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松溪县
  尊师山在县治北。由县西北万山而来,盘回起伏,屹立县后,为县治主山也。旧传有何尊师者,修真于此,因名19。 石壁山石峭立如壁,高数十丈,县治前山也。下有龙潭,潭之上下皆石滩,甚浅;潭居其中,弥漫停蓄,深不可测。旧传尝有龙出没其间,岁旱祷雨多应,又谓之“龙井”。 湛卢山连亘东关、杉溪二里及政和县界。山形峭峻,常有云雾凝其上。唐《拾遗记》20、《九域志》并云:“昔湛王铸剑于此。”或云,欧冶子铸剑有号湛卢者,因以名山。 剑池。相传铸剑时凿石为池,以淬其锋。今山上有石井,恢廓如池,疑即此也。又有炉冶遗迹,及唐贞观中石刻尚存。 桃花洞,宋祥符间,县尹周公才祷雨获应,立祠其上;或云凿趾之日,有石洞发于西南隅,冽泉随涌流出,有桃花数片,因以名洞。 妙峰山峻拔霄汉,冠出群山。 七峰山七峰连亘回峦迭,上摩青苍。(上二山在东关里。) 东山在遂应场五里许。亦名“五家山”21。自趾至顶皆石,少树木,旧产银矿,有穿穴十余,深邃盘曲,莫究深浅,取矿者必举火以入。 圆珠山在遂应场中。山高数丈,其顶圆净如珠,亦名“珠林山”。 南屏山在遂应场南一里许。峰峦横亘,乔木蓊郁,如屏嶂然。上有石狗,下有石龟,旁有石佛、石僧诸像。又名“石林山”。 石马山在遂应场北。山有巨石如马。(已上八山俱县南。) 中峰山众山之中,一峰卓然秀拔。唐景福中,有高僧曰行儒者,创庵其上。山有伏虎坛及塔,或时见祥光。 万山山周回五十余里。或谓山所产之物万种,或谓山尝有万氏居之,故名。宋元丰初,有僧海照者结庵其上,故址犹存。(上二山在县东皈伏里。) 亭山在东关里。山势秀耸,下有石矼,旧立亭其上,因名。世传有头陀柯善者坐化于此,又名“柯亭山”。上有石矼,空洞深邃,中有流泉,大旱不涸,旁有修身岩。 皆望山在杉溪里。其山岿然高峻,登其巅,则环邑诸山皆在目睫,故名。 王认山在皈伏里。其山秀拔屹立诸山之上。宋益王昱22,由浙入闽,道经此山,识其奇胜而叹赏之,邑人因以名山。(上三山俱县西。) 鸾峰山在县东北永和里。山势峻拔,南接龙泉,北接南浦,周回三百余里,旧传尝有仙人乘白鸾翱游其间,故名。上有古坛,东有龙井,乡中人祷雨多应。 筋竹山在县西北豪田里。上有石室,可容数十人。旁有古井,相传尝有异人于此修道,后仙去,今遗坛尚存。东岩有窍常干,岁旱祷之则泉出,以瓶盛之,俄而泉竭即雨。 南峰山在县西南杉溪里。其山耸出群峰之表。相传武夷魏、虞二仙尝憩于此。山旧有南峰亭,岁久而圮。天顺四年,道士章清源重建台宇于亭之旧址,名曰“瑞幡”。蕊花峰在东关里。峦峰稠迭,状如花蕊。石牛峰在遂应场西,有巨石如牛。(上二峰俱县南。) 化岩23在县北东关里。岩石五采纹相间,故名。旧传乡人祀马氏仙女于岩罅,俄而岩合,因立祠其上。前有三井及龙湫瀑布,祷雨常应。后有石鼓、石磨二岩,皆以形似名之。 宝胜岩岩有石室,前后有门,常有云气。相传吴道者尝居之,辟谷数年,一旦化去,不知所在。 瑞岩下有石室,可容三四十人。石上有黑纹如画丛篁之状。西边有泉迸出,下有石窦,昔僧西洲结庵其上。(上二岩在县南遂应场)。 