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国志

 [四]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 此句下文辽圣宗澶渊誓书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书则作「以风土之仪物,备军旅之费用」,「仪」字是。
 [五]南北勿纵搔扰 「搔扰」,长编卷五十八作「惊骚」。下同。
 [六]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 此句下文辽圣宗澶渊誓书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书则作「所有两朝城池,并各依旧存守」。「各」字义长。
 [七]开掘河道 下文辽圣宗澶渊誓书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书作「开决河道」,「掘」字义长。
 [八]各无所求 下文辽圣宗澶渊誓书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书作「一无所求」。
 [九]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下文辽圣宗澶渊誓书同,而重熙十一年契丹回宋誓书作「各务协心,庶同悠久」。
 [一○]当共殛之 「共」原作「其」,据席本及长编卷五十八改。「其」字误,下同。
 [一一]大契丹皇帝谨致书于大宋皇帝阙下 长编卷五十八「书」上有「誓」字,此脱。
 [一二]以风土之宜 长编卷五十八「以」前有「云」字。
 [一三]某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告于天地 长编卷五十八「某」作「孤」,「谨」下有「当」字。
 [一四]盖欲洽于绵远 「远」,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作「永」。
 [一五]兴一时之狂谋 「时」,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作「旦」。
 [一六]设罪合致讨 「致讨」,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作「加诛」。
 [一七]适届春阳 「届」,席本及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俱作「居」。
 [一八]与大契丹昭圣皇帝弭兵讲好 「大」字原阙,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五补。
 [一九]边民安堵垂四十年 「安」原作「按」,据席本及长编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晋阳故封援石氏之割城 「故」原作「古」,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五改,同卷「城」作「域」。
 [二一]始敦邻宝之信 「宝」原作「堡」,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二]失为愆溢之患 「失」,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作「大」,义长。
 [二三]当稍缮防 「缮」原作「善」,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四]阅集兵夫 「集」原作「习」,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五改。
 [二五]乃乡兵充籍之旧 「乃」,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作「及」。
 [二六]誓书之外 「誓」,席本及长编卷一百三十五作「二」。
 [二七]岁次壬午 「壬午」原作「癸未」,误,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七改。
 [二八]弟大契丹皇帝谨致书于兄大宋皇帝阙下 「契」上「大」字原阙,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七补。
 [二九]共遵诚信 「信」原作「纪」,从席本及长编卷一百三十七改。
 [三○]修壕葺塞 长编卷一百三十七作「淘壕完葺」。上文宋真宗澶渊誓书亦作「淘壕完葺」,同于长编。
 [三一]炳若日月 席本及长编卷一百三十七作「炳若日星」。
 [三二]每年增绢一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搬至雄州白沟交割 长编卷一百三十于「银一十万两」下多「前来银绢」四字。
 [三三]并依旧例 「例」,长编卷一百三十七作「外」。
 [三四]其见堤堰水口 「见」字原阙,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七补。
