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聚英


  卷三

  晕针

  济生拔萃云。有随针而晕者何。曰。一则不知刺禁。如刺中心一日死之类也。二则不明脉候。如下利其脉忽大者死之类。凡针灸者。先须审详脉候。观察病证。然后知其刺禁。其经络穴道远近气候息数深浅分寸。

  金针赋云。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之。以袖掩之。口鼻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根据前再施。

  按以针补之。以所内之针施补也。以袖掩之。掩其口毋令气泄。掩其面毋令迎风也。

  指微赋注云。医人深明气血往来。取穴部分不瘥。补泻得宜。必无晕针昏倒之疾。或匆忙之穴之络。假令针肝络血晕。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络。针入复苏。效如起死。余皆仿此。

  刘宗浓曰。晕针者。夺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却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侧筋骨陷中虾蟆儿上。自肩至肘正在当中。

  按晕针三法。指微赋有理。刘氏止言夺命穴。而不言何经何络。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肠脉分。而古亦无夺命穴之名也。

  卷三

  针灸伤

  危氏书云。治针灸伤经络。脓血不止。黄 八两、当归三两、肉桂、木香、乳香别研、沉

  卷三

  暖针

  素问遗篇注云。用圆利针、长针。未刺时。先口温针暖而用之。又曰。先以口衔针令温。又曰。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着身温之。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穴。气得温而易行也。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则针通身皆热矣。

  卷三

  呼吸

  素问注云。按经云。皆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补法呼尽内针。静以久留。

  此段一。则先补之义。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过三。吸不过五。明堂云。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吸气出。自觉热矣。当泻之时。候气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患鼻中出气。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数。自觉清凉矣。

  卷三

  补泻

  素问遗篇补肾俞注曰。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气三次。又可定神魂者也。泻脾俞注曰。欲下针时咒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之三遍。

  乃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其针。

  按咒法非素问意。补注又王氏辈为之。未足信。但针工念咒。则一心在针。故曰。如待所贵。不知日暮也。

  济生拔萃云。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以回针。引气过针三寸。随呼徐徐出针。

  勿闭其穴。命之曰泻。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气一口。将尽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许。如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根据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命之曰补。又曰。夫行针者。当刺之时。口温针暖。先以左手揣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扪而循之。通而取之。随病患咳嗽一声。右手持针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气来如动脉之状。补者随经脉推而内之。左手闭针孔。徐出针而疾按之。泻者。迎经脉动而伸之。左手开针孔。疾出针而徐按之。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按素问云。候呼内针。又曰。候呼引针。候。伺候也。言医工持针。等候病患之呼吸而用针矣。谬之甚也。此补泻尚得素难意。

  明堂注云。寒热补泻。假令补冷。先令病患咳嗽一声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患吸气内针。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夫病热者。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后令病患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

  其病患自觉清凉矣。夫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也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徐引针至阳之分。后令病患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自觉和暖矣。

  卷三

  十四法

  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

  。以为搓也。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盘者。凡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而已。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后出。弹者。凡补时用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捻者。以手指捻针也。务要记夫左右。左为外。右为内。循者。凡下针于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经云。推之则行。引之则止。扪者。凡补者出针时。用手扪闭其穴也。摄者。下针时得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

  其气血自得通行也。按者。以手按针。无得进退。如按切之状。爪者。凡下针用手指作力。

  置针有准也。切者。凡下针必先用大指甲左右于穴切之。令气血宣散。然后下针。是不使伤于荣卫也。

  按此十四法。所谓进、退、动、摇、弹、扪、摄、循、切、按、爪皆素问针法。搓、捻非素问法也。

  卷三

  八法

  金针赋云。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寒则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三曰阳中之阴。先寒后热。浅而深。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九六之法。则先泻后补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法。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隔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

  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 癖 瘕。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索。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应。反复再施。

  按此八法巧立名色。非素、难意也。

  卷三

  四法

  金针赋云。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一曰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苍龟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四曰赤凤迎源。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候针自摇。复进其穴。上下左右。四围飞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按此法亦巧立名色而已。求针之明。为针之晦。

