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
泻 用午时 灵道(穴在掌后一寸五分。为经。土。土生金。为子。实则泻其子。)
手太阳小肠经属丙火。起少泽。终听宫。多血少气。未时注此。
是动病 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
所生病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 用申时 后 (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为俞。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 用未时 小海(穴在肘内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为合。土。火生土。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太阳膀胱经属壬水。起睛明。终至阴。多血少气。申时注此。
是动病 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似裂。是为踝厥。是主筋。
所生病 痔疟狂癫。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气口。虚者。人迎 反小于气口也。
补 用酉时 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金生水。为母。虚则补其母。)
泻 用申时 束骨(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为俞。水。水生木。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少阴肾经属癸水。起涌泉。终俞府。多血少气。酉时注此。
是动病 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然如无所见。心如悬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然。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
所生病 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
嗜卧。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 用戌时 复溜(穴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脉陷中。为经。金。金生水。虚则补其母。)
泻 用酉时 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为井。木。水生木。木为水之子。实则泻其子。)
手厥阴心包络经 配肾。(相火)起天池。终中冲。多血少气。戌时注此。
是动病 手心热。臂肘挛痛。腋肿。甚则胸胁肢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心包络。
所生病 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补 用亥时 中冲(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木。木生火。为母。虚则补其母。滑氏曰。井者。肌肉浅薄。不足为使也。补井者。当补合。)
泻 用戌时 大陵(穴在掌后两筋间陷中。为俞。土。火生土。为子。实则泻其子。)
手少阳三焦经 (属相火配心包)起关冲。终丝竹空。多气少血。亥时注此。
是动病 耳聋。浑浑 。咽肿喉痹。是主气。
所生病 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气口也。
补 用子时 中渚(穴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为俞。木。木生火。为母。虚则补其母。)
泻 用亥时 天井(穴在肘外大骨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甄权云。屈肘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两筋骨罅。为合。土。火生土。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少阳胆经 属甲木。起瞳子 。终窍阴。多气少血。子时注此。
是动病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
所生病 头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 用丑时 侠 (穴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为荥。水。水生木。为母。
虚则补其母。) 丘墟(穴在足外踝下。去临泣三寸。为原。皆取之。)
泻 用子时 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去丘墟七寸。为经。火。木生火。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厥阴肝经 属乙木。起大敦。终期门。多血少气。丑时注此。
是动病 腰痛不可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
所生病 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 用寅时 曲泉(穴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横文头是。
为合。水。水生木。为母。虚则补其母。)
泻 用丑时 行间(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为荥。火。木生火。为子。实则泻其子。)
上针法。井荥俞经合补泻。皆本素、难也。
卷二
东垣针法
东垣针法。悉本素、难。近世医者。止读玉龙、金针、标幽等歌赋。而于先生之所以垂教者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
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鱼际、太 。成痿者。以导温热引胃气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 。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输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阴之荥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去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 脏 。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 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腑俞。别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
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
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俞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 。错泻四末之 。皆非也。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苟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卷二 治例
伤寒
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取玉枕、大杼、肝俞、鬲俞、陶道。身热恶寒。后 。身热汗出足厥冷。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风池、命门。汗出寒热。取五处、攒竹、上脘。烦心好呕。取巨阙、商丘。身热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痛。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灸气海、关元。少阴发热、灸太 。
卷二 治例
伤寒
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灸关元。
卷二 治例
伤寒
有汗为中风卫病。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葛根汤。
卷二 治例
伤寒
邪气自表侵里。必先自胸胁。以次入心腹胃。
胸胁满兼谵语。刺期门。
卷二 治例
伤寒
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
刺期门。刺肺俞。(严仁庵)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刺期门。又以黄连、巴豆七粒。
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卷二 治例
伤寒
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故咳逆也。
刺期门。
卷二 治例
伤寒
物聚而满。上为气。下为溺与血。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也。当出不出。
积而为满。
中痧腹虚胀。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卷二 治例
伤寒
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穴。
卷二 治例
伤寒
热毒流于下而瘀血者。
少阴证下利。便脓血者。可刺。阳明病。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者。当刺期门
卷二 治例
伤寒
表邪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吐。
口中和。脉微涩弱。皆灸厥阴。脉经、千金翼林氏本曰。灸厥阴五十壮。
卷二 治例
伤寒
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
心气内盛。正气大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卷二 治例
伤寒
四肢逆冷而不温。积凉成寒。六腑气绝于外。四肢手足寒冷。足胫寒逆。少阴也。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阴也。
四逆灸气海、肾俞、肝俞。
卷二 治例
伤寒
手足逆冷。阳气伏陷。热气逆伏而手足冷也。
刺内庭、大都。
庞氏曰。脉促而厥者。灸之。
卷二 治例
伤寒
郁为气不舒。冒为神昏不清。即昏迷是也。多虚极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
郁冒。刺太阳、少阳。并病头痛。或冒闷。如结胸状。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肝二俞。
慎不可汗。
卷二 治例
伤寒
不经攻下自溏泄。
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当温上。灸之。以消阴。
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发热。脉不至。灸少阴太 穴。
少阴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之。宜通用之。
卷二 治例
伤寒
男子由阳明而伤。下血谵语。妇人则随经而入。月水适来。邪乘虚入。
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此热入血室。刺期门。用甘草芍药汤。
不已。刺隐白。
卷二 治例
伤寒
上吐下利。挥霍撩乱。邪在中焦。胃气不治。阴阳乖隔。遂上吐下利。躁扰烦乱也。
干霍乱或腹中急痛绞刺。宜刺委中及夺命穴。
卷二 治例
伤寒
有实有虚。寒热燥屎旧积。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合灸不灸。令病患冷结。久而弥困。气冲心而死。刺括委中穴。
卷二 治例
伤寒
阴病盛。则微阳消于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脐腹筑痛。厥逆或冷。六脉沉细。
阴毒灸关元、气海。
卷二 治例
伤寒
刺肺俞肝俞 如头痛刺大椎。
卷二 治例
伤寒
邪蓄于内。津液不行。
阴寒甚。下闭者。灸之。阴证。小便不利。必阴囊缩入小腹。痛欲死者。灸石门。
卷二 治例
伤寒
不柔和。痒痛寒热皆不知。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散。血气虚少故也。
若越人入诊虢太子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济痊者。神医之诊也。设脉浮洪。
汗如油。喘不休。体不仁。越人其能治哉。(以上见刘氏伤寒治例)
卷二 治例
杂病
大率主血虚气虚。火与湿。多痰。
中风神阙、风池、百会、曲池、翳风、风市、环跳、肩 。皆可灸之。以凿窍疏风。又针以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