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
《金匮》小1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四两。治饮家水停心下,先渴后呕。饮家水停心下,土湿津凝,必作燥渴。而再得新水,愈难消受,是以呕吐。苓、姜、半夏,降浊而泻水饮也。
茯苓泽泻汤,茯苓八两,泽泻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四两。治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者。以土湿木郁,抑塞不升,下窍闭结,浊阴无降泄之路,胆胃俱逆,是以呕吐。桂枝达木郁而升陷,生姜利胃壅而降逆,术、甘补土而生津,苓、泽泻水而去湿也。
《外台》茯苓饮,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枳实三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治心胸中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满,不能食者。心胸阳位,而痰水停宿,全缘中焦土湿。宿水虽吐,停痰尚在,而其中脘不旺。一吐之后,胃土上逆,浊气壅塞,是以虚满,不能下食。
参、术、茯苓,补中而燥土,枳、橘、生姜,降浊而消满也。
《伤寒》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茯苓三两,白术三两。治太阳伤寒,汗出不解,心疼发热无汗,心下满痛,小便不利。以汗后亡阳,水泛土湿,胃气上逆,泽心下满痛,脾气下陷,则小便不利,苓、术燥土泻水而消满也。
1小,原脱,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补。
茯苓长沙药解卷四
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金匮》黄芪建中汤,方在黄芪。治虚劳里急,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缘土湿木郁,两气壅塞,而生痞满,茯苓泻湿,满自消也。
《伤寒》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二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又复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吐下泻其脏中之阳,风木动于脏,而气上冲胸膈,复汗以泻其经中之阳,风木动于经,则身体振摇,缘水泛土湿,而木气郁动也。桂枝疏木而达郁,术、甘、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真武汤,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芍药二1两,生姜三两。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2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以水泛土湿,风木郁遏,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木郁贼土,脾陷胃逆,故腹痛呕利。营血寒涩,不能行经络而充肢节,故四肢沉重疼痛。
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泻湿也。治太阳中风,服大青龙汤,汗后亡阳,手足厥逆,筋惕肉瞤者,以阳亡土败,寒水大发,风木失温,郁动不宁,故手足厥冷而筋肉振动。芍药敛风木之摇荡,苓、术、附子,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
治太阳伤寒,汗出不解,发热头眩,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以汗后亡阳,水寒土湿,风木郁动,身体战摇。芍药清风木之振撼,苓、术、附子,温补火土而泻寒水也。
苓桂甘枣3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治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风木郁动,是生振悸。心下悸者,枝叶之不宁,脐下悸者,根本之不安,脐下振悸,根本撼摇,则奔豚作矣。因于水旺土崩,而根本失培也。甘、枣补脾精以滋风木,桂枝达木郁而安动摇,茯苓泻水而燥土也。
《金匮》: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水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悸者,加茯苓二两。《伤寒》小柴胡汤,方在柴胡。治少阳伤寒。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盖悸者,木也,所以致木之悸者,水也。缓则悸于心下,急则悸于脐间。脐下之悸,用桂枝以疏木,心下之悸,用茯苓以泻水,缓急之不同故也。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甘草二两,人参一两,干姜一两,附子一两。治汗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以汗下亡阳,土败水发,阳气拔根,扰乱无归,故生烦躁。参、甘、姜、附,温补火土,茯苓泻其水邪也。
火位于上,水位于下,水寒而下润,火热而上炎。人之生也,火水必交,交则火胎于坎而水不寒,水孕于离而火不炎。水火相交,爰生湿气,土位在中,是以性湿。火燥水湿,自然之性。土生于火,而土之湿气,实化于水。水火之交,全赖乎土,己土左旋,坎阳东升而化火,戊土右转,离阴西降而化水。水火互根,寒热交济,则胃不偏燥而脾不偏湿,阴阳和平,是以无病。
1二,伤寒论上为三两。
2腹,原作肠",形近之误,据蜀本、集成本、《伤寒悬解卷十一》、《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下文故腹痛吐利"改。
3枣,原作草",诸本均同,音近之误,据《伤寒悬解卷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长沙药解卷四猪苓
物不能有盛而无衰,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水不胜火,则湿不胜燥,然丁癸同宫,丁火不能敌癸水之寒,戊己并列,而戊土何能敌己土之湿。人之衰也,火消而水长,燥减而湿增,其大凡也。
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莫不以此。自此以往,阳火渐亏,阴水渐盛。火复而土生则人存,水盛而土崩则人亡,是以仲景垂教,以少阴之负趺阳者为顺。土胜为顺,水胜为逆,古之圣人,燥土而制水,后之庸工,滋水而伐土,上智之与下愚,何其相远也。
土燥之病,伤寒惟阳明有之,而湿居其半,他经已不少睹1,内伤杂病之中,那复有此!