灵应岩在遂应场东南。旧传有柴、胡二仙于此羽化。上有石棋盘,东有龙颈山,西有虎头石,前有飞泉三级。山之巅有小窍,常枯。岁旱,乡人祷之得泉,即雨。 百丈岩在皈伏里。旧传马氏女仙于此得道上升,峭壁间有马蹄剪尺痕。上有三圣井,又有石岗如陶成者,中不容一物。乡人祷雨或弗应,以木石投之随滚出,雷雨立至。(上二岩俱在县东。) 狮子岩在县西庆元里。以形似名。前有石室,其中一窍可三里许,仅容一人侧行。 史君岩旧记云:昔刺史王汝休尝收复此地,因以名岩。 香婆岩宋嘉定间,里人陈翁女,名大仙,自幼不醮,日以鬻香为业,有剩香辄焚之岩下;或依岩宿,数日不食,人视为痴,惟李五郎者独礼遇之。一日鬻香还,呼五郎,亟追至岩,已化去矣。因食其所遗饭,亦随以化。邑人遂名其岩曰“香婆”。(上二岩在县东北豪田里。) 回沙在放生池上。相传溪潭中回沙成坂,必有士人居首荐。宋时沙回者四,而吴岩天、李扶、李谧24、叶元皆领乡荐首选,人以为验。 松源溪在县南。一名“大溪”,源出浙之庆元县松源乡,经梓亭寨迤逦而下,出关口渡,合流抵政和县西津,接七星溪下建安东溪。 新坑溪源出庆元梓亭寨,经县皈伏里至新坑桥。 直源溪源出皈伏里花岩,东流至县南。(上二溪俱会松源溪。) 松峡溪源出东关里铁岭,至关口渡,会松源溪;又有乐平溪,源出遂应场,随入松峡溪。 杉溪源出庆元里上亓,南流至杉溪桥。 白石溪源出皆望山,西流出官桥。 渡头溪源出筋竹山,经永宁里,南过瓦墩。(上三溪俱县西。) 云溪在县北。源出狮子岩,南流至政和县界。 清泉溪25在县西北。源出筋竹山,东北经永和里,出波塘桥。(已上八溪其流俱入松源溪。) 放生池在县市南惠政桥东大溪之旁。宋时凿,今沦入于溪。

崇安县
  黄石山县之背山也。 石龙山界崇安、浦城二县间。俗呼“石龙冈”。宋赵抃尹县时,尝于此祷雨赋诗,有云:“直上更无容足地,速回犹在夕阳天。”余见浦城《山川志》。 济拔山其山有石坛如琢,飞瀑如玉帘,又有龙湫凡九穴,水极清,可鉴须眉。(上三山在白田里。) 银山在石臼、大浑两里之界,又名“金鸡峰”。 白石山在大浑里。山皆迭石,若楼台状。山巅有雷坛、石室及三井,旧传武夷白石先生居之。(已上五山俱县北。) 武夷山周回百余里,其峰峦大者三十六,道书谓为“第十六洞天”。相传尝有神仙降此,自称武夷君。又《列仙传》:“篯铿二子,长曰武,次曰夷。”因以为名。二说不同。朱文公序26有云:“武夷之名著自汉世。祀以干鱼,不知果何神也。山有枯查插石罅间,以庋舟船、棺柩之属。柩中遗骸,外列陶器,尚皆未坏。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俗所居27,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今山之群峰最高且正者,犹以‘大王’为号。半顶有小丘焉,岂其君长所居耶?”有小溪缭绕群岫之间,凡九曲。李左史诗:“溪流玉雪三三曲,山锁烟霞六六峰。”洪迈诗:“一溪穿空无澎湃,九曲度尽方盘纡。” 大王峰。一名“天柱峰”。昔有张真人坐逝于此山,亦号“仙蜕岩”。峰南一隅棱层三出,可编梯级而上。旧志:“昔魏王子骞与张湛等十二人隐于此山得道。