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罗源县
  文殊山其山如伏狮状。旧传邑宰林确尝梦岩间电光四起,明日往视之,见石罅中文殊像,遂构殿居之,因名。山有章突洞,在群玉峰之西,有石突然,其前平坦。相传昔章寿修炼之所也。旧刻“章突洞”三字于石。 尖山有王家林岭,岭下有棋盘石,石如棋局。相传尝有二仙对弈于此上。(上二山俱在县东北隅。) 莲花山山形如莲花覆地,故名。中有圣水岩,岩有石洞,洞中有小井,泉可以愈疾。又有奇石二:一尖秀,曰笔;一方平,曰砚。山与市接,岁时登览,冠盖相望,俯视城市,烟树历历,比屋鳞袭,田园棋画,景物之胜,举在目前。又名南山。 罗汉山(上二山在西隅。) 席帽山在□□□里19。形如席帽,故名。(已上三山俱县南。) 松崎山 福原山中有龙湫,与金镜山龙湫相去二十余里,而泉脉相通。 帘山在招贤里濂澳。山有石如帘。前后有石笋、仙人迹、感梦泉、山羊鼻、石虎、双石、文笔峰、马鞍山、通济桥,与帘山为十奇。(上三山俱县东。) 四明山在县西隅。一名毒火。上有四峰,故曰四明。相传此山赤松炼丹之地。旧尝有人闻丝竹之音,今石棋局犹存,上粘牡砺壳。茂林中有石洞。又有泉曰洼泉,虽暴雨不溢。 天堂山在罗平里。中有李翁祠。 万石山在善化里万石村。一名破石山。山顶之左,有一大石如盘,上迭一小石如鼓,右有一石如笼。茂林修竹,映带左右,亦邑之奇观也。 梧桐山 凤山(上二山在黄重上下里。已上三山俱县西。) 乌岩山在招贤里海滨。下有网门。 白岩山在临济里。 后山在新丰里。 宝胜山在新丰上下里。其山最高大。 仙茅山两山相连,大者曰大茅,小者曰小茅。山大而峻,嘉木蕃茂。相传徐登尝采茅根于此。上有泥鼓、棋盘石。山之绝顶,有罗喜洞,洞深数丈,环石如垣,敞石如坛,级石如磴,穴石如盆,有水无源,汲之不竭,乃徐登炼丹之所也。旧刻“罗喜洞”三字于石。 洞宫山距仙茅山四里许。其山发脉于崇安武夷山,高三百八十步,下有神姥石。旧记云:“昔有仙姥来自罗源,所践之迹入于盘石。” 陈洋山山前有小童峰。一峰突出,形如童子拱立,故名。或云,昔有神童出于峰下,因名。 半岭山其山四围,佳木森翠。(上四山在徐公里。) 洪福山在罗平里。 金粟山在临济里。山半有妙喜洞,旧刻“妙喜洞”三字于石。(已上十山俱县东北。) 曹山在县西北黄重里。 登高山其山状如伏象。上有巨石坦平,可坐六七人。石上旧刻“清赏”二字,环植佳木,邑人多登临于此,故名。按旧志:“石旁有凹,昔人构庵其上。”又有晋冢三砖,各印“永康元年始改晋郡为晋邦”凡十一字。山之旁,有普贤庵,雅有奇胜。 金钟山 铁障山二山相连,其一形圆如钟,其一列峙如屏。(上三山俱在县西南西隅。) 三台峰在东隅山,突起三峰,故名。 五马峰在徐公里。五峰耸翠,若骖马相从之状,故名。(上二峰俱县东。) 群玉峰在县治之右二百步许。列石森然,故名。 道人峰昔尝有道人修行其间,故名。县志又有道人岩,与此峰同里,下注语亦同,疑即此峰,俗又呼为岩,故记者不察而重出也。 双箭峰以形似名。 鳌峰宋尚书陈显伯建亭其侧。(上三峰俱在县西梅溪里。) 仙人岩相传昔尝有仙修炼于岩下,故名。 