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


  耳疮属三焦经。若发热炊痛。风热所致。若内热痒痛。兼肝经血。热也。

  耵耳者风热搏之。津液结塞成核。能令暴聋。宜四物加羌活防风柴胡黄芩。连翘玄参。

  耳由气郁生痰。内火攻冲。生疮形似赤肉。或出脓水。宜二陈加玄参花粉黄芩山栀连翘蔓荆子柴胡。

  耳衄。耳中出血也。左关脉弦数者。为少阳经火。宜柴胡清肝散尺脉或躁或弱者。少阴经虚。宜六味地黄丸。

  卷六 论治补遗

  鼻病

  鼻受天气。故曰天牝。乃宗气之道心肺之门户。心肺有病。则气息不利。其经络所至。

  专属阳明。自山根以上。则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风寒外感。则气壅热郁。清浊溷乱。热微鼻流清涕为鼽。热重鼻流浊涕为渊。或流臭黄水。又名脑漏。胃中食积热痰流注肺中。令浊气凝结而生息肉。塞滞鼻中。又名鼻 。(音瓮)外感者。治宜辛散。内火上炎。治宜清凉。又鼽渊疮痔久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养血。而火自降。补肾而金自清。鼻塞久者。亦有内伤肺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尽外感也。

  衄血必自山根以上睛明之次而来。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附于阳明。大抵七情劳伤。阴虚火动。血从经络直犯清道而出于鼻治宜甘平以养真阴。

  防风汤

   治鼻病在标者。

  防风 川芎 黄芩 桔梗 甘草 大力子外风加羌活荆芥薄荷细辛辛夷白芷内火加山栀连翘花粉元参桑皮。

  卷六 论治补遗

  舌病

  心脉系乎舌本。肝脉系乎舌旁。故舌病。皆心肝二经之所主也。脾壅则血上泛。心热则舌裂成疮或因风寒所中。则舌卷缩而不能言。或房劳过多。则舌长寸许而不收。或七情所郁。则舌肿满而不消。其舌根肿胀者谓之重舌(有生如小舌者)舌肿而不柔和者谓之木舌。起时即宜急治。迟则必死。有不能言语。舌出过唇患者不时弄舌。名曰弄舌喉风症。此因五脏蕴积风热。或劳役过度而生。如患木舌者。以自手拔舌。舌即不收。须用针刺少商穴及手足少阴少阳井。以探生死。血出者易治。黄水出者难治。如肿不消者。亦难治也。用青鱼胆汁搅吐其痰。宜。

  枳壳 牛蒡 黄芩 连翘 山栀 射干 苏子 金银花 胆星 青皮 防风 生地 犀角黄连 木通(等)水煎服 又有一种木舌。舌胀满口。痰涎极多。宜以朴硝紫雪白盐各五分。用竹沥调敷。方中可加大黄芒硝。下后即好大半。以消痰润肺理气之药治之而愈。舌吐出不收以冰片少许点之。又黄连人参白芍柴胡菖蒲煎服。

  卷六 论治补遗

  咽喉病

  喉痹所属诸经。少阳阳明厥阴少阴。而少阳厥阴为木火之藏。固多热症。阳明为水谷之胃气直透咽喉。火为最盛。察其以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以口腹肥。甘辛热而致者。多属阳明。宜以实火论治。至若少阴之脉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本。凡阴火逆冲于上。多为喉痹。若少阴之实火。自有火症火脉。少阴之虚火亦多内热口渴。又有格阳喉痹者。由火不归元。无根之火客于咽喉上热下寒六脉微弱。腹不喜冷。即其候也。

  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吐痰后。复下之。又甚者以针刺出血。后用药吐下。内经曰火郁发之。发散也。吐痰出血。亦发散之端也。

  急喉痹。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速宜人参汤。和竹沥姜汁下。若服之早者十全七八。迟则不救。

  凡火浮于上。结于头面咽喉者。最宜清降不可升散。盖火得升愈炽。

  缠喉风症。热结咽喉。满片红肿。肿绕于外。痛而且麻且痒。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一边发者轻两边发者重男子延至结喉女子至胸膛。治也。

  喉 症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阴虚火炎。若疮破或烂。宜用吹药。

  喉瘤由肺经郁热。兼多语损气而成。形如圆眼。红丝相里。或单或双。生于喉旁。或醇酒炙爆。或怒气喊叫。犯之则痛。忌用针刀。宜服

  益气清金汤

  。

  浙贝母 麦冬(各去心) 牛蒡子(炒研各一钱五分) 桔梗(三钱) 黄芩(二钱) 白茯苓陈皮 栀子 薄荷 人参(另煎) 甘草(各一钱) 紫苏(五分) 竹叶(三十片)水煎食远服。

