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瓯宁县
天湖山宋郡守赵岍诗有“美景天湖呈六六”之句,盖山有三十六景,如双虹泉、空翠亭、紫芝庵之类,其尤胜者也。建炎兵燹,皆废。 黑牛山山之下有黑石,如卧牛状。 乌石山在万石滩上。 北平山其山,南多石而北坦平,故名。(上四山在兹惠里。) 灵鹫山半岩有亭,亭藏仙骨一函,昔因祷雨,迎置武夷山。 将军旗鼓山山有四峰:左一峰如鼓,右一峰如展旗,中二峰如人耸立,故名。(上二山在崇安里。) 禅岩山山之绝壁有岩穴,唐僧无垢自古田雪峰来,坐禅其中。至今水旱祷之有应。 蒋峰山山前有蒋庵,盖昔有蒋姓者居此。(上二山皆禾吉里。) 蓬岭山在禾义里。(已上九山俱府城北。) 铁狮山一本作“峰”。距府城三里。府治对山也。山之巅有庵,有铁铸文殊狮子像。堪舆家谓:“府治束山若猛虎出林,溪西诸山若队羊然。”欲其不为伤也,乃于对山置铁狮以镇之。宣和间,移置开元寺。未几,叶、范二寇继作,且有虎渡河之异,绍兴间,郡守刘子翼复还故处。或云,恐铁狮下视城中,乃于旧府治厅事及建安堂柱下埋小狮二十四,以明子母相应之义。又云,此山对县学30,号文笔峰。昔有僧庵其上,因铸铁塔于山巅;郡人以其不利于科举,移置光孝寺。次年,城中遂有卢觉者中第。故谚云:“城外打铁塔,城里得卢觉。”自是,科不乏人。山之左有紫芝峰,王氏据闽时,尝产紫芝。山之右有云际山,其麓为开元寺。寺有八奇:曰弥陀岩,中有石室,高深各丈许,阔倍之,内有佛家;曰补陀岩,岩穴广丈许,亦佳致也;曰定光岩,深邃奇绝,中祀定光佛;曰陆羽泉,相传唐陆羽所凿,然羽实未尝至此。宋杨亿诗:“陆羽不到此,标名慕昔贤”;曰石龟池;曰宝月井。余见《宫室志》。 梅仙山距府城三里。旧志:“汉梅福炼丹于此;丹成骖鸾而去,是日有甘露降。”又“所乘马及鞭,自空而坠”。今山有甘露源31、骖鸾渡,城南有坠马洲,亦名仙人洲,县境房村里有遗鞭耆,皆因是得名。山巅丹井坛灶遗迹俱存,每秋阴,虹光时现。旧有招隐亭,宋郡守韩元吉建堂其上,匾曰梅仙山,后废,郡守李沈复建,更曰“梅山”;又于山半创二亭,曰骖鸾,曰虹光,亦废。国朝永乐间,都指挥佥事侯镛即堂旧址建阁。匾曰“丹成”。宋曹文姬《梅仙山》诗:“鹤驭云軿去不还,乱云深处旧仙坛,凿开天外长生地,炼出人间不死丹。”杨亿《坠马洲》诗:“寒潭吞别派,孤屿屹中流;昔有骖鸾客,因名坠马洲。” 升山一名朗山。以晋司马王朗登游之所,故名。伪闽王延政僭筑郊坛于此。宋改今名。 覆船山距城三里,以形似名。(上四山俱府城南。) 天关地轴山下有天庆观。 庆成山下有庆成寺。 黑窑坑山山下旧有窑。 龙首山距城三里,势若龙举首然。一名华源山。旧志云:“昔有华氏居此,下有华歆井,俗传汉华歆所凿。”歆未必至此,盖因山有华源之名,而好事者遂以为歆所凿也。其井虽旱不竭。宋郡守赵岍爱其泉甘美,作亭庇之,而刻石于其旁。今俗呼枯木泉井。 石塘山山之巅,三峰并秀,其麓左陇右石,蓄水一泓,因名。 斗概山其山方如斗而顶平,故名。 吉阳山接顺昌县界。(上三山在吉阳里。) 高阳山在高阳里。山极高峻,先得朝阳,故名。(已上八山俱府城西。) 天堂山高出群山,林木蓊蔚。其巅高明爽垲,登者心神舒豁,如在天堂然。 擎天山二峰峙立,一峰最秀而圆锐,高插霄汉,如擎天之柱。宋谢枋得游此,尝有记。