后世庸工,开滋阴补水之门,而医如萧斧2,人若朝菌3矣。凡内伤诸病,如气鼓水胀,咳嗽痰饮,泄利淋浊,吐衄崩漏,瘕疝带下,黄疸消渴,中风颠狂,惊悸遗精,反胃噎膈,泄秽吞酸,骨蒸毛热,闭经绝产,霍乱腹痛,伤风齁喘,种种幻怪,百出不穷,究其根原,悉缘土湿。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道家称其有延年之功,信非过也。
庸工用乳制,最缪不通。
猪苓
味甘,气平,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开汗孔而泻湿,清膀胱而通淋,带浊可断,鼓胀能消。
《伤寒》猪苓汤,猪苓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阿胶一两。治阳明伤寒,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阳明之证,有燥有湿,阳明旺而太阴虚,则燥胜其湿,太阴旺而阳明虚,则湿胜其燥。己土湿陷,乙木抑遏,不能疏泄水道,则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肺津伤
耗,则渴欲饮水。风气飘扬,而表寒未解,则脉浮发热。猪、茯、滑、泽,燥己土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清风也。治少阳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以水旺土湿,风木郁陷,下克己土,疏泄不藏则为利,风燥亡津则为渴。乙木陷而甲木逆,上克戊土,浊气逆冲,则为咳呕,相火上炎,则心烦不得眠睡。猪、茯、泽、滑,渗癸水而泻湿,阿胶滋乙木而清风也。
《金匮》猪苓散,猪苓,泽泻、白术等分。为散。治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者。痰饮内阻,多见渴证,而投以新水,益复难容,故随饮而即吐。呕伤津液,应当作渴,而水停心下,则反不渴,,是以先渴而即呕者,必有支饮。若饮在膈上,吐后而思饮者,是饮去而津伤,为欲解也。此当急与之水,以救其渴。但其平日阳衰土湿,而后饮停膈上,宿水方去,又得新水,而土湿如前,不能蒸水化气,则新水又停矣,是当泻湿而生津。泽、苓泻水而去湿,白术燥土而生津也。
1不少睹,不,反语词,不少睹,言很少见也。
2萧斧,《说文解字系传》:萧斧,芟艾之斧也。"引申为消划之斧。
3朝菌,菌类植物,朝生暮死。借喻生命极短。《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泽泻长沙药解卷四
猪苓渗利泻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之清风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湿,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去皮用。
泽泻
味咸,微寒,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燥土泻湿,利水通淋,除饮家之眩冒,疗湿病之燥渴,气鼓水胀皆灵,膈噎反胃俱效。
《金匮》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者。以饮在心下,阻隔阳气下降之路。阳不根阴,升浮旋转,故神气昏冒而眩晕。此缘土湿不能制水,故支饮上泛。泽泻泻其水,白术燥其土也。
泽泻咸寒渗利,走水府而开闭癃,较之二苓淡渗,更为迅速。五苓、八味、茯苓、泽泻、当归、芍药诸方皆用之,取其下达之速,善决水窦,以泻土湿也。
葵子
味甘,微寒,性滑,入足太阳膀胱经。滑窍而开癃闭,利水而泻膀胱。
《金匮》葵子茯苓散,葵子一升,茯苓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以阳衰土湿,乙木下郁,不能行水,故身重而小便不利。木郁阳陷,是以恶寒。停水瘀阻,阳气浮荡,不能下根,故起则头眩。葵子滑窍而利水,茯苓泻满
而渗湿。
妊娠胎气胀满,脾胃不运,积水郁遏,破难疏决。葵子寒滑通利,善于开窍而行水,以茯苓泻其满,葵子滑其窍,满消而窍利,然后奔注而下。长于滑胎通乳。消散初起奶痈,以其泻湿燥土,滑利经脉之壅塞也。
瞿麦
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开癃闭,泻热而清膀胱。