  锁喉风症不肿不痛痰涎壅塞而喉窍紧闭若气喘目直视头汗如珠不可治也 或痰多以万年青根(即千年蓝)捣汁和醋搅去痰涎或用土牛膝。取汁亦可。

  壁钱散

  五六月取有子壁钱七个老 蛛两个发扎好用明矾七分溶化以扎好之壁钱入溶矾粘足灯火炙透研细凡热痛喉症用吹最效。

  卷六 论治补遗

  齿牙病

  齿牙者。肾之标。统属足少阴经。齿根肉曰龈。东垣曰上龈隶于坤土。足阳明之脉贯络也。止而不动。下龈嚼物。动而不休。手阳明之脉贯络也。上 痛。喜寒饮而恶热。取足阳明也。下 痛。喜热饮而恶冷。取手阳明也。

  牙床肿痛。齿痛摇动。或黑烂脱落。世人皆作肾虚治。不知此属阳明湿热症也。盖齿虽。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属阳明。大肠与胃。犹木生于土也肠胃伤于美酒浓味膏粱甘滑之物。

  以致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由是齿不得安。而动摇黑烂脱落也。治宜泻阳明之湿热。则牙床清而齿固矣。

  卷六 论治补遗

  骨槽风

  耳前腮颊痛引筋骨。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不待腐溃而齿便脱落。此风毒窜入骨槽所致。初则坚硬难消。宜用生姜片热颊车穴。艾灸二七壮。针刺齿龈以泄其毒。以冰硼元明粉为散吹搽。内服降火化痰消肿之剂久则疮口难合非参 归芍补托兼肉桂麦冬桔梗白术之类不能破结敛肌若腐肿不消。虚热不退形焦体削者。不治。

  卷六 论治补遗

  痹病

  风寒湿三气杂合。则壅闭经络。血气不得通行而为痹。凡人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经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湿痹者。湿邪痹其身中之阳气也。利其小便。则阳气通行无碍。而关节之。痹并解矣。

  设小。反欲得被盖向火者。又当微汗以通其阳也。

  酒湿痹症口眼 斜。舌强肢废。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从微汗微下之法。

  皮痹者。邪在皮肤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宜疏风养血。故皮肤枯燥者。由血虚风邪也。肿

  卷六 论治补遗

  痛风

  痛风即痛痹也。又经言热胜则痛湿胜则肿。大率血热沸腾。或涉冷。坐湿当风热血得寒。污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以其痛循历节甚如虎咬。名曰白虎历节风上体痛。宜祛风豁痰。散热微汗。下体痛。宜流湿行气。和血舒风。阴虚则脉弦散。而重在宜详辨。如年高举动则筋痛者。是血不能养筋。名曰筋枯。难治。

  卷六 论治补遗

  鹤膝风

  鹤膝风乃亏损足三阴经。风邪乘虚而入以致内热食减。肢体挛痛。膝骨日大而上下肌肉枯细若伤于肝肾者六味地黄汤为主。若见症口干头晕。并用补中益气汤。饮食少。胸膨胀大便泄。并用六君子汤若欲作脓或溃后十全大补汤。佐以大防风汤初起须用葱熨可以内消脓水清稀。肌肉不生。并用八珍十全大补汤。脐腹冷疼脚膝无力。头晕吐痰。小便频数。并用八味丸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其风。其意最善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从外可知其内也。故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以鹿茸补肾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节而壮裹撷之筋。此治本不治标之法也 凡肘膝肿痛。臂 细小者名鹤膝。风以其象鹤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两膝肿大 腿枯细不能屈伸俗谓之鼓槌风总由风寒湿三气流注之为病肿痛者必有邪滞枯细者。必因血虚。凡治此者必以养血为主。有风者兼散风有寒湿者兼去寒湿由邪郁成热者。宜滋阴清火有痢。后而成者此。以泻痢亡阴。尤宜补肾。

  如肿硬不痛而色白者此不愈也。

  屈膝散

   治鹤膝何首乌(男便浸晒) 天花粉 荆芥穗 鹿茸(各五钱) 苦参(女便浸晒) 防风 薏苡仁 牛膝(各一钱)肥皂核肉(一两)共为粗末。每用三钱。同冷饭团四两。牯猪油六钱。粘米。绿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一碗。分作三次温服。

  熨药方

   治寒湿痹痛。麻木不仁。

  川乌 草乌 荜茇 甘松 山柰(各五钱)上为粗末。炒热。布包熨痛处。

  一治腿膝背腰胸腹诸痛。用川椒(为末)水姜(切碎等分)葱(三茎)盐(一撮)小麦麸面(四五合)微火炒热布包熨患处亦效。

  卷六 论治补遗

  痿

  丹溪曰。内经谓诸痿起于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盖肺金体燥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而主四肢。畏木者也。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