峰之巅有古木、仙果、异竹、奇花、芝草之类。”李纲诗:“孤峰拔地与天通,为问仙人羽化踪,鸾鹤不知何去也,玉楼金锁白云封。”刘子翚诗:“隔竹斜阳泛小舟,朅来天柱访仙游,风声树杪栖笙鹤,云气峰头涌玉虬。” 幔亭峰。一名“铁佛嶂”。旧志:“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置酒肴会乡人于此。建幔亭彩屋,设宝座,施红云、紫霞褥,呼乡人为曾孙。”宋白玉蟾诗:“人间几度曾孙老,惟有青山自古今。”辛弃疾诗:“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陈梦庚诗:“山中别是一桃源,彩屋虹桥影不存。山下人痴犹自说,排檐原是武夷孙。” 仙鹤岩。峭壁上有绘鹤,霜翎朱顶,千古不渝。禅岩。又名“望鹤台”。昔有老僧坐禅于此,故名。 山羊岩。在大王峰之西,大小凡六七峰,时有仙羊见,又三曲亦有仙羊岩。 虎鼻岩。水中石有两窍仰吸如虎鼻。 狮子岩。其形蹲踞昂首,状若狮子。徐进斋诗:“山中弹压无豺虎,留得孤猿半夜啼。” 升真洞。在大王峰之东石壁上。谺一室中,雷文瓷缸五,盛仙蜕;其一置石窑中,窑口狭束不可出。洞前悉以黄心木纵横为栈,若可通往来者。其上又一穴,横插双木为桥。桥之西壁别开一罅,中有香炉、药瓿之属,可望而不可即也。洞下直裂一隙,其旁有鼎炉,号“丹炉石”。白玉蟾诗:“得得来寻仙子家,升真洞口正蜂衙。一溪春水漾寒碧,流出红桃几片花。 投龙洞。在大王峰绝顶。洞门小而直下,垂绠百尺,乃可至水。宋朝屡遣中使投金龙玉简祈雨于此。旁有天鉴池。 大小观音石。二石对耸。其巅草木苍翠,有宝冠螺髻之状。 兜担石。一名“赌妇岩”。古记云:“昔有娶妇者,与仙人赌而随其去,遗下兜担,化而为石。”下有常庵及蔡杭书堂。 水光石。在溪头。(已上俱在一曲。) 铁板嶂。在大王峰之右。 三峰。其峰森秀,中者尤高。 玉女峰。亦名“三娘石”。三石差肩而立,其色红润,望之有姝丽之态。下有妆镜台、仙冠石。宋辛弃疾诗:“玉女峰前一棹歌,云鬟雾髻动清波。”蒲心泉诗:“玉女亭亭拥雾鬟,此心如雪照清湾,愿将一曲秋溪水,洗却人间脂粉颜。” 马头岩。状如勒马。 凌霄岩。 仙猿岩。 虎啸岩。在玉女峰侧,草木丛茂,上有崇真庵,后有南山书堂。宋蔡渊并弟沉祠堂在焉。宋李纲诗:“昔年老虎啸幽岩,千里清风皱碧潭。岩上如今无虎迹,一林花雨落毵毵。” 题诗岩。在溪畔,诸名贤多留题。又四曲亦有题诗岩。蔡沉诗:“四曲游人欸乃歌,旧矶千古老渔簑。题诗岩下人来往,春雨年年长绿莎。”(已上俱在二曲。) 张真君上升峰。一名“紫岩峰”。 车钱峰。古记云:“圣姥常鞭牛,以车载钱于此。”因名。上有白玉蟾丹炉。 升日岩。下有金光石。 小藏岩。下临深潭,上亘绝壁,半岩数处谺断,其间或插木架板,望之如栈,中开数室,内有器,圆者如斛,方者如笥,又有如盘,如杵之状者。古记云:“昔有仙鸡栖鸣其间”,故又名“仙鸡岩”。其侧有船,架于岩之半壁,亦名“仙船岩”。翁彦约诗:“西溪缥缈接明河,鼓棹仙人泛玉波。却御长风天上去,虚舟千古插嵯峨。” 仙馆岩。半岩有石室,其间几案具在,盖仙家翰墨之馆。