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


  大肠俞 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风而鸣。大肠灌沸。肠癖。泄利白痢。食不化。小腹绞痛。大小便难。东垣云。中燥治在大肠俞。

  小肠俞 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而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五色赤痢下重。肿痛。脚肿。五痔。头痛。虚乏消渴。口干不可忍。妇人带下。东垣云。

  中暑治在小肠俞。

  膀胱俞 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满。大便难。泄利腹痛。脚膝无力。女子瘕聚。

  中膂内俞(一名脊内俞) 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侠脊胂起肉。伏取之。

  铜人灸。主肾虚消渴。腰脊强不得俯仰。肠冷赤白痢。疝痛。汗不出。腹胀胁痛。

  白环俞 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伏取之。一云。挺伏地。端身两手相重堂云。灸三壮。主手足不仁。腰脊痛。疝痛。大小便不利。腰髋疼。脚膝不遂。温疟。腰脊冷疼。不得久卧。劳损虚风。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闭塞。

  上 第一空腰踝下一寸。侠脊陷中。足太阳、少阳之络。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大小起跪。甄权针上 、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即能起跪。八 总治腰痛。

  次 第二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三分。灸七壮。主大小便不利。腰痛不得转摇。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不仁。阴气痛。肠鸣注泄。偏风。妇人赤白淋。

  中 三空侠脊陷中。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主大小便不利。腹胀下利。五劳七伤六极。大便难。小便淋沥。飧泄。妇人带下。月事不调。

  下 四空侠脊陷中。铜人。针二分。留十呼。灸三壮。主大小便不利。肠鸣注泻。寒湿内伤。大便下血。腰不得转。痛引卵。女子下苍汁不禁。中痛引小肠急痛。

  会阳(一名利机) 阴尾尻骨两旁。铜人。针八分。灸五壮。主腹寒。热气冷气。泄泻。

  久痔。肠癖下血。阳气虚乏。阴汗湿。

  承扶(一名肉 一名阴关 一名皮部) 尻臀下。股阴上纹中。又云。尻臀下陷纹中。

  铜殷门 肉 下六寸。铜人。针七分。主腰脊不可俯仰。举重恶血泄注。外股肿。

  浮 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主霍乱转筋。小肠热。大肠结。胫外经筋急。髀枢不仁。小便热。大便坚。

  委阳 承扶下一尺六寸。屈身取之。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三焦下便。螈 癫疾。小腹坚。伤寒热甚。

  委中(一名血 ) 中央约纹动脉陷中。令人面挺伏地卧取之。足太阳膀胱脉所入为合。土。刺 中大脉。令人仆脱色。主膝痛及拇指。腰侠脊沉沉然。遗溺。腰重不能举体。小腹坚满。风痹。髀枢痛。可出血。痼疹皆愈。伤寒四肢热。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愈。委中者。血 也。大风发眉堕落。刺之出血。

  附分 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手足太阳之会。铜人。针三分。素注。刺八分。灸五壮。主肘不仁。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理。颈痛不得回顾。

  魄户 直附分下。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得气即泻。

  不得回顾。喘息咳逆。呕吐烦满。

  膏肓俞 四椎下。近五椎上。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

  令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毋令摇动取之。铜人。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砻砻然似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当灸脐下气海、丹田、关元、中极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气。实下。主无所不疗。羸瘦虚损。传尸骨蒸。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使医缓(秦医名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浓为之礼而归之。孙思邈曰。时人拙。不能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按先儒谓左氏失之诬。其所载固未足信。而思邈所讥。恐未中理。何者。如使天下无不可医之论有为而发也。又按肓、鬲也。心下为膏。又曰。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又曰。膏、连心脂膏也。

  杨文懿文集云。周官论医事。以十全为上。失一二三为次之。十失四为下。吾尝疑之。

  夫疾者三四。则皆失之矣。果孰为上下乎。

  神堂 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灸五壮。明堂。

  灸肩膊内廉。侠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重按病患。言应手风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寒疟。背闷气满。腹胀气眩。胸中痛引腰背。腋拘胁痛。目眩目痛。鼻衄喘逆。臂膊内廉痛。不得俯仰。小儿食时头痛。五心热。

  鬲关 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开肩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

  主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饮不下。呕哕多涎唾。胸中噎闷。大便不节。小便黄。

  魂门 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外台云十椎下。铜人。针五分。

  灸三壮。主尸厥走疰。胸背连心痛。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便不节。小便赤黄。

  阳纲 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正坐开肩取之。外台云十一椎下。铜人。针五分。灸。不嗜食。怠惰。

  意舍 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外台云九椎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胀。大便滑泄。小便赤黄。背痛恶风寒。食饮不下。呕吐。消渴。身热目黄。

  胃仓 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三寸。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十壮。甲乙。

  三壮。主腹满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脊痛。不得俯仰。

  肓门 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叉肋间。与鸠尾相直。正坐取之。铜人。

  灸三十壮。针五分。又云。灸二壮。主心下痛。大便坚。妇人乳疾。

  志室 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三壮。明堂。

  逆。两胁急痛。霍乱。

  胞肓 十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铜人。针五分。灸五七壮。

  明堂肿。

  秩边 二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行各三寸陷中。伏取之。铜人。针五分。明堂。灸三壮。针三分。主五痔发肿。小便赤。腰痛。

