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喉痹

  《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闭;闭,壅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张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闭。

  八名虽详,皆归之火。微者咸软之,大者下散之。至于走马喉闭,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以 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盈斗。

  喉痹急用吹药,刺宜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

  卷九 名医治法(《聚英》)

  淋闭

  《原病式》曰: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严氏曰:气淋者,小便涩,常有余沥。石淋者,茎中痛,尿不得卒出。膏淋者,尿似膏出。劳淋者,劳倦即发痛引气冲。血淋者,热即发,甚则溺血。以上五淋,皆用盐炒热,填满病患脐中,却用筋头大艾,灸七壮,或灸三阴交即愈。

  卷九 名医治法(《聚英》)

  眼目

  东垣曰:五脏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目者,五脏六腑之精,荣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之所主也。子和曰: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属肺金,肉属脾土,赤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眶眶,大热之所为也。宜针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几不可刺囟会,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目之内 ,太阳膀胱之所过,血多气少。目之锐 ,少阳胆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网,太阳小肠经也,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网,阳明胃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 中,与太阳、少阳交会于目,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多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乃因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者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夫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议治之,疾遂不作。

  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盖内伤热,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邪火。眼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

  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卷九 名医治法(《聚英》)

  损伤

  《内经》云:人有所坠,恶血留于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若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左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卷九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三针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火针仍要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

  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

  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针鬼路,即申脉(大针),三分。

  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

  七针鬼床,即颊车,入五分。

  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

  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

  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

  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

  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

  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

  卷九

  捷要灸法

  (《医学入门》)

  鬼哭穴: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两手大指,相并缚定,用艾炷于两甲角及甲后肉四处骑缝,着火灸之,则患者哀告:我自去。为效。

  灸卒死:一切急魇暴绝,灸足两大趾内,去甲一韭叶。

  灸精宫:专主梦遗。十四椎下各开三寸,灸七壮效。

  鬼眼穴:专祛痨虫。令病患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即腰眼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四花、膏肓、肺俞、亦能祛虫。

  痞根穴:专治痞块。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

  又法:用秆心量患人足大趾齐,量至足后跟中截断,将此秆从尾骨尖量至秆尽处,两旁各开二韭叶许,在左灸右,在右灸左,针三分,灸七壮,神效。

  又法:于足第二趾歧骨处灸五七壮,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一晚夕,觉腹中响动,肘尖穴:治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如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

  又法:用秆心比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作两段,于手腕窝中量之,上下左右四处尽头是穴,灸之亦效。

  灸疰忤:尸疰客忤,中恶等症。乳后三寸,男左女右灸之。或两大拇指头。

  灸疝痛偏坠:用秆心一条,量患人口两角为则,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中心,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炷艾如粟米大,灸四十壮神效。

  又法:取足大趾次趾下,中节横纹当中,男左女右灸之。兼治诸气,心腹痛,外肾吊肿,小灸翻胃:两乳下一寸,或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

  灸肠风诸痔:十四椎下各开一寸,年深者最效。

  灸肿满:两大手指缝,或足二趾上一寸半。

  灸癜风:左右手指节宛宛中。凡赘 诸痣,灸之无不立效。

  卷九

  崔氏取四花穴法

  治男妇五劳七伤,气虚血弱,骨蒸潮热,咳嗽痰喘, 羸痼疾。用蜡绳量患人口长,照纸四方,中剪小孔,别用长蜡绳踏脚下,前齐大趾,后上曲 横纹截断。如妇人缠足,比量不便,取右膊肩 穴贴肉,量至中指头截断,却络在结喉下,双垂向背后,绳头尽处,用笔点记,即以前纸小孔安点中,分四方,灸纸角上各七壮。

  按:四花穴,古人恐人不知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根据此法点穴,果合蒸劳热,血虚火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腑,肝能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膈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但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比量四花亦不准,莫若只揣摸脊骨膈俞、胆俞为正,再取膏肓二穴灸之,无不应矣。

  膈俞:在七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胆俞:在十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

  膏肩俞: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两旁,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间。

  崔氏取四花穴法 

  卷九

  取膏肓穴法

  (《医学入门》)