一名“仙学堂”。李仲光诗:“天人异所禀,事物皆生知。强名仙学堂,此语将谁欺?我欲借尺地,虚檐敞茅茨,琅琅诵玉章,勉力探希夷。” 水乐石。有琴瑟之韵。 试剑石。旧志云:控鹤仙人试剑于此。石分为二。 会仙石。方平可坐二三十人。(已上俱在三曲。) 宴仙岩。与钓鱼台相对。 李仙岩。 大藏岩。下际深渊,岩石罅中有仙骨数函。乡民遇旱则就船以为梯,连属而上,取仙函奉以祈雨。鸡窠岩。在大藏岩之半壁,有洞穴外狭内宽,木纵横其间,如鸡窠然。古记云:“有仙鸡鸣于此岩之上。”翁彦约诗:“仙人清磬读黄庭,长听金鸡半夜声。一夕都随黄鹤去,满窠明月白云生。” 云岩。岩之半有石室,可坐百人,匾曰“云岩庵。” 仙机岩。半岩有石室,机杼犹存。白玉蟾诗:“织就霓裳御冷风,玉梭随手化成龙。天孙归去星河畔,满洞白云机杼空。”翁彦约诗:“辛苦支机耐寂寥,肯同嬴女只吹箫。金梭昨夜成龙去,上与天孙织绛绡。” 钓鱼台。国朝苏伯厚诗:“仙子何年把钓竿。古台依旧势岏。严陵老去能游此,不住桐江七里滩。” 拜章台。上平坦,有香炉,浑然天成。(已上俱在四曲。) 大隐屏峰。其峰夷上锐下,拔地峭立如屏,武夷精舍在其下。陈梦庚诗:“大隐屏前风月闲,何人手种万琅玕,深深五曲东流水,合作千年洙泗看。” 接笋岩。一名“仙接石”。状如笋立,其半有痕,如断面复续。 玉华岩。 罗汉石。以其顶髡骨露,故名。 天桂石。尖秀如琢成。旧志云:“昔魏王于此上升。”下有更衣台,平正如几。(已上俱在五曲。) 三层峰。三峰鳞迭,斜依云汉。每旱暵欲雨、则先出阴霾,欲霁则开豁,远近视以为候。仙掌岩。岩面三处石纹红润如掌,有瀑流,界于仙掌、仙馆二山,直下千尺。顶有崇真馆,下有仙浴堂。白玉蟾诗:“仙子扪萝上翠崖,岩头旧有炼丹台。至今石上留仙掌,十指春葱渍绿苔。林君用诗:“汉武升遐几度春,金茎事迹总无闻。悬崖更不承朝露,空印纤纤十指纹。”陈梦庚《仙浴堂诗》:“神仙无垢骨犹香,底用山间开浴堂?我欲从之三洗髓,骑鲸散发水云乡。” 石堂院岩。亦名“陷石堂”。宋天圣间,一夜大雷雨,院东白面岩开剥,一巨石飞下,覆压院宇五十余间,陷没成潭,人罹其害,惟僧居仁及行者得免,云有人掖之以去。今石崖横绝,仅可容足,转千余步,则地势平旷,种桃满原,人号“小桃源”。后有刘炝祠堂。白玉蟾诗:“高僧参透赵州禅,拔寺移归兜率天。天圣四年二月朔,一宵雷雨撼山川。” 响声岩。其中空洞,人笑语则谷应。 仙迹石。与仙掌岩相对,有脚膝痕。李左史诗:“当时天姥立溪边,石上遗踪见宛然。笑杀茂陵缑氏迹,只凭方士口中传。”(已上俱在六曲。)比廊岩。广袤连属,如廊庑然。 猴藏岩。 铸钱岩。有石梯棱层。 城高岩。山形高峙,长亘五十余丈,若城壁然。 上水龟石。(已上俱在七曲。) 鼓楼岩。岩间有楼,其下四楹,有路可以攀援而上。旧记云是仙家鼓楼。旁有鼎灶。叶梦鼎诗:“鼓楼岩下鼓楼开,举世邯郸梦未回。安得老鳖俱唤起,万人醒眼上山来。” 天壶岩。在鼓楼岩之侧,中有道院。 下水龟石。 猫儿石。伏于山巅若猫然。 鼓子石。两峰屹起,一峰旁有石如鼓。 絪縩石。石纹缕络如卷丝状。 大小面石。两石相向如人面。 鱼磕石。 将湖石。(已上俱在八曲。) 灵峰下有玄都观。 