石八娘岩在临济里湖头,即紫霄岩也。上有飞来石数层,俗呼神女石氏主之,故因名石八娘岩。(上二岩俱县北。) 匹石岩在县东北招贤里匹村。一石突然。高数十丈。相传有僧名秀者,遇吕真人于此山,后亦飞锡而去。 太白岩在县西北临济里。山巅巨石坦然,石下有龛。相传尝有樵者,见一叟,乌帽白衣,扶筇往来于此,俗疑为太白星也,故号太白岩。亦号星岩。郡志又有太白峰,亦在临济里,疑即此岩,亦呼为峰,志者不察而重出也。 金炉嶂在县东。根盘海中,与杨梅湾相对。 上梅岭在西隅。岭下有鲫鱼屿在平回中,高丈许,状如鲫鱼,故名。 下梅岭在东隅。 西洋岭在黄重下里。岭之巅有顺懿夫人庙。(上三县俱县北。) 龙兴岭在县西北罗平里。岭旁有澩泉从石罅中出。澩,故角、呼驾二切。《尔雅》:“夏有水、冬无水曰澩。”此泉夏涌冬涸,故名。 吕洞岭在县东南一里许。上有金吾祠。 南华洞在县东一里许。宋林迥,字子山,号南峰翁,为金华簿,后归院于此中,建风月堂。左为天地窝,右为锦绣谷。 逍遥洞在县西南□□里20。石上镌“逍遥洞”三字。旧有隐者,构草堂居此。越一里,有地曰甜淡坑,相传民居此则多寿。前有栏盘石,清流漱之,有声。 石鼓在鳌峰铺后山上,一石如鼓。宋景祐间自鸣,有丰年之应;后凡鸣,其岁辄稔。 石鳖有石高五丈,坦平如砥,上有石鳖,相传夜常下石饮水。石有爪痕。(上二石在县西梅溪里。) 禹步迹在县东临济里田间。巨石上有双脚迹,各长二尺许。 飞来石在县西北罗平里。山顶一峰突出,上有巨石砥平。又有小石迭其上。 仙人石在县南三里许。相传昔有仙人游此,足迹尚存。元泰定中,建亭其上,刻“清赏”二字于石,今亭废石存。陈仓洲诗:“人烟三市近依县,盘石半空长出云。” 鹤屿在县南拜井里江中,与松崎山相对。上有佳木蕃茂,周围潮汐浩荡,尝有鹤巢其上,因名。 龟屿在县东招贤里廪江中。屿形如龟,首尾四足俱全。 罗川在县治西百五十步。源出蒋山,接金钟潭水,流入四明溪,分为三派:曰中溪,堪舆冢谓:“中溪之水,可制四明毒火山。”宣德间湮塞,邑屡有火灾,成化十二年,知县施弘重浚之;曰南溪;曰后张溪。二溪交流入松崎港,以达于海。 起步溪源出天堂山,流接觉洋溪、网湾溪、章溪、皇认溪、车溪、朝格溪,至禹步迹,会罗川水。 九龙溪旧有谶云:“沙龙长万丈,先出状元后宰相。”其水自揆村直抵松崎江。潮退,沙迹蜿蜒,今不知其几丈矣。(上二溪在临济里。) 黄沙溪在新丰下里。源出宝胜山,流入松崎港。(已上三溪俱县北。) 环溪在县治南双石桥左。与南北二溪合流,萦回环绕,故名。 霍口溪在县西黄重下里。源出古田县,流入连江。 龙湫一在县西南金钟山,一在县南福原山,两山相去二十余里,而泉脉相通,祷雨随应。按县志:“金钟山又有龙潭。”疑即此龙湫而重出也。 险岩潭在县西北林洋里。飞瀑百余丈,下有龙湫潭,祷雨辄应。 横峰龙潭在县东南拜井里。其地险绝,人迹罕到;岁旱,乡人攀藤而上,祷之多应。 余家塘在县东东隅。宋余深筑。谶云:“水破余家塘,当立状元坊。” 仁寿井在县治东仁寿坊内。宋天禧五年凿,虽亢旱不竭。 仙泉井在县西北佑圣宫之右,刻“仙泉”二字于石。旧传凡乡民有暴疾者,焚符调此水,饮之立愈。成化十一年,知县施弘募众重浚。

      建宁府

