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


  黑虎丹

   下诸痨虫。从大便中出。

  真牛黄。阿魏(各一钱)真雷丸。南木香(各五钱)雄鸡肫皮(洗净炙干二钱)共研细末。用使君子(去壳)研末二两。加前药七钱。将飞罗白面打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次服

  小红丸

  锦纹大黄(为末一两)加前药末七钱。炼蜜丸如黍米大。外用朱砂为衣。听用。

  三服

  打虫化积丸

  大黄(为末五两五钱)槟榔(三两)黑丑(头末三两五钱) 用面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初服起。于四更时。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若壮盛者服二钱五分虚弱者服二钱。二次五更时服小红丸。白糖水化吞。如壮盛者服四十丸。虚弱者服三十五丸。三次天明服化积丸。用片糖化水吞之。壮盛者服三钱五分。虚弱者服三钱。虫下为验。视其虫黄白者治。青黑者不治。如无虫。过二三日再服。至若收功常服地黄丸补其血气。如服后泻不止者。宜服异功散。

  卷六 论治补遗

  咳血吐血

  咳血少痰。亦名干嗽。嗽血多痰。随嗽而出。此皆肺受热邪也。吐血者。逐口吐出。呕血者。骤然上出。咯血与咳血相似。然失血于口。有咽喉之异。盖咽为胃之上窍。喉为肺之上窍。呕血咯血出于咽。咳血嗽血出于喉。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火盛则血逼而妄行。气逆则血乱而妄行。凡偶有所伤。而根本未摇者易治。若元气大虚。真阴不守。乃为劳损之症。

  凡失血等症。见喘满咳嗽。及左右腔膈间有隐隐胀痛者。病在肺。胸膈膻中之间。觉有牵痛如缕如丝或懊 嘈杂。有不可名状者。病在心主包络。胸腹膨膨。不知饥饱。食饮无味。多涎沫者。病在脾 胁肋牵痛。或躁扰喘息不宁。往来寒热者。病在肝 气短似喘。声哑不出。骨蒸盗汗。咽干喉痛。动气忡忡者。病在肾。大呕大吐。烦渴头痛。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肺病宜清降。不宜升浮心病宜养营。不宜耗散。脾病宜温中。不宜酸寒肝病或宜疏利。

  或宜甘缓不宜秘滞。肾病宜壮水。宜滋阴。不宜香燥克伐。胃病或宜大泻。或宜大补。当察兼证虚实而治之。

  卷六 论治补遗

  肺痿肺痈

  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

  故得之。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滑数为肺痈。咳吐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声以渐不扬。胸中脂膜日干。咳痰艰于上出。行动数武。气即喘鸣。大要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然肺虽燥而多不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热之药。肺痿咳唾。

  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肺痿六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脉口皮肤枯干而气息粗者死。

  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畏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

  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金匮原文作脉微而数。)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

  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所结之形日长。则肺日胀而胁骨日昂。乃至咳声频并。浊痰如胶。发热畏寒。日晡尤甚。面红鼻燥。胸生甲错。金匮治法最精。全在未成脓之先。今人误作虚劳治之。迨至血化。为脓。肺叶朽坏。倾囊吐出。始识其症。嗟无及矣间有痈小气壮胃强善食。其脓不从口出。或顺趣肛门。或旁穿胁肋。仍可得生。然不过十中二三耳。

  肺痈初起。疑似未真。用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气者是也咳则胸胁微痛。痛在右畔肺之长叶。而坐卧得宁。形色如常。便溺自调者可治。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痛在左畔肺之短叶。此金气虚。溃后再难平复。而喘汗面赤。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咯吐脓血 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不得卧。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颧红唇反。声哑鼻煽者不治。金匮论脉滑数为肺痈。滑数者。已成之脉。又云微而数。微数者初起之因也。大抵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忌短涩。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微当作浮)

