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松园医镜


  弦〔阳中之阴。〕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左寸心痛。〕寒热 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弦为初春之象,天气犹寒,如琴弦之稍紧。长为暮春之象,纯阳无寒,故如木干之迢直。

  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两关俱弦,谓之双弦,若不能食,为木来贼土,土已败也,必不可治。

  动〔属阳〕动无头尾,其形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动脉兼司痛与惊,汗因阳动〔关前为阳。〕热因阴,〔关后为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经曰:妇人手少阴动甚者,妊子也。动脉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有类于短,但短脉为阴,不数不硬不滑,动脉为阳,且数且硬且滑也。

  促〔属阳〕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厥,进则必死。

  促脉惟将火病医,〔左寸心火,右寸脉火。〕气血痰食饮推之,〔右关食滞,左关血滞。〕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结〔属阴〕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代,颇得其旨。

  结脉缓而时一止,浊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内生积聚分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浮分为阳结,沉分为阴结,结而有力方者为积聚,结而无力者,真气衰弱,宜行温补。

  代〔属阴。〕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动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不失。

  伤寒心悸,霍乱昏烦,跌打重伤,怀胎三月,俱不忌代。痛甚者脉多代,老得代脉者生,少得代脉者死。

  革〔阳中之阴。〕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即空,浑如鼓革。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革与牢皆大而弦,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证皆异。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牢〔阴中之阳。〕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 瘕何害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牢与伏皆在沉分,但伏必推筋着骨,乃见其形,牢则略重按之,便满指有力。

  散〔属阴〕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 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散为肾绝之诊,代为脾绝之诊。肾脉本沉,而散则按之不可得见,先天之资始绝矣。脾脉主信,而代则歇至,不愆其期,后天之资生绝矣。

  芤〔阳中之阴。〕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傍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浸阴络下流红。

  寸芤脱血在于胸,关内逢之血脏空,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

  伏〔属阴〕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系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伤寒欲吐阳将解,厥逆腹疼症属阴。

  疾〔属阳。〕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疾为阳极阴为绝,脉号离经魂魄别,渐进渐疾亢火炎,旦夕之中自殒灭。

  怪脉 雀啄连来四、五啄,〔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屋漏少刻一点落,〔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弹石硬来寻即散,〔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落指散乱如解索,〔散乱如解绳索。〕鱼翔似有又如无,〔浮时忽一沉,譬之鱼翔,似有似无。〕 游静中忽一跃,〔静时忽一劲,如 游静中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见一休下药。

  真脏脉 真脏脉见,乃决死期。

  肝病则脉弦,弦而劲急,如循刀刃,真肝脉见也。庚日笃,辛日死,死于申酉时。心病则脉洪,洪而鼓躁,如操带钩,真心脉见也。壬日笃,癸日死,死于亥子时。脾病则脉软,脉来如屋之漏,如水之流,解然不鼓,真脾脉见也。甲日笃,乙日死,死于寅卯时。肺病则脉涩,涩而轻短,如风吹毛,真肺脉见也。丙日笃,丁日死,死于己午时。肾病则脉石,石而搏激,如雀之啄,真肾脉见也。戊日笃,己日死。死于辰戌丑未时。其有过时者,仓公所谓能食也。

  卷三·乐集

  内景详解

  脏腑内景,各有区别。咽喉二窍,异途施化。喉在前,其质坚空,连接肺本,通呼吸之气,分布于五脏,为气息之要道:咽在后,其质柔空,下按胃本,水谷由此而入胃,乃运粮之关津。二道并行,各不相犯。盖饮食必历气口而下,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即垂,气口乃闭,故水谷下咽,不混入喉。若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所以当饮食言语,水谷乘气送入喉管,遂呛而咳矣。喉下为肺,附着脊之第三椎。肺形四垂,六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呼之则虚,吸之则满,上通于鼻,下无透窍。肺之下有心,附着脊之第五椎。心有系络,上联于肺,其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其脾肝肾三脏,各有一系,上透膈膜,以通于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胞络,此即膻中,故经言膻中为心主之宫城。心下有膈膜,与脊胁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膈膜之下有脾,当十一椎下。脾膜连着于胃,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摩胃,食乃消化。

  有系上通于心,开窍于脾之下。左有肝,着脊之十三椎下。肝有七叶,亦有二、三叶者,有独叶者。亦有系,上通于心,开窍于目,下亦无窍。肝之短叶间,有胆附焉。胆有汁,主藏而不泻。肝之下有肾,附于脊之第十四椎下。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俱通脊中,上至髓海,下至尾 。亦各有一系,上系则通于心,下系则通精窍,开窍于二阴。两肾之前,膀胱之后,出大肠之上左,居小肠之下右,是谓命门,又曰子宫,〔即经所谓胞中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胞胎系此。〕两肾俱属水,但左属阴,右属阳,越人谓左为肾,右为命门,非也。命门即两肾之中,通肾之下系,为相火,一阳处二阴之间,所以成乎坎也。此喉之一窍,施气运化,熏蒸流行,以成脉胳者如此。咽通胃脘,胃之上脘,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输脾达肺,宣布于诸脉;胃之中脘,盛受水谷,而腐熟之。胃之下,左有小肠,小肠上口即胃之下脘,名曰幽门,前附脐上二寸,后附于脊,水谷由此而入。左回叠积十六曲,小肠下口,即大肠之上口,名曰阑门,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传入大肠。大肠居胃之下,右当脐,左回亦十六曲,故曰回肠。广肠即回肠之更大者,附脊,以受回肠之渣滓。左环叠积,以下直肠,抵肛门,总名大肠。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广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渗入,下连前阴,溺之所出;其入其出,皆由气化。此咽之一窍,资生气血,转化糟粕而入出者如此。

