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通志

  校 注
  1 疑为“骑箕尾”。
  2 淳熙《三山志 地理 内外城壕》注:“相传伪闽时凿渠引西湖清水贯城而入,沿丰乐门城隅与浦尾潮接,为浴马之所,且以涤滓秽。”此言“乐输门”,当系“丰乐门”之误。舶浦尾当即浦尾。下同。
  3 淳熙《三山志 寺观》作《缙云城隍庙碑》。
  4 白水素女故事不载于今本《搜神记》(晋干宝撰),而见于《搜神后记》(晋陶潜撰)。然本志所引文字,又与陶潜所撰不同。
  5 万历《福州府志》作“浩溪”。
  6 弘治《长乐县志 山川》称,越王山在县治南敦化里,而敦化里在二十一都。
  7 弘治《长乐县志 山川》:“董奉山在县治南十二都,相传为董奉炼丹之处。”
  8 同治《长乐县志 地理》称,首石山北为龟息山,迤东为六平山。是龟息山在首石山北六平山西。
  9 弘治《长乐县志 山川》:“德成岩在县治北四十里磐石岩之旁。”
  10 弘治《长乐县志 山川》称,中丞石“在县南十一都。宋有御史中丞未达时过此,誓曰:‘不为中丞,不过此石。’后果其志,人故名之。”同治《长乐县志》则称龙泉寺前有中丞石,为宋李望(沙京人,元丰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所自书。按龙泉寺与十一都俱在县东南。
  11 民国《连江县志 名胜》:宋主簿龚况《石门诗》注:“岫贴松低,羽人游来归。” “”为“幌”之误。
  12 嘉庆《连江县志 山川》作“竹扈”。
  13 《闽书 方域》作“僧诠”。
  14 民国《连江县志 名胜》注云:“郡志云:‘疑后人姓名相同。在二十八都蛤沙河泊所石马岩。”
  15 嘉庆《连江县志 山川》“洑沙”作“伏沙”,注:“在今治东三里。”

卷之五

  地理
    山川
      福州府

福清县
  鹫峰山在北隅。乃县治后来龙之山也。五代汉乾祐三年,有异禽来集,五色炳焕。或曰此灵鹫也,因以名山。上有鹫峰。 海坛山在县东南大海中。南北长,东西狭,周遭七百里,居民布散,村落不一。南曰黄崎、紫兰牧、上砦头、小鳌网、大鳌网、沆头、大场、小场、浒头、钱藏;西曰水马山、霸前、金崎头;北曰苏澳、钟门、沙溪;东曰浚门、獭步、军山1、流水、广州埕。山势远望如坛,故名。洪武二十年,以倭寇猝难备御,尽徙其民于县,至今尚有遗畜,自相孕窅。 网山自海口西行可三里。民居皆业渔,故名。宋林奕之尝作亭,读书其上,匾曰“月鱼”,学者因号网山先生。邑宰范处义尝问网山好处,奕之云:“最好是此山,但无读书家”。 瑞岩山山之岩洞多幽雅奇秀。 佛窟岩。 天章岩。 香山洞。林诚仲诗:“瑞气拥岩峦,中有神仙宅;世代几消沉,溪山自今昔。” 天台洞。宋刘克庄诗:“崭崭岩石畔,别有一天台;不见桃花水,刘晨莫妄来。” 玉虚洞。元林泉生诗:“空谷结层云,寒泉落空沼,中有太古灵,悠然隔深育。” 桃花园。 休休台。 醉石。 鉴池。陈曾诗:“波澄涵远碧,云净见天光,欲问源头水,令人忆紫阳。” 仙人井。其水随海潮盈缩,又名通海井。林诚仲诗:“绝顶有渊源,人言脉通海;潮汐验盈虚,小以觇其大。” 一滴泉。陈宗鲁诗:“龙沫凝珠露,清泠响涧淙。谁携余滴去?云里振风鬃。”(已上俱在瑞岩山中。) 烽火山在海口北二里。海道有警,则举燧于此。山顶有嵌如屋状,深幽掩暖,凡三十六间,名曰虎屋。 鹿角山小溪有石,形似鹿角,故名。山之中大石,上有仙篆数字,人莫能晓。旁有仙井,阔尺有五寸,横入,深不可测。(上四山在新安里。) 拱辰山山之绝峰,形如牛角而北拱,故名,俗号牛角山。