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科活人全书


  朱曰 此条忌食。病家尤所当遵。尝见小儿喜食咸物。证成哮喘。喜食香甜。牙齿生虫。

  放纵一时。贻害一世。此家长之责也。

  虻虎汤

  西河柳 麦冬(各两许) 淡竹叶(七十片) 元参 贝母(又名虻。去心。姜汁蒸。各三钱)石膏(一两五钱) 知母(五钱)

  水煎服。

  三黄石膏加柽叶汤

  (柽叶即西河柳)。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五钱) 石膏 麦冬(去心各三钱) 西河柳 知母(各一两) 淡竹叶(二百片) 水煎服。

  忌兼用补涩第十一

  麻疹证治法最广。当补当泻须究讲。清解补涩谬兼施。杀人性命如反掌。

  麻初出时。多有泄泻不止者。其毒火因泻而减。此殊无妨。若麻出尽之后。而泻红黄色粪者。

  乃内有伏热也。与泄泻过甚者。俱宜以加味三苓散与之。一服即愈。切不可用参、朮、诃、蔻补涩之剂。以图速止。医家若不识禁忌。未经讲究。一见有泻。遂用补涩。乃曰吾于清解药中兼用参、朮、诃、蔻。等分又轻。何碍于事。一服不见功效。不知改方医治。又曰参、朮、诃、蔻等分轻少。故不应耳。于是多加参、朮、诃、蔻分两而再与服。致麻变证。重则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而缠绵不已。然非仅麻出齐之后泻红黄色者。不宜兼用补涩。即麻已收之后。而泄泻黄红色。亦不宜兼用补涩。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兼用补涩且不可。若专用补涩者。则杀人不待反掌之久矣。业斯道者。可不慎欤。

  加味三苓散

  猪苓 木通 车前子 赤茯苓(各七分) 泽泻(八分)黄芩(酒炒) 牛蒡子(炒研各五分)黄连(酒炒二分)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后服。

  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升发清凉与解毒。此乃治麻之大法。用之须当分先后。次第由来混不得。

  治麻用升发清凉解毒。法所宜然。然当分先后而施。不可混用。何也。麻初发热。恐难透表。

  故当用升发疏表解肌之剂。使之易出。见标之后。与正出未透之间。宜发表而兼清凉。使血凉肌解。麻易出透。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红。总成一片。垒垒如珠。手足之末。上下相同。无有空处。此为出透。斯时则当用清凉解毒之剂。不必兼用发表之药。一解即愈。若于初热正出之际。而即用寒凉解毒之剂。则气满血凝。肌肤闭密。不得开通。至麻不出。多生危候。是以于初热未出之时。及正出之际。只宜辛散。如荆芥、葛根、薄荷、前胡、牛蒡子、防风、苏叶、淡竹叶、石膏之类。可以施用。即麻黄亦当因证而施。使之易透。正收及收后。宜用寒凉解毒之剂。如元参、青黛、麦冬、黄柏、栝蒌根、黄连、黄芩、连翘、贝母、知母、栀仁、山豆根、淡竹叶等药。俱可施用。使毒火易得消散。方无后虑。

  朱曰 何时当用疏表解肌之剂。何时当用发表兼清凉之剂。何时当用清凉解毒之剂。

  作者一一指点。苦口婆心。

  麻当分天时第十三

  麻之法大非宜。强用须当分天时。春冬寒月犹似可。夏秋炎日切莫施。

  古有 麻之说。虽近有理。然亦当分天时。如春冬严寒。麻为风寒所遏。闭而不出。 之以取汗。使腠理开豁。犹曰可也。若夏秋炎热之时。只宜令之于无风之处坐卧。以单被盖之。勿令其冒风冒暑耳。岂可 助。倘炎热而用 法。则火热愈甚。麻必焦紫。致变坏证。而不救者多矣。

  补中第十四

  麻证从来喜清凉。首尾不用补中方。缘何麻后议补中。为救过凉脾胃伤。

  麻证属火。肺胃实热者多。虚寒者少。千人之中。虚寒者偶有其一。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凉之药者。此之谓也。而古人又有议补中之说者何哉。盖指麻收之后而言。非指初热正出正收时之谓也。缘由麻证先用寒凉之药过多。而脾胃受伤败坏。以致麻收之后。多得呕吐。泄泻青色。

  唇白身冷。当审其轻重而用补中之法。所以人参、白朮、白苓、砂仁、霍香、陈皮、薏苡仁、莲肉等味。在所不忌。但当佐以清凉之药。加川黄连、枯黄芩。俱微炒而用之。夫既补中。而又加清凉之品者。其义盖恐中气实。而邪火复作。故兼用之耳。至于白朮。呕泄太甚者。用之始宜。如吐泻轻者。则又不宜轻用。若其人素禀虚弱。当出麻之际。过于发散。出透之后。又过用寒凉解毒。以致虚弱之极。骨瘦神疲。面无红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者。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麦芽、KT 石斛以补之。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水煎。空心服。