  或曰。太阳膀胱行背第二行。自大杼至白环俞十七穴。云第几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第不应。太近椎也。曰旁者。指第二第三行 穴。皆在脊之旁也。按滑氏云。自大杼至白环诸穴。并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歌云。自从大杼至白环。相去脊中三寸间。夫既曰脊中。则自脊骨中间量取。而非骨外量取明矣。又按背部穴共五行。督脉在中。太阳经四行在两旁。其穴又皆揣摩脊骨。各开取之。如瘦人骨露易取。肥人脊隐难摸。取穴多不得其真。须先将瘦人量取定。将瘦人同身尺寸。自某处起至本处是穴。然后将肥人同身尺寸若干。亦自某处起量至某处是穴。假如取膏肓穴。先将瘦人揣摸。得四椎下五椎上。用墨点记。却将稻秆心一条。自结喉下围转到墨点处。截断稻秆两头。用瘦人中指两文角寸法。量得此稻秆二十一寸强。又别将稻秆一条。量取肥人中指节两文头寸法。二十一寸强截断。自肥人结喉下围量至稻秆并头尽处。用墨点记。即是膏肓矣。余仿此。或曰。素问论五脏俞。灸之则可。

  刺之则不可。故王焘亦以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取灸而不取针。盖亦有所据也。而铜人、明堂、千金诸书。于五脏俞穴。针灸并载何如。曰。按素问血气形志论及遗篇俱论脏俞刺法。以是知素问非成于一人之手也。如背俞止针三四分。汉书所载魏、樊阿得针法于华佗。其刺胸背。深入二三寸。巨阙、藏俞乃五寸。而病皆瘳。是又不以绳墨拘也。

  合阳 膝约纹中央下三寸。铜人。针六分。灸五壮。主腰脊强引腹痛。阴股热。 酸肿。步履难。寒疝阴偏痛。女子崩中带下。

  承筋(一名 肠 一名直肠) 肠中央陷中。胫后从脚跟上七寸。铜人。灸三壮。禁针。明疮。胫痹不仁。 酸。脚急跟痛。腰痛。鼻鼽衄。霍乱转筋。

  承山(一名鱼腹 一名肉柱 一名伤山) 兑 肠下分肉间陷中。一云腿肚下分肉间。针经云。灸一壮。针七分。明堂。针八分。得气即泻。速出针。灸不及针。止七七壮。下经。灸五壮。主大便不通。转筋。痔肿。战栗不能立。香港脚。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香港脚膝下肿。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飞扬(一名厥阳) 外踝骨上七寸。足太阳络脉。别走少阴。铜人。针三分。灸三壮。明堂。

  能屈伸。目眩目痛。历节风。逆气。癫疾。寒疟。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附阳 外踝上三寸。太阳前。少阳后。筋骨之间。阳跷脉 。素注。针六分。留七呼。

  灸三。头重 痛。时有寒热。四肢不举。

  昆仑 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细脉动应手。足太阳膀胱脉所行为经。火。素注。针五分。留结。踝如裂。头痛肩背拘急。咳喘满。腰脊内引痛。伛偻。阴肿痛。目眩。目痛如脱。疟多汗。心痛与背相接。妇人字难。包衣不出。小儿发痫螈 。东垣曰。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 。补足外踝。留之。

  仆参(一名安邪) 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阳跷之本。铜人。针三分。灸七壮。明堂。三气膝肿。

  申脉(即阳跷) 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阳跷脉所出。铜人。针三分。素注。

  留七中。劳极。冷气逆气。腰髋冷痹。脚膝屈伸难。妇人血气痛。洁古曰。痫病昼发。灸阳跷。

  金门(一名梁关) 外踝下。申脉下一寸。足太阳 。阳维别属。铜人。针一分。灸三壮。主霍乱转筋。尸厥癫痫。暴疝。膝 酸。身战不能久立。小儿张口摇头。身反折。

  京骨 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小指本节后。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三壮。主头痛如破。腰痛不可屈伸。身后痛身侧痛。目内 赤烂。白翳侠内 起。目反白。目眩。发疟寒热。喜惊。不欲食。筋挛。足 痛。髀枢痛。颈项强。腰背不可俯仰。伛偻。鼻鼽不止。心痛。

  束骨 足小指外侧本节后。赤白肉际陷中。足太阳脉所注为俞。木。膀胱实。泻之。铜人。

  囟项痛。目眩身热。目黄泪出。肌肉动。项强不可回顾。目内 赤烂。肠 。泄。痔。疟。

  癫狂。发背痈疽。背生疔疮。

  通谷 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阳脉所溜为荥水。铜人。针二分。留五呼。灸三壮。主头重目眩。善惊。引鼽衄。项痛。目KT KT 。留饮胸满。食不化。失欠。东垣曰。胃气下溜。

  五脏气乱。在于头。取天柱、大杼。不知。深取通谷、束骨。

  至阴 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阳脉所出为井。金。膀胱虚。补之。铜人。

  针二分胁痛无常处。转筋。寒疟。汗不出。烦心。足下热。小便不利。失精。目痛。大 痛。太阳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卷一下

  足少阴肾脏图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

  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其色黑。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骨髓生肝。肾生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湿胜寒。咸伤血。甘胜咸。肾者。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内经〕脏各有一。肾独有两者何也。然。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

  谓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二也。

  程可久曰。北方常配二物。故易惟坎加习。于物为龟为蛇。于方为朔为北。于太玄为玄为冥。

  滑氏曰。肾虽有左右命门之分。其气相通。实皆肾也。合而观之。谓之五脏五腑可也。

  六脏六腑亦可也。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心为火。肾为相火。故曰小心。七节自尾 数上。又心胞络为肾之配。

  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

  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所畏恐。

  肾色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色。

  肾气绝。即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左肾则为男。先生右肾则为女。丹溪曰。钱仲阳云肾有补无泻。又曰。主闭脏者肾也。施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者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翕然而随。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又曰。火有二。曰君火。曰相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脏。故谓之君。以位而言。守位禀命。故谓之相。人有此生而恒于动者。以相火助之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具于人者。寄于肝肾。肝属木而肾属水。人非此火不能以有生。天之火出于木而本于地。故雷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主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