下有石洞,深不可测,有风从洞中出,人不敢入。旁有石如鼓,方广丈余,其下危而不安,以一指微推之则动,两手尽力推之则不动。又有仙人迹、炼丹灶、石盆,迄今尚在。 龙卧山中有五马石及龙潭,旧传有龙蟠潭中。宋乾道九年,县令刘敦祷雨有感,为立龙堂。淳熙二年,县令范处义刻像祀之。(上二山在方城里。) 小练山在永宾里。五代间,有卢、林二氏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卜居于此;至宋,二族日益繁盛,尝构义斋以教子弟以及旁近之人;淳熙后,登第者相踵,而林乃其倡也。山当要冲,商舶多会于此,人号“小扬州”。后与坛山之民同徙连山居焉。 龙山在方民里。即海口山也。(已上八山俱县东。) 双旌山两峰峭立若旌幢然。 玉融山县之前山也。旧传山峰第二迭,有石莹然如玉,故曰玉融峰。(二山在县西新丰里。) 白屿山在县南江阴里。亦名陈田山。山有鸿休岩,在山之绝顶。岩窦天成,下瞰沧溟,四望无极。昔有僧鸿休栖此,因名。又有鸟窠岩,在鸿休岩之西,累石为之。初鸟窠游杭,巢木杪而居。白居易为守,因往访之,曰:“得无危乎?”答曰:“如公所处则危甚。”诘之,乃曰:“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白以诗赠之。后居此,故以名岩。 小孤山在文兴里。有和靖寒斋祠。 灵石山在清源里。磅礴仅百里,竣拔逾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漱玉。上有石,久晴,鸣则必雨;久雨,鸣则必晴。山有三峰:曰九迭,其势插天,层级可数;曰留云,云留或经旬不散;曰报雨,久旱欲雨,其峰必有声震响。又有通天石、仙人岩、碧仙洞、戏龙潭。 石竺山在永寿里。山形峭拔,其巅有石巍然,上粘蛤蛎壳。山不甚多竹,惟竹根盘错,当春夏之交,饥者多于此采笋以济,然欲多则不可得,号济贫笋。亦名石竹山。 紫磨峰。 狮子峰。 象玉峰。 补陀岩。2 石室。宋林希逸诗:“苔入荒崖隙,藤枯半壁花。山灵不敢住,分付与僧家。” 仙升坛。按《三山志》:“昔有林玄光于此炼丹,丹成,骑虎上升。今有虎岩溪,石上有井,旱不涸,或曰炼丹井。 陈遂诗:“仙乐寂无响,云旗悄不翻。晓烟生石隙,夜雨涨苔痕。” 鹤影石。林泉生诗:“鹤来仙已去,谁料虎能飞;怨入青山骨,千年永不归。” 朝斗石。宋李丑父诗:“身丘魁杓近,月明星露寒,云中几声磬,谁信是人间!”陈遂诗:“片石平如砥,朝真仰太空,星后3琼简露,月落羽衣风。” 双鲤石。林希逸诗:“日炙岂曝腮,雷惊不烧尾;真人上升去,留得琴高鲤。” 棋盘石。 伏虎石。 宝所石。 月灶。 紫云洞。(已上俱在石竺山。) 龟山。 蛇水。 罗汉台。 洗耳泉。林希逸诗:“是非不须闻,好恶不须听,若要心源清,无如耳根净。” 无尽泉。陈遂诗:“高山有泉脉、井口半瓢如,汲之亦不尽,不汲亦无余。(已上俱在紫云洞。) 黄檗山在清远里。以山多产黄檗,故名。林峦重复,为邑之胜。梁江淹尝游此,有诗:“阳岫飞鸾来4,阴溪喷龙泉,禽鸣丹碧上,猿啸清虚间。”上有瀑布泉,下有龙潭泉,垂数十丈,其势甚健,淙崖石为穴,下濬无底。潭口径八、九尺,旧传中有龙,祷雨辄应。上绝险处复有一潭,人迹罕至。龙尝自下潭移上潭,所历有爪迹。又有佛座峰、香炉峰、吉祥峰、宝峰、钵盂峰、五云峰、罗汉峰、紫微峰、屏障峰、天柱峰、狮子峰、报雨峰。宋陈确诗:“峭拔藏苍龙,烟云昼长锁,天际雨将来,山灵已先报。”山有黄檗寺。寺之西有嵩头陀岩,至今犹有乳香出石罅间。 金翅山在永福里。脉从大义白鹿山东走二十里,矗起高数百丈,即此山也。形如鸟展两翅,故名。 