 [三五]南朝河北沿边州军 「州军」二字原阙,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七补。
 [三六]无故不得大段添屯兵马 「屯」原作「进」,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七改。下句「如有事故添屯」可证。
 [三七]并不在关报之限 「并」字原阙,据长编卷一百三十七补。
 [三八]更不得似目前停留容纵 「似」原作「以」,依长编卷一百三十七改;「目」原作「自」,依席本改,长编作「日」。
 [三九]言代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同分画 「侵」原作「割」,据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三改。「同」字原脱,亦据事略同卷补。
 [四○]克保于驩和 「驩和」原误作「难知」,据长编卷一百五十一改。
 [四一]事如间于违越 「间」原作「闻」,据长编卷一百五十一改。
 [四二]一带疆土 长编卷一百五十一「土」作「里」。
 [四三]或营修戍垒或存止居舍 「戍」原误「伐」,据长编卷一百五十一改。又长编同卷「舍」乃作「民」。
 [四四]尽令折移 「令」,长编卷一百五十一作「合」,义长。
 [四五]据侵入当界事理 长编卷一百五十一「事」作「地」,义长。
 [四六]却于久来元定地界再安置外 长编卷一百五十一「地界」作「界至」。
 [四七]兹实稳便 「稳便」,长编卷一百五十一作「便稳」。
 [四八]三月 「三」字原阙,从席本补。
 [四九]固知邻宝 「宝」原作「保」,据长编卷一百五十一改,又参证上文宋朝回契丹书「始敦邻宝之信」句。
 [五○]欲令移徙 「徙」原作「陟」,据席本及长编卷一百五十一改。
 [五一]细料英聪 「聪」原作「听」,从长编卷一百五十一改。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一
 南北朝馈献礼物
   契丹贺宋朝生日礼物
  宋朝皇帝生日,北朝所献:刻丝花罗御样透背御衣七袭或五袭,七件紫青貂鼠翻披或银鼠鹅项鸭头纳子,涂金银装箱,金龙水晶带,银匣副之[一],锦缘帛皱皮鞾,金玦束皂白熟皮鞾鞵[二],细锦透背清平内制御样、合线搂机绫共三百匹[三],涂金银龙凤鞍勒、红罗匣金线方鞯二具,白楮皮黑银鞍勒、毡鞯二具,绿褐楮皮鞍勒、海豹皮鞯二具[四],白楮皮裹筋鞭一条[五],红罗金银线绣云龙红锦器仗一副,黄桦皮纒楮皮弓一,红锦袋皂雕翎羱角骲头箭十,青黄鵰翎箭十八[六],法渍法曲面曲酒二十壶,蜜晒山菓十束棂椀[七],蜜渍山菓十束棂,疋列山梨柿四束棂,榛栗、松子、郁李子[八]、黑郁李子、面枣、楞梨、堂梨二十箱[九],面秔麋梨粆十椀,芜萸白盐十椀,青盐十椀[一○],牛、羊、野猪、鱼、鹿腊二十二箱,御马六匹,散马二百匹。
  正旦,御衣三袭,鞍勒马二匹,散马一百匹。国母又致御衣缀珠貂裘、细锦刻丝透背、合线御绫罗绮纱縠御样,果实、杂粆、腊肉凡百品,水晶鞍勒,新罗酒,青白盐[一一]。国主或致戎器宾铁刀,鸷禽曰海东青之类。
  承天节,又遣庖人持本国异味,前一日就禁中造食以进御云。
   宋朝贺契丹生辰礼物
  契丹帝生日,南宋遗金酒食茶器三十七件,衣五袭,金玉带二条,乌皮、白皮鞾二量[一二],红牙笙笛,觱栗,拍板,鞍勒马二匹,缨复鞭副之,金花银器三十件,银器二十件,锦绮透背、杂色罗纱绫縠绢二千匹,杂彩二千匹,法酒三十壶,的乳茶十斤,岳麓茶五斤,盐蜜菓三十罐,干菓三十笼。其国母生日,约此数焉。
  正旦,则遗以金花银器、白银器各三十件[一三],杂色罗纱绫縠绢二千匹,杂彩二千匹。
   宋朝劳契丹人使物件
  契丹每岁国使入南宋境,宋遣常参官、内职各一人,假少卿、监、诸司使以上接伴。内诸司供帐,分为三番,内臣主之。至白沟驿赐设,至贝州赐茶、药各一银合,至大名府又赐设[一四],及畿境,遣开封府判官劳之[一五],又命台省官、诸司使馆伴迓于班荆馆,至都亭驿各赐金花、银灌器、锦衾褥。朝见日,赐大使金涂银冠、皂罗毡冠、衣八件、金鞢带、乌皮鞾、银器二百两、彩帛二百匹;副使皂纱折上巾、衣七件、金带、象笏、乌皮鞾、银器一百两、彩帛二百匹、鞍勒马各一匹。其从人,上节十八人,各练鹊锦袄及衣四件、银器二十两[一六]、彩帛三十匹;中节二十人,各宝照锦袄及衣三件、银器十两、彩帛二十匹;下节八十五人,各紫绮袄及衣四件[一七]、银器十两、彩帛二十匹,并加金涂银带。上节、中节又加彩鞵[一八]。就馆,赐生饩,大使秔、粟各十石,面二十石、羊五十、法酒、糯米酒各十壶,副使秔、粟各七石,面十五石、羊三十、法酒、糯米酒各十壶。
  承天节各别赐衣一袭。
  遇立春,各赐金涂银镂幡胜、春盘。又命节帅就玉津园伴射弓,赐来使银饰箭筒、弓一、箭二十;其中的,又赐窄袍、衣五件,金束带、鞍勒马。
  在馆遇节序,则遣臣赐设。
  辞日,长春殿赐酒五行,赐大使盘裘晕锦窄袍及衣六件[一九]、银器二百两[二○]、彩帛一百匹[二一]。副使紫花罗窄袍及衣六件、银器一百两[二二]、彩帛一百匹,并加金束带、杂色罗、锦、绫、绢百匹。从人各加紫绫花絁锦袍及银器、彩帛。
