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
泽漆苦寒之性,长于泻水,故能治痰饮阻格之咳。
入药用长流水煎。
赤小豆
味甘,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湿热,止血而消痈肿。
《金匮》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升,当归十两。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狐惑脓成,脉数心烦,默默欲卧,目赤眦青,汗出能食。以湿旺木郁,郁而生热,湿热淫蒸,肉腐脓化。赤小豆利水而泻湿热,当归养血而排脓秽也。又治先血后便者。以土湿木遏,郁而生风,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先者,是缘肝血之陷漏,其来近也。赤小豆利水而泻湿热,当归养血而清风木也。
《伤寒》瓜蒂散方在瓜蒂。用之,治胸有寒瘀,心中痞硬,气冲咽喉,以其涤胸中之湿淫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在连翘。用之,治太阴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其泻经络之湿邪也。
赤小豆利水泻湿,行郁退热,安胎下乳,善治一切痈肿,及诸下血之病。
浸令毛出,曝干用。
防己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泻经络之湿邪,逐脏腑之水气。
《金匮》防己黄芪汤1,防己一两,黄芪一两,甘草五钱,白术七钱五分,生姜四两,大枣三枚。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一下如冰,上下绕被,温令微汗,差。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以汗出当风,开其皮毛,汗液郁遏,不得外泄,浸淫经络,是谓风湿。病在经络,是以脉浮。湿性沉着,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术、甘燥土而补中,黄芪益卫以发表,防己泻腠理之湿邪也。
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茯苓六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治皮水卫病,四肢肿者。水在皮肤,是谓皮水。四肢秉气于脾胃,缘土旺于四季也,水邪侮土,不能行气于四肢,故四肢做肿,聂聂动摇。甘草补土,黄芪、桂枝,宣营卫之郁,防己、茯苓,泻皮肤之水也。
己椒苈黄丸,防己一两,椒目一两,葶苈一两,大黄一两。蜜丸,如梧子大,食前服一丸,日三服2。治肠间有水气,腹满,口舌干燥者。水在肠间,阻遏中气,升降不行,是以腹满。防己、椒目,泻湿而行水,葶苈、大黄,浚流而决壅也。
木防己汤,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3,人参四两,桂枝二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者。以土湿胃逆,不能行水,故饮食停于胸膈。胃逆而阻胆经之降路,故心下痞坚。胃逆而阻肺气之降路,故胸中喘满。人参、桂枝,补中而疏木,防己、石膏,泻
水而清金也。
汉防己泻经络之湿淫,木防己泻脏腑之水邪。凡痰饮内停,湿邪外郁,皮肤黑黄,膀胱热涩,手足挛急,关节肿痛之证,悉宜防己。
1防己黄芪汤,原作黄芪防己汤",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改。
2服,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补。
3如鸡子大,诸本均同,《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均作如鸡子大十二枚"。
海藻长沙药解卷四
海藻
味咸,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痰,软坚而消痞。
《伤寒》牡蛎泽泻散1方在牡蛎。用之,治大病差后,从腰一下有水气者,以其利水而清热涩也。
海藻咸寒下行,走膀胱而通水道,善疗奔豚脚气,气鼓水胀之疾。而软坚化痞,尤为擅长,且凡瘿瘤瘰疬,溃疝癥瘕,一切痈肿坚顽之病皆医。
商陆根味苦、辛、酸,入足太阳膀胱经。专泻水饮,善消肿胀。
《伤寒》牡蛎泽泻散2,方在牡蛎。用之治大病差后,从腰一下有水气者,以其泻水而开闭癃也。
商陆根酸苦涌泻,专于利水,功力迅急,与芫、遂、大戟相同,得水更烈。善治水气肿胀之病,神效非常,兼疗痈肿痃癖诸证。
赤者大毒,用白者。鲜根捣汁,服后勿饮水。
葶苈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破滞气而定喘,泻停水而宁嗽。
