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逢源
针灸逢源
印堂 攒竹 风门 膻中 中脘 头旋(有补遗)百会 络却 目窗 风池 侠溪 丰隆 解 甲脉 至阴头肿 一名发颐。肿在耳前后(详见卷六大头瘟)曲池 大迎 曲差 完骨面肿作痒迎香 合谷 陷谷(面目壅肿刺出血愈) 厉兑
卷五 证治参详
目病(有补遗)
目赤肿痛 赤热时气流行或素有目疾。及痰火盛。元气虚者则传染为累。
上星 睛明 攒竹 风池 合谷 三间 太阳 目窗 百会 前顶 丝竹空大 痛 少泽小 痛 关冲睛痛欲出十指缝中(刺出血) 内关 内庭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凡头目苦痛。取睛明、玉枕。
怕热羞明 皆由火燥血热。若目不赤痛。但畏明者。乃肝血亏。不能运精华以敌阳光之故。
行间眼红肿涩烂沿睛明 二间 三间 合谷 光明风目眶烂头维 颧目眶赤烂(俗名为赤瞎)刺目眶外出血。以泻湿热。
眼生翳膜 翳自热生。如碎米者易散。梅花瓣者难消。其有赤眼。与之凉药过多。又涤以水。血为之凝。翳不能去治宜发物。使其邪动。翳膜乃浮。辅以退翳之药。则能自去。此症受病已深。未可一时针愈。须如法三四次刺之。
睛明 太阳 翳风 瞳子 光明 合谷 命门 肝俞 临泣(治白翳) 攒竹 液门后溪(治赤翳)又凡胡椒。韭菜根。橘叶。菊叶之类。皆可杵烂为丸。用绵裹塞鼻中触之。过夜则星自落。
眼生倒睫拳毛 目病之人脾受风邪。则弦紧而外皮松。令毛倒睫。频频拭擦。毛渐侵睛。扫成云翳。药治无效。当用手扳将内眶向外。以针刺出血愈。
青盲无所见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肝俞雀目不能夜视 此肝虚也。盖木旺于寅。绝于申。酉戌时木气衰甚遇夜始生至卯稍盛。
是以晚暗而晓复明也。
肝俞(灸七壮又刺后穴不宜出血) 睛明 光明 临泣 三阴交迎风冷泪 此由醉后当风。或暴赤眼痛不忌房事恣食热物所致。
头维 睛明 临泣 攒竹 风池 液门 合谷 腕骨 后溪妇人经行与男子交。感秽气冲上头目。亦成此证。
三阴交眼睑 动头维 攒竹偷针眼 眼内 生小块。须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此以解太阳之郁热也。
卷五 证治参详
耳病
(有补遗)耳聋 亦名重听有从外不能达者。其病在经。有从内不能通者。其病在脏。
新聋多热。取少阳阳明 久聋多虚。补足少阴。
液门 中渚 外关 翳风 耳门 后溪 听宫 听会 合谷 侠溪耳鸣 此乃痰火上升。壅闭听户。或因脑怒而得者。少阳之火客于耳也。鸣不甚。其脉细者多虚。
耳门 听会 听宫 前谷 腕骨 阳谷 络 肾俞耳 生疮形似赤肉。又耳出恶水曰 。
听宫 翳风 耳门 合谷 下关
卷五 证治参详
鼻病
(有补遗)鼻塞不闻香臭 鼻司呼吸。往来不息。或因风寒闭腠理。则鼻塞不利。火郁清道。则香臭不知。或生息肉而阻塞气道。谓之鼻 。此阳明热滞留结也。
百会 风府 百劳 上星 水沟 迎香 通天鼻痔息肉通天 囟会(各灸七壮效)鼻渊又名脑漏 郁热重者。时流浊涕而多臭气。谓之鼻渊。热微者。鼻流清涕。谓之鼽上星 风府 曲差 人中 合谷 鼻衄上星 风府(血由此而入脑。注鼻灸三壮立止) 二间 合谷 隐白又用蒜一头捣如泥。作饼如钱大。一分浓贴脚心。左衄贴右。右衄贴左。两孔俱出。左右俱贴即止。
卷五 证治参详
舌病
(有补遗)舌肿难言 七情所郁。及心经热壅。则舌肿不得息。