灵岩。又名“风洞”。两石相倚,长数十丈,中一罅窥见天光,隐隐如线,谓之“一线天”。石洞中可坐十数人,谷口创门,朱文公题匾曰“灵岩”。徐进斋《一线天诗》:“石上烟消绿藓斑,几人车马此盘桓。谁知一线通天处,照见人心万古寒。” 白云岩。半壁如有白云之状。 钟模石。隐然如钟。 三教石。 香石。 大小廪二石。卓立如仓廪。元詹先野隐其下,名“廪江之滨”,即此地也。宋陈梦庚诗:“白石青霞为岁计,佳肴旨酒出仙壶。侵天有廪无支遣,岁恶还能赈贷28无?” 鸟石。紫清真人尝炼丹其下。(已上俱在九曲。) 换骨岩。在幔亭峰北,中一岩室。平广可六、七丈。室前路断数尺,旧有黄心木为桥。迄今不坏。室中有四柱楼一所,如世俗庋阁。上列置蜕函,函中仙蜕皆质小而红色。世传方外之士得道尸解者,皆于此换骨云。元萨天锡诗:“千丈丹梯万丈岩,天开地辟鬼神劖,夜光玉气横溪过,多是神仙换骨函。” 唐刻石。在换骨石下。唐明皇遣使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颜行之刻石以记。三姑石。三峰并峙。相传秦时有三女游于此,因化为石。李纲诗:“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行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峰头更不归。”安麖诗:“雾鬓烟鬟彷佛梳,老翁指点说三姑。娉婷不嫁非无意,谁是人间大丈夫?”(已上俱在山之北)。 齐云峰。高出霄汉。顶有圣者庵,时见灯光。 水帘洞。在县南九曲上流。一崖高插,有瀑布状如垂帘,高可七、八十丈。又名“唐曜夫岩”。 毛竹洞。亦在九曲上流,遍生毛竹。唐李义山诗:“只得流霞泛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翁彦约诗:“毛竹连云路欲迷。洞门深锁落花迟。曾孙几度春风老,未了仙人一局棋。”(已上俱在山之南。) 峡山溪回石东29,堪舆家谓为县之水口山。(上二山在会仙里。) 竹湖山在丰阳里。下有天湖及慈惠庙。(已上三山县南。) 登高山在县治水东之左山。重九邑人登高于此。山之南有官山,前巨石临溪,其首左顾如龟形,右有铁砧山。 席帽山在官山数里,县之前山也。其侧有金鸡山,一名鸡笼山。山半石上有巨人迹及马蹄、拄杖迹。 起贤山仙洲山之支陇也。起于平村,有茂林修竹。刘屏山、朱文公尝集于此。 屏山三峰森立,中一峰最大如翠屏然。宋刘子翚世居其下,因号“屏山先生”。 拱辰山三峰雄伟,宋少保刘民先常讲学于此。 仙洲山山有两峰,一尖一方,山顶有棋抨石。旧传:尝有仙奕棋于此,樵者过而观之,及奕终而斧已空矣。因名“斧空石”。 仙亭山旧传有仙居焉,下有天湖。 啸天山一陇横亘平远。 大王山 龟山以山形似名。宋胡定国30世居其旁。(上七山在外五夫里。) 薰山31 寨山上有石马。五季及宋皆尝立寨于此。(上二山在从政里。) 寂历山在上梅里。 百丈山在建平里中庵,乃马氏三女修真之地。刘屏山、朱文公、蔡西山每登临于此。 石磴。