  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痘后出麻为正疹。此由胎毒发于心。一次出现不再出。正麻名儿始为真。

  婴儿初离母胎中。遍身斑驳似朱红。亦由胎毒生斯候。莫作时行麻疹攻。

  婴儿当值炎热天。遍身忽似出麻然。此名风瘾非胎毒。不须用药也会痊。

  正麻之出。由于胎毒。其出也。必在出痘之后。或隔两三月。或隔半年、一年之久。甚至八、九年之远。感正麻之气而出一次。后再不复出矣。奶麻者。小儿初生未盈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朱。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妄用汤剂。盖婴儿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受汤丸。宜以溯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可耳。若风瘾者。亦有似于麻疹。乃发在幼孩甫生一月、半周、一岁之间。时值天气炎热。感风热而作。此不由于胎毒。乃皮肤小疾。感风热客于脾肺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常见出一次又出一次。亦有连出不已者。

  天关大利害。不必用药而自散。倘身热不退。只宜微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以荆防发表汤除红花主之。如身不热者。不必用药。免致诛伐无过。然亦当慎风寒。戒荤腥、生冷、辛辣等物。

  勿以其无关利害而忽诸。恐触动风热而生他病。论云。风瘾身热不退。宜疏风清热。以荆防发表汤主之。细按方内。止有荆芥、防风疏风之品。并无清热之药。且川芎上行头目。当归血中气药。楂肉长于消肉积。甘草虽能和药解毒。其实有调中益气之功。桔梗性上升。能阻各药不得下达。并非清热之品。且云除红花。反不若红花之能散赤肿解疹毒之犹为可用也。愚意莫若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杏仁。加元参、黄芩、地骨皮。以疏风清热退潮之为妥当耳。

  朱曰 此三种。各有主名。各有治法。医家必先识此。始不混乱。

  源解毒汤

  (又名解毒汤)解胎毒良方。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连翘 黄连 陈皮 木通 生甘草 淡竹叶引。

  荆防发表汤

  此方大能疏风清热。能散风热客于手足太阴。致发风瘾、及麻疹。连热三四日。而始见标。而不甚烦躁。

  荆芥穗 防风 桔梗 枳壳(麸炒) 苏叶 川芎 当归(各五分) 干葛(八分) 红花(二分) 杏仁(去皮尖炒) 牛蒡子(炒研各七分) 楂肉(去核一钱) 生甘草(去皮三分) 连翘(五分) 水煎服。

  夏天炎热。加酒炒黄芩。(五分)冬月严寒。加麻黄。(三分)或加羌活。(五分)小便赤涩黄。加木通。(去皮七分)

  温麻第十六

  胎毒风热两相抟。又值时令疠气传。人如感之出温疹。调治乖张变多端。

  温麻者。由于胎毒。感于风热。又值时令疫疠之气流行。城市乡村。传染迅速异常。调治若不得法。立刻变证。治法、于初热时。及欲出未出之际。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已出红肿大甚者。用化毒清表汤去桔梗、甘草主之。出透流毒成痢者。用清热导滞汤(见第七十二条)主之。此三方。以之加减变化。无论正麻温麻。每用定获奇效。然凡出过正麻之后。即不再发温麻。

  化毒清表汤

  治麻已出。红肿大甚。并为麻疹已现主方。并附加减法于方尾。(总除甘、桔二味不用。)

  前胡 干葛 知母 连翘 桔梗(各七分) 牛蒡子(炒七分) 木通(六分) 元参(一钱) 黄连(酒炒)

  防风 栀仁(炒黑各三分) 薄荷 黄芩(酒炒各五分) 天花粉 地骨皮(各八分) 淡竹叶(一钱) 生甘草(去皮三分) 灯心五十寸为引加生犀角(三分)更好。

  潮热轻者。除淡竹叶、栀仁、黄连、薄荷。潮热重者。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苓、枳壳、黄连、黄芩。生用。口渴。加麦冬、熟石膏。如不作口渴。除知母、花粉。大便涩。加炒火麻仁、枳壳。大便闭。

  加枳壳、炒白黑丑牛。如二三日不通者。加大黄。小便赤涩。加木通、泽泻等分。小便不通者。加车前子。无咳。加留白陈皮。无汗。加葱白。紫色。加紫草茸、红花。赤色。加牡丹皮、当归尾。夹红紫斑。加紫草茸、牡丹皮。热甚不减。去防风、薄荷。加生地黄、川贝母。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麦冬。

