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麻科活人全书
麻科活人全书
朱曰 已收复热。在病家未有不引以为忧者。然总不外此三因。治之得法。必无妨碍。
柴胡麦门冬散
治收后甚热。
柴胡(酒炒) 人参 元参(各五分) 龙胆草(三分) 麦冬(去心八分) 甘草 水煎服。
生地骨皮汤
地骨皮 生地黄 元参 麦冬 龙胆草 牛蒡子 连翘 黄芩(酒炒) 栀仁(炒) 赤茯苓木通 甘草梢 灯心引。
舌有白胎。加荆芥、防风。舌有黄胎。加酒炒连翘。便闭。加枳壳、火麻仁。闭甚。再加丑牛。
柴胡四物汤
治麻后余热。
柴胡 黄芩 人参 生地黄 当归身 川芎 白芍药 知母 麦冬 淡竹叶 地骨皮水煎服。
始终潮热第三十一
始终潮热总不休。饮食不进亦堪忧。咳嗽口渴与痰候。养阴退阳妙方投。
麻症初起。最喜潮热。正收与收后。又喜无热。若自初起至收后。而始终潮不退者。或饮食不进。或咳嗽。或口渴。或见痰症。俱属血虚血热。夫麻症属阳。血多虚耗。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此养阴退阳之义也。宜用四物汤(见二十五条)。按症加减主之。如口渴加麦冬、天花粉。或犀角汁。
如咳加栝蒌霜、杏仁霜。如有痰加贝母、陈皮。如有喘加芥子、葶苈。总宜加元参、骨皮、黄芩、黄柏之类以治之。切忌用人参、半夏、白朮之类。
朱曰 始终潮热。非血虚即血热。滋阴补血。治法最佳。加法亦合拍。
烦躁第三十二
心火内炽烦躁干。急宜泻火清心源。若因久病元气虚。法用养阴病即痊。
麻本火候。火者手少阴心经主之。心火内炽。故烦躁不宁。若麻症火邪太甚。烦渴便闭。致麻不出。危笃之极。宜清心、泻火、清金。以清阳汤(见第九条)除升麻、桔梗、甘草、生姜。倍用麦冬、黄芩、玄参。以三剂与服。而麻即出。或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粳米。加黄芩、元参主之。若系久病之人。元气虚弱。或变烦躁口渴。麻竟不收。凝滞在皮肤间者。此血虚故也。则不宜用前二方。当以养阴汤主之。此乃养阴配阳之义也。
朱曰 烦渴便闭。致麻不出。亦麻证之至险者。知泻火清金之法。虽险必安。至本条所示清阳汤及加味人参白虎汤。内中皆有散药。所以为佳。
养阴汤
熟地黄 牛蒡子(炒研各八分) 当归 白芍药 麦冬(冬七分) 荆芥(三分) 川芎 薄荷(各二分) 元参 连翘(各五分) 二剂、水煎服。后剂。加黄连二分五厘。
出不快发不出第三十三
欲出不出亡立待。一出即收死反掌。毒归五脏生四症。只因邪留正气伤。
寒郁热邪不得出。隐而不现非早收。宜用汤丸急早治。发而不出一命休。
麻症初起。必发热咳嗽。浑身胀痛。有似伤寒之候。惟干咳连声。目赤多泪。呕恶便溏。确为麻症之验。然发热之时。既明麻症。而麻于耳后、项上、腰腿上先现。然后遍及手足者为齐。总以头面更多者为佳。麻顶尖长。形小而匀者。吉也。若麻疹将发之际。或为风寒暴袭。或因肢体坦露。寒郁热邪。不能外出。此全盛之势未萌。与麻出早收不同。其有初热吐泻交作者。是为顺候。
干呕闷乱者。则为逆症。欲出不出者。危亡可立而待也。一出即收者。死在反掌间矣。何也。夫麻以出尽则毒解。邪气郁遏。则毒留而不去。正气损伤。则人困而不伸。毒归五脏。而四症生焉。
毒归于脾。则泄泻不止。毒归于肝心。则烦热不退。而生惊搐。毒归于肺。则咳嗽血出。毒归于胃。
