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


  岁气贵得其平,不可有余,不可不及。始则乘而侮之,继则侮反受邪。如岁土有余,制其水气,土虚本位,至长夏土气主时,不能自旺,水之子木反制其土,是侮反受邪。申言侮而受邪,其始不安其位,寡于畏忌之所致也,五气皆然。

  帝曰:善。

  气有余而乘侮,则侮反受邪。若气不足而受侮,则郁久当复。帝故善之。

  卷之六

  六微旨大论第七十篇

  承上编五营运,而论天道六六之节,地理应六节,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岁数始终,万物生化之道。本经第九篇《六节藏象大论》,为六气之大纲,此则阐明其旨,以悉其微,故曰《六微旨大论》。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

  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

  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

  数,音朔,藏,如字。

  呜呼,叹词。远,大也。帝叹天道远大,莫知其极,愿闻天道于岐伯,令终不灭,久不绝而传之后世也。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问天道,故赞其明。天道者,因天四时之序,而有盛衰之时也。盛衰者,春夏为盛,秋冬为衰。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承上文盛衰之时,而问天道六六之节亦有盛衰何也。六六之节者,天以六为节,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六六之节,而有盛衰者,一岁之中有上下阴阳之气,有左右阴阳之气也。上下者,司天在上,在泉在下,司天在泉有一定之位。左右者,司天左右之气,在泉左右之气。左右阴阳,有不易之纪,详见下文。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

  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

  曰:因天之序,盛衰

  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谓也。

  所谓左右有纪者,在泉左气为间气加临之首。六气始于厥阴,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为间气加临之首。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故阳明之右,太阳治之,为间气加临之首。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故太阳之右,厥阴治之,为间气加临之首。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故厥阴之右,少阴治之,为间气加临之首。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故少阴之右,太阴治之,为间气加临之首。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故太阴之右,少阳治之,为间气加临之首。在上为本,在下为标。今举在泉之气,故曰:此所谓气之标。位本在左,今曰右者,在泉面北,盖人则面南而待之也。

  故《八正神明论》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即此面南而待之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

  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

  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所谓上下有位者,六气有上中下之位也。承上文所举之次,而言少阳之上,火气治之,是火气在上而少阳在下也,少阳厥阴相为表里,故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是燥气在上,而阳明在下也,阳明太阴相为表里,故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是寒气在上,而太阳在下也,太阳少阴相为表里,故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是风气在上,而厥阴在下也,厥阴少阳相为表里,故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是热气在上,而少阴在下也,少阴太阳相为表里,故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是湿气在上,而太阴在下也,太阴阳明相为表里,故中见阳明。此火燥寒风热湿六气在上,所谓本也。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六气在中,是本之下而有中之见也。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六气在下,是中之下而有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本在上,标在下,故本标不同。气有从本者,有从本从标者,有不从标本从乎中者,六气应病不同,故气应异象,象病形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上文言六气之上下左右,未言盛衰,故举岁气之不及太过以问。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至而至者,得其平也,故曰和。至而不至,乃时至而气不至,是谓不及,故曰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乃时未至而气先至,是至而太过,故曰来气有余也。有余不及即盛衰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如?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何以骄之?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病。

  应者,时至物生,不先不后,有常序也,故应则顺。否则,物不应期,或后或先,失其常序,故否则逆,逆则变生,变生则为民病矣。

  帝曰:善。请言其应。

  时物相应则顺,帝故善之,复探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以天时之气而征于地,则物应四时,故物生其应也。物生其应,以明应则顺否则逆也,以天时之气而征于人,则脉应四时,故气脉其应也,气脉其应,以明逆则变生,变生则病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天时之气,不但征诸物生,且验诸气脉,帝故善之,而天道六六之节应于地理,故问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

  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

  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地理,地之五方五行也。六节,时之六气六位也。以地理之五,而应六节之六,当分南北四隅,以定其位而应之。显明者,东方日出,厥阴木王之气也。厥阴位于东北,从东北而转于东南,则厥阴显明之右,少阴君火之位也。从东南而转于正南,则君火之右,退行一步,少阳相火治之。从正南而转于西南,则复行一步,太阴土气治之。从西南而转于西北,则复行一步,阳明金气治之。从西北而转于正北,则复行一步,太阳水气治之。从正北而转于东北,则复行一步,厥阴木气治之。从东北而转于东南,则复行一步,少阴君火治之,犹之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之谓也。此地理之南北四隅,以应天时之六气六位者如此。

  六微旨大论附图 余注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皆以辞达意,阐明经旨,并不绘图。兹地理应六节气位,并非六气主时之位,故绘此图以晓之。至六气主时,但以六气主岁,六气加临之次,比类例观总属一理,毋须余言之喋喋也。