  谵语。加生地黄、木通。 。加栝蒌蒌、葶苈。除天花粉、淡竹叶、薄荷。气促。加苏子、莱菔子。去天花粉、淡竹叶、薄荷。呃逆。加竹茹、柿霜、枇杷叶。呕吐亦宜。

  痘夹麻出第十七

  痘出之际热烘烘。纷纷麻点遍身红。脾肺游火夹痘出。托出麻疹痘成功。

  初现痘点数十粒。遍身红点细密密。此是大痘夹疹子。由于脾肺风热出。

  麻疹有于出痘之时相夹而出者。当出痘之际。发热蒸蒸。才现痘苗数十颗。遍身通红。碎碎密密。形如出麻。似非出痘。其实大痘夹麻而出。是痘为正出。而麻不过脾肺两家之风热游火。随痘而出现也。不甚关利害。遇此等症。不必惊慌。以元参升麻汤除升麻、甘草。加黄芩、连翘一二剂与服。宣托麻疹尽出而消散。正痘自然依期起灌。而庆成功。此等夹麻之痘。而痘出必多疏稀。

  元参升麻汤

  治痘夹麻、夹斑、夹丹等症。

  元参(一钱) 升麻(五钱) 防风 荆芥 牛蒡子(炒研各七分) 生甘草(去皮三分) 水煎温服。

  盖痘解毒麻第十八

  痘回水时将结痂。身复发热惊医家。倏尔遍身上下红。现出盖痘解毒麻。

  痘至回水结痂之际。复又发热。遍身上下通红。细看痘粒。脓浆充足。此乃盖痘解毒之麻出也。其名云何。盖痘者。痘之上盖一层麻也。解毒者。此麻一出。可以解痘毒也。宜以大连翘饮去赤芍、柴胡、甘草。加熟石膏、天花粉、淡竹叶、地骨皮各一钱。以清解其余热。此等症候。盖因痘起灌之时。痘已稠密。医家极力催浆。过用补剂。以致热滞脾肺而作也。

  大连翘饮

  治湿毒。利小便。

  连翘(去子一钱) 牛蒡子 防风 荆芥 黄芩 赤芍(各七分) 栀仁(酒炒) 滑石(研各五分) 车前子(炒) 谷瞿麦 木通 当归 柴胡(去芦各八分) 蝉蜕(去头足洗去土十二只)

  生甘草(去皮三分) 热甚大便闭。加酒炒大黄一钱。生姜一片引。

  前方去栀仁。加紫草。名连翘行风汤。治痘麻热毒壅闭。小便不通。

  痘后出麻第十九

  太痘秀实症已平。倏尔麻疹又来侵。此时胎毒曾经解。惟宜用药养肺金。

  出痘已经收靥落痂。痘症已平。此时胎毒已经清解。适值天行麻疹发现。旋即出麻。惟宜清金养肺为主。以参贝散主之。愚按痘后即出麻。虽曰胎毒曾经清解。然痘当起灌之时。岂有不施补剂催浆灌脓之理。其间定有余热留毒。今痘后相继出麻。未必绝无毒火。全因天行而发者。虽宜清金养肺。而方中之桔梗、甘草。仍须停用。即沙参亦当以玄参易之。更宜加枯黄芩。泻肺以清肌表。连翘、牛蒡子以解心肺之留毒。赤苓、枳壳。利二便而泄心与大肠之火。则肺金清而毒尽解。尤为妥当。

  参贝散

  沙参 贝母 桔梗(各一钱) 西河柳(二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闭症第二十

  麻见闭症眼肿赤。声哑鼻干发喘渴。腰腹胀痛人昏沉。唇掀烦躁二便血。

  麻初出时。眼胞肿。白夹赤色。声哑。唇肿掀翻。鼻干、鼻扇、气喘。烦躁口渴。腰痛腹胀。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二便出血。此乃毒火郁遏于内。名曰闭症。最为难治。宜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酒炒黄芩七分。酒蜜炒麻黄五分。或更加元参、山豆根治之。若能托出麻标外现。渐次发出者。可以望生。如仍闭而不出。则无望矣。

  朱曰 麻见闭证。最为危险。当此病家惊心动魄之时。全赖医者有胆有识。方不误事。

  首尾调和第二十一

  麻喜清凉痘喜温。痘麻治法不同伦。麻苗痘实无人解。首尾调和法宜遵。

  痘麻两症。皆系胎毒。均属心火。而麻则喜清凉之药。如古方化斑汤。以元参易人参。去升麻、甘草、早米。万氏升斑汤去白桔梗、甘草是也。痘喜温补之剂。如保元汤是也。故麻喜清凉。痘宜温补。人皆知之。而首尾调和之道。人多不晓。何也。夫麻只要发出得尽。则毒便解。若于初热将出时。而一味寒凉。冰伏其毒。麻必难以透表。而毒不得解。所以初出至正收。宜安处暖室。勿用峻寒之剂。使之易透。是麻亦喜和暖也。痘则必待苗而秀。秀而实。脓成而后毒解。若于痘成实之时。用大温热之药。则反溃烂不收。是痘后亦喜清凉也。业斯道者。须知治麻贵乎审首。治痘贵乎审尾。无过寒妄热。使温凉相宜。而阴阳自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