《金匮》栝蒌瞿麦丸方在栝蒌。用之,治内有水气,渴而小便不利者,以其通水道而利小便也。又能行血。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以清湿热而破血积也。
瞿麦渗利疏通,善行血梗而达木郁,木达而疏泄之令畅,故长于利水。其诸主治,清血淋,通经闭,决痈脓,落胎妊,破血块,消骨鲠,出竹刺,拔箭镞,皆其疏决开宕1之力也。
蒲灰
味咸,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开膀胱之闭,泻皮肤之水。
《金匮》蒲灰散,蒲灰半斤,滑石二斤。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治小便不利。以水泛土湿,木郁生热,不能行水。热传己土,而入膀胱,膀胱热涩,小便不利。蒲灰咸寒而开闭涩,滑石淡渗而泻湿热也。
蒲灰咸寒,直走膀胱,而清热涩,利水至捷。
通草
味辛,入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阳膀胱经。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
《伤寒》当归四逆汤方在当归。用之,治厥阴病,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以其通经络而开结涩也。
通草疏利壅塞,开通隧道,善下乳汁,而通月水。故能治经络结涩,性尤长于泻水。其诸主治,通经闭,下乳汁,疗黄疸,消水肿,开淋涩,消痈疽,利鼻痈,除心烦。
石韦
味苦,入足太阳膀胱经,清金泻热,利水开癃。
《金匮》鳖甲煎丸,方在鳖甲。用之治疟日久,结为癥瘕,以其泻水而消瘀也。
石韦清肺除烦,利水泻湿,专治淋涩之证,并疗崩漏金疮,发背痈肿。
茵陈蒿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
《伤寒》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二两。治太阴病,身黄腹满,小便不利者。以己土湿陷,木郁热生,湿2热传于膀胱,水窍不开,淫溢经络,郁蒸而发黄色者。茵陈
1宕,《正字通》:宕,与荡通。"荡",汤也。《释名释言语》:荡,排荡去秽垢也。"
2湿,原作温",据蜀本、集成本、上文己土湿陷,木郁热生"改。
连翘长沙药解卷四
利水而除湿,栀子、大黄,泻热而消瘀也。
《金匮》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治病黄疸,茵陈行经而泻泻湿,五苓利水而开癃也。
茵陈通达经络,渗泄膀胱,性专去湿,故治发黄,并浴疮疥瘙痒之疾。
连翘味苦,性凉,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清丁火而退热,利壬水而泻湿。
《伤寒》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二两,生姜二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斤,杏仁四十枚,连翘二两,赤小豆一升。治太阴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太阴湿旺,胃土贼于甲木,肺金刑于相火,木火郁遏,湿化为热,则发黄色。缘肺热则水道不利,湿无泄路,木主五色,入土而化黄也。甘、枣、生姜,补土和中,麻黄泻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小豆,泻湿热而利水也。
连翘清心泻火,利水开癃,善除瘀热之证,尤能行血通经,凉营散结,疗痈疽瘿疬之病,擅消肿排脓之长。
泽漆
味苦,微寒,入足太阳膀胱经。专行水饮,善止咳嗽。
《金匮》泽漆汤,泽漆三升,半夏半升,白前五两,紫参五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桂枝三两,生姜五两。治咳而脉沉者。火浮水沉,自然之性,其脉见沉,是有里水。水邪阻格,肺气不降,金受火刑,是以作咳。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生姜、半夏,降逆而驱浊,紫参、白前,清金而破壅,桂枝、黄芩,疏木而泻火,泽漆行其水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