福胜山 翁陂山 田源山(上三山在清远里。已上八山俱县西。) 闻读山在福唐里。旧名小隐岩。唐陈粲读书于此。一日,樵者蹑山麓,忽闻弦诵声,疑为神人,不知其为粲也。后改今名。上有遏云碣、潜公室、讲经台、狮子迹。 何山在井得里。(上二山俱县东南。) 牛田山在灵德里。 草堂山在光贤里。昔尝有隐者筑草堂于此,因名。宋时松径犹存。旁有小瀑布。坛高数十尺。(上二山俱县西南。) 大姨山在县东大海中。每风色晴定,日未出之先,于山上东望,见一山如空青,微出海面,乃琉球国也。俗谓望见则三日中必有怒风。其下水深碧色,东流而不返,有浮莎错织水上,舟不容转舵,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莎以行。或海上风暴作,渔船漂泊必至此而后止。人为其国所获,则以藤串其足,令耕作山间,故此山夜忌举火,虑其国人望之而至也。 南交山亦在大海中。 灵峰上有仙坛,前有不溢泉。 云峰峰之绝顶为白泽岩,有大石巍然不覆,中有石门,大可容数十人。又有双髻峰,峰之顶有仙坛,天然而成,高二丈余,四面如截肪,上平如削,亦有自然石为级道。宋乾道元年,雷劈为二。 鹧鸪峰峰之阴多鹧鸪,故名。(上三峰在县西南安香里。) 仙举岩在新宁里,与永福县接界。山形削拔千仞,其巅有石巍然,险不可登。又有一石穴,泉源不竭,可饮数十人。旁有一石如鼓,扣之即鸣。山与灵石九迭峰对峙。相传尝有仙人隐此,岩上仙迹犹存。 五周岩在方兴里,与闽县接界。旧传有兄弟五人,隐于岩中,后俱得道上升。上有棋盘仙迹之类。 石灵岩在善福里。又名周店岩。 七仙里5在遵义里。旧传有仙七人隐于此,其洞犹存,洞口虽狭,内通长乐县界。(已上四岩俱县西。) 螺岭在县北六十里。岭势危峻,如悬梯而登,至其巅,北瞰方山,如在咫尺。其半属闽县。以其状名。 灵矅岭在县南新丰里。 常思岭界福清、闽县间。高数十丈,长二、三里。又名相思岭。宋王珪赠元绛诗云:“□春莫向相思岭6。” 傀儡岭下有应石,在岭北驿路旁,过者呼之,其应如答。(上二岭俱在方兴里也。) 石龙义泉岭在遵义里。(已上三岭俱县西。) 蒜岭在县西南光贤里。县志云:“山石间多产蒜苗,故名;或曰,山形如蒜瓣状,因名。东望涨海,弥漫无际,岭头旧有照海亭。东有翁承赞庄并昼锦亭,今废。宋刘克庄诗:“松气满山凉似雨,海声长夜近如雷。” 马头石在县南安平里。石如马头,昂然高大,其旁有石如笋,远望若马系于其上,故名。 石帆在南海中。有石如帆,一高一下,石上有泉,甚甘而清。 五马石五石骈列,势若马之奔驰,高二丈余,与麒麟石、虾蟆石、狮子岩四面森立。(上四石俱县东。) 石蛇在新宁里。石长丈余,如蛇状。 石人 石牛 石马 石龟(上四石在福唐里,皆以其状名。已上五石俱县东南。) 石锣相传有仙人隐于此。 卢焦石在昭灵庙前海中。高阔数丈,风涛漱激为龛岩玲珑之状,上多怪石。 双髻石两峰堆起如碧髻然。(上三石在光贤里。) 石枪在县西南安香里。岩石一一北向,尖利如枪。 钟山屿在海坛里。山形如钟,故名;或云,昔人有钟没于屿旁,潮退,蒲牢犹隐隐可见,故名。海坛山四周涨海,水尽咸卤,独此水清淡可饮。中有老媪石,形如妇人,高二丈。石之前,有石天井,方广二十丈,中有石眼,深不可测,与海潮通焉。 双屿在江阴里海中。二山突起相对,故名。亦曰仙屿7。上有渔户百家。尝有蔡道者居石岩,岩可容十余人。有古井,遇旱不涸,水独甘冽。东有数岩及百年洞,乡人立神祠于洞中。又有草屿、堂屿、东草屿、盐屿,屿上居民亦于洪武二十年徙连山。 南匿屿在南日里。居民颇多,成一廛市。地所产盐味稍淡,以卤鱼胜他盐。山多风,人家种一柏树,经十余年,才长五六尺。(上二屿在县南。) 