建安县
  双髻山在县城北安泰里。两峰相并。亦名笔架山。 龙池山山顶有水一泓,旧传龙居其中,遇旱,以物触之,能致雨。 鸡足山山有三峰,状如鸡足。下有报恩寺,亦曰卧龙庵。 三门山五代时,王氏据闽,置栅于此,以守疆场,故以门名。(上三山在登仙里。) 衮坑山21在铁狮顶下。相传伪闽王延政据建时,有蛟如龙形,自山而下,滚山成坑,洪水暴作。是年,延政卒。 虎头岩山在秦溪外里。山多奇石,状类不一,前耸一峰,高大峻削,若虎首然。山巅有庵奉马真仙,岁旱,祷雨辄应。山之侧有凉伞山,山形如伞,下有孤石高耸,如人拱立,俗又呼为石人山。(上五山俱府城南。) 白鹤山《寰宇记》云:“东晋时,望气者言此山有异气,命工凿之,朝凿暮合,已而有白鹤双翔其上,因名。山之麓有东岳行宫,宫之中有灵涌泉。俗传泉初涌时,有疾者饮之即愈;又其泉涌涸不常,或遇其涌,邦人以为丰年之瑞。其右有圣母池。 天马山状如奔马。(上二山距城二里。) 响山距城五里。其山空洞,枕于溪侧,人有声辄响应。 白土山以其土色白,故名。 龙山状如龙蟠,与凤凰山对峙。其左有龙凤池。伪闽龙启中,制茶焙,引龙凤二山之泉,潴为两池。两池间有红云岛,宋咸平间,丁谓监临茶事时所作也。岛四面植海棠,方旭日始升之时,晴光掩映,常若红云浮于岛上。今塘池湮废,而岛又隐隐可识。又有御泉井、御茶亭。(上二山在吉苑里。已上五山俱府城东。) 队羊山连冈迭陇,逐逐而下如群羊焉,故名。详见铁狮山下。 屏凤山群峰联属,拱揖左右,中一山截然壁立空翠间,状若屏风,故名。(上二山在登仙里。) 大富山在房村上里。山不甚高,而土脉膏润,因名。元季,邑人杨福兴22尝于此山种木成林,戒子孙留以备学校、寺观、祠庙、桥梁之需,及贫民养生丧死23之具。福兴,国朝少师荣之祖也。 龟山在璜溪之东。 箱山在璜溪东南。(上二山俱以形似名。) 曹山在璜溪之东。相传曹圣者尝为邑雷氏择此地,故名。 队鱼山在璜溪南。群山突出,若队鱼之状。 印山在璜溪西南。其形方而伏,如印之状。 凤山在璜溪西。其形如飞凤。 虎山在璜溪西北。其形如虎。 豸山在璜溪东北。其形如獬豸。(已上十一山俱府城西。) 黄华山其脉从马鞍山而来,郡之护龙山也。宋建炎初,韩世忠讨范汝为,屯兵其上。元至正二十年,伪汉陈友谅寇建宁,亦列营于此。 马鞍山距城三里。又名瑞峰。其山状若马鞍,实郡之主山也。宋淳熙中,太守韩元吉以山势低于客山,乃种万松于其麓以益之,今已不存,而再植者复苍苍矣。山有瑞峰寺故址。 鸡笼山距城五里,与马鞍山联属,以形似名。 凤凰山在吉苑里。形如翔凤。山有凤凰泉,一名龙焙泉,一名狮泉24。自宋以来,于此取水造茶上供。苏轼《凤味石砚铭序》云:“北苑龙焙山,如翔凤下饮之状,当其咮有石苍黑,坚致如玉,太原王颐以为砚,名之曰凤咮。”即此是也。 八仙山在川石里。俗传昔有仙人过此山之上,足迹隐隐犹存。 辰山在东苌里。山大而最高,其颠可望见海日初出之处。山有三峰:曰逍遥,曰饮坑,曰牛顶。又有石鼓,击之铿然有声。又有牛心洞,广可丈许,深莫能测,中悬一石如牛心。乡人遇旱,辄相与致其诚洁,往洞中,以纸向石擦之,须臾,水滴如汗,乃盛以净器,致鼓东引归,谓之迎仙,甘雨随至。若不致诚洁,则不可得也。