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麻科活人全书
麻科活人全书
古方化斑汤
人参 石膏 知母 牛蒡子 连翘 地骨皮 淡竹叶 升麻 甘草 早米一撮引。
万氏化斑汤
元参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麦冬 淡竹叶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热有远近而出第二十二
麻热远近难定期。半月七八日有之。发热四日疹始现。轻清平安顺症时。
麻症发热。有近则五、六日而出。远则八、九日、或十日、半月乃出。总以发热四日内现标者。
其麻多轻。然必须解毒。若初热之时。既表之后。红影见于肌肤。切宜戒口避风。如或不禁。则皮毛闭密。毒瓦斯难泄。或变紫黑。或生痰涎。致变惊搐而不治。若遇此候。宜以消毒饮去甘草。加犀角汁主之。如极渴欲饮水者。只宜少与葱白汤。以滋其渴。又有作寒作热。至于终日不退者。然始热之际。必见面赤眼肿。多涕多泪。咳嗽连声等外症。宜详察之。慎勿临症恍惚。夫麻之出。其状如粟。红垒而起。间有不出。或只头面有四肢无者。此则天行时气。湿热在脾。以致昏睡发热。
麻不出现者。当以消风散去人参、川芎、浓朴。加连翘、牛蒡子、粉葛、荆芥、枳壳、薄荷、羌活。只用三分治之。如或不应。以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牛蒡子、当归身、熟石膏治之。倘风热不散。
久必咳嗽不已。愚按消风散、小柴胡汤二方内之人参、川芎、羌活、浓朴、僵蚕、柴胡、半夏、甘草、及陈皮等药。麻方禁用之药。依法删去之。合二方。仅得赤茯苓、黄芩、蝉蜕。俱系三味耳。而用以治湿热在脾。昏睡发热。致麻不出现等候。其有济耶。此的系坊间误人。断不宜用。愚意莫若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加猪苓、泽泻。以泄脾湿。以解其肌之为当也。
消毒饮 治麻出一日。为风寒所冲而收。麻毒内攻。急用此方。免致胃烂不救。
牛蒡子(四钱) 荆芥(二钱) 防风(五钱) 生甘草(一钱) 加乌犀角屑更妙。水煎服。
消风散
(子和方)
人参 川芎 羌活 僵蚕 浓朴 陈皮 蝉蜕 茯苓 为末。白汤下。
小柴胡汤
半表半里和解之剂。
人参 黄芩 柴胡 半夏 甘草 姜三片、红枣三枚引。
不热第二十三
麻疹出现全凭热。身不热兮麻不出。潮热和平方为福。症逢不热大非吉。
不热者。谓身温凉而无热也。初起不宜大热。及至正出之时。不宜无热。如不热者。即系逆候。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叶。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除甘草、淡竹叶、赤芍。以疏托之。亦有用越婢汤者。不可以此为法。出尽及收后而不热者。是毒尽也。不须用药。
朱曰 不热即系逆候。病家常因小儿发热不退。请医生设法退热者。是不知正出之时。
不宜无热也。
越婢汤 治风水恶寒。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者发越湿土之邪气也。水湿之气。因风中外流播。两相激抟。势难分解。不得不借麻黄以祛之。从表而越。以石膏清之。从里而化也。
麻黄(去节五钱) 石膏(八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红枣三枚引。水煎。分作三次服。
微热第二十四
由麻不怕火烧天。若逢微热休安然。初起之际犹无忌。正出之时却又嫌。
微热者。言热轻而不壮也。初起之时则宜。正出之时。热不宜微。微热则麻出而不能透矣。宜用疏托之剂。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淡竹叶主之。未收及收后微热者。此毒轻而尽也。不必用药。
朱曰 自微热至渴热。凡五条。辨证之细。最足增人识见。
乍热第二十五
发热数日热便退。再隔数日热又来。时热时凉为乍热。用心调理免受灾。
热而又退退又热。初潮正出此为逆。收尽乍热毒未尽。病后治本免疏失。
乍热有二。一则热数日而止。过数日热又作者。一则一日之间。有早发热而午凉。午发热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谓之乍热也。若未出之间见乍热。名曰毒未得透。药宜疏散。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赤茯苓主之。正出之际。