金津 玉液 廉泉 少商 行间千金曰。舌肿满口溢。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刺舌两边大脉出血(勿刺中央)原病式曰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以 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针所出血几盈斗。一方用蒲黄末掺之。
小儿重舌 刺行间舌强 中风痰滞。每有此症。
哑门 三间 中冲 行间舌缓 治同上舌上黄 鱼际
卷五 证治参详
咽喉病
(有补遗)喉痹(俗作喉闭。闭壅也) 此症先两日胸膈气紧出气短促。蓦然喉痛。手足厥冷气闭。
少商(将患者臂以手将下十来次取油发绳扎大拇指使血聚于指刺出血喉痹即解男先针左女先针右) 曲池 合谷 三间 关冲 风府 天突 丰隆 隐白 窍阴一凡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者。兼以三棱针刺手大指背头节上。甲根下排刺三针。
双乳鹅 热气上行。肿于喉之两旁为双鹅。肿于一边为单鹅。此其形必圆突如乳。乃痈疽之类。结于喉间。故多致出毒。或宜刺出其血。并刺后穴。若毒未甚脓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生于咽下者。难治(咽在喉之后)金津 玉液 少商单乳鹅海泉(在舌下中央脉上○一作廉泉,误)
卷五 证治参详
齿牙病
(有补遗)上 牙疼 足阳明病人中 太渊 冲阳 吕细(在内踝尖上。灸二七壮)下 牙疼 手阳明病承浆 颊车 三间 合谷 列缺(旧名龙元)一治牙痛。于耳前鬓发尖内有动脉处。随病左右。用小艾炷灸五七壮。神效。不必贴膏如发再灸。即可断根。
齿龋 齿腐也内经注。齿痛也。
承浆 劳宫(各灸一壮) 小海 阳谷 少海 合谷 二间 厉兑牙床腐烂。齿牙脱落名曰走马牙疳。乃热毒蕴积所致。
针穴同前 宜服清胃泻火之药。又用黄连五倍子煎水鸡毛洗口中。
龈痛 齿根肉曰龈角孙 小海肾虚牙疼出血颊车 合谷 足三里 太
卷五 证治参详
手足病
风痹(有补遗)外关 天井 少海 尺泽 曲池 合谷 委中 阳辅肩臂痛肩 天井 尺泽 少海 曲池 三里 合谷 外关 中渚手指拘挛阳谷 (一法灸膝眼穴)腋肘痛或肿小海 尺泽 间使 太陵腿叉风(腿膝酸疼是也)环跳 风市 阳陵泉一凡膝以上病灸环跳 风市膝以下病 灸 犊鼻 膝关 阳陵泉 三里足踝以上病灸 绝骨 昆仑 三阴交足踝以下病灸 申脉 照海膝风肿痛(即鹤膝风。有补遗)阳陵泉 阳辅 临泣 梁丘 膝眼 足三里 膝关 委中 阴陵泉 商丘 太冲 中封香港脚○此因风寒暑湿所浸或饮酒浓味损伤脾胃湿热下注肝肾而成。其病先从气冲穴隐核痛起湿胜者筋脉弛纵浮肿。但重而不上升。四肢俱寒。治宜辛温发散继以分利祛湿。热胜者筋脉蜷缩。枯细不肿四肢俱热有时上冲。治以清火降热其湿热分争湿胜则憎寒热胜则壮热有兼头疼身痛状类伤寒者但初起于脚膝热肿或屈弱不能动移为异耳。
凡香港脚上攻胸膈喘急呕吐不止。自汗脉短。促者死入心则恍惚小腹痹胀左寸乍大乍小者死入肾则腰脚肿小便闭额黑胸满。左尺绝者死。若见危候而脉未绝者以附子为末。津调涂涌泉穴。
一法刺 肩井 三里 太冲神应经治香港脚 一风市(灸五十壮) 二伏兔(刺) 三犊鼻(五十壮) 四膝眼 五三里(百壮) 六上廉 七下廉(百壮) 八绝骨寒湿香港脚解 (灸七壮效)转筋转筋在手十指者。灸手踝骨上七壮转筋在胫骨者。灸膝下廉筋上三壮腹胀转筋者灸脐上一寸十四壮脚转筋 承山 脚踝上(内筋急灸内踝外筋急灸外踝)痿 筋骨软弱。不痛不痒曰痿,足弱不能行曰 。由五内虚耗。血脉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所致。状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彼因风寒邪实。故作肿痛。痿属血气之虚。但不任用而无痛楚。不可混同风治(有补遗)环跳(停针待气二时方可) 中渎 三里足不能行三里 三阴交 复溜 行间穿跟草鞋风昆仑 丘墟 商丘 照海
