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古田县
  翠屏山在县北保安里。其形如屏,邑之主山也。旧名环屏山。 醴酬山俗传山下有泉,其味如醴。 仙亭山山之下有醴泉道院,中有亭。元时,道人项曲舟尝居其间,有仙术,故名。(上二山在保安里。) 旗山其状如旗,因名。又杉洋亦有旗山。 五花山 五山(上三山在崇醴里13。已上五山俱县南。) 龟山在保安里。其形如龟。山有蓝洞,洞外草木畅茂,其色如蓝,故名。 马山在杉洋之正南,午位,故名马山。 鼓山界于旗山、马山之间,其形如鼓,因名。(上二山在安乐里。已上三山俱县东。) 极乐山去县三里。 北台山去县一里。 黄檗山在崇礼里。上有宝峰,峰之下有小湖,东有桃溪。旧传尝有逋民由白沙溪溯流而上,至此豁然若洞天。时春风微和,天桃夹岸,繁英媚川,故谓之桃溪。宋县令许当诗:“溪流一何清,想象武陵水,所爱春风时,灼灼花数里。”(上三山在县西。) 石崎山在新兴里。 宝泉山在移风里。(上二山俱县东北。) 月山形如半月,故名。 古城山 花山(上三山在县东南保安里。) 五华山在县西南崇礼里。五峰连峙,峭拔千仞,亦名仙山。上有仙楼道院,邑人祷雨于此,多应 尖峰 小尖峰 文笔峰溪之东,重峦迭,突出一峰,其形如笔,故名。(上三峰在保安里。) 大仙峰在县西南崇礼里。 白银峰在县濑溪里。 凤冲尖峰14在县东慕仁里。 幽岩峰在安民里幽岩寺后。峰有巨石,五代晋天福五年,一夕为雷所击,裂成品字,又号雷峰。 大夫峰在盖竹。上有通奉大夫中丞李皇臣先生墓,因名其峰曰大夫。 麒麟峰 獬豸峰 象峰俱以形似名。(上四峰在县东安乐里。) 仙岩在县东保安里。 金仙岭上有金仙宫。石磴萦回,上至其巅,八荒俱在目睫,邑之胜概也。 仙岭15在极乐寺后。西山之半有石岩,仅如斗大,中有马仙小像。今名伏虎岩。(上二岭在县东保安岭。) 天宫岭 覆船岭上二岭在慕仁里。 牛头岭在邵南里。岭高而远,陟降二十余里。 桃花坞在崇礼里。 银场坑在横溪里。 石嶂在横溪里。 磨剑石在保安里呜玉桥下。古谶云:“磨剑石平,方出公卿。”宋县令刘元亮使匠平之,乃刻云:“剑石已平,公卿出焉。” 龙爪石在安民里秀峰寺前。巨石岿然,状如龙爪。 石龟在移风里。眼口悉具,长二尺,广八九尺,人登其上,亦微动。 相公林在县东安乐里。 桃洲在慕仁里。 东溪流至万安桥下。 感溪一名锦溪。其流至石平桥溪尾。(上二溪在保安里。) 濑溪在濑溪里。流至曹阳桥下之大溪。(上三溪俱通于嵩溪。) 横溪在横溪里。《三山志》云:“有横口东西溪。” 白溪其流入西溪。 庵溪 青溪俗呼青潭渡。水极渊深,又名潭溪。其流亦入嵩溪。(上三溪在新俗里。) 甘溪在邵南里。古名蓝溪。其流入于东溪。 西溪环绕安乐、移风二里。 水口溪溪流自县而出,与嵩溪会,均名水口。宋太平兴国中,尝迁县治于此,盖水势至此稍缓,滨溪之地稍宽,剑溪之水至此渐平,下无滩石,故上下舟楫于此泊焉。居民辐辏,桑梓连阴。宋有监镇官,元革。 焕文渠在县治北焕文桥下。堰溪水入渠,西流至新宫前,乃南流过迎仙桥之南;又西流与后河合,复南流至劝农桥之南,乃东流过下桥,以入大溪。盖昔人凿之以为邑之襟带。宣德间,知县张昱尝浚之。 上方龙潭 下方龙潭(上二潭在保安里。) 后溪龙潭在濑溪里。 鸣玉滩在县东溪。有洪濑,清夜听其声,铿锵如珮,故名。 清泉在横溪里。 汤泉在县之汤头渡,接闽清县界。石穴中水泉温可浴。 义井在县西北迎仙桥之西。宋景德初,知县李堪凿其泉,视诸井最为甘冽。 溪源龙井在安乐里杉洋百丈漈。宋县尉卢特祷雨有应,因名。