  将发,又赐银瓶、合盆、纱罗、注椀等[二三]。又令近臣饯于班荆馆,开封府推官饯于郊外,接伴大使、副使复为送伴[二四],缘路累赐设。
  外国贡进礼物
   新罗国贡进物件
  金器二百两 金抱肚一条五十两 金钞锣五十两 金鞍辔马一匹五十两 紫花绵紬一百匹 白绵紬五百匹 细布一千匹 麄布五千匹 铜器一千斤 法清酒醋共一百瓶 脑元茶十斤 藤造器物五十事 成形人参不定数 无灰木刀摆十个 细纸墨不定数目
  本国不论年岁,惟以八节贡献,人使各带正官,惟称陪臣。
   横进物件
  粳米五百石 糯米五百石 织成五彩御衣金不定数
   契丹每次回赐物件
  犀玉腰带二条 细衣二袭 金涂鞍辔马二匹 素鞍辔马五匹 散马二十匹  弓箭器仗二副 细绵绮罗绫二百匹 衣着绢一千匹 羊二百口 酒菓子不定数
  并命刺史已上官充使,一行六十人,直送入本国。
   契丹赐奉使物件
  金涂银带二条 衣二袭 锦绮三十疋 色绢一百匹 鞍辔马二匹 散马五匹 弓箭器一副 酒菓不定数
  上节从人 白银带一条 衣一袭 绢二十匹 马一匹
  下节从人 衣一袭 绢十匹 紫绫大衫一领
   西夏国贡进物件
  细马二十匹 麄马二百匹 駞一百头 锦绮三百匹 织成锦被褥五合 苁容、石、井盐各一千斤 沙狐皮一千张 兔鹘五只 犬子十只
  本国不论年岁,惟以八节贡献。
  契丹回赐除羊外,余并与新罗国同,惟玉带改为金带,劳赐人使亦同。
   诸小国贡进物件
  高昌国 龟兹国 于阗国 大食国 小食国 甘州 沙州 凉州
    已上诸国三年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
  玉 珠 犀 乳香 琥珀 玛瑙器 宾铁兵器 斜合黑皮 褐黑丝 门得丝 怕里呵 碙砂 褐里丝
    已上皆细毛织成,以二丈为匹。
  契丹回赐,至少亦不下四十万贯。
  校勘记
 [一]银匣副之 「匣」,长编卷六十一载此礼物单作「押」。下同。
 [二]金玦束皂白熟皮鞾鞵 「束」原作「京」,从长编卷六十一改。
 [三]合线搂机绫共三百匹 「搂」,席本及长编卷六十一均作「缕」。
 [四]海豹皮鞯二具 「二具」原脱,据承恩堂本、席本及长编卷六十一补。
 [五]白楮皮裹筋鞭一条 「一条」,长编卷六十一作「二条」,承恩堂本及席本同作「一条」。
 [六]青黄鵰翎箭十八 原缺此七字,据长编卷六十一补。
 [七]蜜晒山菓十束棂椀 「晒」字原阙,据长编卷六十一补。「束」,长编同卷作「梀」,下同。
 [八]郁李子 「子」字原阙,据明抄本及长编卷六十一补。
 [九]堂梨二十箱 「堂」,承恩堂本、席本及长编卷六十一均作「棠」。
 [一○]青盐十椀 「椀」,长编卷六十一作「箱」。
 [一一]青白盐 「白」字原阙,据长编卷六十一补。
 [一二]白皮鞾二量 「鞾」字原脱,据席本及长编卷六十一补。
 [一三]则遗以金花银器白银器各三十件 「三十件」,长编卷六十一作「二十件」。
 [一四]至大名府又赐设 「设」字原阙,据长编卷六十补。
 [一五]遣开封府判官劳之 「府」字原阙,据明抄本及长编卷六十补。
 [一六]银器二十两 「二十两」,长编卷六十作「三十两」。
 [一七]各紫绮袄及衣四件 「及」字原阙,从长编卷六十补。
 [一八]上节中节又加彩 「彩」原作「丝」,据长编卷六十改。
 [一九]赐大使盘裘晕锦窄袍及衣六件 「六件」,长编卷六十作「七件」。○
 [二○]银器二百两 长编卷六十作「银器三百两」。
 [二一]彩帛一百匹 长编卷六十作「彩帛二百匹」。
 [二二]银器一百两 长编卷六十作「银器二百两」。
 [二三]又赐银瓶合盆纱罗注等 「注」二字原脱,据长编卷六十补。
 [二四]接伴大使副使复为送伴 长编卷六十仅作「接伴副使复为送伴」。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二
  州县载记
  契丹自太祖、太宗初兴,战争四十余年,吞并诸番,割据燕、云,南北开疆五千里,东西四千里,共二百余州。
   建五京五处
  燕京三司 西京转运 中京度支 上京盐铁 东京户部钱铁司
   大藩府六处
  南大王府 北大王府 乙室王府 黄龙府 兴中府 奚王府
   钱帛司三处
  长春路[一] 辽西路 平州
   节镇三十三处
奉圣州 云内州 长春州 龙化州 海北州 贵德府 蔚州 应州 朔州 锦州[二] 干州 显州 雨只州 辽州 咸州 渖州 苏州[三] 复州 庆州 祖州 川州 成州 菜州[四] 懿州 宜州 坤州 平州 辰州 兴州 同州 信州 饶州 建州
   建观察防御团练使八处
武安州 永州 泰州 高州 利州 宁江州 归州 广州
   刺史州七十余处[五]
德州 黔州 潭州 惠州 榆州 营州 滦州 胜州 温州 岩州 归化州 榆州[六] 松州[七] 恩州 山州 武德州 通州 韩州 乌州 靖州 宁边州 宾州 祥州 新州 卫州 降圣州 燕州 海州 渌州 银州 辽西州 铁州 开州 保州 苹州[八] 北安州 嵒州 嘉州 集州 连州 弘东州 演州 肃州 威州 古州[九] 仙涧州[一○] 文州 兰州 慎州 拱州 安州 渝州 河州 双州 宋州 涿州 易州 檀州 顺州 蓟州 雍州 东州 海州 东胜州[一一] 景州 许州 招州 康州 锦州 来州 儒州 云州 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