卷五 证治参详
腰痛
(有补遗)腰重痛不可忍。转侧起卧不便。脚膝挛痹。屈伸不利。灸两脚曲 两纹头。四处一齐灸各三壮用两人两边同吹至火灭。若午时灸了。至晚或脏腑鸣。或行一二次愈。
腰痛不可俯仰。令患人正立以竹杖拄地。平脐点记。乃用度脊中。灸随年壮。灸讫藏竹。勿令人知。
凡腰痛不能立者须刺 人中凡腰痛身之前。刺足阳明原(冲阳)身之后。刺足太阳原(京骨)身之侧刺足少阳原(丘墟)通治腰痛穴肾俞 白环俞 腰俞 委中 昆仑
卷五 证治参详
心胸胃脘腹痛门
心痛 心痛在岐骨陷中。胸痛则横满膈间。胃脘痛在。心之下。(有补遗)曲泽 内关 太陵 神门 中脘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洪大。当灸太 昆仑各三壮。谓表里俱泻之。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出者愈也。
又心痛针 涌泉 太冲胸胁痛(有补遗)支沟 天井 太陵 期门 三里 章门 丘墟 阳辅 行间腋下痛或肿阳辅 丘墟 临泣胃脘痛 胃之上口曰贲门。与心相连。故胃脘。当心而痛。亦由痰食积气郁遏清阳浊阴不降。阻碍道路而为痛其或满胀。或呕吐噎气吞酸不能食。或大便难或泻痢不止。或面浮面黄。
本病与客邪杂见也。
内关 膈俞 胃俞 商丘腹痛(有补遗)内关 膈俞 脾俞 肾俞 中脘 三里 陷谷 太白 商丘 行间绕脐痛天枢 气海 水分小腹胀满痛阴交 气海(凡脐下三十六疾小腹痛甚欲死者。灸之即生) 三里 内庭 太白 大敦中封阴寒腹痛欲死 人有房事之后。或起居犯寒。致脐腹痛极者。急用大附子为末。唾和作饼如钱浓。置脐上以大艾炷灸之。如仓卒难得大附。即用生姜或葱白头切片代之。若药饼焦。或以津唾和之。或另换之。宜待灸至汗出体温而止。或更于气海丹田关元各灸二七壮。使阳气内通。逼寒外出。手足温脉息起。则阴消而阳复矣。
卷五 证治参详
中蛊
(有补遗)五蛊毒注 中恶不能食中脘 照海凡人饮食后忽然腹中不快。或烦躁如狂。心腹搅痛欲吐不吐。蓦然仆晕。面目青黑。四肢逆冷。涎唾沉水或嚼生豆而不知腥。或嚼生矾不涩者。是中蛊也。
卷五 证治参详
积聚门
(有补遗)胁下积气期门 章门 尺泽(治肺积) 行间(治肝积)伏梁 环脐而痛中脘贲豚气 从少腹起。气上冲胸腹痛肾俞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痞块 气壅塞为痞。凡人饮食无节。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则胃络所出之道以渐留滞。结成痞块。必在肠胃之外。膈膜之间。故宜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
上脘 中脘 通谷 期门 (灸积块在上者) 肾俞 天枢 章门 气海 关元 中极(灸积块在下者) 脾俞 梁门 (灸诸痞块)。
凡灸宜先上而后下。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多灸为妙。以上诸穴择宜用之。
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坚处。或头或尾。或突或动处。但察其脉络所由者。皆当灸之。
火力所到。则其坚聚之气。自然以渐解散。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须择其要处。至再至三。连次陆续灸之。无有不愈者。
一治痞须灸痞根。在脊骨十三椎下当中点记。两旁各开三寸半。以指揣摸觉微有动脉。