  三焦者,上焦处于膈膜之上,主纳,纳而不出,经言上焦如雾者,宗气积于胸中,如天之雾也。中焦当胃之中脘,主腐熟水谷,中焦如沤者,言荣血化于中焦,随气流行,以奉生身,如水泡处浮沉之间也。

  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主出而不纳,下焦如渎者,如川渎之水,逝而不返也。学人但能熟此,则脏腑之内景,便照然于心目矣。

  卷三·乐集

  肺

  肺形四垂,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藏之气,为藏之长,为心之盖。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引经报使用升麻、白芷、桔梗、葱白。寅时气血注于肺。

  手太阴肺中焦生,〔起于胃之中脘也。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下络大肠还贲门,〔在本经曰脉,在他经曰络〕。

  上膈属肺从肺系,〔喉咙也。〕横出腋下 内行,〔胁之上曰腋, 内,膊之内也。凡诸经脉,阳行于外,阴行于内。〕肘臂寸口上鱼际,〔寸口,即动脉也。鱼际,手腕之肥肉隆起者是也。〕大指内廉爪甲根。支者别从脘后出,〔支者,如木之有枝也。〕次指内廉接阳明。〔十二经者营也,故曰营行脉中。首言肺者,肺朝百脉也。循序相传,尽各经行尽,终而复始,又传于肺,是为一周。〕

  卷三·乐集

  大肠

  大肠,即回肠,当脐,左回十六曲,广肠附脊,以受回肠,乃出滓秽之路。曰回肠者,以其回叠也。广肠者即回肠之更大者,直肠者又广肠之末节也。下连肛门,是为谷道,后阴一名魄门,总皆大肠也。大肠上口,即小肠之下口也。引经报使用升麻、白芷、石膏。卯时气血注于大肠。

  手阳明经及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穴名,在食指内侧。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循指上廉出合谷,〔上廉,即上侧也。合谷,穴名,俗名虎口。〕岐骨两筋循臂肪,〔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 外,〔上 外前廉。〕肩喘前廉柱骨傍,〔背之上,颈之根,为天柱骨。〕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颊前下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注迎香。〔穴名,言左右互交,上挟鼻孔〕。

  卷三·乐集

  胃

  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当中脘,主腐熟水谷。

  胃之下口,即小肠之上口,名曰幽门。引经报使用升麻、葛根、白芷、石膏。辰时气血注于胃。

  足阳明胃交鼻起,〔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挟口交承浆〔在唇下。〕颐后下廉颊车是,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中。〔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一支幽门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支者与直者会合,气街在毛际两傍。〕遂由髀关抵膝膑,〔脾关,膝上穴名,膝盖曰膑。〕胫 中指内间终。〔髓骨曰胫,足面曰跗。〕一支别走足跗上,大指之端太阴同。〔端,指尖也。〕

  卷三·乐集

  脾

  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摩胃而主运化。引经报使,用升麻、葛根、苍术、白芍。已时气血注于脾。

  足太阴脾起大指,〔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核骨,即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也。踝有内外之分,即螺蛳骨也。手腕两旁圆骨,亦名踝骨,〕上 循胫至膝里,〔足肚曰 。〕股内前廉入腹中,〔大腿曰股。〕属脾络胃与膈通,挟咽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宫。

  卷三·乐集

  心

  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里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也。引经报使,用黄连、细辛,午时气血注于心。

  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支者还从心系走,上挟咽喉系目瞳。直者上肺出腋下, 内后廉时内从,臂内后廉抵掌后,手腕下踝注少冲。〔在手小指内侧端。〕

  卷三·乐集

  小肠

  小肠后附于脊,前附于脐上,左回叠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在脐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复下一寸,外附于脐,为水分穴,当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引经报使,用 本、黄柏。未时气血注于小肠。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在手小指外侧端。〕循手外廉出踝中,直循臂骨肘内侧,上循外后廉行,直过宥解绕胛,交肩下入缺盆内,遂络心宫循咽喉,下膈抵胃属小肠,一支缺盆贯颈颊,目锐 过却入耳,〔目外角为目锐 。〕一支循颊走目下,抵鼻上至目内 。

  〔目内角为目内 。〕斜络于颧太阳接。

  卷三·乐集

  膀胱

  膀胱当十九推,在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沁渗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循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下连前阴,溺之所出。引经报使,用羌活。申时气血注于膀胱。

  足太阳经膀胱连,目内 起过额颠,支者从巅至耳角,〔至耳上角。〕直者从巅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夹脊两旁之内曰膂。〕支者从腰下脊间,贯臀斜入委中穴,〔在 中央。〕一支膊内左右别,〔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贯胛挟脊过髀枢,〔股骨曰髀,髀之上曰髀枢,当环跳穴。〕循髀后廉 中合,〔膝后曲处曰 。〕下贯 内外跺后,遂循京骨指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