文公诗:“层岩俯深幽,微径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石台。文公诗:“出谷转石棱,俯身窥木末;夕眺岚翠分,朝跻云海阔。” 瀑布。文公记:“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又诗:“岩巅出飞泉,百尺散风雨。空质丽睛晖,龙鸾共掀舞。” 小涧。文公诗:“两岩交翠阴,一水自清泻,俯仰契幽情,神襟顿潇洒。” 山门。文公诗:“置屋两三间,巧当奇绝处。峡束百泉倾,涧激回风度。” 西阁。文公诗:“借此芸窗眠,静夜心独苦。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已上俱在百丈山,号为最胜。通上十四山俱县东。) 西山县治之右山也。山上有庵,庵内有井,其泉盛暑愈甘冽。白塔山其山高插云表,陟其巅,则闽之山川皆隐约在指顾间。中有云岩洞,洞前有试心石,下有棋盘石,又有龙济道院,乡民祈祷颇著灵响。山之左有笔架山,三峰秀耸,如笔架状。 回龙山中有了空禅师所建佛寺。(上二山在周村里。已上三山俱在县西。) 马鞍山以形似名。 金笼山(上二山在吴屯里。) 铜钹山见浦城县《山川志》。 岑阳山(上二山在石臼里。已上四山俱县东北。)三髻山三峰鼎峙,状如螺髻,巍然为万山之宗。相传有神仙居焉。 金印铜鱼山(上二山在县西北石雄里。) 寿鹤峰在会仙里石门院之右,俗呼“寿鹤尖”。 灵龟峰与寿鹤峰对峙。 芦峰在丰阳里。其山最高。朱文公、蔡西山、江德动每游其间。 青鸾峰在芦峰之西北。其旁有白马峰,又有油幢峰。(上四峰俱县南。) 五峰曰金鹅。形如双屏,绝顶有仙坛、仙井、棋盘、插剑迹,又有石室,中存仙蜕。此峰绝顶,人迹罕到,曰莲花,以形似名;曰清湖,在诸峰之中,山顶有雩坛,为乡民祈祷之所,有石洞,风出其中,名曰“风洞”;曰石畲,势亦雄秀;曰廪,圆耸如廪,古谶云:“山前却是宰臣家。”宋翁挺居其下。因号五峰。 双峰两山并立,夜或有光见其上。 隐屏峰方正如屏,上有隐仙岩,其顶一峰樵采所不至;岩之上有仙坛,平广可十余丈,宋刘书堂在焉。(上三峰在五夫里。)白石峰在从政里。(已上四峰俱县东。) 文笔峰在儒学前之右,尖耸如卓笔。 马顶峰在黄柏里。古谶云:“马顶峰前宰相家。” 超峰在黄村里。(上三峰俱县西。) 状元峰俗呼“插破天”。 腾云峰旧有三女仙居此,俗呼“三姑峰”。 白云峰在大安水口。山旁一石如人形。(上三峰在县西北石雄里。) 小源岭 柯岭 檀香岭昔邵、汀寇作,乡人立寨于此。 枯树岭 蕉岭抵上饶界。昔尝置寨于此。(上五岭在县北大浑里。) 南源岭在县南□□里32。 梅岭岭极高峻,行者病之。邑人丁希作亭于其上,以便憩息。朱文公诗:“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履,寒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路,犹足慰幽寻。” 崇岭(上二岭在籍溪里。) 中峰岭在上梅里。清泉岭在下梅里 黎岭刘子翚《双峡桥记》云:“溪之东屹然而高者曰‘黎岭’。建之望山也。”即此。岭之路旧为通衢,依山而险隘,行者病之。