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逢源


  人中(治笑哭) 间使 神门(治痴呆) 后溪 申脉 下巨墟(治狂) 冲阳(男灸此癫狂并治) 骨 (灸二十壮治癫)两手足大指左右相并。用绳缚定。艾炷灸两指歧缝中七壮须甲肉四处着火。病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又孙真人十三鬼穴(挨次针之。如偏穴男先。针左女先针右)人中 少商 隐白 太陵 申脉 风府 颊车 承浆 劳宫 上星 会阴 曲池 舌下中缝(横箸一枚于口。令舌不动。刺出血效)大成曰凡男妇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昼夜妄行。或口眼俱斜。或披头跣足。或裸形露体或言见鬼神。如此之类。乃飞虫向导妖孽狂鬼百邪侵害也。欲治之时。先要愉悦。书符。定神。祷神。然后行针。

  愉悦 谓病家敬信医人。医人诚心疗治。两相喜悦。邪鬼方除。若主恶砭石。不可以言治。医贪货财。不足以言德。

  书符 先用朱砂书太乙灵符二道。一道烧灰。酒调。病患服。一道贴于病患房内。书符时。念小天罡咒。

  念咒 先取气一口。次念天罡大神。日月常轮上朝金关下覆昆仑。贪野狼。巨门禄存文曲。廉真武曲破军辅弼。大周天界。细入微尘玄黄正气速赴我身所有凶神恶杀。速赴我魁之下。毋动毋作。急急如律令。

  太乙灵符 定神 谓医与病患。各正自己之神。

  祷神 谓临针之时。闭目存想一会针法。心思神农黄帝。孙韦真人。俨然在前。密言从吾针后。病不许复。乃掐穴咒曰。大哉干元威通神天金针到处。万病如拈吾奉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卷五 证治参详

  尸厥

  (有补遗)尸厥 阴阳逆也。其状如瓦。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脉沉大而滑。身温而汗此为入府。气复自愈。若唇青身冷此为入藏即死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

  人中(针入至齿) 百会 间使 列缺 期门 巨阙 气海 金门 厉兑 大都 隐白大敦一尸厥卒忤中恶等证在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五邪治法 人虚即神游失守使鬼神外干令人暴亡肝虚者见白尸鬼。

  丘墟(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腹中鸣者可治) 肝俞(刺三分得气气留补)心虚者见黑尸鬼阳池(刺三分。留一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徐出扪穴) 心俞(刺三分。得气留补即苏)脾虚者见青尸鬼冲阳(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徐出扪穴) 脾俞(刺三分。留二呼。气至徐徐退针即苏)肺虚者见赤尸鬼合谷(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退一分。徐出针) 肺俞(刺一分半。得气留补徐徐出针)肾虚者见黄尸鬼京骨(刺一分半。留三呼。进三分。留一呼。徐出扪穴) 肾俞(刺三分。得气则补留三呼徐出扪穴)张景岳曰凡犯尸鬼暴厥。不省人事。若四肢虽冷无气。但觉目有神采。心腹尚温口中无涎。

  舌不卷。囊不缩。汗不出。及未过一时者。尚可刺之。复苏刺法用毫针。先以口含针。令温暖而刺之。则经脉之气无拒逆也。

  卷五 证治参详

  伤寒热病门

  (有补遗)头痛身热风池 风府 上星 攒竹 悬颅 商阳 鱼际 神道 期门 足三里 陷谷 太 (一名吕细)汗不出腕骨 阳谷 合谷(泻) 复溜(补)汗出寒热风池 五处 攒竹 上脘 少商 合谷(补) 复溜(泻)热无度汗不出 陷谷(泄阳明之热)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恶寒 后溪喘 三间结胸 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

  肺俞 期门热入血室谵语期门腹胀三里 内庭发狂 此阳明胃经邪热炽盛燥火郁结于中所致。

  百会 合谷 间使 足三里 复溜郁冒 郁为气不舒冒为神不清。即昏迷也。

  关冲 少泽 窍阴 至阴厥 三阴三阳之脉。俱相接于手足。阴主寒阳主热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

  支沟 内庭 太 大都 行间 若脉绝者 间使 气海 复溜余热不尽曲池 间使 合谷 后溪过经不解 期门发黄 阳明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大率温热之黄如橘色寒湿之黄如熏色。

  外关 腕骨 申脉 涌泉小便不利 邪蓄于内。津液不行也。

  阴谷 阴陵泉 关元(寒郁不通者。用炒热盐熨关元) 石门(阴寒甚小便不利囊缩腹痛欲死者灸石门)大便秘塞章门 照海

  卷五 证治参详

  瘟疫

  瘟疫六七日不解。以致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熏。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而出。极效。

  大头瘟 因风热时邪。凡憎寒发热。咽喉肿痛头目面部肿及于耳。结块则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外科有时毒证即此也。甚至项肩俱肿。状如虾蟆。故又名虾蟆瘟也。(有补遗)大迎 曲池 合谷