甚不宜见乍热。见之则为逆候。此由毒出而邪热未解。复有内攻之意。必须疏托。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天花粉、桔梗、甘草。或清热透肌汤去甘草。加生地黄、地骨皮主之。又有因大病之后。中气虚甚而然者。以治本为要。药宜温补。以四物东加连翘、元参。临症斟酌而用之。若收后及未收之间见乍热者。皆为毒瓦斯未尽。急宜凉解分利。如清热透肌汤去甘草。加黄连、黄芩、生地黄、地骨皮。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黄连、黄芩、生地黄、地骨皮。俱可施治。
清热透肌汤
治麻未透。热甚而咳。
元参 石膏 牛蒡子 荆芥 防风 前胡 葛根 杏仁(各八分) 生甘草(四分) 水煎热服。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凡血症通宜。
当归(酒洗) 生地黄(酒洗各三钱) 白芍药(酒炒二钱) 川芎(酒炒一钱五分)
凉心血加酒炒黄连。凉肝血加酒炒条黄芩。凉肺血加酒炒枯黄芩。凉大肠血加酒炒子实黄芩。凉肾、膀胱血加黄柏。凉脾血多用酒洗生地黄。凉胃血加酒蒸大黄。凉三焦血加酒洗鲜地骨皮。凉心胞络血加酒蒸牡丹皮。凉小肠血加炒栀仁、川木通。清心与胞络气加麦冬。清肺气加炒枳壳。清肝气加酒炒柴胡、醋炒青皮。清脾加酒炒白芍。清胃加干葛、石膏。清小肠加赤茯苓。清大肠气、三焦气加连翘。清膀胱加滑石、琥珀。血虚加龟版。血燥加乳汁。瘀血加桃仁、红花、韭菜汁、童便、行之。暴血加薄荷叶、酒洗元参。血不止加炒蒲黄、京墨。
加黄柏、知母、元参名滋阴降火汤(治阴虚有火。)。加酒炒黄连、酒炒胡连名二连四物汤(治虚劳血虚。五心烦热。热入血室。夜分发热。)。加黄柏、黄芩、甘草名三黄四物汤(治阴虚潮热。)。加桃仁、红花名元戎四物汤(治脏结便闭。扑损瘀血。)。加羌活、防风(一方用北秦艽)名治风六合汤(治风虚眩晕。风秘便难。)。加木香、槟榔名治风六合汤(治血海虚滞。或血气上冲。)。本方去白芍药。加防风名防风当归散(治发汗过多而成痉症。宜去风养血。)。
壮热第二十六
大热经日不退休。将出出尽实可忧。正出之时逢壮热。此为顺候不须愁。
麻本火候。非热不出。故最喜有热。如热势甚者。以白虎汤去炙甘草、粳米。加西河柳、连翘、牛蒡子、木通、枳壳、葛根主之。然治麻大法。总以解毒为主。若麻初热时。有毒火不退而热甚者。
宜以解毒汤去桔梗主之。若发大热而经日不退。是为壮热。初起发热间即发壮热。直至出时而不退者。其症必重。以清热透肌肠(见第二十五条)去甘草。加地骨皮、生地黄、黄连、黄芩主之。有咳甚者。加贝母。大便结滞加火麻仁、枳壳。小便赤涩加赤茯苓、木通治之。或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加枯黄芩、生地黄、地骨皮、黄连、栀仁治之。若先热轻。正出现之时其热方甚者。此为顺候。出尽而壮热不退者。又不宜也。急宜用凉解疏托之剂。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桔梗、甘草。加麦冬、熟石膏治之。大便闭者。加丑牛以通之。小便赤涩者。合导赤散去甘草。加车前子以利之。或以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加荆芥、元参、地骨皮治之亦可。收后而壮热不退者。更不宜也。急宜凉解为上。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甘草、桔梗。加生地黄、山豆根治之。或以河间凉膈散去炙甘草、芒硝治之。收后而壮热兼大渴者。以白虎解毒东加元参、黄柏治之。
白虎汤
清肺金。泻胃火实热。小便赤者宜之。小便白者慎用。
石膏(八钱) 知母(三钱) 炙甘草(二钱) 粳米(半合) 水煎服。
解毒汤
治麻热甚。火毒不退。初出亦宜。
黄连 黄芩 栀仁 木通 桔梗 水煎服。一方有贝母。无桔梗。
导赤散
治心热发搐。及小肠实热、小便赤涩。
生地黄(五钱) 川木通 生甘草梢(各一钱) 淡竹叶(一握) 灯心引。
一方有车前子。溺血者加辰砂(五分)
竹叶石膏汤
治大病后烦热作渴。伤寒解后呕渴少气。
生石膏 淡竹叶 麦冬 人参 半夏 炙甘草 粳米 有渴者去半夏。姜引。水煎服。
河间凉膈散
治瘟疫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闭。胃热发斑。
大黄(酒浸二两) 芒硝 连翘 黄芩(各一两) 栀仁(八钱) 薄荷(七钱) 炙甘草(六钱) 淡竹叶十五片。生蜜五匙引。水煎。日三服。夜二服。得下热退为度。一书姜三片、枣三枚、葱白一根引。易老去大黄、芒硝。加淡竹叶、桔梗。治胸膈与六经之热。以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腑、俱在胸膈。同相火游行一身之表。乃至高之分。故用桔梗舟楫之药。浮而上之。以去胸膈六经之热也。症重者用河间方。轻者用此方。
白虎解毒汤
