门外。唐天宝六年凿。 镇西池在义城门4内。俗名七丈潭,池阔数亩,深七丈。中有小山阜,圆如星,水环绕四面,岁旱不竭。旧与木塔对峙。世传城西居民富庶,以此为镇星。(上二池俱府治西。) 蔡公泉在常泰里三十三都。曾公济记:“宋皇祐中,蔡襄知泉州,与僚属登山求水,有泉自石罅出,后人作亭其上,因名。” 樟木泉在永福里二十七都。旧传五代周显□中,岁旱,祷于庙,一夕雷震古樟木,有泉自木中出,因而成井,汲之不竭。(上二泉俱府城南。) 清玉泉井在织染局内。其水用以染练,胜于他井。 玉泉井在师帅坊内。其味清美。 圣泉井在崇阳门外。相传旧泉脉屡竭,唐涌泉尊者以杖扣之,自是虽极旱不竭,因名。 溥泉井在集贤坊内。味甘。 炼丹井在玄妙观内。或云昔通元先生吴崇岳练丹之井。(上五井俱府治南。) 大井在卫署内。相传留从效所凿,又名留公井。 会通井在会通坊内。泉冽。 义泉井在义泉坊内。其水清冽。 赵公井在奉圣坊内。宋郡守赵令衿凿。 城中三井宋淳祐间凿,泉甘洁。 状元井在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井以状元名,今石盖刻“状元”二字尚存。(上六井俱府治西。) 旃檀林井在府治东南承天寺旃檀林之南。泉甚甘寒,土人以炼糖霜。 石眠井在十六都西壁山之麓濒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潮长则没,潮退则味甘琼5异他井。 鼓雷山龙井在十九都。宋庆历间,有龙蟠绕于井,因名。(上二井在府城南弦歌里6。) 涅槃井在棠阴里三十九都。唐僧黄涅槃以卯位忌风,凿此井以镇之。 真涌泉井在护安院前,水清而甘。(上二井俱府城东边。) 卫井在永宁卫仪门内之左。其泉清冽,酿酒、煮茗尤佳。 龙坡井在永宁卫育贤坊,其泉甘冽,冬夏汲之不涸。 巽水按《建安志》云:“叶廷珪知泉州,尝通巽水,云后十年当出大魁。后梁克家果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