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别史
- 契丹国志
契丹国志
辽东边远不记州十余县二百余外见记五处
金肃 河清 曷董[一二] 五花 振武
诸藩臣投下州二十三处
微州 濠州 驩州 卫州 荆州 闾州[一三] 随州 和州 澄州 全州 义州 遂昌州 豫州 员州 福州 荣州 唐州 粟州 黑州 河州 茂州 麓州 宗州
控制诸国
沙漠府控制沙漠之北[一四]。
置西北路都招讨府[一五]、奥隗部族衙[一六]、驴驹河统军司、倒挞岭衙,镇抚鞑靼、蒙骨、廸烈诸军。
云中路控制夏国。
置西南面都招讨府、西京兵马都部署司、金肃、河清军、五花城、南北大王府、乙室王府、山金司。
燕山路备御南宋。
置燕京都总管府、节制马步军控鹤指挥使[一七]、都统军司、牛栏监军寨、石门详稳司、南北皮室司、猛拽刺司,并隶总管府。
中、上京路控制奚境。
置诸军都虞候司、奚王府大详稳司、大国舅司、大常衮司、五院司、六院司、沓温司。
辽东路控扼高丽。
置东京兵马都部署司、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保州统军司、汤河详稳司[一八]、金吾营、杓窊司[一九]。
长春路镇抚女真、室韦。
置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二○]、咸州兵马详稳司、东北路都统军司。
论曰:契丹之兴,其盛如此,其亡也忽焉,惜哉!
四至邻国地里远近
东南至新罗国。西以鸭渌江东八里黄土岭为界,至保州一十一里。
次东南至五节度熟女真部族。共一万余户,皆杂处山林,尤精弋猎。有屋舍,居舍门皆于山墙下辟之。耕凿与渤海人同,无出租赋,或遇北主征伐,各量户下差充兵马,兵回,各逐便归本处。所产人参、白附子、天南星、茯苓、松子、苓、白布等物。并系契丹枢密院所管,差契丹或渤海人充节度管押。其地南北七百余里,东西四百余里,西北至东京五百余里。
又次东南至熟女真国。不属契丹所管。其地东西八百余里,南北一千余里。居民皆杂处山林,耕养屋宇,与熟女真五节度同。然无君长首领统押,精于骑射,今古以来,无有盗贼词讼之事,任意迁徙,多者百家,少者三两家而已。不与契丹争战,或居民等自意相率賷以金、帛、布、黄蜡、天南星、人参、白附子、松子、蜜等诸物,入贡北番;或只于边上买卖,讫,却归本国。契丹国商贾人等就入其国买卖,亦无所碍,契丹亦不以为防备。西至东京二百余里。
东北至生女真国。西南至熟女真国界,东至新罗国,东北不知其极。居民屋宇、耕养、言语、衣装与熟女真国并同,亦无君长所管。精于骑射,前后屡与契丹为边患,契丹亦设防备。南北二千余里,沿边创筑城堡,搬运粮草,差拨兵甲,屯守征讨,三十年来,深为患耳。南界西南至东京六百里。
又东北至屋惹国、阿里眉国、破骨鲁国等国。每国各一万余户。西南至生女真国界。衣装、耕种、屋宇、言语与女真人异[二一]。契丹枢密院差契丹或渤海人充逐国节度使管押,然不出征赋兵马,每年惟贡进大马、蛤珠、青鼠皮、貂鼠皮、胶鱼皮、蜜蜡之物,及与北番人任便往来买卖。西至上京四千余里。
正东北至铁离国。南至阿里眉等国界。居民言语、衣装、屋宇、耕养稍通阿里眉等国[二二],无君长,皆杂处山林。不属契丹统押,亦不与契丹争战,复不贡进,惟以大马、蛤珠、鹰鹘、青鼠、貂鼠等皮、胶鱼皮等物与契丹交易。西南至上京五千余里。
次东北至靺羯国[二三]。东北与铁离国为界,无君长统押,微有耕种。春夏居屋室中,秋冬则穿地为洞,深可数丈而居之,以避其寒。不贡进契丹,亦不争战,惟以细鹰鹘、鹿、细白布、青鼠皮、银鼠皮、大马、胶鱼皮等与契丹交易[二四]。西南至上京五千里。
又次北至铁离、喜失牵国。言语、衣装、屋舍与靺羯稍同。无君长管押,不贡进契丹,亦不争战,惟以羊、马、牛、駞、皮、毛之物与契丹交易。西南至上京四千余里。
正北至蒙古里国。无君长所管,亦无耕种,以弋猎为业,不常其居,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而已。不与契丹争战,惟以牛、羊、駞、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南至上京四千余里。
又次北至于厥国。无君长首领管押,凡事并与蒙古里国同。甲寅岁,曾率众入契丹国界为盗,圣宗命驸马都尉萧徒欲统兵,大破其国。迩后,更不复为盗,惟以牛、羊、駞、马、皮、毳之物与契丹为交易。东南至上京五千余里。
又次北西至鳖古里国。又西北,又次北近西至达打国。各无君长,每部族多者三二百家,少者五七十家,以部族内最富豪者为首领。不常厥居,逐水草,以弋猎为业。其妇人皆精于骑射。常与契丹争战,前后契丹屡为国人所败,契丹主命亲近为西北路兵马都统,率番部兵马十余万防讨,亦制御不下。自契丹建国已来,惟此二国为害,无柰何,番兵困之。契丹常为所攻,如暂安静,以牛、羊、駞、马、皮、毳为交易,不过半年,又却为盗。东南至上京六千余里。
西近北至生吐蕃国,又西至党项、突厥等国。皆不为契丹国害,亦不进贡往来,盖以熟土浑、突厥、党项等部族所隔。东南至云州三千里。
正西与昊贼以黄河为界。
西南至麟州、府州界。
又次南近西定州北平山为界。
又南至霸州城北界河。
又次南至遂城北鲍河为界。
又南近东至沧州北海。