  卷六 论治补遗

  头痛

  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蒙蔽其清明。或壅遏其经隧。与正气相搏。郁而成热脉涩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搏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涩脉寒。卷缩紧急。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减此虚痛也。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重。天阴转甚。因痰痛者。昏重。愦愦欲吐。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气虚痛者。恶劳动。其脉大血虚痛者。善惊惕其脉芤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浅而暴者名头痛。深而久者名头风。头风必害眼者。经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也。

  久头痛而略感风寒便发。须重绵包裹者。此属郁热。盖本热而标寒也。因其本有郁热。

  毛窍长疏。故风寒易入。□□内热。闭逆为痛。惟泻火凉血。佐以辛温散表。

  头痛虽各经皆有火证。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脉必洪。多内热口渴。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脉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白虎汤加生地麦冬木通泽泻。他经则芍药花粉芩连知 龙胆栀子择用之。但治火不宜佐以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愈炽矣。

  卷六 论治补遗

  头旋

  头眩目花。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此虚极乘寒也。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也。酒色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使气逆奔而上。此气虚也。吐衄崩后。或产后失血。脾虚不能收摄营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晕也。

  一有每遇风寒。即发眩晕不省。冷汗时流者。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

  白薇汤

  。

  白薇 当归(各一两) 人参 甘草(各一钱)分为五服水煎

  止眩汤

   治头眩疼。恐畏胸满。

  茯神(一钱)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熟地 甘菊(各七分) 枳壳(五分)

  清阳汤

   治目眩梦斗。恐惧色变。此属胆虚。

  防风(一钱) 人参(七分) 细辛 川芎 甘草 茯苓 独活 前胡(各五分)

  卷六 论治补遗

  目疾

  张子和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故少年之人多太过。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老之人间有太过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内 。足太阳经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 。足少阳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纲。手太阳经。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足阳明经。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额之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惟足厥阴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愈明。刺少阳出血则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凡血太多则溢。太少则枯。人热则血行疾而多。寒则血行迟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血。在五行属木。木之为物。太茂则蔽密。太衰则枯瘁矣。夫目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睛属肺曰气轮。两胞属脾曰肉轮。两 属心曰血输。瞳神属肾曰水轮。

  乌珠属肝曰风轮。气轮病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即瞳神)神光(即乌珠)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涩痛。心火甚也。凡目暴赤肿痛。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瞒。皆大热之所为也。(此言目病皆因火邪。然有阴虚冷泪昏眇脱阳等症)外障者。乃睛外为云翳所遮。多由赤痛而成或为攀睛。或为 肉。治以宽中开郁。顺气清痰。滋阴降火。

  补肾疏风为主。外视其翳色从何经来而刺之。盖目之为病。肝热则昏暗。心热则烦痛。风湿则痒。血少则涩。肾虚则睛损。甚则陷突。微则翳膜矣。

  内障之病。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症。但有如薄纱笼者。有如雾露中者。有如见黑花者。

  有如见飞蝇者。有如见悬珠者。然其二目光明同于无病者。最难分别。惟目珠不动。微可辨耳。徐彦纯曰。内障乃瞳神黑小。神光昏昧也。纲目谓。其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龙木论曰。有脑脂流下作翳。有肝风冲上作翳。(此足太阳厥阴之邪)刺天柱风府通里太冲等穴。又有用金针于黑眼内拨去云翳。能使顷刻复明。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生痰。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既昏花。逾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

  久郁生病。不达此理者。惟以补肝肾药投之。其肝胆脉道之邪气。逾甚逾蔽。致目日昏。必究其肝肾果无邪而虚。则以补剂投之。倘正气虚而邪气有余。先驱其邪气。而后补其正气。

  斯无助邪害正之弊。(无论内症外疡目疾善类先要以内科恚中揣摩盖此涉猎在陷症时以免胸中无把握)眼之为病。在府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易治。久病者为里难疗。如男子先伤左目。而右目屡发定不可保女先伤右目而左目屡发亦不能救。必须观人老少壮弱为主。先将难易预定。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绿白色者不治。纯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治。此老人及血衰之症。若翳障如半月之状亦难治之。若睛圆不损。不论星多少。翳浓薄。皆可治之。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总宜翳障轻薄。星点细小。若遇翳障未尽。

