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素难要旨
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
卷二下
二十八、振寒
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卷二下
二十九、(丁可反)
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事,气不能复,故为 。因其所在,补肉分间。
卷二下
三十、嚏
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
卷二下
三十一、泣竭成盲
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见,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侠颊项。
卷二下
三十二、太息
忧思则心系急,急则气约,气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卷二下
三十三、涎下
饮食入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涎出者,是蛟蛔也。以手聚按,坚而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卷二下
三十四、口目
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 , 急不能卒视,治皆如上方也。
卷二下
三十五、肠鸣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 ,补足外踝下留之。
卷二下
三十六、目眩头倾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补足外踝下留之。
卷二下
三十七、喉痹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卷二下
三十八、齿痛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
卷二下
三十九、衄
衄而不止 血流,取足太阳, 血取手太阳,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 中出血。
卷二下
四十、喘
中热而喘,取足少阳 中血络。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卷二下
四十一、怒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卷二下
四十二、颇(若感切)
刺手阳明。颇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卷二下
四十三、项痛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
卷二下
四十四、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补其荣而通其俞。
卷二下
四十五、下血
病注下血,取曲泉。
卷二下
四十六、疝
痛在小腹,小腹痛不得大小便,名曰疝。得之寒,刺小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卷二下
四十七、转筋
转筋于阳治其阴,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转筋者,立而驻之,可令遂已。
卷二下
四十八、厥
厥,挟脊而痛者至项,头沉沉然,目KT KT 然,腰脊强,取足太阳 中血络。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厥而腹响响然,多寒气,腹中谷谷,便溲难,取足太阴。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 仆。阳明之厥则巅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面热,胁痛, 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小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 。内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卷二下
四十九、痫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膀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卷二下
五十、霍乱
霍乱刺俞傍五,阳明及上傍三。
卷二下
五十一、目痛
目中赤痛,从内 始,取之阴跷。
卷二下
五十二、卒然无音
帝曰:人之卒然忧恚而地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方少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分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桑不开,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浓,其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曰:刺之奈何?曰足:足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卷二下
五十三、目不瞑不卧
夫邪气之客于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 疾,而先行于四未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日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曰:治之奈何?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卷二下
五十四、补遗篇气交暴郁刺法
帝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何得却乎?岐伯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真,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成蠲余,令除斯苦。帝曰:愿卒闻之。曰:壬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卫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烦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面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卷二下
五十五、司天不迁正刺法
帝曰:升降之刺以知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卷二下
五十六、司气有余不退位刺法
帝曰:迁正不前,心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政,是名不过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得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
己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 。(刘温舒曰:或者谓岁运大角,木王土衰,迎取之当使泻肝经而益其脾胃,人人如此,何病之有,此非通论也。何哉?岂有人人脏腑皆同者?假如肝元素虚,脾土素盛,遇此大角之运,肝木稍实,脾气得平,方获安和。若便泻肝补脾,此所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余气同法。针之治病,病对穴,可谓工也)。
卷二下
五十七、司气失守刺
帝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已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已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假令瘐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即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
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差等,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
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如一木疫之法。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却名火疠。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卷二下
五十八、全真刺
帝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阴,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之俞。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夭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木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刺足少阴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