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札

  印  台北府印  私记 

  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奉

  ●第二九七移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一一七一四--二

  苗栗县奉布政使司札,移请新竹县:遵批以中港大溪为界,订期会勘

  移文  印  苗栗县印  私记 

  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刊

  代理台湾府苗栗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林为移请会勘事。本年十一月初八日,奉藩宪沈札开:「本年十一月初四日,奉宫保爵抚宪刘批据署新竹县方令祖荫禀,新、苗两邑,拟以原定竹南一、二保界址之沙仑崁分界情形,请示缘由;奉批:『此案分界,并据苗栗林代令具禀到院。披阅各禀议论,似以中港溪分界为可采。仰布政司,迅即酌议,速分覆夺,毋延,缴』等因。又奉宫保爵抚宪刘批据代理苗栗县林令桂芬禀,卑邑新、苗分治,应以何处为界,请批示遵办缘由;奉批:『仰布政司,迅即查照新竹县方署令禀内批示办理,缴,图存』各等因,到司。奉此,查此案,先据该二县具禀到司,业经由司札饬台北府,转饬会勘,核议详办在案。兹奉前因,合就饬知。为此札,仰该县即使遵照,毋违,此札」等因。奉此,合就备移。为此移诣贵县,请烦查照,希即订期,移知会勘,以便定界。望切,望速。须至移者。