  主治阳气亏弱,诸风痼冷,梦遗上气,呃逆膈噎,狂惑妄误百症。取穴须令患人就床平坐,曲膝齐胸,以两手围其足膝,使胛骨开离,勿令动摇,以指按四椎微下一分,五椎微上二分,点墨记之,即以墨平画相去六寸许,四肋三间,胛骨之里,肋间空处,容侧指许,摩膂肉之表,筋骨空处,按之患者觉牵引胸肋中手指痛,即真穴也。灸至百壮、千壮,灸后觉气壅盛,可灸气海及足三里,泻火实下。灸后令人阳盛,当稍息以自保养,不可纵欲。

  卷九

  骑竹马灸穴法

  此二穴,专治痈疽恶疮,发背疖毒,瘰 诸风,一切病症。先从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断;次用篾取前同身寸一寸,却令病患脱去衣服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后取身寸篾,各开一寸是穴。灸七壮。

  此杨氏灸法。按《神应经》:两人抬扛不稳,当用两木凳,搁竹扛头,令患人足微点地,用骑竹马灸穴法 

  卷九

  灸劳穴法

  (《聚英》)

  《资生经》云: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 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发,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患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纪多灸一壮。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累效。

  按此穴,合五椎两旁,各一寸五分,心俞二穴也。心主血,故灸之。

  卷九

  取肾俞法

  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左右各寸半,取其穴,则肾俞也。

  卷九

  取灸心气法

  先将长草一条,比男左女右手掌内大拇指根横纹量起。至甲内止,以墨点记;次比盐指、中指、四指、小指五指皆比如前法;再加同身寸一寸点定,别用秆草一条,与前所量草般齐,至再加一寸墨上,共结一磊;却令病患正坐,脱去衣,以草分开,加于颈上,以指按定,磊于天突骨上,两边垂向背后,以两条草取般齐,垂下脊中尽处是穴,灸七壮效。

  卷九

  取灸痔漏法

  痔疾未深,止灸长强甚效。如年深者,可用槐枝、马蓝菜根一握,煎汤取水三碗。用一碗半,乘热以小口瓶熏洗,令肿退,于原生鼠奶根上灸之,尖头灸不效。或用药水盆洗肿微退,然后灸,觉一团火气通入肠至胸,乃效。灸至二十余壮。更忌毒物,永愈。随以竹片护火气,勿伤两边好肉。

  卷九

  灸小肠疝气穴法

  若卒患小肠疝气,一切冷气,连脐腹结痛,小便遗溺。大敦二穴,在足大趾之端,去爪甲韭叶许,及三毛丛中是穴。灸三壮。

  若小肠卒疝,脐腹疼痛,四肢不举,小便涩滞,身重足痿。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骨上三寸是穴,宜针三分,灸三壮,极妙。

  卷九

  灸肠风下血法

  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又以第二指,于中穴取中一字分开指头各一穴,灸七壮。以上加至壮数多为效。患深,次年更灸,但以中指一指为准,临时更揣摸之。

  卷九

  灸结胸伤寒法

  宣黄连七寸,捣末,巴豆七个,去壳不去油,一处研细成膏,如干,滴水两点,纳于脐中,用艾灸腹中通快痛为度。

  卷九

  灸阴毒结胸

  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觉腹中鸣吼,良久自通利;次用葱白一束紧札,切作饼 ,灸令热,与熨脐下;更用灰火熨斗烙其饼,令生真气,渐觉体温热,即用五积散二钱,入附子末一钱,水盏半,姜枣加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日并三两服,即汗自行而安。

  卷九

  雷火针法

  治闪挫诸骨间痛,及寒湿气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三钱,麝少许,蕲艾二两,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药未掺卷极紧,收用。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艾药,名雷火针也,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卷九

  蒸脐治病法

  五灵脂(八钱,生用)斗子青盐(五钱,生用)乳香(一钱)没药(一钱)天鼠粪(即夜明沙,二钱,微炒)地鼠粪(三钱,微炒)葱头(干者,二钱)木通(三钱)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水和 面作圆圈,置脐上,将前药末以二钱放于脐内,用槐皮剪钱,放于药上,以艾灸之,每岁一壮,药与钱不时添换。根据后开日,取天地阴阳正气,纳入五脏,诸邪不侵,百病不入,长生耐老,脾胃强壮。

  立春巳时,春分未时,立夏辰时,夏至酉时,立秋戌时,秋分午时,立冬亥时,冬至寅时。此乃合四时之正气,全天地之造化,灸无不验。

  卷九

  相天时

  《千金》云: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 ,不可针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经》云: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停,候晴明再灸。急难亦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不发,《千金》所云:午后灸之言,恐非孙真人口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