则牙龈腐烂。而成疳蚀。凡有出不快者。总宜用解毒之剂。如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叶。或葛根解毒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枳壳。或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或用葛根疏邪汤等剂以发之。若无汗而出不彻者。外用胡荽。同葱捣烂。和酒糟蒸热。以绢包裹。自头面及手足。逐一揩之。勿令见风。衣被温浓。自然出快。如有气粗喘促。腹中胀痛。烦躁不宁。致麻不出者。急以麻杏甘石汤合三味消毒饮。俱去甘草以治之。轻则仍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若因触犯风寒雾露。隐现不能发出者。以新猪粪冲汤。隔水蒸之。冷则更添滚者。并取猪粪烧灰。以葱白汤调下二、三钱。此乃痘科治痘黑陷用烧人粪之变方。即用烧人粪与服亦可。若发之而仍不出者。则不治矣。
朱曰 出而不快。尚是邪气郁遏。至屡发不出。正气受伤。危险极矣。麻之初出。耳后项上腰腿上先现。然后遍及手足头面。多者最佳。麻顶尖长形小而匀者。吉也。
葛根疏邪汤
葛根 防风 荆芥 苏叶 牛蒡子 连翘 地骨皮 前胡 赤茯苓 枳壳 木通 灯心引。
麻杏甘石汤 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皮尖研碎二十粒) 石膏(五钱) 炙甘草(一钱) 水煎服。此乃麻黄汤去桂枝。而兼越婢汤也。专祛上焦湿热痰气。
三味消毒饮
荆芥 牛蒡子(各一钱五分) 甘草(二钱) 水煎服。
过期不出第三十四
过期不出毒犯藏。孔闭肤干势可惶。刻限必求麻疹现。麻黄散子是仙方。
过期不出势淹延。毒闭身中难出现。急用透肌休怠玩。岂堪脏腑受熬煎。
发热六七日以后。明是麻症。却淹延不出。此腠理浓密。毛孔尽闭。皮肤干燥坚浓。毒瓦斯拂郁于内。或又为风寒袭之。曾有吐利。乃伏而过期不出也。急用托里发散之剂。以麻黄散去升麻。加胡荽子以发之。或用独圣散加胡荽子、牛蒡子、连翘。春冬寒月。再加蜜酒炒麻黄以发之。又有治麻欲出不出者。以消毒散加麻黄、穿山甲以治之。似乎大猛。不若以消毒散去僵蚕、蟾酥。加胡荽、葱白、葛根、蝉蜕。春冬寒月。更加蜜酒炒麻黄以发之。或外用胡荽酒。以苎麻蘸戛为当。若当出不出而无他症者。以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主之。如不出。急取向东狗粪。烧灰存性。水调服之。即现。若当出而参差不齐者。以黑芝麻用冷水擂服。若当出而过期不出。反见烦躁闷乱。腹胀气喘。手足冷者。不治。倘一向未更衣者。此毒盛于里。伏而不出。用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加牛蒡子主之。或从权施治。以七物升麻丸解之发之。解之不出者。死症也。
麻黄散
秘本方麻黄(去根节。滤去黑汁尽。酒蜜拌砂。) 人中黄(瓦盛火 ) 牛蒡子(炒) 蝉蜕 (去头足) 升麻(酒炒)
水煎服。
朱曰 麻黄治耻实之药。古法去节与先煎去沫。蜜酒拌炒。皆后人之私心自用。不足为法。
独圣散
又名柽叶散西河柳(一名观音柳。一名垂丝柳。又名柽柳。小干弱枝叶细细如丝。花穗长三四寸。水红色。如蓼花之状。花遇雨即开。)为末。以茅根煎汤、下三、四钱。白水下亦可。
消毒散
牛蒡子 地龙(即蚯蚓。晒干。研末。各二钱。) 僵蚕 贝母(去心) 防风 荆芥(各一钱)
蟾酥(二钱) 为末。淡竹叶煎汤下一钱。
七物升麻丸
凡觉四肢大热。大便艰难。或二、三日不更衣。服之取微利。不利再服。(更衣即大便也。)