此即痞根也。多灸左边。或左右俱灸。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皆效 长桑君针积块 瘕法。先于块中针之。甚者又于块头一针。块尾一针。讫以艾灸之立应(块头二七壮。块中三七壮块尾七壮)。
卷五 证治参详
黄胆
(有补遗)黄胆发浮百劳 膏肓俞 腕骨 中脘 三里 阴陵泉(治酒疸) 丹田(治色疸)遍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赤或不利。
脾俞 然谷 涌泉 (并以上各穴选用)脾疸 口甘病脾俞 阴陵泉胆疸 口苦病胆俞 日月 阳陵泉
卷五 证治参详
肿胀门
(有补遗)水肿 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膊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三阴经。肿属脾。胀。肿则阳气犹行。如单胀而不肿者名蛊胀。为木横克土难治。肿胀朝宽暮急为血虚。暮宽朝急为气血两虚。肿胀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者。皆难治。
胃俞 肾俞 神阙 水分 (以上宜灸) 水沟 足三里 解 公孙 阴陵泉 复溜中封 曲泉 (以上随宜灸刺)单腹胀脾俞 水分 公孙 复溜 行间血鼓脾俞 肾俞 足三里 复溜 行间
卷五 证治参详
泻痢
胃泄色黄。饮食不化。胃俞。
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脾俞大肠泄色白。食已窘迫。肠鸣切痛。
大肠俞小肠泄。溲涩。便脓血。少腹痛。
小肠俞大瘕泄。腹痛。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瘕结也)天枢 水分 (以上名为五泄)肾泄五更溏泄久而不愈。
气海 关元洞泄不止 肾俞 中脘中气虚寒腹痛泻痢 天枢 神阙水泄有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中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此证当灸大椎二五壮立已。如用药宜车前子擂。丸白术茯苓之类。及五苓散。可选用之。又诸泻痢入胃。名曰溢饮。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症。当灸大椎。
卷五 证治参详
疝气
(有补遗)疝属肝经。湿热痰瘀乘虚下流作病。又因外寒所郁气不得通筋脉收引则痛或酒色无节。
浊气流入下部。或劳碌。或遇寒。发作有时。或有形结于小腹不能顿消。乃湿热为标。肾虚为本。其证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有小腹痛连睾丸者。有痛在下部一边者。湿热须分多少而治。受热则挺纵不收。受寒则牵引作痛。受湿则肿胀下坠肝俞 气海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外陵(在脐左右各开一寸五分灸疝立效永不再发)归来 大敦 行间 太冲 阑门(一名泉阴)。
一法关元旁三寸青脉上灸七壮即愈(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一法令病患合口以草横量两口角为一折照此再加二折屈成三角如△字样以上角安脐中两角安脐下两旁当下两角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两穴俱灸。艾炷如麦粒。灸十四壮。或三七壮。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