  卷五 证治参详

  疟疾

  (证治详见刺疟论篇此特通用刺灸要穴)痰疟寒热合谷 曲池 后溪久疟热多寒少间使 太 丘墟(治振寒)久疟不食公孙 内庭 商丘(治呕)疟由寒湿饮食伤脾若久不愈。黄瘦无力者。灸脾 (七壮)凡治疟先针。而后灸大椎(三七壮。一日三壮愈)又灸三椎骨脊上(三壮)

  卷五 证治参详

  暑病

  (有补遗)中暑 暑乃天之气。所以中手少阴心经。初病即渴其脉虚弱。

  人中 中脘 气海 曲池 合谷 中冲 三里 内庭暑郁中焦。腹痛上下攻绞。不得吐泻。用生熟水调白矾三钱。少顷。探吐去其暑毒。如胸背四肢发红点者。以菜油灯火遍淬之。

  卷五 证治参详

  痧症

  黑痧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白痧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黑白痧头疼发汗。口渴泄泻。恶寒肢冷。不得睡卧。或肠鸣腹响。名绞肠痧也。

  百劳 列缺 十宣 委中(以上刺痧通用) 天府(黑痧兼刺之) 太陵 大敦(白痧兼刺之) 窍阴(黑白痧兼刺之) 中脘 丹田(治小腹绞痛)又痧有青筋紫筋。或现于数处或现于一处。必用针刺放去其毒血。或有误饮热汤。则青紫筋反隐而不现即放之毒血不流。此当急饮冷水以解之。然后再放而血流。再刮而痧出。或有痧毒方发。而为食物积滞所阻。此当先消食积而再放刮。或有痧毒方发。兼遇恼怒气逆。则愈作胀。此当先用破气药以顺之。而再放刮。则痧可渐消也。若刮已到。放已尽。而不愈。则是痧毒惟在肠胃肝脾肾二阴经络。必须据症用药。

  放痧有十头顶心(百会穴) 印堂 两太阳穴 喉中两旁 舌下两旁 两乳 两手十指头(十宣穴)两臂弯 两腿弯 两足十指头

  卷五 证治参详

  霍乱

  霍乱挥霍撩乱也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易治。若不能吐利。邪不得出。壅遏正气。关格阴阳也。至于舌卷阳缩入腹者不治。又霍乱为胃气反逆。误犯谷食米饮必死。

  关冲 支沟 委中 承山 三阴交 公孙 太白 太 (吐泻神效) 夹脊穴吐泻不止者 中脘 天枢 气海(或针或灸立愈)霍乱将死者。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艾灸七壮。立苏。

  卷五 证治参详

  恶心呕吐

  (哕病见补遗)恶心 胃口有邪。见饮食便生畏恶。心下欲吐不吐。若寒气恶心者呕清水。痰火恶心呕酸水。烦渴。

  胃俞 幽门 中脘 商丘呕吐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

  太渊 太陵 两乳穴(即乳根灸三壮) 中脘 气海 足三里 通谷

  卷五 证治参详

  翻胃噎隔

  (有补遗)翻胃 上焦吐者气上冲胸。食已即吐。中焦吐者胸中痞闷。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下焦吐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四肢冷小便清。大便不通。或饮食后两日吐者。脾绝胃枯。不可治也。

  隔俞 脾俞 上脘 中脘(各灸二七壮) 天枢 气海 三里 太白噎病 忧噎胸中痞满。气逆时。呕食不下思噎。心悸善忘。气噎心下痞噎哕不食。胸背痛。

  劳噎。气上膈。支满背痛食噎。食急胸痛。不得喘息。噎是神思间病。惟内观静养者可治。

  天突 胃俞 中脘 气海 三里 膏肓俞 脾俞(思噎更效) 膻中(治气噎) 膈俞(治劳噎)

  卷五 证治参详

  三消

  三消证。三焦受病也。上消属肺大渴引饮。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名曰膈消。亦曰消渴中消属胃。多食善饥而曰渐消瘦。名曰消中。亦曰消谷。下消属肾。烦躁引饮。面黑耳焦。溺如膏。名曰肾消亦曰内消。是皆心胃之火上炎。真阴不足也。

  承浆 金津 玉液 肾俞

  卷五 证治参详

  咳嗽哮喘门

  咳嗽 有声无痰曰咳伤于肺气也。有痰无声曰嗽。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名曰咳嗽因伤肺气。复动脾湿也。

  天突 膻中 乳根(三壮) 风门 肺俞 经渠 列缺 鱼际 前谷 三里咳逆 因喘咳以至气逆。咳嗽之甚者也。

  肺俞 肺募 太陵 三里 行间

  卷五 证治参详

  一法刺期门

  风劳百病 风劳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则风邪传里。渐变成劳在表令人自汗。在里令人内热。在肺咳嗽在肝吐血。在脾体瘦。在肾遗精。

  肩井(灸二百壮)哮 哮病有五。水哮饮。水则发。气哮怒气所感。痰饮壅满则发。咸哮多食咸味则发乳哮小儿初生便哮。酒哮醉酒行房所致。饮酒则发(水哮。乳哮。酒哮。俱难治)天突 华盖 胆中 俞府 三里 肩中俞(治风哮)又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截断。牵往后脊中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效)小儿咸哮 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