永福县
  磨笄山县之主山也。由磨笄而来,溯流而上三十余里,一起一复为笔架山,至极岩,有洞石之胜。由岩而下,形脉联络,犹蜂腰鹤膝;行六七里,峙为圆阜,号曰仙掌。平坡迤逦自东北来,为县前弧矢山。东有展旗山,当溪之冲,襟带环抱,秀耸可爱。 楠木崎山在十六都。 澄潭山 钟山(上二山在十七都。已上四山俱县北。) 陈山在十一都。中有石龙山,山如龙形,循山之脊为路,俗呼“登石龙”,通福清则溪为十八湾,通兴比则山为十八摺。 六洞仙山山极高而秀,旧有仙居之,风雨晦冥不可测,又时有音乐出岩洞外。乡人有沿崖而至其地者,遇二人对弈,越明日,再造,不复见焉。众以为异。遂刻六洞仙像于其上,祷雨祈梦,屡有灵验。昔尝有县尉,因岁旱谒山乞灵,茹荤而往,未至,有蜂数百,若将螫之,竟不达。仙之灵异多类此。对面南山有三石室,中室有一石龙,四面云雾分明,如斯如画。龙口出泉,凿井贮之,四时不溢亦不竭。 大张山其山穹窿磅礴,如尊贵人偃坐,而诸山拱列其旁,若人之侍立然,其中六洞仙山尤为秀特。山之南有冲峰。(上三山俱县南。) 龙泉山在三都。古灵陈氏墓在焉。 大小妃山在七都。旧传越王葬二妃于此:一在可坑之道旁,一在洋埔山之麓。(上二山俱县东。) 高盖山在县西二十都。峰峦秀耸,其上常有紫云如盖,故名。昔徐登、赵炳皆升仙于此。伪闽将郊天,尝封为西岳。 玉华峰。 宴玉岩。 放云峰。 水帘。龙吟池。 螺泉。 石龟。岁早,祷雨于此多应。 飞升坛。有徐登祠。宋知县施常诗:“白云来去自闲闲,锁断千山与万山;仙客已归霄汉去,虚堂流水漫潺潺。” 凤立台。 龙都峰。其下双崖对峙,拔出千仞,宛若洞门。有三石室,世传赵炳飞升之所,旧有祠宇。宋陈旸诗:“岩顶风云常不散,洞门日日吐烟霞,济时偏解为霖雨,信是神仙第一家。”(已上俱在高盖山。白岩在龙都峰顶。) 金支山。山之别峰也。秀插天表,中有泉,色如金,故名。 大极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都。 铁券山在县南仁崇里。唐宗室李氏居之,铁券犹存,上署侍郎韩愈押。 越峰在元铺里。 瑞峰在十七都。群峰高拔。初,僧无爽庐此,名“寄林”,后改今名。 白鸡仙岩在县北十九都。岩极高秀,前有悬瀑。旧传有仙炼丹于此,丹成有白鸡飞来守之,岩因以名。祷雨求梦多应。 极乐岩 方广岩在县东七都。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室之内构阁三重,上雨旁风,皆石室庇之,不假片瓦也。宋黄非熙读书其中,尝摭山中之景为十奇,各有诗以刻于石,有“烟霞不改古今色,山水无闲朝暮声”之句。国朝林鸿亦有诗:“玄岩太古色,恍若入鸿蒙,一径攀跻尽,诸天香霭中,云归山殿冷,月出水帘空。” 玉泉洞。 瑞松坞。 钟磬石。 听泉崖。 瀑布泉。悬崖千丈,散若琼瑶,响如琴筑。 龙树岩。 灵。 龙尾泉。有石如龙贯石崖中,泼泼然仅见其尾,有泉缘其尾而下注于石盂,不盈不涸。 望仙台。 