  卷三

  下针法

  金针赋云。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先呼气。初针刺至皮肉。

  处。

  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

  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欲补先呼后吸。欲泻先吸后呼。气不至者。以手循摄。以爪切掐。以针摇动。进捻搓弹。直待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沮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气。大段之法。驰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按素问有浅深法。而此曰天地人三才者。是亦九针论意也。

  医经国小云。先说平针法。含针口内温。按揉令气散。掐穴放教深。持针安穴上。令他嗽一针向病。针退天地人。补必随经刺。令他吹气频。随吹随左转。逐归天地人。待气停针久。

  三弹更熨温。出针口吸气。急急闭其门。泻欲迎经取。吸则纳其针。吸则须右转。他次进天人。转针仍复吸。根据法再停针。出针吹出气。摇动大其门。

  卷三

  出针法

  金针赋云。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始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为邪气吸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密。

  然后吸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刘宗浓曰。出针不可猛出。必须作三四次。徐徐转而出之。则无血。若猛出必见血也。

  卷三

  人身左右补泻不同

  神应经曰。人身左边右手以大指进前捻针为补。大指退后捻针为泻。右边以右手大指退后捻针为补。进前捻针为泻。

  捻针左右。已非素问意矣。而人身左右不同。谬之甚也。

  卷三

  男女气血

  金针赋云。男子之气。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

  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平腰分之。

  按针灸当随经络气至十二时候。如寅肺卯大肠经之类。男女所同。男女气血上下之分。

  固非素、难意。亦不必然也。

  卷三

  古人不行针知针理

  一妇人患热入血室。医者不识。用补血药。数日成结胸证。许学士曰。小柴胡汤已迟。

  不可行也。可刺期门。予不能针。请善针者针之。如言而愈。

  针灸药。皆医家分内事。后世分门专科之医出。而各有所长矣。

  卷三

  艾叶

  本草云。艾。味苦。气微温。阴中之阳。无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曝干。

  干燥。入臼捣之。以细筛去尘屑。每入石臼捣取。洁白为上。须令焙太燥。则灸有力。火易燃。如润无功。

  证类本草云。出明州。图经云。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在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云。艾性至热。入火灸则上行。入药服则下行。

  卷三

  艾炷大小

  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

  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中疝瘕 癖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则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热。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七炷。只根据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王节斋曰。面上艾炷须小。手足上则可粗。

  卷三

  点艾火

  下经云。古来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枣、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曜日。

  以艾引之。凡仓卒难备。即不如无木火。清麻油点灯上烧艾茎点灸。兼滋润灸疮。至愈不疼。用蜡烛更佳。良方云。凡取火者。宜敲石取火。或水精镜于日得太阳火为妙。天阴则以槐木取火。今行舟人以铁钝刀击石。以纸灰为丸。在下承之。亦得火。

  按周礼夏官司 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火。只根据取五火而已。秦汉而下。医家不识此意。

  卷三

  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又曰。小儿七日壮。短剧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治。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铜人)若治风则灸上星、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宜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但去风邪。不宜多灸。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明堂)千金方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知其又有一说也。下经只云。若是禁穴。明堂亦许灸一壮至三壮。恐未尽也。

  卷三

  阿是穴

  千金云。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瓦斯不能着人。

  故吴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云阿是穴。

  卷三

  治灸疮令发

  资生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不得发。其病不愈。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疮三日自发。予见人灸疮不发者。频用生麻油渍之而发。亦有用皂角煎汤。候冷频点之而发。亦有恐气血衰不发。于灸前后煎四物汤服。以此汤滋养气血故也。不可一概论也。予常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二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亦在人以意取之。若顺其自然。则终不发矣。此人事所当尽也。按宝鉴云。气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发。盖十二经应十二时。其气各以时而至。故不知经络气血多少。应至之候而灸之者。则疮不发。世医莫之知也。惜哉。若壮实人。不候时而灸亦发。

  卷三

  洗灸疮

  凡着灸住火。便用赤皮葱薄荷汤温洗疮周遭约一二尺。令驱逐风气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烂。加胡荽煎。若疮疼不可忍。多时不效。加黄连煎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