山之下有芦竹洞,相传马仙所居之地。山腰有蛟窟,岁旱,祷雨辄应。(上六山俱府城东北。) 仙人山在府城西北房村上里。一名龙山。其山自郭岩发脉,高耸而来,至璜溪始平坦,堪舆家谓如仙人撒网形,故名。 象山山形类象,其鼻回转,抱水一泓,冬夏不涸,故又名白象卷湖。 壑源山高峙数百丈。此山之茶为外焙冠。俗谓之捍火山,又曰望州山。 梨山奇秀冠诸山。唐刺史李频,雅好登临于此,既卒,郡人思之,立祠其上,宋郡守卢干为立碑。下有小梨峰。相传频始葬,立祠于此,忽一夕风雨大作,祠之香火飞挂梨山之树,建人因伐树刻像祠之,此山今亦有小祠,故以小梨峰目之。 曹高山一名作高山。古有曹圣者茶场。(上四山在府城东南将相里。) 百丈峰在登仙里。上有百丈岩,世传马仙所居。岩畔有双龙泉,岁旱,祷雨辄应。去岩二十余里,有宝盖洞,即马仙飞升之所也。 黄龙峰在南才里。有马仙祠。(上二峰俱府城南。) 铜场七峰在府城南吉宛里。七峰联属,中三峰并驰,如渴骥奔泉,特异诸峰。 獬豸峰在府城西房村下里。以形似名。 黄栀峰在府城东南将相里。地多产黄栀。 灵地岭相传汉梅福尝修炼于此,丹成上升。 天湖岭岭之巅有水一泓,故名。 大雪岭闽中雨雪,及地即消,惟此岭极高峻,积雪累日,故名。 丁坑岭岭下居人多丁姓,故名。 曹岩岭昔曹圣者尝栖息于此,因名。(上五岭在府城西房村上里。) 白石岩在府城南秦溪内里。有马仙庵。 宝胜岩上有飞泉百尺,直泻涧底,望之若玉虹然。 八仙岩旧传尝有八仙憩于此,今石上有仙人足迹。 灵岩在玉潭。岩形方而两穴相迭,高一丈五尺,广二丈五尺,其上或有云气飞腾,后数日必大雨。(上三岩在川石里。) 卧牛岩在东苌里。以形似名。岩下有窦,可容数人。(已上五岩俱府城东。) 圭峰岩有峰峭立如圭,故名。岩之侧有马仙岩。 石鼓岩在□溪。岩顶有石如鼓,扣之铿然有声。岩畔有刘圣者庵。 瑞兴岩在消溪。旧传岩左右尝产芝,故名。岩畔有观音庵。 洋山岩岩前有田数顷,一望平衍。 宝历岩岩上旧有庵,以祀魏仙,今废。(上五岩在府城西北房村上里。) 吉云岩在府城东南南才里。宋侍郎袁枢于此立庵祀龚、刘、杨三圣者,凡乡人有祷必应。 龙兴岩前有龙兴观,故名。 灵仙岩有庵以祀马仙,凡水旱祷之辄应。(上二岩在房村上里。) 虎头岩山形高峙如虎踞状,故名。 鹤峰岩其状仙鹤,故名。岩之前,两山并立,俗呼寒山、拾得。山上有庵,以祀魏王、篯铿二仙。旁有水一泓,里人病眼者汲而洗之,即愈。 三姑岩山形高峙,如人立状,故名。(上三岩在秦溪外里。) 伏狮岩在房村下里。以形似名。岩下有越王潭,相传越王尝游其地,故名。 寒岩下有南涧,发源于岩上,至其下转南,遂成小涧,流入大溪也。 定心岩在詹墩。旧传尝有道人结屋岩前,终日禅定,未尝下山,后人因以名岩。 威礼岩在赵家山。相传尝有道者建庵于此,以奉佛氏,因名。 云竹岩岩极高耸。其上多松竹。(上四岩在登仙里。已上十岩俱府城西南。) 冥阳洞在县南南才里。洞穴深邃,初入甚暗,良久方明,故云。旧志云:“即后汉宜新太守杨仲产所居之地。” 浮石洞在响山之前。盖溪中小屿,遇水泛则与之俱浮,人未尝见其没。相传汉梅福炼丹前山25,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焉。