  右移

  新竹县正堂张

  光绪拾伍年拾壹月初十日移

  印  苗栗县印

  ●第二九八详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廿八日一一七一四--七

  苗栗、新竹两县书勘定界绘图详覆巡抚刘、布政使沈等

  前署台北府新竹县,代理台湾府苗栗县,调署台北府新竹县,为会勘定界,绘图详覆事。案奉藩司宪台蕃宪札:「奉宫保宫保爵抚宪刘批据署新竹县令祖荫禀,新、苗两邑,拟以原定竹南一、二保界址之沙仑崁分界情形请示缘由;奉批:『此案分界,并据苗栗林代令具禀到院。披阅各禀议论,似以中港溪分界为可采。仰布政司,迅即酌议,速分复夺,毋延,缴』等因。又奉宫保宫保爵抚宪刘批据代理苗栗县林令桂芳禀,新、苗分治,应以何处为界,请示遵办缘由;奉批:『仰布政司,迅即查照新竹县方署令禀内批示办理,缴,图存』。各等因,到司。奉此,查此案,先据该二县具禀到司,业经批饬台北府,转饬会勘,核议详办在案。兹奉前因,合就饬知。札到该县,即便遵照,毋违,此札」等因。又奉本府宪台本府宪札,奉藩司宪台藩宪批据新竹县方令祖荫禀同前情;奉批『仰台北府,遵照另札办理,并饬该令知照』;仍候宫保爵抚宪批示,缴』。同日又奉批据苗栗县林令桂芬禀同前情;奉批:仰台北府遵照另札办理;并饬林令知照缴,图并发,覆日仍缴」。又奉札开:「据代理苗栗县林令桂芬禀称:『窃卑职抵苗,接印任事,随即驰往方令所议沙仑之处查勘。该处即属苗栗保保界,离卑邑维祥庄建城之处,仅隔八里,其沙松浮,恐难经久。查新辖之中港保之中,有大溪一条,溪北距新竹城三十里,溪南离卑邑亦有二十里,该溪直通内山,诚属天生界限;若以为界,最得相宜。理合绘图,禀请察核』等情。计禀旦绘图一纸。又据新竹县方令禀称:『卑职〔查从〕(注一)前竹南一、二保,原定以中港溪之南沙仑崁为界,闻系自设淡水厅治以来,该两保即以崁分界区。如果新、苗两邑(遵)照此崁为界,则可将竹南二、三、四保地方划分,全归苗邑管辖。倘若以溪〔为〕界,〔又须〕以竹南一保地方,截分三分之一,所有清赋粮额、图册,均须(逐一改换,颇费)周章。况台地每逢久雨大水,溪道时有变更,究不若原定之沙仑〔崁系属〕硬界。禀请察核』等情。各到司。据此,查新竹与苗栗分治,其界址必须〔确勘划〕清。究竟应以何处分界为宜,亟应饬令勘覆,由府核议详办,札饬遵照办理,并转行该二县知照。计发绘图一纸。并据新竹县方令禀同前由。各到府。奉、据此,查核该二令所禀情形,如以沙仑为界,逼近苗栗建县之处,仅止八里,局势太促,诚不如以中港大溪为界,北距新竹县城三十里,南距苗栗县城二十里,较为适中。且划分疆域,向以溪水为贵,沙仑究系陆地,并无一定可以指实之区。纵有一、二处可指,而亦不能处处俱有。溪道则天生形势,由内山而通海口,界址显然,非人所能移易;既无虑疆界之争,且可杜跨籍之弊。纵谓溪道水有迁移,而同属一溪之中,大致了然。且钱粮原准升除,此坍彼涨,两县仍以溪为界,于事并无窒碍。方令所称:以中港溪为界,竹南一保须截为两。查方令前送清赋图册,竹南一保今已改名中港,何妨将隶于苗者,名为中港南保;隶于新者,名为中港北保。前送清赋图册,系未分治以前之案,无所庸其更改。而界址既以溪为分,粮额应由县划清,各归各征。前奉札饬委勘,即经檄委张令延■〈木干〉会勘,并移知台湾府台湾府在案。兹奉前因,除再移知台湾府台湾府并分饬各员遵照外,札饬遵照札指,并照前札会同履勘定界,绘图具覆,此札」等因。又奉本府宪台本府宪札,奉藩司宪台藩宪批据新竹县方令祖荫禀,新、苗分界一案,现因身患咯血,恳请委员会同履勘缘由;奉批:『据禀已悉,仰台北府酌核委勘,并饬林令与方令知照缴,禀抄发』,等因。奉此,查新竹现委张令廷■〈木干〉署理,所有分界一案,应即委令该员会同方、林二令,妥为履勘,除移知台湾府台湾府,并饬方、林二令遵照外,合行札委。札仰该员,立即遵照,会同方、林二令履勘明白,定界绘图,禀复察夺」等因。又奉台湾府台湾府宪宪台札行前因。各到卑职。奉此,卑职等遵即订期,于十一月二十日,同赴□□,会勘得中港溪,西通外海,东达内山,自西至东,港口大溪一条,至公馆仔庄等处,分为中港南北两溪。中港北溪至溪心■〈土具〉庄,又分两两,(注二)过牛栏堵庄,复合为一。合而又分,中间系南埔庄,南溪迤南,北溪绕北,直抵东北内山,溪道迂长,难以分界。又中港南溪至六份仔庄,亦分为两,北至大桃坪庄,又分为二。南溪两条,均属迤南,北溪一条,过接隘仔庄,斜抵内山。当经卑职等三面会商,按照溪道形势而论,莫如中港口达南港溪至六份仔、大桃坪,过接隘仔等庄溪流为新、苗分界,最为相宜。各人意见相同,当于中港南溪之南边,立碑为界,溪边以南,归苗栗县管辖;溪以北,归新竹县管辖。计新竹县城起,至中港南溪止,二十八里;又自苗栗县城起,至中港南溪南边止,二十二里。归苗栗管者,名为中港南保;归新竹管者,名为中港北保。所有分归苗栗管辖之竹南二、三、四保田园甲则、粮额、庄户、实征钱粮图册、单根等件,业经卑职祖荫在任时,移交卑职桂芬接收核办在案。兹以中港南溪分界,尚有应分苗栗管辖之溪南各庄田园甲则、粮额、庄户,并实征钱粮册,容俟卑职廷■〈木干〉于本年十二月底,钱粮截数之后,即当吊齐各项册籍,按庄逐户,一一理分;另造田园甲则、粮额、户名清册,并光绪十四、五年分应完钱粮实征册,开年移送卑职桂芬接收,即于明春开征起,无谕新旧钱粮,统归卑职桂芬接征。一面仍由卑职廷■〈木干〉另行详办。将来卑职桂芬续征光绪十四年分钱粮若干,移归卑职廷■〈木干〉接收汇解。所有卑职祖荫暨卑职廷■〈木干〉已征苗栗管辖各保之光绪十五年分钱粮,亦由卑职廷■〈木干〉核出数目,移归卑职桂芬汇造奏销,以足分数。是否有当,合将会勘定界情形,绘具新、苗分界舆图,会议详请宫保宪台察核,俯赐批示定案,实为公便。除详某宪外,为此备由具申。伏乞照详施行。须至详册者。

  计详送:

  新苗分界舆图壹纸。

  一、详爵抚宪刘台藩宪沈台澎道宪唐台北府宪雷台湾府宪程

  印  苗栗县印

  私记  填十二月初二日

  光绪拾伍年十一月廿八日承粮工总

  印  新竹县印  私记 

  苗栗县正堂林行  印 

  前任新竹县正堂方行  印 

  调署台北府新竹县正堂张行  印 

  (注一)据一一七一三--三补之。下文〔〕内文字,亦同。

  (注二)「两两」二字中,上字似系「为」之误。

  ●第二九九移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七日一一七一五--三

  淡水县将所承移卷宗,因已比对完毕而移还新竹县

  移文  印  淡水县印  私记 

  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十日

  即补清军府、调署台湾县、代理淡水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孙为移还事。本年十一月初一日,准贵县移开:「案查隘首户名陈长顺、陈福成,其子武生陈绍藩,隶属新邑,现在敝县,因别有案,亟须该隘首之戳比对,以成信谳,移请查照,希即饬承,将该隘首所递,无论如何禀词,有盖该隘户戳记者,查检一件,移送过县,以凭比对。后即当移还等由。准此,敝县饬据该承,以陈福成系属垦户,并非隘首。查检盖有官给戳记禀词一纸,禀复前来。合就备文移送。为此移诣,请烦查照核对后,仍请移还归档」等由,计移送陈福成禀词一纸到县。准此,业经敝县查明对讫,合就移还。为此移诣贵县,请烦查照。希将移到陈福成原禀一扣,查收归档。望切,望速。须至移者。