又南至安肃军自涧河为界。
又南近东至登州北海。
又南至雄州北拒马河为界。
又南至海。
四京本末
上京 太宗建
上京临潢府,乃大部落之地。离来州数十里即行海岸,俯挹沧溟,与天同碧,穷极目力,不知所际[二五]。有讷都乌河。番语山为「胡都」,水为「乌」。其东北三十里,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渡土河,亦云撞撞水,聚沙成墩,少人烟,多林木,其河边平处,国主曾于此处过冬。又至木叶山三十里许,有居人瓦屋及僧舍[二六]。
中京 承天太后建
中京之地,奚国王牙帐所居。奚本曰库莫奚,其先东部胡宇文之别种也。窜居松漠之间,俗甚不洁,而善射猎,好为寇抄。其后种类渐多,分为五部:一曰辱纥,二曰莫贺弗,三曰契个,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部一千余人,为其帅,随逐水草。中京东过小河,唱呌山道北奚王避暑庄,有亭台。由古北口至中京北,皆奚境。奚本与契丹等,后为契丹所并。所在分奚、契丹、汉人、渤海杂处之。奚有六节度、都省统领。言语、风俗与契丹不同。善耕种,步射,入山采猎,其行如飞。契丹图志云[二七]:奚地居上、东、燕三京之中,土肥人旷,西临马盂山六十里,其山南北一千里,东西八百里,连亘燕京西山,遂以其地建城,号曰中京。
南京 太宗建
南京本幽州地,乃古冀州之域。舜以冀州南北广远,分置幽州,以其地在北方。幽,阴也。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楼烦、白檀,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唐置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自晋割弃,建为南京,又为燕京析津府,户口三十万。大内壮丽,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北方。锦绣组绮,精绝天下。膏腴蔬蓏、果实、稻粱之类,靡不毕出,而桑、柘、麻、麦、羊、豕、雉、兔,不问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艺,秀者学读书,次则习骑射,耐劳苦。石晋未割弃已前,其中番汉杂斗,胜负不相当;既筑城后,远望数十里间,宛然如带,回环缭绕,形势雄杰,真用武之国也[二八]。
东京 太宗建
东京,本渤海王所都之地。在唐时,为黑水、靺鞨二种依附高丽者。黑水部与高丽接,胜兵数千,多骁武,古肃慎氏地也,与靺鞨相邻,东夷中为强国。所居多依山水,地卑隰,筑土如堤,凿穴以居。其国西北与契丹接。太祖之兴,始击之,立其子东丹王镇其地,后曰东京。
校勘记
[一]长春路 原作「平春路」,据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改。亡辽录云「三路钱帛司:长春、辽西、平州」。长春州置钱帛司又见于辽史兴宗纪三与食货志上。
[二]锦州 原作「绵州」,据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改。亡辽录载锦州为辽四十三节镇州之一。锦州乃节度州,又见辽史地理志三。
[三]苏州 原作「蓟州」,据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改。亡辽录载苏州为节镇州,而蓟州乃刺史州。辽史地理志二、三同。
[四]菜州 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作「业州」。
[五]刺史州七十余处 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虽曰「刺史州七十」,但所录仅六十三,其中见于国志者:德、黔、榆、营、滦、胜、温(一本作隰)、岩(一本作严)、归化、恩、山、武德、通、韩、乌、靖、宁边、祥、新、卫、降圣、燕、海、渌、银、辽西、铁、保、苹(又作濒)、北安、嘉、集、连、演、肃(一本作萧)、文、兰、拱、安、河、涿、易、檀、顺、蓟、雍、东胜、景、招、康(一本作广)等五十州,余当考。
[六]榆州 此与上之榆州复出。
[七]松州 或即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之松山州。
[八]苹州 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作「濒州」。
[九]古州 席本引一本作「石州」,与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同。古州,见毕恭辽东志等书。
[一○]仙涧州 当即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之迁润州。
[一一]东胜州 「东」字原阙,从席本补。
[一二]曷董 「董」,原误「童」,从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改。