福怒,拔剑逐之,遂逃入洞中。福曰:“此吾丹之功也。”乃释之,故又名逃奴洞。风月之夕26,渔舟泊其滨者,或闻水中笛声。 紫霞洲在府城内中和坊。宋淳熙间,郡守韩元吉辟北园以增府治,浚池导泉,作亭临之,号紫霞洲,盖取“幔亭紫霞祷”之义。内有玉仙池,即元吉所浚者。其源出处州之龙泉,至乌龙巢口南注,经月城僧舍,穿城而入,潴为大池。盖宋于此置丰国钱监,引之以给鼓铸之用。绍兴以后,官冶停铸,水道弗修,民多窃引以溉私植。郡守韩元吉、赵喜伟相继修治之,水仍入于池,今遗迹尚存。按郡志谓:“故老相传,朱文公尝卜居于紫霞洲,构亭于其左,匾曰‘溪山一览’。”考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亦载紫霞洲,并不言文公尝居之。穆于文公为内弟,凡文公过化之地,无不详载,而此独不言,恐郡志有所未审也。 石塔在府城东南南才里。塔内有大石,方围三丈余,轻摇则动,重撼之则不动,人以为异。 东溪在府城东。源出处州之松源,会松溪,政和之水而下,至城东南隅,转而西合瓯宁西溪之水,为一大溪,自是南流,经延平,抵福州,入于海。《方舆胜览》谓:“建溪源出自武夷,至城外,即今东溪。或谓唐人诗:“雷霆入地建溪险”,即此。按东溪源出松源,在府城东,而发源武夷至城外者,乃西溪也。《方舆胜览》以发源武夷者为东溪,误矣。且西溪有二源,而独谓出武夷,亦考之未审也。唐人诗盖送人归闽而作,其下句云:“星斗逼人梨岭高。”梨岭之路,下接浦城,浦城亦西溪发源之处,恐其所谓建溪,即西溪也;不然,则东、西二溪皆得谓之建溪,未必专指东溪也。 安泰溪源出福州府古田县界。 东游溪源出政和,瓯宁二县界首。(上二溪在安泰里。) 渔溪源出政和县界。 川石漈溪源出政和、瓯宁二县界。(上二溪在川石里。) 顺洋口溪在顺洋里27。源出古田县界。 东安源溪在吉苑里。源出瓯宁县界。 横谷溪 东坤口溪(上二溪在建宁里,俱源出瓯宁县界。) 东苌溪28源出古田县界。 千源溪源出政和西里及古田县界,流会东苌口溪。(上二溪在东苌里。 已上十溪俱府城东。) 沙溪在府城东南将相里。源出南才、顺阳二里,通上一十一溪,其水皆入于东溪。 登仙普通溪在登仙里。源出古田县界。 房村口溪在房村下里。源出瓯宁高阳里。 秦溪在秦溪外里。源出古田县界。(上三溪俱府城西南。) 璜溪源出丁坑、九漈、白塔、大埔,29凡四派合流。其溪弯环如佩之璜,故名。 桃源溪源出龙岩,会璜溪。 起莘溪源出九漈岩,会璜溪。 龙潭溪源出白云岩,会璜溪。其溪有龙潭,故名。(上四溪在府城西北房村上里。通上七溪,其水皆入于大海。) 蛟潭在府城东吉苑里。萧子开记云:“昔有樵者,见潭面浮槎有金环,涉而取之,为蛟所害。”即此潭也。 梨滩在府城南登仙里。滩号最险,舟人惮之。 东溪二滩密黯滩。在安泰里。水势汹涌能覆舟,乡人因立灵山庙镇之,故址犹存。 书筒滩。在川石里渔溪口,有岩状类书筒,故名。(二滩俱府城东。) 放生池初,迁置不一,后以平政桥、济川亭下两流合流处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