  不可用刀割。盖目得血而能视。刀割则伤血翳膜。生自肝火。不可以火灸。惟服药于先。兼用点药。则病渐退而不复发也。

  凡眼上午不疼下午大痛。是虚热也。上午大痛。下午不疼是实热也。眼泪多者是虚热。

  少者是实热也。

  眼有翳膜渐渐遮睛不痛不疼。冷也有疼痛者。热也。

  眼内膜翳。带白色。冷也。眼膜带红色者。热也。

  眼淡白红者是虚热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太元真人进还睛丸表

  伏以医有神圣巧工之妙人不可不知。药有温凉寒热之性医不可不辨昔黄帝尝百药而制本草。

  叔和察六脉而烛病原。所以扶世道而救民命者良有在也上古之人。咸臻寿考。况世之最贵者。莫贵于人人之最贵者。莫贵于目。夫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百骸九窍之至宝。洞观万物。朗视四方。皎洁如珠。包含天地。内连肝胆。外应睛瞳。窍虽开于肝门。瞳乃属于肾藏。

  肾属北方壬癸水。心属南方丙丁火。心肾不和水火交战。则血气停留不散胆损肝虚。定然眼中受病。凡疗眼疾须补肾元。次修肝木肝乃肾之苗。肾乃肝之本。修肝则神魂安静。补肾则精魄安和。眼目自然明朗。譬如种木当在修根。根壮则枝叶茂盛。根损则花叶凋零。且如黑睛属肾。肾虚则眼泪下流。窍门通肝。肝风则冷泪常出。白睛属肺。肺热则赤脉系白轮。

  上下睑属脾。脾风则拳毛倒睫。大小 属心心热则攀睛 肉。眼有五轮。外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内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轮者。风血肉气水八廓者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目有病患须究根源勿用庸医。妄行钩割。夫人好施丹药。脾胃损伤终夜忧思精神耗惫或胆中受热。或肺上受寒或食五辛太多或纵七情过甚。或观星望月。或近火冲烟。故使三焦受热。致令两目失明。或迎风多泪。或视物如烟。或观空中如云雾或视太阳如浊水。五脏虚耗。夜梦鬼交。眼前如见黑花绕乱黑轮常如白雾昏 。臣窃悯之。陛下戒之。今按本草制成仙方。能养性安神。搜风明目。却热除邪。修肝补肾虽远年内障而可明。治近日赤肿而即去。药共二十九味。名曰还睛丸修之奇异。有君臣佐使之功制不寻常。有蒸炮锉炼之妙不问老幼阴阳。即见光明清白恭惟皇帝陛下修凝道德摄养精神。端居九重之中。明鉴万里之外。固不赖于此药。亦可保于未然伏愿普颁百姓。请尝试之。俯赐群臣。必臻捷效。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诚虔之至。谨录其方。随表拜进以闻。

  还睛丸方

  人参 茯苓 山药(各一两五钱) 熟地 生地 麦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各三两)犀角(锉细末) 防风(各八钱) 川芎 黄连 五味子 甘草(炒各七钱) 杏仁 石斛 枸杞子牛膝(酒洗炒) 羚羊角 菊花 菟丝子 青箱子 蒺藜(杵去刺炒) 枳壳 草决明 肉苁蓉杜仲(酒洗炒) 当归(酒洗) 黄柏(酒洗炒各一两) 知母(酒炒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盐汤下○一方无后五味名固本还睛丸。)

  卷六 论治补遗

  耳病

  肾开窍于耳。而能听声者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也。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宗脉虚。而风邪乘之。气否不宣。是为风聋。内必作痒。或兼头痛。厥气搏于耳。是为厥聋。否塞不通。必兼眩晕。劳伤血气。淫欲斫丧。憔悴昏愦。是为劳聋。有能将息得宜。其聋自轻。如日就疲劳。则为久聋。浓味动胃火。左右俱聋。忿怒动胆火。则左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