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外交史料选辑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和议条款可赔费不可割地又台民投效杀贼者日有数千人

  请增营添械电(二件)

  风闻和议将成,不知何款?臣愚以为赔兵费、通商则可,与土地则不可。知皇上念列圣创业艰难,岂肯出此;转恐日人迫我以不得不从。北辽、南台,二者失一,我将无以立国;外洋谁不生心,宇内亦必解体。战而失地,犹可恢复;和而失地,长此沦陷。委香港与英,乃小岛耳,贻害已甚;况咽喉之地耶!必不得已,仍出于战,以偿彼之费为用兵之费;日力有限,再与坚持,或易就范。国家大计,本不容海外孤臣闻谣妄议;且臣不能保澎,敢言保台!设割台,臣转得卸仔肩、全性命;然大局利害所系,附处危地,万死不悔。幸兵力愈厚、人心愈固,非全无可恃。披沥上陈,伏候圣裁!请代奏。(三月二十日)

  密。现澎湖无甚动静,运路尚可畅行。增集台勇七、八千人次第成军,粤勇亦陆续可到;声势比前更壮。台民惟恐日力攻台,愿投效杀贼者日有千数百人;惜不能尽收。江南运枪万枝已到,尚须修理;又搜取抬鎗、劈山炮助用,甚得力。台民知洋款未借,定十日内北、中两路息借银凑集二十余万。寇在门闼,而人心固结如此;臣若不密谋复澎、竭力保台,不独上负圣恩,且无颜对全台百姓。惟增营添械、悬赏等事,必放手为之,方能有济。户部不复拨款,恐难久支;尚望设法维持!请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以上见原书卷一百零八。

  台抚唐景崧致总署有日策士献计若停和议不允赔款彼计立穷又日瘟未息刻在澎抽兵电(二件)

  密。有策士自日来,谓日窘甚,外洋肯借彼债者,恃中国有赔款耳。我若坚持停和议并赔款不允,彼计立穷;无可借贷,势必溃败。其言颇近理;谨贡所闻,以备朝廷操纵。请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顷据台南陈道电:『据探役自澎回,称贼瘟未息,死者尚多;船只留九只,顺载死者回国。刻在澎抽兵,欲得四千人;口粮八两四钱。并出示,略云『天灾流行,兵心勿慌!俟奉请国旨,或停、或战,再听号令』。请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闽督谭锺麟致军务处报日据澎疫盛台南北无事电

  日据澎疫甚,仅剩二千余人,兼旬未动。台南、北无事,福、厦晏然。惟漳州民心惶惑,现饬侯名贵回漳州镇任;委总兵徐万福率两营驻泉州、游击许承礼一营驻兴化。乞代奏。(三月二十一日)

  江督刘坤一致军务处现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赔款割地无此办法电

  昨、今两日迭接津电,有「和议将成,除赔款外,割给辽东、台湾」之语;未审是否属实?既给赔款,又须割地、且割完全未扰之地,无此办法。辽、台并失,南北俱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如畏日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则关、津、畿辅均宿重兵,讵不可以一战!战而不胜,尚可设法撑持。现在各军鎗械略富、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喝之言,为此劫持之计。大局所系,不敢以未与闻和议,缄默自甘。卓见如以为然,即请代奏。(三月二十二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致总署与日订约经已画押并伤已收口电

  密红。本日巳刻正齐集公所,议定约后彼此前敌各军如何办法。伊藤等订明再展停战二十一日,俟批准互换。并于约后另立专款,一并画押盖印;如不批准,立行废止。又,展至二十一日互换,即四月十四日午初彼此会同画押。鸿意请旨如定可批准互换,必无他虞。前敌各军新募之营,似可逐渐抽撤,以省饷需而免沿途拥挤生事。伊等谆谆何日批准、何日派员互换?俟鸿到津探明,先给电报,不必再由田贝转电;并候酌办。拟未刻登轮,即行开驶。和约原本,到大沽口先专员驰呈军机处核办。再,正发电间,奉养酉电,敬悉。事已定、押已画,不及候旨。顽躯伤已收口,惟鎗子未出,筋络牵制。有华医,奇术来献;拟带至津试办。到津后,即奏请假二十日调养。请先代奏。(三月二十四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呈称愿效死勿割台地电

  据工部主事统领全台义勇邱逢甲率全台绅民呈称:『和议割台,全台震骇!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列圣深仁厚泽二百余年,所以养人心、正士气,为我皇上今日之用;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设战而不胜,请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对祖宗、下对百姓。如日酋来收台湾,台民惟有开仗。谨率全台绅民痛哭上陈』等因。乞代奏。(三月二十四日)

  津道盛宣怀致总署巴兰德称德约俄法向日外部说不允马关条约电

  据德税司云:『顷接巴兰德电:「德国现在极力纠约俄、法二国,各吩咐其驻东京使臣向日本外部开说:「马关条约」三国不允,定要更改。又俄国吩咐驻北京公使,亦将此意知照中国」』等语。证之许星使号电:『现值俄教节期,外部尚未见俄主商定;已切催。顷传后日有复该国专随俄办法,德国愿预其局,惟英忽推却,殊不解。然俄如出主持公论,亦但注意在辽、未必顾及台湾』等语,似尚符。合谨禀闻云。(三月二十五日)