元延祐五年,县尹夹谷山寿,命工火其石而凿之,遂为坦途,建安翁植为记。又半里许亦依山为路,久而圮于水。国朝正统三年,邑人暨孟舟捐资修甃,人以为便。 紫岭以土色名。(上二岭在五夫里。) 西坑岭界内、外五夫二里之间。(已上七岭俱县东。)棠岭在黄柏里。昔尝置寨于此。 温岭即今营岭。延亘数里,五代时立镇于此。郭璞《行程记》谓:“此处山水极奇,六百年后当为锦绣地,且出状元。” 牛轭岭(上三岭俱县西。) 东岭在县东北吴屯里。 佛岭相传五季时,有水藏菩萨托称徐氏,以钓隐于此。因名。 小浆岭 大浆岭33左有萼司徒庙,右有定光佛庵。 黄泥岭 南岭 查木岭 梨木岭 分水岭界于江闽之间,乃八闽第一山也。二水发源其下,一入江西界,一入福建界。岭有铭镌于岩石上。有五显祠及大安关。朱文公诗:“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已上八岭在县西北石雄里。) 百花岩在德星桥之左。旧多亭台花卉,为邑人游赏之地。 瑞岩在吴屯里。有扣冰古佛庵。刘子翚诗:“古侠风雷双剑在,夜龛钟梵一灯明。他时净社如容我,竹几蒲团寄此生。” 百丈漈新井祷雨多应,俱在瑞岩。 将军岩。在瑞岩绝顶,旧有三神人隐于此,即今义武庙所祀是也。又有石室,旧传有双剑藏其间。 伏虎岩。在瑞岩院侧,扣冰古佛尝于此驱驰猛虎34。黄洋岩在石臼里。有龙井,乡人祈雨诣焉。又有万丈漈 桧岩在□□里35。上有三峰,苍桧郁然弥望。 白花岩在大浑里。岩半一石屹然当道 登者扪之,则其石如欲坠然,俗呼“试心石”。又有龙井,相传中有神物,祷雨多应。 望仙岩与白石山相对。(已上六岩俱县北。) 九井岩岩有九井,其泉下注,如更漏然。紫云岩上有庵曰“天然”。 陶真岩昔仙人李陶真尝于此修炼,丹灶尚存。(上三岩在县南建平里。) 将军岩相传南唐二将既克闽,弃官隐于此,故名。上有将军井。 北岩上有庵,每静夜,雷声隐隐出于岩穴中,平地殊未闻有此。(上二岩在五夫里)。 西岩在从籍里。岩间有瀑布,旁有观泉亭。(已上三岩俱县东。)白叶岩在县西五里。昂首蹲足,堪舆家谓之“朝天狮子”。 石龙云虚二洞在县东下梅里。岩穴幽邃,旧传有神仙居之36。 金鸡石旧记云:“宋崇宁间,有二金鸡翔集其上。上有瀑布,下有龙井。相传井物居之,祷雨多应。” 张原石宋宝元、康定间有二蛇见,身若松鳞,人见其异,相与立龙祠于其处,祷雨多应。(上二石在石臼里。) 笏石在大浑里寺溪。 腰带石在吴屯里溪中。石长三丈,萦绕山腰,水涸则见。上有纹斑驳,隐然若腰带。(已上四石俱县北。) 试剑石在县南建平里。石有剑痕,相传尝有异人斩蛟,试剑于此。 鹅笼石在县东五夫里。 仙人石在县西黄柏里。石东北隅有窍绕石而出,攀拿而上,方可至其顶,有石室隐仙骨数函。 师姑洲在黄柏里。古有尼寺,因名。 浯洲在将村里。(上二洲俱县南。) 压衙洲在县东。其洲高于县治,故名。 黄龙洲在县西黄柏里黄龙溪中。 天湖在县东五夫里仙亭山下。又丰阳里竹湖山亦有天湖。 大溪在县西四隅里。其源有二:一出于石臼里岑阳瓯岭上,寮竹、同历、济拔等处,至吴屯里纳新丰、浴冰二溪,至大浑里纳寺溪,直抵林渡,是为东溪;一出于分水岭,经大安村至第四渡,会温林寨、竹山观音寨之水,至石雄里,支分入陈湾陂,由县西而下,其正流直抵林渡,是为西溪。