《金匮》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治支饮,喘不得息。饮阻肺津下降之路,肺气壅碍,喘不得息。大枣补脾精而保中气,葶苈泻肺壅而决支饮也。又治肺痈,喘不得卧者。以土湿胃逆,浊气痞塞,腐败瘀蒸,化而为脓。肺气阻格,喘不得卧。大枣补脾精而保中气,葶苈破肺壅而排脓秽也。
《伤寒》大陷胸丸方在大黄。用之,治太阳结胸,以其开痹塞而泻痰饮也。
葶苈苦寒迅利,行气泻水,决壅塞而排痰饮,破凝瘀而通经脉。凡停痰宿水、嗽喘肿胀之病,甚奏奇功。月闭经阻,夜热毛蒸之疾,亦有捷效。
1《伤寒》牡蛎泽泻散,原作《金匮》牡蛎泽泻散",诸本均同。此方《金匮要略》、《金匮悬解》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据改。
2《伤寒》牡蛎泽泻散,原作《金匮》牡蛎泽泻散",诸本均同。此方《金匮要略》、《金匮悬解》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卷十三》、《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据改。
长沙药解卷四芫花
芫花
味苦、辛,入足太阳膀胱经。性专泻水,力能止利。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水旺土湿则利作,芫花泻水而止利也。
《金匮》十枣汤,方在大枣。用之治心胁痞痛,下利呕逆者,治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以其破壅塞而泻饮也。
芫花破气泻水,逐饮涤痰,止喘嗽而化疝瘕,消痈肿而平疮疥,善杀虫鱼,妙枯瘤痔,牙痛、头秃之病,皆有奇功。
甘遂
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善泻积水,能驱宿物。
《金匮》甘遂半夏汤,甘遂大者二枚,半夏十二枚,芍药五枚,甘草指大一枚。水二升,煮半升,入蜜半升,煎八合,顿服。治留饮欲去,心下坚满,脉伏,自利反快者。心下坚满,脉气沉伏,是有留饮。忽而自利反快,是水饮下行,渍于肠胃也。甘遂、半夏,泻水而涤饮,甘草、芍药,培土而泻木,蜂蜜滑大肠而行水也。
《伤寒》大陷胸汤方在大黄。用之治结胸热实,烦躁懊憹者。十枣汤方在大枣。用之治心胁痞痛,下利呕逆者,治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大黄甘遂汤方在大黄。用之治水与血结在血室者。皆以其破壅而泻痰饮也。
甘遂苦寒迅利,专决积水,凡宿痰留饮、经腑停瘀、皮肤肿胀、便尿阻涩之证,一泻而下。其力甚捷,并下癥瘕积聚、一切陈郁之物。
大戟
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泻水饮之停留,通经脉之瘀涩。
《金匮》十枣汤方在大枣。用之治心胁痞痛,下利呕逆者,治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以其破结而驱饮也。
大戟破气泻水,兼化老血癥瘀,通经脉结闭,散颈腋痈肿,洗脚气肿痛之病,胥有捷效。
滑石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之湿热,通水道之淋涩。
《金匮》滑石白鱼散,滑石一斤,白鱼一斤,乱发一斤。为散,饮服方寸匕。治小便不利。以膀胱湿热,水道不通。滑石渗湿而泻热,白鱼、发灰,利水而开癃也。
滑石代赭汤,滑石三两,代赭石如鸡子大,百合七枚。治百合病,下后者。下伤中气,湿动胃逆,肺郁生热。滑石利水而泻湿,百合、代赭,清金而降逆也。
《伤寒》猪苓汤方在茯苓。用之治脉浮发热者,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以其渗膀胱而泻湿热也。《金匮》蒲灰散方在蒲灰。用之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满者,以其泻经络之水也。治小便不利者,以其泻膀胱之湿也。百合滑石散方在百合。用之治百合病,变发热者,以其利水而泻湿也。
滑石甘寒,渗泻水湿,滑窍隧而开凝郁,清膀胱而通淋涩,善治黄疸,水肿,前阴闭癃之证。
戎盐
味咸,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膀胱而泻热,开癃闭而利水。
《金匮》茯苓戎盐汤,茯苓半斤,戎盐弹丸大,白术二两。治小便不利。以其土湿则水道不利,茯苓燥土而泻湿,戎盐利水而泻热也。
戎盐咸寒之性,直走膀胱,而清痰热,长于利水。其诸主治,能止吐血尿血,齿舌诸血,以咸走血而清清降也。
味咸而甘,入药殊胜,食盐之苦1,即青盐也。
硝石
味咸、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足太阴脾经。清己土而退热,利壬水而泻湿。
《金匮》硝矾散,硝石、矾石等分。为散,大麦粥汁合服方寸匕。病从大小便去,大便黑,小便黄。治女劳黑疸,日晡发热,而反恶寒,足下热,膀胱急,少腹满,其腹如水状,身尽黄,额上黑,因作黑疸,大便黑,时溏。以女劳泻其肾阳,久而水寒土湿,乙木遏陷,郁生下热,攻逼己土,己土受之,湿亦化热,以其湿热传于膀胱,而木郁不能疏泄,故小便黄涩而不利。一感风邪,泻其卫气,卫气愈泻而愈敛,皮毛遂闭,膀胱瘀热,下不能泄而表不能达,因而淫溢经络,熏蒸肌肤,而发黄色。乙木陷于壬水,积郁莫散,则少腹胀满而膀胱迫急。日晡土旺