  计移送陈福成原禀一扣

  右移

  新竹县正堂沈

  光绪拾柒年拾壹月初七日移

  印  淡水县印

  ●第三○○行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一一七一六--一

  台北府行新竹县:催令绅士林汝梅等,将登云会息银批解赴府

  行新竹县

  钦加知府衔、代理台北府正堂、即补清军府、兼办台北各口通商事务龙为行饬事。案查该属绅士林汝梅、李联萼、翁林萃、郑如梁、吴士敬等,承领陈前府前在淡水厅任内 捐存通用七二番银二千元,公存五处,每年不计闰,生息银三百元;至乡试之年,于七月初一日,核计按照生过息银,总收若干,作为全淡南北在学正途文生、贡生资送乡闱应试卷费之用,不论贫富,按名匀分。所有每年息银,历系半年收缴。除光绪十七年六月十七以前息银,前已收缴匀给清楚。其自十七年六月十八日起,至十八年六月十七日止,全年分息银三百元,亦据该前县申缴在案。兹查十八年六月十八日起,至十二月十七日止,不计闰,又已半年应缴息银一百五十元,合行饬缴。行到该县,即便遵照,催令绅士林汝梅、李联萼、翁林萃、郑如梁、吴士敬等,将应缴光绪十八年六月十日起至十二月十七日止,不计闰半年息银一百五十元,克日缴齐,备文批解赴府,以凭存俟下届乡试,寄省匀给多士买卷之资。毋延。此行。

  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行

  印  台北附印

  私记 

  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七日奉

  ●第三○一谕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一一七一六--二

  新竹县奉台北府札,谕令绅士林汝梅等,将登云会半年息银备缴,以凭批解赴府

  特授新竹县正堂、加二级、纪录十次叶为谕饬完缴事。本年十二月初七日,奉本府宪龙札开:「案查(云云照文叙至)毋延,此札」等因。(注)奉此,合行饬催。为此谕,仰绅士林汝梅、李联萼暨郑如梁、翁林萃、吴士敬各家属等,速将前领陈前府宪捐存乡试登云会番银贰仟元,应缴光绪十八年六月十八日起至十二月十七日止,不计闰半年息银壹佰伍拾元,限三日内,如数备缴赴县,以凭备文批解。该绅士等,毋得稽延。切切。此谕。

  一、谕仰

  光绪拾捌年拾贰月初九日礼承林青

  印  新竹县印  私记 

  正堂叶行

  (注)参阅第三○○号。

  ●第三○二示光绪五年六月十一日一二一○一--五

  台北府出示:催晋赈各捐户换照

  赏戴花翎、署理台北府正堂、卓异候升、加七级、纪录十次陈为出示催缴换照事(注一)。照得晋赈停捐之后,各捐生给有实收未换部照各户,经本府随案禀请,开列姓名、官阶,先后请照补填换给。兹奉学道宪,按临台北考试,已将所请各照之有照可填者计十四户,又本府随册请奖填照、留存催换之贡、监职衔等照二十四户(注二),先经出示催换,至今未据缴齐。现在前请各照内实官及加衔、加给之应颁各照,俟奉续发到府,另有(注三)催缴。所有各照中之已奉发到府者,奉宪催缴,实收给照详报。刻下奖局久停,各捐生可到本府署中,缴收换照,并无书吏人等油,朱、纸、笔等项分厘之费,只要实收缴府,立时填照,即交赍收来缴之人领回。既无分厘费用,亦不必托人代换、代领,致有匿延、需索之端。除札县差催,并分谕南北经手绅董,又经饬差催缴外,合将第七次催换实收给照,禁收公费净尽缘由,列名示谕。为此示,仰经手各绅董,遵照列开各名,限日一律催收缴换。经此次示谕,分催不到,明是各捐户之不愿邀奖可知。本府体贴民心,一概详请注销,毋悔。特示。

  光绪伍年陆月日给十一

  发贴堑城县口晓谕。

  截留各照催缴实收换照各捐户。

  计开:

  刘超先林芬洪辉东吕光邦林芬翁鸿飞刘其琮罗云锦陈景山郑士杰吴宏基吕庆云吕世清吴振芳李呈祥翁鸿飞陈景山罗云锦吴宝兴汤增敬傅国华傅喜云吴嘉趾郑士杰郑献瑞王再勋廖赞元刘其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