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南安县
葵山在三都。山有叠石如葵,号叠经石。 鹏山在四都。谓其形如鹏之张翼,故名。 四瑞山在五都。其上多产芝、兰、梅、竹,人以四瑞名之,亦名瑞峰山。 明心山在六、七都。其山高大明秀。 卓云山山势极高,云雾腾滃,竟日不散。 乐山上有福祐真君祠,乡人岁以鼓乐赛祷,故名7。(上二山在八都。) 胡洋山在九都山下。皆胡氏田塘,故名。 高盖山在十一都。山顶方平如盖,唐欧阳詹母葬其下,詹拜墓有诗云:“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归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道早归。”后人因詹诗,又呼此山为诗山。按韩愈《欧阳生哀辞》,詹殁时其父母俱在,而郡志载詹哀母诗,殊不合。窃详愈与詹为友,而哀辞作于詹初殁时,其言必可信无疑也。哀母之诗岂好事者假托而为之欤? 郭山在十二都。上有威镇庙,其神郭姓,故名。 天竺山在十四都。 洪岩山十五都。岩石嵯峨而大。 城山在十六都。山势环抱如城。 卧龙山状如龙之偃伏。 香炉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十七都。) 龙源山在十九都。下有泉自石而出。(以上十五山俱县北。) 半月山在三十五都。其形如半月,下有巨石,涌泉尊者尝祷雨其上。 晏然山山势巍然,时有云雾拥其上。 三绢山三峰并立,奇秀可观。 留旆山双麓如旆之带。 丽碧山峰峦秀丽,而其山之后,多洁白可爱。(上四山在三十七都。) 桂山旧多产桂故名。山畔古有郑氏居之,又名郑山。雄山山甚高,邑诸山皆出其下,一名大雄山。(上二山在三十八都。) 大半山山势丰隆,下临大溪,又名太湖山。 留相山旧传尝有杨肃者,遇仙对奕于此山。 鸡暮山(上三山在三十九都。) 覆鼎山在四十都。山四围平坦,如鼎之覆。 杨山在四十三都。昔杨肃尝游此山,因名。又名杨子峰。 华表山在四十四都。双峰夹拱如华表状,山之麓旧尝产芝,亦名灵瑞山8。 黄渐山界于同安、南安二县间。山土脉枯瘠,草木不甚荣茂。其麓多产黄菊,又名黄菊山。 象陷山山势如象之隐伏,因名。(上二山在四十五都。以上十五山俱县南。) 武荣山唐尝改县为武荣州,疑因此山得名。 吴亭山上有吴氏墓亭,因名。其下为县学。佛迹山唐光启中,忽夜有光现山上,刺史王潮,令踪迹之,得石,上有巨人迹,长二尺四寸,广半之,今见存山之旁。又有灵秀山,屹然特立,秀丽可爱。其后又有灵秀岩,中有石室,祀宾头卢尊者;岁旱,祷雨多应。 龙山其势如龙,伏而复起者凡九,又名九跃山。按同安县亦有九跃山,其所记形势与此相似,盖二县接界山也。 狮子山状如狮子。(上五山俱在县东三都。) 九日山连跨晋江县界。重九日,邑人多登高于此。 无等岩。高丈许,镌“泉南佛国”四大字,唐僧无等建庵其侧,趺座四十年。庵今废。 石佛岩。在高土峰之巅,陈洪进镌佛像于大石上,建庵以覆之。 翻经石。梁普通中,僧拘那罗陀尝翻译《金刚经》于其上。 一眺石。在莲花峰之巅。高广皆丈余,登其上,则四方万境举在目中。故名。 小清凉石。方广丈余,古木数株掩映其上,登者必先憩于此。 石灶、石盆、石碾、石砚四石。皆在秦君亭侧。相传唐隐士秦系遗物也。 自然磉石。圆如弹丸,周围丈余,出于天成。碧玉峡。二石相并,如玉之立。 放生池。在寺前,上有翠光亭。 惠泉。