石膏(四钱) 知母 天花粉 黄连 黄芩 栀仁(各一钱) 麦冬 生地黄(各二钱) 淡竹叶(十片)
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入犀角汁于药内。俟病患要汤水饮时。以此药与之。代茶服。
潮热第二十七
热如潮水来及时。初出见之并无疵。出尽若还遇潮热。退阳益阴妙方施。
潮热虽然无重轻。初出见之不须惊。出尽收后如潮热。急以四物益其阴。
潮热者。一日至晚一度。如潮水之及时而来。不失其信也。麻疹初出。多见此候。若出尽及收后见之。此因气血虚弱而然。宜退阳益阴为主。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人参治之。
渴热第二十八
麻发于心肺受先。火甚津枯生口干。泻心清肺多奇效。治不违时病早安。
渴属肺胃热盛候。唇口如丹发渴时。清金泻火生津液。治分虚实两般治。
麻症如焚饮水饶。炎邪未许一杯浇。咽喉干燥心家热。津液干枯胃脘焦。
渴乃肺胃两经热盛之候。唇口必红。若唇口如丹。是麻发渴之候也。此因内热所致。火甚津枯。故作口干。治当泻火、清金、生津。然当审察虚实而治之。若二便结涩。则为热甚。宜用清热凉利之剂。以门冬甘露饮。去甘草主之。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不红、而但渴者。此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中气与气血所致。脾虚不生津液而渴也。以七味白朮散去木香。以山药易白朮。加粳米主之。初热作渴者。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加麦冬、天花粉、牛蒡子、连翘治之。或以葛根麦门冬散去人参、升麻、赤芍、甘草。加天花粉、连翘、牛蒡子治之。渴甚者。以黄连解毒汤(见第二条)去甘草、桔梗主之。出现之时渴者。以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加麦冬、天花粉、牛蒡子、连翘治之。出现之时渴甚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治之。渴而烦躁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黄柏治之。正收之时而渴者。以竹叶石膏汤(见二十六条)去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加元参、牛蒡子、黄芩、黄连、生地黄、地骨皮治之。
朱曰 唇不红而但作渴者。脾虚而津液不生也。辨证之精如此。
门冬甘露饮
治麻热甚而渴。
麦冬(去心二钱) 元参 黄芩 栝蒌根 连翘(各一钱) 生甘草(五钱) 灯心三十根、淡竹叶二十片引。
七味白朮散
治胃虚、津气不行而渴。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木香(各一钱) 藿香叶 葛根(各八分) 炙甘草(六分) 水煎服。
葛根麦门冬散
治热毒斑,头疼、壮热,心神烦闷。
葛根 麦冬(去心各一钱) 石膏 升麻 赤芍 人参 甘草 白茯苓(各五分) 淡竹叶(七片) 水煎服。
口渴恣饮致成水蓄第二十九
热甚作渴饶饮水。解毒生津功莫比。若还纵饮不知休。水蓄于中灾异起。
麻症原是火邪。心火内亢。肺焦胃枯。津液干涸。发热之时。未有不渴。不可以冷水与饮。只宜以绿豆、或芝麻、或炒陈米煎汤饮之。治法宜生津解毒。以加味人参白虎汤去人参、甘草、糯米。加连翘、牛蒡子、元参主之。若任其恣饮冷水。必生水蓄之病。如水入肺。则为喘、为咳。宜用葶苈以泻肺中之水。如水入脾。则为肿、为胀、为白利。水入胃。则为呕、为哕。宜用猪苓、泽泻。以泻脾胃之水。如水入心。则为惊、为悸。宜用木通、赤苓。以泻心中之水。如水入肝。则为胁痛。宜用陈芫花以泻肝中之水。如水入肾与膀胱。则小便不利。宜用车前子、木通。以泻肾与膀胱之水。
渴而腹胀不食者。乃本虚实滞。为败症而难治也。
加味人参白虎汤
人参 知母 熟石膏 葛根 天花粉 麦冬 淡竹叶 甘草 糯米一撮为引。水煎。以米熟为度。
复热第三十
麻疹收后喜无热。若逢复热毒未息。治宜和解与清凉。莫因收尽遂轻忽。
复热者。谓热已退而复作也。此候先无。必待麻收后。热退身凉。越六七日而又复热。此症非因复感风邪而然。必因余热未清。余毒复还所致。治宜清凉和解为妙。以柴胡麦门冬散去人参、甘草。或以生地骨皮汤去甘草主之。然麻初起喜热。惟忌麻愈之后复热。何也。盖麻发热。多至十一、二日。少亦不下七、八日。热久元气虚矣。加之出麻之后。饮食不进。今复重热。阴阳虚耗。不死何待。急须调治。故再热者必大补气血可也。以柴胡四物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