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
王节斋曰。古方滋补药。皆兼补右尺命门相火。(如八味丸之类)不知左肾原虚。右肾原王。
庶得水火相平也。
卷一下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
趋、向也。足少阴起小指之下。斜趋足心之涌泉。
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出 内廉。
跟、足根也。由涌泉转出足内踝然谷穴下。循内踝太 穴。别入跟中之大钟、照海、水泉。
出内廉。抵阴谷也。
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当肓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
其直行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直行者。从肓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 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也。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两乳间为胸。支者。自神藏别出。绕心。注胸之膻中。以交于手厥阴也。
此经多血少气。酉时气血注此。受足太阳之交。
凡二十七穴。左右共五十四穴。刺深二分。留二呼。
涌泉(一名地冲) 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足少阴脉所出为井。木。实则泻之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喝而喘。坐欲起。目KT KT 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嗌干。烦心心痛。黄胆肠 。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善悲欠。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病饥不嗜食。咳嗽身热。喉闭。舌急失音。卒心痛。喉痹。胸胁满闷。头痛目眩。五指端尽痛。足不践地。足下热。男子如蛊。女子如娠。妇人无子。转胞不得尿。千金翼云。主喜喘。脊胁相引。忽忽喜忘。阴痹。腹胀。腰痛不欲食。喘逆。足下清至膝。咽中痛不可纳食。喑不能言。小便不利。小腹痛。风入肠中。癫病。夹脐痛急。衄不止。五疝。热病先腰酸。喜渴数引饮。身项痛而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癫癫然。少气寒厥。霍乱转筋。肾积贲豚。汉、济北王阿母。病患热厥。足热。淳于意刺足心立愈。
然谷(一名龙渊) 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内踝前直下一寸。足少阴脉所溜为荥。
火。
肿。主咽内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心恐惧。如人将捕。涎出喘呼少气。足跗肿。不得履地。寒疝。小腹胀。上抢胸胁。咳唾血。喉痹。淋沥白浊。 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消渴。自汗盗汗出。痿厥。洞泄。心痛如锥刺坠堕。恶血留内腹中。男子精泄。妇人无子。阴挺出。月事不调。阴痒。初生小儿。脐风口噤。
太 (一名吕细) 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足少阴手足寒至节。喘息呕吐。痰实。口中如胶。善噫。寒疝。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消瘅。大便难。咽肿唾血。 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瘠。伤寒手足厥冷。东垣曰。
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行阳道。不令湿土克肾水。其穴在太 。
大钟 足跟后踵中。大骨上两筋间。足少阴络。别走太阳。铜人。灸三壮。针二分。留七呼卧。口中热。多寒。欲闭户而处。少气不足。舌干。咽中食 不得下。善惊恐不乐。喉中鸣。咳唾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照海 足内踝下。阴跷脉所生。素注。针四分。留六呼。灸三壮。铜人。针三分。灸七壮。
痛。视如见星。小腹痛。妇女经逆。四肢淫泺。阴暴跳起或痒。漉清汁。小腹偏痛。淋。阴茎挺出。月水不调。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水泉 太 下一寸。内踝下。少阴 。铜人。灸五壮。针四分。主目KT KT 不能远视。女子月事不来。来即心下多闷痛。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复溜(一名昌阳 一名伏白) 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复溜。后旁筋是交信。二。七壮。主肠 。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视KT KT 。善怒。多言。舌干胃热。虫动涎出。足痿不收履 寒不自温。腹中雷鸣。腹胀如鼓。四肢肿。五种水病青赤黄白黑。青取井。
汗注不止。龋齿。脉微细不见。或时无脉。
交信 足内踝骨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阴跷之 。铜人。针四分。留十呼。灸难。淋。女子漏血不止。阴挺出。月水不来。小腹偏痛。四肢淫泺。盗汗出。
筑宾 内踝上五寸 分中。阴维之 。铜人。针四分。留五呼。灸三壮。素注。刺三分。灸五壮。主 疝。胎疝。癫疾狂易。妄言怒骂。吐舌。呕吐涎沫。足 痛。
阴谷 膝下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按之应手。屈膝乃得之。足少阴脉所入为合。
水。
阴痿。股内廉痛。妇人漏下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男子如蛊。女子如娠。
横骨 大赫下一寸。肓俞下五寸。阴上横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腹中行各一寸半。
素注去中行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灸三壮。素注。针一寸。灸五壮。主淋。小便不通。阴器下纵引痛。小腹满。目赤痛从内 始。五脏虚竭失精。
大赫(一名阴维 一名阴关) 气穴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中痛。目赤痛从内 始。妇人赤沃。
气穴(一名胞门 一名子户) 四满下一寸。去腹中行两旁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内始。妇人月事不调。
四满(一名髓中) 中注下一寸。气穴上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脉、冲脉之会。铜月水不调。恶血 痛。奔豚上下。无子。
中注 肓俞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一寸半。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分。灸五壮。
主小腹有热。大便坚燥不利。泄气上下引腰脊痛。目内 赤痛。女子月事不调。
肓俞 商曲下一寸。去脐中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灸五壮。主腹切痛寒疝。大便燥。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目赤痛从内 始。
按诸家俱以疝主于肾。故足少阴经 穴多兼治疝。丹溪以疝本肝经。与肾绝无相干。足以正千古之讹。
商曲 石关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五壮。主腹痛。腹中积聚。时切痛。肠中痛。不嗜食。目赤痛从内 始。
石关 阴都下一寸。去腹中行各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铜人。针一寸。
灸三内始。妇人子脏有恶血。血上冲腹。痛不可忍。
阴都(一名食宫) 通谷下一寸。夹胃脘两边相去五分。素注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