  喘 凡喘促而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急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气喘不能卧。风冷久嗽。六椎下灵台(灸三壮愈)诸喘气急 七椎下至阳(灸三壮)

  卷五 证治参详

  虚劳门

  (有补遗)骨蒸寒热 蒸上则见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肺痿肺痈。蒸中则见腹肋胀痛。

  体倦肉瘦。多食而饥。蒸下则见遗精淋浊。泻泄燥急。腰疼脚瘦。阴茎自强。

  肺俞 膏肓俞 足三里四花穴 令病患平身正立用草一条纳长三四尺。一头与足中指端(一作大指)比齐。顺脚心至后跟贴肉直上。比至曲瞅大纹截断。次令病患正坐。解发分顶。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循项背贴肉垂下。至草尽处用墨点记。又取短草一条双折。按定鼻柱根左右分开至两口角截断如人字样。展直取中。横加于背脊墨点上。两边草尽处为第一次应灸二穴。即五椎心俞。心主血故灸之。随年纪多灸一壮。累效(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又取前所量足之草中折。

  正按结喉上。其草两头垂脊间。至尽处以墨点记。次以前所量短草亦如前法横加于墨点上。

  两边草尽处为第二次应灸二穴。即七椎膈俞。HT 曰血会膈俞。盖骨蒸劳热。血虚火旺故灸之崔知悌立四花穴法。而不指穴名。为粗工吉也。如妇人缠足者。以草自右膊肩 穴起。伸手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以代量足之法 凡男妇五五劳七伤肌肉削瘦。盗汗潮热。烦躁咳嗽吐血等证。初灸七壮或二七壮。三七壮。再灸膏肓二穴。

  (按类经图翼云四花上二穴。近五椎心俞。下二穴近九椎肝俞。而根据其法度之。未合大成云。上二穴膈俞下二穴胆俞。根据其法度之亦不合。今与资生灸劳穴等法较正如上)骨热不可治。前板齿干燥。

  灸骨会大椎真气不足灸气海 足三里注夏羸瘦 凡在夏初。而患头疼足软。体热食少者。名曰注夏(一作疰夏)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中脘 传尸劳(有补遗)第一代虫伤心 灸心俞。并上下如四花样。

  (按四花穴。又有上下二穴之法。取心俞当点记五椎下。次用草一条双折按定鼻柱。根分开。比至两口角截断如人字样。展直取中。横放点处其左右草尽处即心俞二穴。又以此草取中。点贴直放点处。上下草尽处亦为二穴合心俞共灸四穴如灸肺俞点记三椎下为法余仿此)第二代 灸肺俞。四穴如前第三代 灸肝俞。四穴如前第四代 灸厥阴俞。四穴如前第五代 灸肾俞。四穴如前第六代 灸三焦俞。四穴如前此症五日轻。五日重。轻日其虫大醉方可灸又须请普庵咒镇念之。

  一凡取痨虫。可于三椎骨上一穴。并膏肓俞二穴。各灸七壮然后以饮食调理。方下取虫药。

  一灸腰眼穴法。于癸亥日二更后。将交夜半。乃六神皆聚之时。令病患解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间有微陷是穴。正身直立。用墨点记。然后上床合面而卧。各灸七壮。或九壮十一壮。其虫必从吐泻中而出。烧 远弃之。可免传染。此比四花等穴尤易取效。

  卷五 证治参详

  失血

  咳血吐血(有补遗)间使 列缺 太渊 鱼际 神门 百劳 风门 肺俞 肝俞 脾俞 乳根 上脘 三里

  卷五 证治参详

  肺痿肺痈

  (有补遗)肺痿 咳嗽上气喘急。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为肺痿之病。

  肺俞(灸三壮) 气户 太渊肺痈 咳嗽吐臭痰。胸中隐隐痛。自汗喘急。呼吸不利。便是肺痈之候。

  尺泽 太渊 列缺 少商 合谷 间使 太陵 支沟 肺俞(灸三壮) 库房按金匮云。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亡津液得之。为阴虚之症。如咳久肺瘪。

  喉哑声嘶咯血多不可治肺痈由感受风寒。停留肺中。蕴发为热。或挟湿热痰涎蒸淫肺窍。以致血为凝滞。变成痈脓治法大忌温补。凡初受风寒咳嗽。即见上气喘急。将成肺痿肺痈之候。可施以灸法。若肺痿热已深肺痈脓已成。吐出如米粥者皆不宜灸。灸则助邪伤肺。反为害矣。

  卷五 证治参详

  头面病

  头痛 风寒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脑痛连两额属太阳 头额痛连目齿属阳明 头额痛连耳根属少阳 太阳穴痛属脾虚 巅顶痛属肾 目系痛属肝(有补遗)百会 天柱(真头痛速灸此三穴) 风池 风府 前顶 上星 攒竹 后溪 腕骨 少海解溪丝竹空 中渚 合谷 头维 头临泣 足临泣(丝竹空下治偏头痛○以上诸穴当验邪所从来择用之)醉头风 口吐清涎。眩晕。或三四五日不省人事。不进饮食。此痰饮停于胃脘。药宜利气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