(上二山在府城东北西乡里。) 小湖峡山在禾吉里。以小湖溪流经山麓两崖峡束故,因名。 天宝山峰峦联属,延袤五、六十里。 斗峰山高五、六百丈,山形左右低而中高,其高处方平如斗,故名。(上二山在丰乐里。) 高峰山界吉阳、梅岐二里,连亘瓯宁、顺昌二县。层峦迭,千态万状。其中峰挺然特秀,高五千余丈,欲登其巅,非一日不可到;四顾群山,皆在其下,俯视东南大海,若咫尺然。一名郭岩。一本云:“在郭岩之西。” 三峰山山有三峰,其中峰石壁上镌“洞天”二字。 庵山山有白鹤庵,故名。 洋峰山屹然特出于众山之中,其顶甚平夷。山半有白鹤仙亭,雨旸祷之,无不应。 鸡笼顶山与洋峰山对峙,山根盘踞数里。其巅状如鸡笼,故名。 壶山相传仙人壶公与费长房尝游此山。山瞰大溪,石壁峭立,上镌“壶天寒冰玉屏”六大字,每字径二尺许,笔力遒劲苍古。岩半旧有亭,今废。 东鲁峡山其山中断溪道于其间。 般若庵山山有般若庵。(上七山在禾义里。) 西岩漈山在慈惠里。山之左有石壁,高十余丈,其巅有亭,祠马、岐二仙。以山在漈头,故名。 塔岭山山旧有石塔,因名。 白石人山山多白石,或似人形。(上二山在禾供里。已上一十四山俱府城西北。) 毛仙峰在紫溪里。相传毛、黄二仙炼丹于此。 剑门峰清溪中注,东西两峰对峙如剑。 圆峰其峰圆,故名。(上二峰在崇安里。) 莲花峰在慈惠里。以形似名。(已上四峰俱府城北。) 板岩三峰在府城西梅岐里。山如坂壁峭峻,因名。 岩丫岭上有二高岩并峙,故名。 秋竹岭 牛轭岭岭不甚高,而形屈曲如牛轭然。 横歪岭冈陇高低,一路横经其上。 黄梅岭下为平林,多梅树。 黄源岭界建阳、瓯宁二县间。岭半有泉,黄色。 巧溪岭界顺昌、瓯宁二县间。有溪发源岭下,俗呼巧溪。(上七岭在府城西吉阳里。) 归宗岩在慈惠里。旧名鬼子岩。宋淳熙间,有曹道人结庵于此,改今名。 柏香岩在禾义里。地多黄柏,故名。 斗回岩岩侧有小庵以祀梅仙,凡有疾者,饮以庵下之水即愈。岁若旱涝,祈祷无不感应。 草岩高耸百余丈。旧有祠以祀暨公长者,民有疾苦,祷之多应。(上二岩在吉阳里。已上四岩俱府城北。) 白石岩山石洁白,不附撮土。上有巨穴,穴中有亭,今废。 徐将岩前后二岩,峭拔宽广。相传尝有徐将军驻兵于此。黄巢入闽,乡民避岩中,活千余人。(上二岩在崇安里。) 狮岩岩有巨石如狮子,故名。每星月夜,人望之,口有白气上升如练,少顷,复收入。旧有道人李姓者,作庵其上,今废。 云岩昔有普化大师坐化其上,乡人祠之,今雨旸祷之辄应。其顶有狮子铃石。石凡二,大者如狮子,小者如铃。相传连大师立小石上升。其石,人以一指微指之辄动,有声如铃;若集众力撼之,不能动,其异如此。岩之右有雪岩,双峰并高,连大师用指书一大“升”字于石,后升去,字迹尚存。今与普济大师同祠于云岩,并著灵响。(上三岩在西乡里。) 郭岩在梅岐里。岩北古有庵,祀梅福并岐公像。旧传西汉时,岩乃郭仙所居,故名。按旧志:“福为南昌尉,上书不报,隐于建之城南山上,学仙术,后游武夷,望见郭岩有紫气,即往访之。时岐公已先居焉,因与同处。后二人俱乘鹤上升。今其里号梅岐,以此庵前有梅仙留颂石岩,岩下有李偲墓。墓侧有仙人迹、马蹄痕石。相传偲昔升仙于此,此其遗迹也。 马大仙岩旧传即马仙所居之所。 石龙岩岩势蜿蜒若游龙,泉出岩窦,飞泻而下。有庵以祀马仙;岁旱,祷之多应。 金凤岩山势逶迤,有鸾翔凤翥之状。