1苦,即大咸。《尔雅释言》:苦,咸苦也。"
长沙药解卷四芒硝
之时,湿盛热发而木郁阳陷,故足下常热而身反恶寒。太阳膀胱之经,自目之内眦上额交颠,经气上逆,故额见黑色。久而土负水胜,黄化而黑,因成黑疸。谷渣不从土化,而从水化,因而大便亦黑。水从脾胃而侮土,则大便黑。土传膀胱而克水,则小便黄。总之,皆由于木邪,以肝主五色,入肾为黑,入脾为黄也。硝石咸苦,清热瘀而泻木,矾石酸涩,收湿淫而泻水也。
水中土木之郁,泻于小便,故其色黄,土中水木之郁,泻于大便,故其色黑。黑疸水陆瘀涩,隧路梗阻,硝石咸寒之性,直达下脘,利水路而泻谷道,合之矾石涤荡郁陈,注于二便,腐败扫除,正气清通。继以补中养火之剂,垂尽之命,可以再延也。
大黄硝石汤,方在大黄。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用之以清膀胱之湿热也。
硝石,扫地霜熬成,在上者,锋芒细白,是谓芒硝,水底成块者,谓之硝石。其性重浊下行,善于利水泻热,消瘀化腐,故能医黄疸之疾。
芒硝
味咸、苦、辛,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泻火而退燔蒸,利水而通淋沥。
《伤寒》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升降三两,芒硝六两。治少阳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伤寒之证,六日经尽当解,自能汗愈。迟者,十二日再经解矣。若十三日不解,已过再经之期,此非入脏,即是入腑,必不在经中也。其胸胁痞满,而作呕吐,是少阳经证。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是阳明腑证。以少阳之经,循胸胁而走足,经病而侵胃腑,胃腑被逼,逆而上行,阻格少阳下降之路,而其壅塞,故胸胁痞满。胃腑郁迫,故水谷莫容,而生呕利。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传于戊土,则胃腑生热。阳明以戊土而化燥金,日晡土金旺相1之时,故腑热应期,发如潮信。经腑双病,此本大柴胡证,外解其经而内下其腑,一定之法。乃已曾用丸药下过,缓不及事,而又遗其经证,是以犹见微利。宜先以小柴胡解其经病,后以柴胡而加芒硝,清其腑热。缘已服丸药,无须用大黄也。
《金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三两,人参四两,桂枝二两,茯苓四两,芒硝三合。
治支饮在胸,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脉沉,服木防己汤,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土湿木郁,而生下热,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泻湿,芒硝以清热也。
《伤寒》大承气汤方在大黄。用之治阳明病,胃热便难,所以泻阳明之燥热也。大陷胸
汤方在大黄。用之治太阳病结胸,所以泻胸膈之湿热也。《金匮》大黄牡丹皮汤方在大黄。用之治肠痈脓成,脉洪数者,所以泻肠中之瘀热也。
芒硝咸苦大寒,下清血分,泻火救焚,软坚破积,利水道而通淋涩,利谷道而开结闭。
结热瘀蒸,非此不退,宿痰老血,非此不消,寒泻之力,诸药不及。
1旺相,得时也。《论衡命禄》:春夏囚死,秋冬旺相。"
赤硝长沙药解卷四
赤硝
味咸、苦,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软坚破积,化癖消癥.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久疟结为癥瘕,以其破瘀而消癥也。
赤硝即朴硝之赤者,凡斥1卤之地,咸水之旁,咸气浸淫,土上生霜,有白、有赤、有黄。《本草》所谓清白者佳,黄者伤人,赤者杀人,性烈故也。其清热软坚,消块化积,亦同诸硝,而迅利过之。
矾石
味酸,涩,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善收湿淫,最化瘀浊,黑疸可消,白带能除。
《金匮》矾石丸,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炼蜜丸,枣核大,内脏中。治妇人带下,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以干血结瘀,脏中癖硬,阻碍经脉下行之路,以致经水闭涩不利。血瘀因于木陷,木陷因于土湿,湿土遏抑,木气不达,故经水不利。木陷于水,愈郁而愈欲泄,癸水不能封蛰,精液溢流,故下白物。矾石化败血而消痞硬,收湿淫而敛精液,杏仁破其郁陷之滞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