宋郡从事表闻一重浚之,陈知柔为铭。 白云井。泉味甘冽,相传,唐进士傅荀尝旦汲井,见云覆水涌,有龙跃其中,又名钓龙井。(已上皆九日山、延福寺三十六奇中景也。)姜相峰。在九日山之东。唐丞相姜公辅贬为州别驾,卒葬于此,因名。 高士峰。在九日山之西,唐秦系隐于此。上有石,篆刻曰“高士峰”。元张光道诗:“淡淡梨花寂寞春,一声啼鸟隔花闻。高峰影射金鸡月,渤海晴横碧峤云。” 莲花峰。在九日山之北。上开八石若莲花然。宋朱文公诗:“八石天开势绝攀,算来未似此心顽。已吞缭白紫青外,依旧个中云梦宽。” 金鸡山俗传尝有金鸡栖其上。上下有渡。(上二山在一都。) 西山在三都。与佛迹、灵秀诸山相连属,去府城仅有十五里,以其在府城之西,故曰西山。有佛刹十六区,为郡郊胜概。 齐云山在二十都。高与云齐,故名。 双溪山在二十二都。下有双溪夹流。 凤凰山以形似名。 武城山山势矗立环抱,其状如城。一名京峰。(上二山在二十三都。) 御看山在二十四都。其山高下环拱,林木苍翠可爱。 大宇山在二十六都。下有大禹铺,今改禹为宇。 九仰山在二十七都。众山九面环仰,故名。下有石泉院,邑人多于此祈保佑其父母,又名报恩山。 大罗山山高而险,下有小溪,西南与同安县接界,又名灵水山。 象运山以形似名。按同安县亦有此山,盖二县接界山也。(上二山在二十六都。) 囷山山势峭拔秀锐,其状如囷,每风雨雷声多出其下。昔留从效刺郡时,航海者率以此山为标准。岁大旱,祷于山下,雨随至。其坛尚存。 荣第山附山居民子弟多业儒,故名。 蟹坑山山下有坑,产鱼蟹,因名。(上三山在二十九都。) 小郡山山旧多人烟,四民辐辏,如郡邑然,故名。 蔡岭山山之西与安溪县接界。昔有蔡翁者庐于此,常以汤茗给行人,人德之,因其姓名山。 鹅眼山其麓有阜,如累石而成者。宋庆元春,道人陈大受刳其下为洞,名曰开化。 大帽山延袤十余里,山顶巨石九层,亦有如帽者,故名。按同安县东大帽所记形势,与此大同小异,盖亦二县接界山也。 梅花山山多产梅。(上五山在三十都。) 平洋山山下田畴宽衍,俗呼平洋,因以名山。 四马山势若马之奔骤,故名。(上二山在三十一都。) 云台山五代时,刺史王延彬构别馆于此。延彬尝为云台侍中,故名。山形如二象出林,又名双象峰。 堆美山上有数石堆迭,秀丽可观。 罗水山下有罗水渡。 福泉山中有流泉,又名龙泉山。(上四山在三十二都。) 乌石山与晋江紫帽山对峙,有石光黑如漆,因以为名。其绝顶有三石列峙,号三公石。山下有石高三丈余。中有石室,像观音于其内,号观音石。又有一石如香炉,高二丈余,号香炉石。山之东有龙水岩,相传有龙潜其下。岩有三峰,多石穴,为虎豹所宅。旁有石室,可容二百余人。其西有九州岩。 宝盖山山形如张盖然。(上二山在三十三都。) 凤栖山在三十四都。上有石柱,端方秀拔,百里之外四望皆见。天欲雨,其石辄水出如泉。 柏峰山在三十七都。山多产柏树,又名云秀山。(已上三十山俱县西。) 朋山两山并立如朋字,故名。余见《晋江县 双阳山》下。 九峰山其山九峰突起。(上二山在县东北三都。) 高田山山最高,其顶有田数十亩。 梁山昔有梁姓者种松于其上,阴森可爱,因以为名。(上二山在十三都。) 白龟山在十六都。上有怪石如龟,其色白。一名白蒙山,又呼白岩山。 文笔山在十八都。尖秀如笔,故名。(上四山俱县西北。) 琼山在二十一都。中有龙潭,祷雨多应。又名龙潭山。 三公山旧传江、杨、林三姓卜筑于此。 谢墓山有谢氏墓,因名。(上二山在三十四都。) 谷口山在三十五都。众山森列其中,盘邃如谷。 