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
卷二 治例
杂病
见伤寒。
阴寒及陷下脉绝者。宜灸之。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寒热、潮热、烦热、往来热。
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 、厉兑、劳宫、腕骨以导气。热无度不止。陷谷。血以泄热。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实有虚。有寒气、滞、死血、积热、风湿、痰惊、痰食、疮、痧、疝。
实痛宜刺泻之。太冲、三阴交、太白、太渊、大陵。邪客经络。药不能及者。宜灸气海、关元、中脘。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风、风热、痰湿、寒、真头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
灸。疏散寒。针。脉浮刺腕骨、京骨。脉长合骨、冲阳。脉弦阳池、风府、风池。
卷二 治例
杂病
气虚、血虚、肾病、风湿、湿热、瘀、寒气、滞。
血滞于下。委中出血。灸肾俞、昆仑。又用附子尖、乌头尖、南星、麝香、雄黄、樟脑、丁香炼蜜丸。姜汁化开成膏。放手内。烘热摩之。
卷二 治例
杂病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痰注、肝急。
针丘墟、中渎。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风寒、气血虚、食积热。
针太 、然谷、尺泽、行间、建里、大都、太白、中脘、神门、涌泉。
卷二 治例
杂病
主血热、胃口有热、风寒、湿热、虫蛀。
合谷、内庭、浮白、阳白、三间。
卷二 治例
杂病
肝气实、风热、痰热、血瘀热、血实气壅。
丝竹空、上星、百会、攒竹宣泄。痛者。风池、合谷。张子和治眼目。神庭、上星、前顶。
灸大寒犯脑。连及目痛。或风湿相搏。风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间、合谷。小儿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壮。
卷二 治例
杂病
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陷下则灸之。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 、大肠俞、三里、气舍、中脘。白痢。大肠俞。赤。小肠俞。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风暑、山岚瘴气、食老疟、疟母、寒湿痹、五脏疟、五腑疟。
针合谷、曲池、公孙。
灸不拘男女。于大椎中第一节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节亦可。
卷二 治例
杂病
风、寒、火、劳、痰、肺胀、湿。
灸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
针曲泽、(出血立已)前谷。面赤热咳。支沟。多唾。三里。
卷二 治例
杂病
身热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
针隐白、脾俞、上脘、肝俞。
卷二 治例
杂病
肠风多在胃与大肠。
针隐白。
灸三里。
卷二 治例
杂病
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散。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针以导气。
卷二 治例
杂病
属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为寒。老人气虚。
灸三阴交。
卷二 治例
杂病
灸阴陵泉、阳陵泉。
卷二 治例
杂病
针合谷、涌泉、天突、丰隆。
灸初起傍灸之。盖亦凿窍使外泄也。头肿针曲池穴。
卷二 治例
杂病
瘰 疮。灸肩井、曲池、大迎。
针缘唇疮。须去恶血。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因寒、因气、因湿热痰积流下。
灸大敦、三阴交。小腹下横纹斜尖。灸一壮。
针太冲、大敦、绝骨。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湿热、食积、流注、风湿、寒湿。
针公孙、冲阳。
灸三里。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湿热、有痰、有无血而虚、有气弱、有瘀血。
针中渎、环跳。(停针待气。一二时方可。)
灸三里、肺俞。
卷二 治例
杂病
有痰、气虚、阴虚。
灸中府、云门、天府、华盖肺俞。
卷二 治例
杂病
因痰、热、虚。
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鬲俞、阳关。
卷二 治例
杂病
因血虚、气虚、热痰火血积、癖积。
针天突、石门、三里、胃俞、胃脘、鬲俞、水分、气海、胃仓。
卷二 治例
杂病
皮水、正水、石水、风水、因气湿食。
刺胃仓、合谷、石门、水沟、三里、复溜、曲泉、四满。
卷二 治例
杂病
气胀、寒胀、脾虚中满。
针上脘、三里、章门、阴谷、关元、期门、行间、脾俞、悬钟、承满。
卷二 治例
杂病
痰挟气。虚火动其痰。
针上星、风池、天柱。
卷二 治例
杂病
风热、风湿、血虚有痰。
针百会、环跳。
卷二 治例
杂病
痰湿为主。
灸肩 、曲池。
卷二 治例
杂病
专主湿热相火。
灸中极、曲骨、膏肓、肾俞。
卷二 治例
杂病
俱是痰火。不必分牛马六畜。
灸百会、鸠尾、上脘、神门、阳跷、(昼发)阴跷。(夜发)
卷二 治例
杂病
感天地间杀厉之气。声哑者难治。
针委中出血二三合。黑紫疙瘩处亦去恶血。(以上见刘氏杂病治例)
卷二 治例
杂病
河间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五穴。选用至阴陵泉。从髭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 。从胸出者。则以绝骨一穴。
肠痈纂要云。千金灸法。曲两肘。正肘头锐骨灸百壮。下脓血而安。武按。河间疮疡止论足三阳。而手足三阴三阳未备。学人当引伸而触类。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咳嗽
千金方曰。寒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渊。
有心主而无三焦。然已发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肠、膀胱咳及针治。皆略之而不议。千金云。咳者。灸两乳下黑白际。各数十壮即瘥。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中。当脊骨灸十壮。上气咳逆。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病。灸肩井二百壮。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俞五十壮。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便血
宝鉴曰。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便血不止。灸劳宫、太白、会阳。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咳逆
丹溪曰。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