  愚按地理应六节,论南北四隅方位,非六气主时之位也。六气主时,以正月朔日平旦为始,一气主六十日,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太阴湿土,四之气少阳相火,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六元正纪大论》云:六气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也。其气当以立春为始,大寒为终,此三阴三阳之气从阴而阳由一而三,环转营运,天气如是,人气亦如是。前人图式,讹以地理相应之位,为六气主时之位,又扯大寒之气为六气之首,未免节气有乖,三气少阳,四气太阴,不无阴阳倒置。且于五常政,《至真要大论》诸篇,次序不合。前人因讹传讹,亟当改正。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

  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少阳相火位乎南,太阳寒水位乎北,是相火之下水气承之也。

  太阳寒水位乎正北,太阴湿土位乎西南,是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也。

  太阴湿土位乎西南,厥阴风木位乎东北,是土位之下风气承之也。厥阴风木位乎东北,阳明燥金位乎西北,是风位之下金气承之也,阳明燥金位乎西北,少阴君火位乎东南,是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也。

  少阴君火位乎东南,太阳寒水位乎正北,是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也。此四隅上下,气有承制,犹之春时木王,越夏与长夏,而秋金之气承之;夏时火王,越长夏与秋,而冬水之气承之;秋时金王,越冬春而夏火之气承之;冬时水王,越春夏而长夏之土气承之,其义一也。

  帝曰:何也?

  帝问下承何义。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张隐 曰:古文制生则化,今文改为制则生化。

  亢,盛极也。五行之气,盛极则害,下承乃所以制之。惟其制之,则生化无穷,而外列盛衰。制则生化者,如水制其火,而水之子木又生火也。外列盛衰者,盛已而衰,衰已而盛,四时之气可征也。若亢极而害则败乱内生,致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上文云,外列盛衰,故问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当,去声。

  盛衰者,有余不及之谓。非其主气之位,而或盛或衰则为邪。

  当其所主之位,宜盛而盛,宜衰而衰则为正。邪气为病,则变异必甚,正气为病虽病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上文云当其位则正,故问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

  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

  当位者,天干化运,地支主岁,五行相合,各当其位也,如丁卯之岁,木运临于卯木;戊午之岁,火运临于午火;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岁,土运临于辰戌丑未;乙酉之岁,金运临于酉金;丙子之岁,水运临于子水。干支运气相合,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平气之岁,虽有盛衰,是为正气,其病则微。

  帝曰:非位何如?

  上文云,非其位则邪,故问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岁不与会者,非岁会之年。非岁会之年,而气有盛衰则为邪气,邪则变甚。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

  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上文五运下合主岁之地支,是为岁会,此帝复举五运上合司天之气以问。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如己丑己未之岁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如戊寅戊申之岁也;上见少阴,如戊子戊午之岁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如乙卯乙酉之岁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如丁己丁亥之岁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如丙辰丙戌之岁也。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之所问,乃司天之气与五运相合,故曰天之与会也。《天元纪大论》云:应天为天符。故《天元册》曰天符,非《太始天元册》文也。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天符与岁会相合何如。

  岐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

  天符岁会相合,是名太乙天符,故曰太乙天符之会也。《天元纪大论》云: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太乙天符之会,即三合也,谓五运之气、司天之气、岁支之气三者皆同。解见天元纪三合为治注内。

  帝曰:其贵贱何如?

  至尊无二,谓之太乙。伯云太乙天符,故问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

  应司天之气,是为天符,天无言而化育,犹之执法于上也。应主岁之气,是为岁会,地承天而生杀,犹之行令于下也。五运之气,司天之气,岁支之气,三者皆同,是为太乙天符;太乙者,无上至尊,犹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中,去声,下同。

  执法、行令、贵人,是有贵而无贱也。若中于邪,则非贵矣,故问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天气营运,强健不息,中执法者,失其旋转之机,故其病速而危。主岁之气,下合于地,中行令者,伤其有形之体,故其病徐而持。贵人者,天地气交,上下环会,中贵人者,一时不相交会,则霄壤判,故其病暴而死。中邪而病,病而且死,则为贱矣。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天符岁会,太乙天符,皆主一岁之气。其四时之气,则有六位更易,位之易也,其病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

  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六气之中有二火,君火加于相火之位,是君位臣,乃以上临下则顺。相火加于君火之位,是臣位君,乃以下侵上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君臣者,所谓二火也。

  此一节,言天道六六之节,地理之应六节,而各有盛衰也。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步,犹位也。上文南北四隅,地理之步也,愿闻六气之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

  日也。

  奇,音箕,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