二溪会于林渡桥下,过压衙洲,歧而为二,复合于洲尾,绕县治之左流出继贤桥,至望仙桥纳下源溪,又下纳潺溪;经赤石,则西纳高苏陂诸水,东合梅溪渡之水;经武夷,纳九曲溪及陈石二溪,出峡潭至黄亭,又东纳岑陂之水,西纳下陂之水;由是下抵建阳,以达于瓯宁西溪。 新丰溪源出金井坑,经吴屯下旸谷。 浴冰溪源出瑞岩下旸谷。旧传古佛尝扣冰浴于此,故名。 寺溪源出吴屯里小东岭,下会小寺水,经寺口会旸谷水。 东溪 西溪其源俱来自县之西北。 下源溪源出到水坑,至此入大溪。 潺溪源出上梅里冯源,由东坡桥下入大溪。 高苏陂源出黄柏里,由长滩下纳浆溪;至黄龙溪又纳棠岭之水,出赤石尾入大溪。 浆溪源出石雄里陈仔洋,接长滩。 梅溪源出五夫里西坑岭,别为内外白水,过白鹇岩而复合,经上梅而接下梅牛皮滩之水,至梅溪渡,入大溪。 九曲溪源出周村里大源山,出曹墩,合周、杉二溪,至黄村溪,达武夷九曲;出石鼓渡入大溪。又有柘溪,源出西坑,下左衢十里许,入九曲溪。 岑陂凡四源。曰籍溪,源出梨岭下;曰潭溪,源出拱辰山,合籍溪;曰瞿溪,源出梅岭,合众流至此,始与籍溪、潭溪合而西,过聚洲转而西南,又与黄石等溪合;曰黄石溪,源出柳源下游畋等溪,经岑陂而至于黄亭也。 下陂源出黄沙桃枝,而合于下陂,由黄亭西溪而入大溪。 萍潭在县北石臼里,两畔岩石相薄,水由岩口斗泻而下,激为盘涡,工师泛木至此,多没潭底,莫能出。 澄波湾潭在县治之左。 碧潭在县东北吴屯里,又名“镜潭”。天将雨则潭先涌波,人以为候。 马审潭在县东南五夫里金鹅峰之阴。 龙潭在武夷东南,二溪合流汇而为潭。旧传有神物潜其中。 百丈漈在县四隅里双溪。 飞鹅漈有巨石裂为三岩。又有九井,其圆如斧,岁旱乡人祷焉。 大小二漈并飞鹅漈俱在大浑里。(上三漈在县北。) 白鹇漈在县东五夫里之白水。 金斗源瀑布在县东从籍里。 密庵瀑布在县东南外五夫里。 县溪诸滩压衙洲滩。在县治左澄波湾潭上。 师姑洲滩。在黄柏里。 磨滩。其流浚急而旋绕,有若磨之转然。 马敞滩。 界福滩。(上二滩在新阳。) 赤石滩。以地名。 三姑滩。 双门滩。(上二滩在三姑石前。) 曹峰滩。在曹峰溪口。 洋淙滩。在程村。(上八滩在会仙里。) 大滩。在丰阳里铁山。溪狭而浚急,石露而岏。(已上十滩俱在县南。) 放生池在县治东。自澄波湾至溪光亭下,禁捕鱼。 瑞应泉在瑞岩寺殿后。澄澈可爱。 白圭泉在县治西贞节坊之西。清寒可鉴。 甘泉在县东北吴屯里。味甘而冽,冬夏不涸。 欧岭井井有数眼,中广外狭,深不计寻丈。 西漈井(上二井在石臼里。) 许塘井在大潭里高山之巅。井不甚深广,而不以旱涝为盈涸,上有龙君祠,乡人遇旱则祷之。祠左右多蜂,有不敬者辄遭毒螫,殆神守也。(已上三井俱在县北。) 西井在县治西。 西坡井在仁义坊。 丁公井在贞节坊。 营岭古井在兴贤坊。泉冽而盛。(已上三井俱县西。) 高禽龙井在县西北石雄里。源谷清辽,其上恒雾气氤氲,祷雨辄应。 葡萄井在县治西南美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