壶公山在三十六都。形如倒壶,又名太平山。(上五山俱县西南。) 金石峰在二十都。山上迭石有赤痕,类丹书。又有石刻“金石峰”三字。 石鼓峰在三十一都。山之阴有石状如鼓,旧传有鹳巢其上,乡人以其鸣卜水旱,故又名鹳石峰。(上二峰俱县西。) 高镇峰9在县西北二十六都。一名鸡髻山。蔡真人祖父夔尝居其下。又有翠峰屏大成洞。昔詹道者尝居洞中,俗号詹道岩。东有小穴,宋僧法盛居之。吕夏卿尝与之游,题其室曰“晏默”。法盛道行高洁,出入或骑虎,今见祀岩中。 天柱岩在县北十都天柱峰上。极高峻,有石佛长丈余,云烟常覆于其上。 栖真岩在二十二都大安山下。有大石穴,可容数百人,泉一脉自石窦中出,岁旱不竭。 龙须岩在二十八都翔云山下,石罅有泉。 池溪岩在翔云山之西南。宋蔡襄尝游此山。山背有石若碑状,长二丈余,面平如削,下有石趺,浑然天成。 北阳岩在十三都。巨石嵌空,横广而深,旧名鬼岩。有徐道人者,为农家饲牛,夜栖其中,乡人始未信之,授之以鼓,约以声闻为证,已而果然。乃披荆棘,攀石磴,从至其地,架屋宇以居,更其名曰阳岩。 阳调岩在三十四都松崎山。山有坦平地,可三百余丈,气常温和,其上有岩,乡人祷雨多应。(上五岩俱县西) 虎厅岩在县西北十九都杨梅山下。岩中有石如虎形。 五峰岩在三十五都。上有石室,色如银,俗号一片瓦,其中可容三百余人,唐僧道岑居之。宋祥符间,尝建石塔其上,世传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居。其后又有狮子岩,大石突起,状如狮子。石下有穴,可容数人。 白云岩上有盘石,中虚如屋,时有白云栖其上。下又有小身瑞迹岩。石室天成,下有三小石搘之,上一石长二丈余,室中一石长丈余,各镌佛像于其上,长略与石称。(上四岩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乌石在县北二里许。其石高大突出平地,群乌常集其上,因名。 秀才堤在县西。唐黄晔有文声,郡守乌仲儒以女妻之,为筑沙堤十里,直抵其庐,号秀才堤。 黄龙溪在县南半里许。源出永春、安溪二县界,合两为一,自是渐大,南流经金溪桥,入晋江县界。宋王十朋诗:“清源太守鬓蓬松,未遂归农又劝农;农事正兴天不雨,谁能唤起老黄龙。” 金溪在县西一都。古谚云:“金溪通人行,状元方始生。”宋建炎初,县令江慎置小桥,是年梁克家生,即今金溪桥。 寿溪在县南四十都。源出覆釜山,萦纡二十余里,溉田三十余亩。昔有王氏居其旁,人多寿考,故名。 九溪在县西南三十七都。源出柏峰山,逶迤而东,分为九派,汇龙潭,经通济桥、大盈桥,达安海镇,过安平桥。(上三溪俱入于海。)一本又有桃林溪,在县西二十里,考之旧志不载,此溪询诸邑人,亦未之识,姑记于此,以俟知者。 洋平龙潭在县北四都平洋中10。其水深黑,俗呼龙潭。 赤井龙潭在县南三十八都山边赤石罅间。其深如井,祷雨多应。 石硿龙潭在二十一都山下溪旁。深不可测。山顶又有小潭。时或龙现。 吴潭在十三都。两山夹峙流注石壁间。其泉湛深,里人目为海眼。时有龙现。 乌石山龙潭在三十三都。有水一泓,出石罅间,虽旱不竭。相传有龙潜于其下。 剑潭在三十四都。相传宋元符间有两剑从空飞下至潭化为龙,故名。 留旆山下龙潭在三十五都。其深无底,疑有龙潜其中。(上五潭俱在县西。) 溪潭在县西北七都。上中下三函如窦,三泓如瓮,水各入泓中,其声如钟,又名弓潭。 囷山龙窟在县西二十九都。其中泉冷如冰,或云有龙居焉。 龙泉在五台龙泉庵。