[一三]闾州 原误作「问州」,从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改。
[一四]沙漠府控制沙漠之北 「府」字原阙,从席本补。
[一五]置西北路都招讨府 「北」字据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增。
[一六]奥隗部族衙 据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奥隗」下复有「乌隗」二字。案:「奥隗」又作「奥隈」、「奥畏」等,而「乌隗」又作「乌隈」等,均见辽史。
[一七]节制马步军控鹤指挥使 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节制」作「侍卫」。
[一八]汤河详稳司 「汤」原作「阳」,据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改。汤河详稳司,亦曰南女直汤河司。
[一九]杓窊司 原倒作「窊杓司」,从席本及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改。辽史卷百十六国语解:「杓窊,鸷鸟总称」。案:即鹰鹯之谓。
[二○]置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 「司」字原阙,从席本、大典本、明抄本及会编卷二十一引亡辽录增。
[二一]衣装耕种屋宇言语与女真人异 「言语」二字原在「女真人」下,据席本意转。
[二二]居民言语衣装屋宇耕养稍通阿里眉等国 「眉」字原阙,用大典、明抄、席氏三本补。
[二三]次东北至靺羯国 「羯」,席本作「鞨」,当是。
[二四]惟以细鹰鹘鹿细白布青鼠皮银鼠皮大马胶鱼皮等与契丹交易 明抄本「细鹰鹘」作「细鸦鹘」,亦通。
[二五]离来州数十里即行海岸至不知所际 此本之会编卷二十引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惟「数十里」彼作「三十里」为异耳。
[二六]有讷都乌河至有居人瓦屋及僧舍 此从长编卷九十七所收宋绶出使录钞来,但多删削。录作:「自中京……北六十里至羖河馆。过惠州……七十里至榆林馆。馆前有小河,屈曲北流。自此入山,少人居。七十里至讷都乌馆,蕃语谓山为『讷都』,水为『乌』。七十里至香山子馆。前倚土山,临小河。其东北三十里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九十里至水泊馆。度土河,亦云撞水(马端临文献通考[下称通考]载此文重「撞」字,与国志引者同)。聚沙成墩,少人烟,多林木。其河边平处,国主曾于此过冬。凡八十里至张司空馆。七十里至木叶馆。离中京皆无馆舍,但宿穹帐,欲至木叶三十里许,始有居人、瓦屋及僧舍。……」
[二七]契丹图志云 案:宋史艺文志三史部地理类有契丹国土记、契丹疆宇图二卷、契丹地理图一卷,并不知作者名,未悉何者与此契丹图志相当。
[二八]乃古冀州之域至真用武之国也 此节全本许亢宗行程录。但「胜负不相当」一句乃作「胜负相当」。
契丹国志卷之二十三
族姓原始
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婚嫁不拘地里。至阿保机变家为国之后,始以王族号为「横帐」,仍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着姓。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译之,谓之耶律氏。复赐后族姓萧氏。番法,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族之人通婚;或诸部族彼此相婚嫁[一],不拘此限。汉人等亦同此。故北番惟耶律、萧氏二姓也。
国土风俗
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唐所谓黑水靺鞨者,今其地也。有七十二部落,不相统制,好为寇盗。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酌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二];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其无礼顽嚣,于诸夷最甚。其风俗与奚、靺鞨颇同。至阿保机,稍并服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称皇帝。汉时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为王雄所杀,众遂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在唐开元、天宝间,使朝献者无虑二十。故事:以范阳节度为押奚、契丹使,至唐末,契丹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