清阴洞。(已上即所谓十奇也。) 星岩。 仙掌。 仙树。 仙墙。 仙芝。 石门。石笋。石灶。 石田。 石灯。 观音影。(已上亦皆山中奇观也。) 岩之路口,有井曰白龙,其泉清冽而甘,以瀹,号第一泉。 曹溪岩在县南二十都。上摩苍空,下临深涧,其巅微有一径,仅可着足。旧传有张、赵二仙尝经于此。上有仙灶、仙厨。 凤凰岩 翠林岩(上二岩在二十三都。) 西兴岩在县西三十二都。岩高二十三丈,其巅有瀑布泉。 创岭在二十四都。 埔岭在二十五、六都。 龟岭在县西南二十八都。旧有宋大夫黄裳庙,故址尚存。 石壁在四都。按《永福县志》:“古谶云:‘天宝石移,瑞云来期,龙爪花红,状元西东。’”宋乾道间,天宝瑞云寺后,崖石横山而行,啮地成溪,既而此石松上复生龙爪花。是年,萧国梁魁天下,继而黄定又魁天下,人以为应。又按《福清县志》亦载此谶,盖瑞云寺西,即永福县境也。但云“天宝陂向有石移”,与《永福志》微不同矣。又按《夷坚志》:“福清县石竺山,乾道三年,居民夜半闻山上有声如震雷。明旦,山顶有大石方九丈,飞落半腰间。县士孛槐云:‘山下旧有碑石曰:‘天宝石移,状元来期,龙爪花红,状元西东。’邑境有石陂曰天宝,是岁,永福人萧国梁魁天下。永福在福清西。又三年,兴化郑侨继之,正在福清之东。”此说又与《永福县志》所载多不同。未详孰是。 太原石在十一都太原滩上。按《闽中记》:“唐太初中,县令王君罢秩,舣舟于此。王令因邑人留饯,至夜未抵舟,其室人题诗于石曰:‘何事潘郎重别筵?离情未断妾心悬;太原滩下相思处,猿叫青山月满船。’”宋政和中,县令陈武佑命工刻于石。诗久磨灭,惟“太原”二字犹存。(上二石俱在县东。) 乌石在县西北三十五都。高峰绝顶,坦然一丘,林峦掩映,幽雅可爱也。 林壁厓厓石赤色,屹立于大溪之滨。元县尹王用文游此,因刻“赤壁”二字于石。 龙屿在二十四都。 钓矶在县治东岳庙前。溪中有巨石平坦,元王用文刻“钓矶”二字于上。雁湖在县东二都。 鉴湖在县之东北,又名冲湾潭,清深莫测。邑人崇德宰黄泰,少与群儿习水。俄顷疾风暴雨,阴暝不辨人色,有物舒鳞鬣,掀舞寒碧;泰视之,乃龙也。群儿恐,未达岸,龙露一爪及泰肩,衣袂成文,泰以为瑞,匣置之。今邑人犹以为有龙潜其间。 白叶湖在县南二十五都。宋乾道二年修浚。 龙屿十八溪在二十四都。源发于福清县界,至龙屿委蛇盘曲,凡十有八折,流至大樟渡,始合大溪。 樟溪在县东三都。源出德化县,流至怀安县境,去杨崎渡三十里入江。 双江在县之前,双流带绕。 漈溪在十七都。源出瑞峰。按《三山旧志》:“溪流会注,曰漈溪。” 龙窟在县治之东。隔仙掌一山,地脉相贯,每霖潦泛滥,水由小溪出,先经鉴湖,未至大溪而龙窟之水已增尺许矣,或以为有龙居于其间之。 鲲潭在越峰寺前。古语云:“鲲潭生芝草,溪沙架高楼,此时出公侯。” 湖汰潭县治之西,溪流皆滩石,惟此弥漫衍迤,潴而为潭,时有龙见其中。宋宝祐元年。邑宰杨子咸16创龙神庙于潭之前,故址尚存。 龙门三滩在县西三十一都17。 汤泉在十九都。又待旦里亦有温泉。 大汤小汤在县南十五都。在大汤分为四池。小汤分为二池。俱有室屋,各分左右,以别男女。 渔坑场在县北十八都溪流之侧。 龙津汤在县西二十六都。 温汤泉按《闽中记》:“在县中流石上,特为弥怪。” 香泉在二十七都。

闽清县