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心满逆气。肠鸣。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目赤痛从内 始。
通谷 幽门下一寸。夹上脘两旁相去五分。素注一寸。十四经发挥云。自商曲至通谷。
去腹壮。明堂。灸三壮。主失欠口 。食饮善呕。暴喑不能言。结积留饮。 癖胸满。食不化。
心恍惚。喜呕。目赤痛从内 始。
幽门 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明堂云巨阙旁一寸五分。千金云夹巨阙一寸。(按幽门当在。喜唾。烦闷胸痛。胸中满。不嗜食。逆气咳。健忘。泄利脓血。目赤痛从内 始。女子心腹逆气。
步廊 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神封 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胸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满不得息。咳逆。呕吐。乳痈寒热。
灵墟 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各开二寸。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胸胁支满痛引胸。不得息。咳逆。呕吐。胸满不嗜食。
神藏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去胸中行二寸。铜人。灸五壮。针三分。素注。四分。主呕吐。咳逆。喘不得息。胸满不嗜食。
中 俞府下一寸六分。去胸中行二寸。仰而取之。铜人。针四分。灸五壮。明堂。灸三壮。主咳逆喘息不能食。胸胁支满。涎出多唾。
俞府 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素注。针四分。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下经。灸三壮。主咳逆上气。呕吐。喘嗽。腹胀不下食饮。胸中痛。
按钱氏于肾有补无泻。故于药亦止制补肾地黄丸。而无泻肾药也。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裹者心也。其脂膜之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
滑氏云。手厥阴心主又曰心包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厥阴心主。以经而言。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
卷一下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鬲。历络三焦。
手厥阴受足少阴之交。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由是下鬲。历络于三焦之上脘中脘。及脐下一寸下焦之分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
胁上际为腋。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下循 内之天泉穴。以介手太阴、少阴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也。
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 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穴。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云。
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小指次指。无名指也。自小指而逆数之。则为次指。云其支别者。自掌中劳宫穴别行。
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也。
此经多血少气。戌时气血注此。受足少阴之交。凡九穴。左右共一十八穴。
天池(一名天会) 腋下三寸。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橛肋间。手足厥阴、少阳之会。铜人。灸下肿。上气。寒热 疟。
天泉(一名天湿) 曲腋下二寸。举臂取之。铜人。针六分。灸三壮。主目KT KT 不明。恶风寒。心病。胸胁支满。咳逆。膺背胛臂内廉痛。
曲泽 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所入为合。水。铜人。灸三壮。针三分。留七呼头清汗出不过肩。伤寒逆气呕吐。
门 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阴心包络脉 。铜人。针三分。灸五壮。主呕血衄血。心痛呕哕。惊恐畏人。神气不足。
间使 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素注。针六分。留七呼。铜人。
针三。呕沫怵惕。寒中少气。掌中热。腋肿肘挛。卒心痛。多惊。中风气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语。咽中如梗。鬼邪。霍乱干呕。妇人月水不调。血结成块。小儿客忤。
内关 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对。手心主之络。别走少阳。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手中风热。失志。心痛。目赤。支满肘挛。实则心暴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大陵 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所注为俞。土。心包络实。泻之。铜人。
针五烦心。心悬若饥。心痛掌热。喜悲泣惊恐。目赤目黄。小便如血。呕哕无度。狂言不乐。喉痹口干。身热头痛。短气。胸胁痛。 疮疥癣。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乱。在于心者。
取之心主之俞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劳宫(一名五里 一名掌中) 掌中央动脉。铜人。屈无名指取之。资生。屈中指取之。
滑氏留六呼。铜人。灸三壮。明堂。针二分。得气即泻。只一度。针过两度。令人虚。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风。善悲笑不休。手痹。热病数日汗不出。怵惕。胁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气逆呕哕烦渴。食饮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疮。胸胁支满。黄胆目黄。小儿龈烂。
中冲 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心包络脉所出为井。木。心包络虚。补之。铜人。针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
其治。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内而出以传道。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三焦。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滑氏曰。三焦。相火也。火能腐熟水谷。万物焦从火。火亦腐物之气。命名取义。或有在于气融会于其间。熏蒸鬲膜。发达皮肤分肉。营运四旁上中下。各随其所属部分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三因方云。古人谓左为肾脏。其腑膀胱。右为命门。其腑三焦。三焦者。有脂膜如手大。正。三焦当如此说。有形可见为是。扁鹊乃云。三焦有位无形。而叔和辈失其旨意。遽云无状有名。俾后学承谬不已。且名以召实。无实奚名。果无其形。尚何藏精系胞为哉。其所谓三焦者何也。上焦在膻中。内应心。中焦在中脘。内应脾。下焦在脐下。即肾间动气。分布人身。有上中下之异。方人湛寂。欲想不兴。则精气散在三焦。荣华百脉。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炽然。翕撮三焦精气流溢。并于命门输泻而去。故号此府为三焦耳。世承叔和之弊而不悟。可为长太息也。初甚异其说。及为齐从事。(以下医说。载之龙川志。)有一举子徐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