。严氏曰。灸乳下一指。男左女右。与乳相直问陷中。灸三壮。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宝鉴曰。病甚者。灸二七壮。武按。此穴名乳根也。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疠风
丹溪曰。是人受得天地间杀厉之风。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不外乎阳明一经。病机云。
灸承也。内经云。数刺肿上出血。子和曰。刺其面大脉。出血如墨。刺三次。血色变。每刺自额至颐。针上下俱刺。每隔一日一刺。刺至二十余日方已。刘氏曰。委中皆可出血。同汗也。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痫
刘氏曰。此疾与中风颠狂。小儿急慢惊相类。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因闻大惊而得心窍。治法必当寻火寻痰而治。丹溪曰。不必分六畜牛马鸡犬。大率主痰火。
洁古云。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各二七壮。千金方。惊痫按图灸之。一小儿四岁。
与长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伤寒
阴厥脉绝。气海脏结。阴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黑。指甲青。石关、关元。宜灸百壮。
阳陵刘氏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医学发明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阴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
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灸 也。为冬寒火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主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太过则病。固宜灸 。此阳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经曰。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道之。此宜灸 也。若将有病。一概灸之。岂不误哉。如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而虚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此仲景伤寒例。
按明堂针经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不渴。欲覆浓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
阳气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躁作。或面赤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
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于面赤色而禁之也。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疮
元戎云。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佳。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浓。正安于疮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又曰。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 。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
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 。所以痛。次及将 。所以不痛也。刘氏曰。此谓痈疽初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着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后隔四五日。
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处。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
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也。大抵始发宜灸。要汗下补养之药对证。至灸冷疮。亦须内托之药切当。设有反逆。不唯不愈。恐致转生他病也。元好问记云。素饮酒。于九月中。患脑之下。项之上。出小疮。后数日。脑项麻木。肿势外掀。疡医遂取五香连翘。至八日不下。而云不可速疗。十八日得脓。俟脓出。用药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予记医经云。凡疮见脓九死一生。果如其言。则有束手待毙之悔矣。乃请东垣诊视。且谓膏粱之变。不当投五香。五香已无及。当先用火攻之。然后用药。以大艾炷如两核许者。攻之至百壮。乃觉痛。次为处方云。是足太阳膀胱之经其病逆。当急治以黄连消毒丸。
身面疣瘤。宝鉴云。艾炷灸十壮。即用醋摩雄黄涂纸上。剪如螺蛳靥大。贴灸处。用膏药重贴。二日一易。候痒折出。纸如豆粉愈。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水气
内经谓经脉满。则脉络溢。络脉溢。则谬刺之。以调其络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曰谬刺其处。以复其形。谨按。谬刺谓不分俞穴而刺之也。水热穴论。刺水穴分大法。水溢于表。
或腹胀。或四肢虽肿。而气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小。气盛实者。今人往往谬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满络溢谬刺之理也。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香港脚
孙真人云。古人无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湿流足胫。房事所致。发明曰。北足之三阴、三阳。是何经络所起。杨太受云。香港脚是为壅疾。当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成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肿势。经曰。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卷二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喉痹
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闭。闭、壅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张戴人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一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