石窟深二尺余,泉出其中,汲之不竭。 温泉在城山前。凡四池,三热而一温。(上二泉俱县北。) 泊泉在黄渐山,出石罅间。祷雨多应。山腰又有石窟,其水盈缩与潮相应。 清水泉在扬山之顶。泉自石罅中出,祷雨多应。(上二泉俱县南。) 圣泉在御看山之巅。水自高石凹处出,能疗眼疾。上有圣泉庵。菩提泉在延福寺后山。泉出大盘石中,其源莫测,湍流奔激有声。(上二泉俱县西。) 周井在三清宫之侧。深不及数尺,虽亢旱不竭,相传周氏所凿。 仙人石井在高盖山下大盘石中。相传渔人尝以石引线数两试之,其深无极。 仙人井在仙人漈侧。石窟天成,深不可测。 小石井岁旱,乡人祷雨有小蛇见水面,则雨立至。 昆仑井在道旁。虽旱其泉常溢。(上二井在十五都) 隔头井在县西四十三都。深不及二尺,取之不竭,其地临海,随潮消长,而味独淡。 六龙井在县东甘棠顶侧。井甃六角,旧有巨榕蟠井上,其根下垂如龙状,故名。 夜光井在三十一都。宋绍兴间有夜汲者,见井中有光如半月状,投以汲器,光彩焕发,因名。 龙井在报岩院内。天将旱则水溢,将雨则水涸。(上二井俱县西。) 圣井在县西北二十六都。相传蔡如玉所凿。
同安县
大轮山在长兴里三、四都。群峰环列如异人奇鬼;或乘车张盖,或露冕峨冠,或如带甲,或如跃马,或如奔轮。 九跃山在同禾里五都。自大轮分脉而来,九起九伏,如龙之跃。余见《南安县志 山川》。 三秀山在长兴里三都。三峰秀拔,邑之北镇也。又名仙人亭12,山上有石榻、禅床及仙人迹。 斗拱山其势上摩星斗,故名。上有石岩,西有高齐山,重岗迭翠,山之涧出九节菖蒲。 应城山旧有寺钟,声与闽王城钟相应,故名。(上二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已上五山俱县北。) 昆山上有石如盘,盘有巨人迹,祈雨多应。 金鞍山形若马鞍,上有泉自石罅出,虽大旱不竭。(上二山在从顺里一、二都。) 宝伞山在感化里七、八都。形若伞盖,又名宝盖山。(上三山俱县南。) 卧龙山以形似名。 孤卿山宋少卿林裴居其下,故名。 东大帽山其形端圆,广袤十余里,上有巨石,如阶九级。(上三山在同禾里六都。) 黄渐山《大明一统志》作“峰”,在民安里十一都。卓然秀出,冠于群山。 象运山在长兴里三都。旱岁:此山若带云气,必先得雨。(上三山各详见《南安县志 山川》。) 三魁山在民安里十二都。三峰奇秀可爱,故名。(上六山俱县东。) 夕阳山在安仁里十五都。以其常带落日,故名。山之上有遁迹岩。相传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于此,尝与黄蘖同观瀑布13,黄蘖云:“穿云越壑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之曰:“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云。 天柱山危峰屹立,若擎天之柱,因名。 西大帽山以形似名。(上二山在从顺里二都。已上三山俱县西。) 北辰山在县东北长兴里三都。高拱北辰,故名。 莲花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峰峦秀茸,状若莲花,又名金冠山。 三重山在安仁里十五都。复岭重岗,高耸千仞。 万石山在西安里十六都。其山众石错综。 大凤山形如凤之展翼。 龟洋山其状如龟。 吴淮山高耸霄汉。(上三山在感化里七八都。) 洪岩山顶有石岩极高大,相传邑士洪姓者尝隐于此。 