南匿江在县南南日里,距县隔九海凡二百九十里。其流自莆田县来,东流入于海。 海口寨江在海坛下里,距县亦隔九海几百余里。其源自长乐县石尤岭分水,而下注于江,以达于海。 海口江8源出旧兴化县界,流为百丈溪,至金应铺为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堘溪,至水陆寺,合东溪,经县之河头,潴为琵琶洋,十八里入海,深广不可测。 龙江广五里,深五丈余。 旧名螺文江,后改名龙江。上接龙首河源,下通东南渤澥,有桥横跨其上。(上二江在方民里。) 松林江在永宾里,去海口镇五里9。(已上四江俱县东。) 径江在县西南灵德里。其源有二:一出旧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檗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锦亭,东抵乌屿门10,又南至双屿头,歧而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复合于昭应庙前,会迎仙港入海。 西溪在县治西门外。其流入龙首河而达于海。 卢溪在县西北永福里。源出台岭,以其绕卢山,故名。 交溪在县西善福里。其源一出常思岭而来,一自清源星井窑11来而。交流而会于此,故名。 无患溪即宏路驿前大溪也。源出石竹山,入于交溪。相传林真人每以此水饮病者即愈,故名。(已上三溪其流皆入西溪。) 苏溪在县西南安香里。源出莆田县界,西通横山潭,入此溪。古谶云:“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 渔溪在县西南清远里。源出黄檗山里洋,与苏溪合流,达于海。 迎仙港源出旧兴化县,合桃源之水为大溪,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又历县境黄茅墩,合蒜溪,出江口,入海口。子鱼潭,详见莆田县《山川志》;蒜溪,即蒜岭溪。 大蓝潭在浔阳里。岁旱祷之屡应。乾道九年,乡人筑石室以祀之。 瑞龙潭在新安里。旧传有龙蟠其中。(上二潭在县东。) 歛石潭在方兴里。其潭有三,南北相去各三里。北潭极峻险,危石夹径,可梯不可登,至者凛然。祷雨屡应。 按《三山志》:“敛石院内有龙潭。”注云:“海口众流源于此。”疑即此潭。 龙门潭祷雨辄应。宋乾道六年,县令吴竑立龙堂以祀之。 龙溪潭在龙溪寺后。(上二潭在永福里。) 东漈潭在遵义里。昔有龙见于大乘之东乡,邑人即其地祷雨屡应,因五龙堂以祀之。(上四潭俱在县西。) 扶门潭在县西南安香里。祷雨有应。 柏山潭在县东南福堂里12龙堂山之下。 按《玉融志》:“龙堂山,疑即闻读山,盖其中有龙堂故也。” 双髻潭在光贤里双髻山之西。有瀑布泉,高数千尺,下潴为三潭,清澈可鉴。 按县有双髻峰,疑即双髻山也。 横山潭潭之旁有仙人迹二,各长一尺二寸。石上隐起双字,其大盈尺,字画高二分。乡人祷雨,每有灵应,至者肃然。 龙水漈潭去横山潭十五里。去此潭七里。又有可坑潭。(上二潭在苏田里。已上二潭俱县西南。) 丹井在方民里福真观内。道士林知源炼丹之井,病者饮之或愈。 瑞峰井在瑞峰普光塔西旁。旧湮没不知其处,永乐间,拓地重建佛殿,乃得之,其中石甃依然。泉水清冽,比丹井差胜。(上二井俱县东。) 龙井在县西清远里黄檗寺后。一穴如盘状,深不满尺,泉水清冽,虽日汲之不竭。 拜井在县东南井得里。相传闽王审知筑占计塘,凿井无泉,拜而得之,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