  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

  天产属阳。浓味发热。凡病痿者。必淡泊食味。至于食少肌瘦。或泄泻者。虽有内热必以芳香甘温先复胃气为主则饮食进而痿弱自健。若拘于寒凉。谷气益衰。四末益枯矣。

  湿热痿者雨湿浸淫。邪气蒸脾。流于四肢。自觉足胫逆气上腾。或四肢酸软肿痛。或足指麻木顽痒。小便赤涩脉来沉濡而数此皆湿热在下之故。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宜升阳燥湿禁用填补之剂。

  湿痰痿者肥盛之人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脉来沉滑。此膏粱酒湿之故。宜燥脾行痰。

  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

  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宜补中益气。治痿独取阳明此为气虚者立法也。

  阴虚痿者酒色过度。下焦肝肾之火燔灼筋骨。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酸弱痿软。行步艰难脉来涩弱。或左脉虽大。按之无力宜补养肝肾。

  血虚痿者。凡产后失血后。面色痿黄。手足无力。不能行动者也。宜滋养营血往往用养血药而痿如故者。脾虚不能生血也。

  血瘀痿者。四肢痛而不能运动。致脉涩而芤者宜养血行瘀。

  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恶心嗳气。宜消导食积。然后补脾。

  痢后脚软胫疼。或膝肿者。此下多亡阴所致宜补脾兼升。举之剂间有痢后兜涩太早积瘀不清。下注隧道而成痿者。此又当行气逐瘀。与前症迥异矣。

  卷六 论治补遗

  腰痛

  腰为肾府。肾与膀胱为表里。在经属太阳。在脏属肾气。诸脉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故腰痛悠悠不止乏力酸软者肾虚也。遇阴雨久坐。则冷痛沉重者。湿也。遇寒而痛。足冷背强者。寒也。遇热而痛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虚也。劳动则痛者肝肾衰也。风痛则牵连左右。脚膝强急。挫闪痛者。举身不能俯仰转侧。瘀血作痛。昼轻夜重。便黑溺清。(刺委中)。肾着腰痛身重。腰冷如冰。亦由湿也。

  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用酒糟葱姜捣烂罨之最效。

  卷六 论治补遗

  腰痛

  俗以身痛呼为箭风者。因其人卫气虚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营卫不通。则痛处按之用针挑出形如羊毛。此即闭塞结硬之络脉也而挑时暂快。过则依然。治法或燃麻油灯淬之或用艾叶温散或用白芥子为末调敷。或用金银花内服取效。

  卷六 论治补遗

  心痛

  五脏之滞。皆为心痛。肾心痛者。多由阴邪上冲。故善螈如从后触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故胸腹胀满。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痛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苍苍如死状。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气分。故动作则病益甚。(以上刺法见灵枢厥病篇)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

  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得其本。可随手而应也。真心痛者。不可治。(金匮要略心痛章沈氏注曰五脏胃府心痛并痰虫食积即为九痛)外台九种心痛之名一虫二注。三气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

  心痛有上中下三焦之别上焦痛者。在膈上。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时人以此为心痛非也。中焦痛者。在中脘。脾胃间病也。下焦痛者。在脐下肝肾大小肠病也。

  卷六 论治补遗

  胸胁痛

  胸中引胁下空痛者。肝虚。也引小腹痛者肾虚也引背胛臂廉皆痛者心火盛也。引胁肋髀外皆痛者。肝木实也。又有痰结停饮血瘀气滞者。此皆实症也。惟作劳之人。胸痛引背。食少倦怠。遇劳频发。此为脾肺虚宜培元气若怯弱咳嗽痛引胸中云门中府者防肺痈之患。

  卷六 论治补遗

  腹痛

  腹痛有三部。大腹痛者属太阴脾。当脐痛者。属少阴肾。小腹痛者。属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各有七情之发六气之害 暴伤饮食。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血积上焦。脾火熏蒸。则痛从腹而攻上血积下部。胃气下陷。则痛从腹而下坠。伤于寒者。痛无间断。得热则缓。伤于热者。痛作有时。得寒则减。因饥而痛者。过饥即痛。得食则止。因食而痛者。多食则痛。得便乃安。吞酸腹痛。为痰郁中焦。痞闷腹痛。为气搏中州。火痛肠内雷鸣。充斥无定。痛处觉热。心烦口渴。虫痛肚大青筋。饥即咬啮。痛必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