大尖山界安溪县。(上二山在归德里九、十都。已上八山俱在县西北。) 文圃山在县西南积善里十九都。上有花圃,唐文士谢翛与其弟脩尝读书于此。 烈屿在县北积善里二十都。居民有鱼盐之利。 丙洲屿在仁德里十一都。居民二千余家,以其地当县之丙方,故名。 嘉禾屿在嘉禾里二十二都。延袤五十余里,居民二千余家,上有场老山,唐文士陈黯累科不第,遂隐居读书于此,故名。 古浪屿14在嘉禾里二十四都。居民二千余家,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上三屿俱县南。) 白屿在仁德里十三都。 大担小担二屿在积善里二十都。 浯洲屿十七都至二十都之民,皆处其上,凡二千余家,多产鱼盐。上有海印岩,一名太武山。岩有十二奇,曰太武岩,曰玉几峰,曰醮月池,曰眠云石,曰偃盖松,曰跨鳌石,曰石门关,曰古石室,曰蟹眼泉,曰倒影塔,曰千丈壁,曰一览亭。士大夫多题咏。有曰:“要知海印分明处,一点青山下大江。” 夹屿在浯洲、小登二屿之间。 小登屿在翔风里十六都。丘宋葵居其上。 大登屿在翔风里十五都。(上二屿,洪武间尝徙其居民,成化六年仍复其旧。)涪州屿在翔风里,居民千余家。(已上八屿俱县东南。) 东溪在朝天门外。源出长兴里三、四都罗山,流过大师桥与西溪会。 莲溪源出黄渐山。自萧村外经蔡塘村,一源出大帽山,与蔡塘溪水会流,至董水村,过通济桥。(上二溪俱县东。) 西溪在县西厚德门外。源出安溪县界,流与东溪会至丙洲。 曾溪在县东北。源出同禾里六都曾溪岭下,流入第一溪,与东溪合。 苎溪源出莲花山。流过苎溪桥,与小同溪会。 沙溪源出长泰县界,流至安仁里林埭村。(上二溪俱县西北,已上六溪俱入于海。) 石马潭 漈坑潭(上二潭在县西归化里。) 北山龙潭 广济岩龙潭(上二潭在县东北长兴里。) 侯山龙潭(在县东南同禾里) 龙湫潭在县西南嘉禾里。 兴福岩泉一人汲,则足供一人;百人汲则足供百人。 西源温泉在平田中。(上二泉在感化里六、七、八都。) 圣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白云山上。宋绍兴中乡人因山为岩,忽一童子披缁衣,蓬首危坐石上,有泉涌出,所坐石下尤清甘可饮。(上三泉俱在县北。) 董塘温泉在长兴里一、二,三都溪水中。 洪前盐泉在仁德里十三都东山浮洋中,海潮所不到,但风日睛明,辄有小盐自沙土中出,乡人取而淋之,可煎成盐。(上二泉俱县东。) 汤兜温泉在县西积善里十八都。 小崎温泉在民安里十一都。泉有二所,俱涌出石孔中,石池天成,不假修砌。 瑞泉在翔风里十六都海岸。有石如臼,宋隆兴中泉始涌出,适有久病者饮之即愈。邑士陈彦先因屋而覆之,名曰瑞泉。(上二泉俱县东南。) 含光井在县北梵天寺内,相传尝有红光现其上,故名。 南门井在铜鱼门内。 城边井在登龙坊内。(上二井俱县南。) 东井在东市。 前街井在名卿坊内。 临溪石井较他水最重,俗传能愈瘴疠。 岭下井在岭下。(上四井俱县东。) 西井在西市。 市曹井在桂林坊内。 蛟井在积善里道旁。有穴横穿极深。 豪山龙井在仁德里豪山之巅,每天将雨,辄闻龙击水声如钟磬,有五色蟹出焉。宋朱熹,真德秀祷雨于此,其应如响。(上四井俱县西。) 仙人井在小登屿。有三石如品字,泉涌其中,潮来则没,潮退则清甘如旧。 虹井在县西南嘉禾里小山上。有石盘,自然成穴。相传虹尝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