  台山在县西南,山势平衍,县之主山也。 钟南山距县一里许,上有盘谷岩。旧传尝有二人裹粮深入山中,憩草屋下,忽一人自外至,袖中出芋数枚,拨落叶煨之以相啖,迟明遂失其处,但见木叶盈尺,题诗其上曰:“偶与云水会,不与云水通,云散水流后,杳然天地空。”山之下又有度仙桥。 石竹山在升平坊。山之中有灵坛山18。 大湖山山之巅有湖,约半里许,因名。唐徐登、赵炳得道于此,乡人祠之。邑有旱蝗,祷无不应。 凤凰山山势如凤凰展翼,故名。宋陈祥道居焉。下有起傅岩,祥道之弟旸微时卜宅其侧,后应贤良科,乡人因号其岩曰起傅,盖以旸宅传说也。(上二山在二都。) 钟湖山在十五都大江之西。其东有湖泥如浦溆,环生芦荻。旧传其水应海潮盈缩,岁旱,邑人多祷雨于此。 玉台山在九都。唐时有杨姓者,炼真于此,乡人创台祀之,名玉台仙山。台旁有井,中产蜥蜴,祷雨立验。台后有石鼓,扣之辄鸣。(上六山俱县南。) 猴山在和丰坊。相传山有穴出泉,猿猴多居之,故名。 白面山在十九都。有岩屹立,其色白,望之隐隐如人面。下有温泉,涓涓不绝。(上二山俱县东。) 白云山山势最高,林木蓊郁,白云吞吐,中有仙峰巨石。 朱顶山唐乾符中,山下有池锡者。家畜一鹤,每旦辄飞起回翔于山间,至暮乃归,因号其山曰朱顶,林曰白鹤,至今子孙家焉。(上二山在十七都。) 偃草山在十八都。山之草,有一道偃而上,一道偃而下,因名。旧传永福有张姓者,在宋绍兴间居邑之白云寺为头陀,尝因饭牛,见仙人围棋于山巅,往视之,仙人奔去,追不能及,遂卧地滚而下,寻复滚而上,所经处草随偃,铲而去之,复出亦然。 薛丕山在五都。相传逸人薛丕居此。又号名山。县志作“薛仙山”。 石屋山在十都。有石屋、石棋局。旧传神仙居之。(已上五山俱在县西。) 留钱山在县西南十六都。唐乾符间,天雨钱于山上,有声铮铮然。及旦而视,不下亿万计,树木皆折,因名。 大帽仙峰在县西十一都,接永福县界。峰之巅,旧传有鼓声,或月一、二鸣,或经年一鸣。时有云覆其上,岁旱,邑人祷雨于此。 龙都白岩在县南旧孝顺里。高数百丈,常有云气缭绕其上,时或闻仙乐之声。岩旁有洞,祷雨辄应。按《永福县志》:“高盖山有龙都峰,其顶为白岩。”所纪事迹,亦大约相似,疑即此岩而界二县间,故并志之。 乌石岩在县西南旧宣政里。其岩最峻,登其巅,众山在目。唐薛秘监行祠在焉。 仙人坐化石在县西十四都演溪中。旧传张圣君卒于其上。石旁有潭最深,曰九龙潭。游鱼群聚其中,虽洪潦溢不散,人以为异,无敢取者。岁旱,祷雨多应。 佛迹石在县东北旧宣政里瞿昙溪旁。盘石上有人足迹,故名。 仙人迹石在洛洋溪。大盘石上有仙人迹。旁有石臼。 龙爪石在县西十二都。其石穹然,下有澄潭,紫云时见。相传昔尝祷雨于此,有龙悬一足于石,大雨随至,乃立祠祀之,匾曰“紫云堂”。至今爪痕犹存,祈祷辄应。 钟湖按《舆地广记》云:“湖中有钟,故名。” 梅溪在县北和丰坊。源出永福县境,由县西五里入于江。 演水溪在县西十四都。源出尤溪。 瞿昙溪在县西南十五都。源出永福县境。(上二流俱流入梅溪。) 汤头泉在县东十九都。 汤下泉在县东北旧贺恩里。(上二泉皆温,可以澡浴,各有亭覆其上。) 古井在县治前升平坊。宋祥符间凿。其泉来自台山之下,清冽而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