下有佛庵。 蹑云岩上有佛庵,并祀马仙,扁匾蹑云。山路极峻峭。邑人有事于庵,必攀萝扪石,然后可到。(上四岩在高阳里。) 狮子岩在慈惠里。以形似名。岩畔有马仙祠。 寿云岩在县西麻溪里。高插云汉,上有佛庵。(已上十一岩俱府城西。) 擎天岩岩峦峭拔,上薄云霄。岩之顶有庵,以祀祖圣者,祈祷多应。 宝石岩旧作宝国岩。下有宝国寺,故亦名“宝国岩”。北岩下有北岩寺。宋政和陈朝老尝读书于此。(上三岩在西乡里。) 西岩在慈惠里。旧名“曹岩”。 峙狮岩在梅岐里。以形似名。左有小洞,右有天湖池。上建小鹿,以奉梅、岐二仙。后灾。(已上五岩俱府城西北。) 石桥洞在府城北崇安里。高峰环抱,内有石潭,其外石壁削立。俗传潭中有龙及怪物。宋游圣者至此,以铁锹铲石壁,作一大石门,潭水遂竭,龙与怪物皆听役使。后圣者化去,乡人建庵祀之。岁旱,来祷者归未抵家,大雷雨随至,溪流涌涨,陂堰多坏,人号为游破陂。 玉清洞32在府城西天庆观侧溪潭中。旧志云:“昔有渔人没潭中,见石室金字题匾曰‘玉清之洞’。一青衣童子出曰:‘此司命真君之府也。’” 西峰洞在府城西北,界西乡、紫溪二里。内可坐百人,有鼎炉、石床。石上五坎如碗形,皆盛石髓,各具五味之一,其中寒气逼人。相传九仙居之。前有巨石如方座,高二十余丈33,上列石棋盘。洞左右二石厨,常有锦鸡、野羊分宿其内,皆石壁如削,人不能取。遇旱,乡人攀缘往祷之,多应。 仙秤石在府城北西乡里。三峰高耸,顶有巨石如棋盘。相传唐李邑童氏子因母足疾,采药至其顶,见二叟以小石子对弈,目童氏子,而以五石子与之。袖归,母疾随愈。后五世孙生五子,俱贵显。至今族余五百口,石子尚存。 万安洲在府城西北万石滩下。沙聚成洲,平衍宽广,不为溪流吞啮,故名。 淮沙在府城西通济门外。溪滨沙洲,聚散不常。又城南七星桥上下溪中,亦有沙洲 俗传西为淮头,南为淮尾。旧有谶云:“淮沙圆,出状元。”国朝洪武十七年,沙聚而圆。次年,郡人丁显果状元及第。 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崇安县分水岭及浦城县渔梁岭,会建阳诸溪之水,至城北别为二派,复交会于城西临江门外;稍南,会建安县东溪之水,合流下延平县境。本谓“源出崇安分水岭”。盖记者之略也。 大雪山外小溪源出延平府顺昌县界。 贯道桥小溪源出黄源岭下。 兴贤桥小溪源出斗概山下。 桐溪源出岩丫岭下。唐乾宁间,溪岸有大桐树,上出云气。里人恐其为怪,代而解之,有龙凤文,因制琴以进,故名。一本作“大夫桥小溪”。(已上四溪在府城西吉阳里。) 小松溪在崇安里。源出蓬岭下。 宜君溪由崇安里通慈惠里。 万石溪在慈惠里。由漈下至本里。 紫溪在紫溪里。源出松溪县皆望山。 东鲁溪在禾义里。源出西乡里,经东鲁峡至黄塘,会小壶口之水。 濠村小溪源出松溪县大源山,下注清潭溪。 陈溪小溪源出崇安县南山岭,下注清潭溪。旧溪侧多陈姓,故名。(上二溪在禾供里。已上七溪俱府城北。) 壶溪在禾义里。源出浦城县渔梁岭下。 玉溪在西乡里。源出里之竹溪。宋嘉祐间,溪尝有妖作巨浪,里人潮守童志贤以玉尺投溪中,妖遂息,因名。(上二溪俱府城西北。已上一十三溪其水皆入西溪。) 龙村溪在府城西西乡里。溪有巨石,有龙磨角痕,旧为雷所裂。穷溪之源,有飞瀑由石岩下注,长数十丈。下有龙井,旁有龙王祠,遇旱祷之必应。 清潭在禾义里。