升麻 犀角 黄芩 朴硝 大黄(各二两) 淡豆豉(微炒,二升) 栀仁(二两) 为末。蜜丸。黍米大。
白汤下五、六分。
已出热甚不减第三十五
麻出浑身似火烧。毒邪壅甚急难消。解肌只许皮肤暖。救里宜令便溺调。
麻本火候。非热则不得出。麻疹欲出。则遍身发热。或烦躁。或头疼。或身拘急。及既出。则身便凉。清此一层。麻随收矣。若麻既出。而热甚不减。此毒邪壅遏。宜以古方大青汤去甘草解其表。如便涩者。以古方黄连解毒东加牛蒡子、连翘、川木通、枳壳、石膏、知母。或以大连翘汤。
以地骨皮易柴胡去赤芍治之。若大便不通者。以河间凉膈散(见二十六条)去甘草。加牛蒡子以解其里。既出发热不退。饮食少进者。此毒逼胃。宜以加味地骨皮散去赤芍、甘草。加酒蒸石斛治之。
朱曰 热甚不减。总是毒邪壅遏。古方大青汤、大连翘汤、加味地骨皮散方中。或用荆芥。或用防风。或用葛根。即托邪外出。不敢一味清凉。阻塞向外之机也。
古方大青汤
治斑疹解毒良方。
大青 元参 知母 石膏 木通 生地黄 荆芥穗 鲜地骨皮 甘草 淡竹叶十二片引。
古方黄连解毒汤
治火毒。痘麻通用。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仁 水煎服 加大黄。名金华丸。润肠泻热。
大连翘汤
解里热良方。
连翘 防风 瞿麦 荆芥穗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蝉蜕 黄芩 滑石 栀仁 柴胡赤芍药(各等分) 加紫草茸(五分) 水煎。食前温服。
加味地骨皮散
地骨皮(三钱) 桑白皮 麦冬(各二钱) 葛根 柴胡 赤芍药(各一钱) 生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已出红肿太甚第三十六
麻喜如珠红润泽。红肿太甚又非吉。春火壅遏势堪忧。急治免教变紫黑。
麻出连串如珠。颗粒分朋。红活光润。方为美候。若麻出而红肿太甚者。此毒被壅遏所致。倘不急治。必变紫黑、干枯、隐伏恶症。宜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桔梗、甘草。或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加黄连、黄芩、枳壳、木通、山豆根、葶苈以治之。
朱曰 红肿太甚。热入血分。清热透肌汤中虽有元参。仍当再加凉血之品。
不透表第三十七
隐隐藏于皮肤中。欲出不透后多凶。疏托消毒与分利。须详三因始为工。
麻疹不能透表者。谓混身麻疹藏于皮肤之中。欲出而不能透也。古云。隐暗之麻后多凶。为难治。然此不透之症。有三因。治者当详审而施治。一者因风寒郁遏。未能疏托。以致皮肤干燥。
毛窍竦立而然。此宜以疏托为主。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合越婢汤(见二十三条)去炙甘草、生姜、红枣。加葱白、胡荽以发之。或用葛根疏邪汤(第三十三条)加胡荽、葱白发之亦可。如表虚不胜疏托者。当以葱白一味煎浓汤。时时与服。但得微汗。风寒即解。而麻自透。一者因火毒内炽。热极不能透表者。此症麻疹根地头粒混成一块。而色红紫。急宜消毒清热。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荆芥、元参、连翘、牛蒡子治之。一者因中气本虚而不能透表者。此症皮肤不燥。唇口淡白。二便如常。虽有蕴热。不可轻用寒凉。即用峻剂升发。亦终不得出透。但当分利。使之内化可也。宜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合三苓散加连翘、枳壳以分利之。假使虚热内炽。唇口虽红。其色亦淡。此等症候。虽欲透而不能透也。只宜消毒。以消毒饮(见二十二条)去甘草。加山豆根、连翘主之。又有一等。惟胸腹腰背暖处。止有一二处现有麻疹。