  台抚唐景崧致军务处台民不服割地恐激他变电

  昨电示传播,台民不服,闭市;绅民蜂拥入署,哭声震天。二百年来文物之邦忽沦化外,流离迁徙,谈何容易;其惨自不待言。土勇数十营,誓愿与战;撤时断不肯缴军装。日人登岸,民必歼之。崧力不能禁,请设法告日:不可遽遣人来,来或被戕,官不任咎;此时官自难保,焉能保人。当此万古奇变,祈作设身处地之想;焉能使勿滋事端!非挽各国筹一善处之法,和局仍恐有碍。民急思乱,何事不为!并恐劫他国洋行、杀洋人、毁教堂,广开衅端,此后一日有一日之变矣。无任迫切待命之至。(三月二十六日)

  全权大臣李鸿章奏中日会议和约已成折(附马关条约、议订专条、另约、停战条约、停战展期专条及李鸿章咨文、伍廷芳呈文)

  全权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为中、日会议和约已成事。

  窃臣奉命驰赴日本,自抵马关以后,历将议约情形详细电奏;屡蒙训诲,得有遵循。计自二月二十四日以后,迭与日本全权大臣伊藤、陆奥等会议。初商停战,要挟甚多;继索约章,又靳不与。二十八日,臣由会议处归途被刺。三月初三日,陆奥面交节略,允即停战;二十一日要挟之款已噤不提。嗣后屡催约款,始于初七日交到;臣一面电请训示、一面备文驳诘。伊藤等覆文,持之甚坚;谓系战后约款,与寻常议约不同;其意隐以同治年间德、法成案为根据。美律师科士达深虑决裂,恐难力争;臣仍力与坚持,多方开导。直至十六日会议,伊藤交到改定约章;较之原约,颇有删易。越日,专函申言「此为末尾尽期办法」,竟似西例所称「哀的美敦书」;若不允行,势将决裂。臣仍令臣子经方迭赴伊藤处缓与磋磨,但期争回一分,即免一分之害;而伊藤坚执之至,直云「无可再商、无可再改」。且十七、十八、十九等日已派运船六十余艘载兵十万,分起由马关出口,驶赴大连湾、旅顺一带听候小松亲王号令,必须直犯京畿;停战期限将满,既不肯展,更图大举,势殊岌岌。臣查二月初七日王大臣等会奏,以「宗社为重,边徼为轻」。当此危险间不容发之时,臣未敢一意驳斥,以贻君父之忧;又不敢率意径行,以从敌人之欲。正在万难处置之际,旋奉二十日谕旨:『如竟无可商议,即遵前旨与之定约。钦此』。二十一日,臣又赴公所会议,竭力与争,几于唇焦舌敝;彼虽坚执,而让地划界、赔款利息、内地租栈、日银纳税各节,尚勉从删改。当即订定二十三日,两国全权大臣公同签画。二十四日,臣即展轮回津。

  伏维皇上灼知时局,许息战争;简畀微臣,任以专使。臣何暇为一身之计,以重君父之忧。惟是汉刘敬之赴朔北,当时本属从权;宋寇准之盟澶渊,同朝或以为辱。臣适当事机棘手之际,力争于骄悍不屈之廷;既不免毁伤残年之遗体,复不能稍戢强敌之贪心。中夜以思,愧悚交集。所最疚心者,赔款虽减,尚有二万万两;奉天迤南虽退出数处,而营口至金、复一带不肯稍让。台湾兵争所未及,而彼垂涎已久,必欲强占。或有为之解者,谓凤、岫、金、复、海、盖一带,宋、明以来本朝鲜属地,我朝未入关以前所得;台湾则郑成功取之荷兰,郑本日产,康熙年间始归我版图。今日人乘胜据朝鲜,遂欲兼并其地,事非偶然;然而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区,如虎添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耄,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谨照钞画押条约并威海卫暂行留军专条、校正文义另款及日本改划奉天界图,恭呈御览。并将和约原本专员赍送军机处,敬候批准,早日派员互换,以便两国停战撤兵,共图休息。再,伊藤等原约第十款「批准互换日起按兵息战」,不肯更改;必须于画押后二十日办结。臣与辨争至再,仅允展至二十一日在烟台互换。又画押与商,亦应展期停战二十一日;议立另条,附约本之后,一并画押。合并陈明。谨会同全权大臣臣李经方缮折,谨奏。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奉朱批:『依议。单、图并发。该衙门知道。惟闻俄、德、法三国现与日本商改中、日新约,将来如有与此约情形不同之处,仍须随时修改』。

  中日马关条约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与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将来纷纭之端,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为全权大臣,彼此较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对象,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列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公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疆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有此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一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平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均宜视为日本臣民。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日、中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俟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先,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最为优待之国礼遇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各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办。

  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