即旧水吉里。潭水极清。旁有渡,通浦城县界。 佛母潭在慈惠里,与宋家潭相近。常有巨鱼出没其间,俗以为神物云。 三山潭在禾义里三山之麓。潭底有大小数石穴,深入如屋,鱼鳖多存其中,人呼为鱼屋,渔人甚获其利。(上三潭俱府城北。) 东山林龙潭在府城西吉阳里。石壁峭拔,而潭据其巅,广百余尺,深不可测。环潭竹木葱蒨,登者必攀竹缘藤,方可至也。岁旱,祷雨辄应。 大雪山龙潭在府城西北吉阳里。山势极险峻,下三潭相连。西有石壁,泉飞下如布。潭侧空洞,常若风雷之声。山巅巨木阴翳,寒气逼人。盖神龙窟宅也。岁旱祷雨,亦多有应。 西溪诸滩 万石滩。在万石溪口,乱石棋布,滩水迅急。 大米滩。 小米滩。九滩。 和尚滩。 洪滩。 主簿滩。(上七滩在丰乐里。) 鸡公滩。在镇安坊。 羊角滩。在慈惠里。(已上九滩俱府城西。) 青铜滩。在丰乐里叶芳驿下。水势奔急,舟师惮之。 罗滩。在禾供里罗家村前。湍急而险。(上二滩俱府城北。)七里滩。去此上下皆七里,始有滩,故名。此滩水涨岩没则浪平,水落岩出则港道纡曲,最险。 羊耳滩。中有三岩,若羊耳然。 杆岐滩。在雨龙小溪口。水落则平,水涨则险。 五通滩。在小壶村庙前。(上四滩在府城西北禾义里。已上凡十有五滩,特记其大者耳。其余尚多,不能悉载也。)
校 注
1 乾隆《福州府志 山川》:“东最高者曰君山,又名军山。”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有君山,无军山。
2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象王峰、普陀岩”。宋林希逸有《石竹山普陀岩诗》。
3 “后”字疑误。
4 乾隆《福州府志 山川》梁江淹《游黄檗山诗》作“阳岫照鸾采”。同治《福清县志 艺文》梁江淹《游黄檗》诗作“阳岫飞鸾采”。
5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七仙岩”。
6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颁春莫向常思岭”。
7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仙岭”。
8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海下里江”。
9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去海口镇十里”。
10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东抵息屿门”。
11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盏窑”。
12 同治《福清县志 地舆》作“福唐里”。
13 乾隆《福州府志 乡都》作“崇礼里”。
14 乾隆《福州府志 山川》作“凤羽中峰”。
15 乾隆《福州府志 山川》作“仙岩”。
16 乾隆《福州府志 职官》作“杨子成”。
17 乾隆《福州府志 山川》作“三十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