粒头赤红。头面手足之间。乍见乍无。此症必缠绵难已。且有收后五、七日复发如前。两三次而愈者。此乃气候之异。非不透之症。此只宜辛凉透表。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治之。渐次求安。欲冀速效。转增危殆。
朱曰 不透表证之风寒火毒二因。尚为易治。惟中气本虚。似宜加入参 。恐非升发分利所能奏功。
三苓散
茯苓 猪苓(各二钱) 泽泻(三钱) 水煎服 伤暑者用朱砂灯心引。
尽透表第三十八
粒头尖小收根者。此为尽透表症也。扁阔痒赤不离肉。热邪中伏大非雅。
麻尽透表。方无后患。何以见其透表。但得粒头尖大。离肉收根。及粒头细小收根。二者俱为尽透表也。其有一种扁阔 赤成块。块上复有小粒。平塌不起。而未见块上离肉。又有一种结成小块。如风毒遍身瘙痒。偏高而红肿。但粒头不尖者。此二症虽透表。其中必有热邪伏留。后必变症。并宜用竹叶、石膏、麦冬、连翘、牛蒡子。以滋润之。或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桔梗、甘草、薄荷、防风。加麦冬主之。纵有余热。从此涣散矣。
朱曰 指出尽透表之形状。而后未尽透表者。自易分别。
一齐涌出第三十九
一齐涌出莫惊惶。顷刻浑身朱锦装。似痘出时随又收。如斑红赤却成疮。
痘以三、四次出。谓之出匀。麻贵一齐涌出。谓之出尽。故凡麻只要得出。毒便轻减。以火照之。遍身如涂朱之状。此将出之兆。出形细密。与痘相似。但麻则随出随收。非若痘之渐长而渐大也。出形鲜红。与伤寒之发斑相似。但麻则粒粒成疮。非若斑之皮红成片。如蚊咬之迹也。故凡麻以一齐涌出为最美候。不须用药。
朱曰 麻虽贵一齐涌出。但当成粒。不当成片。医家务须辨别。
麻色分治第四十
麻亦浑身似锦纹。白色血少要滋营。黑麻一现最凶恶。解毒消斑用大青。
痘疮赤艳痒来攻。麻疹鲜红毒得松。白色血虚犹可治。黑斑恶候莫相逢。
痘麻之色。不可同论。大抵痘怕大红。皮嫩易破。必生瘙痒。麻疹之色。最喜通红。何则。夫麻发于心。心属火。红者火之正色也。故麻鲜红者。毒得尽发而吉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治宜养血为主。以养血汤除甘草。或益营汤去人参、赤芍药、甘草。或养血化斑汤去人参治之。又有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升麻、葛根、治之者。四物虽属血剂。而白芍、川芎。麻症不宜用。而加升麻。尤为不宜。莫若养血汤。随症加减而用。实为妥当也。若麻色赤如锦纹者。以古方化斑汤(见二十一条)去人参、升麻、甘草、早米。加元参。或万氏化斑汤(见二十一条)去桔梗、甘草治之。然俱宜加生黄芩、生黄连治之。如色大红艳或微紫。血热也。或出太甚者。并宜以秘本大青汤去升麻、桔梗。或以古方大青汤去升麻、桔梗。俱加牛蒡子、连翘、黄芩、黄连、生地黄主之。黑斑者。死症也。亦当以秘本大青汤去升麻、桔梗。加生地黄、黄连、黄芩、火 人屎末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