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问曰:此症从何而来?答曰:皆因饱后行房,气血耗散,痨瘵传尸,以致灭门绝户者有之。复刺后穴:膻中涌泉 百会 膏肓 三里 中脘〔第八十五〕消渴:金津、玉液 承浆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为肾水枯竭,水火不济,脾胃俱败,久而不治,变成背疽,难治矣。复刺后穴:海泉 人中 廉泉 气海 肾俞〔第八十六〕遗精白浊:心俞 肾俞 关元 三阴交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因房事失宜,惊动于心,内不纳精,外伤于肾,忧愁思虑,七情所感,心肾不济,人渐 羸,血气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穴:命门 白环俞〔第八十七〕阴茎虚痛:中极 太溪 复溜 三阴交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少年之时,妄用金石他药,有伤茎孔,使令阴阳交感,不能发泄,故生此症。复刺后穴:血 中极 海底 内关 阴陵泉〔第八十八〕阴汗偏坠:兰门 三阴交〔第八十九〕木肾不痛,肿如升:归来 大敦 三阴交〔第九十〕贲豚乳弦:关门 关元 水道 三阴交问曰:此三症因何而得?答曰:皆为酒色过度,肾水枯竭,房事不节,精气无力,阳事不举,强而为之,精气不能泄外,流入胞中。此症非一,或肿如升,或偏坠疼痛,如鸡子之状,按上腹中则作声,此为乳弦疝气也。宜针后穴:海底 归来 关元 三阴交〔第九十一〕妇女赤白带下:气海 中极 白环俞 肾俞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不惜身体,恣意房事,伤精血。或经行与男子交感,内不纳精,遗下白水,变成赤白带下。宜刺后穴:气海 三阴交 阳交(补多泻少)

  〔第九十二〕妇女无子:子宫 中极〔第九十三〕妇女多子:石门 三阴交〔第九十四〕经事不调:中极 肾俞 气海 三阴交〔第九十五〕妇女难产:独阴 合谷 三阴交〔第九十六〕血崩漏下:中极 子宫〔第九十七〕产后血块痛:气海 三阴交〔第九十八〕胎衣不下:中极 三阴交〔第九十九〕心烦热,头目昏沉:合谷 百劳 中泉 心俞 劳宫 涌泉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因产后劳役,邪风串入经络。

  或因辛勤太过而得,亦有室女得此症,何也?答曰:或阴阳不和,气血壅满而得之者,或忧愁思虑而得之者。复刺后穴:少商 曲池〔第一百〕阴门忽然红肿疼:会阴 中极 三阴交〔第一百一〕妇女血崩不止:丹田 中极 肾俞 子宫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乃经行与男子交感而得,人渐羸瘦,外感寒邪,内伤于精,寒热往来,精血相搏,内不纳精,外不受血,毒瓦斯冲动子宫,风邪串入肺中,咳嗽痰涎,故得此症。如不明脉之虚实,作虚劳治之,非也。或有两情交感,百脉错乱,血不归元,以致如斯者。再刺后穴:百劳风池 膏肓 曲池 绝骨 三阴交〔第一百二〕妇人元乳:少泽 合谷 膻中〔第一百三〕乳痈:针乳疼处 膻中 大陵 委中 少泽 俞府〔第一百四〕月水断绝:中极 肾俞 合谷 三阴交问曰:妇人之症,如何不具后穴?答曰:妇人之症,难以再具,止用此穴,法无不效。更宜辨脉虚实,调之可也。

  〔第一百五〕浑身生疮:曲池 合谷 三里 行间〔第一百六〕发背痈疽:肩井 委中 天应 骑竹马或问:阴症疽,满背无头,何法治之?答曰:可用湿泥涂之,先干处,用蒜钱贴之,如法灸,可服五香连翘散数帖发出。

  〔第一百七〕肾脏风疮:血 三阴交〔第一百八〕疔疮(以针挑,有血可治;无血不可治):合谷 曲池 三里 委中〔第一百九〕夹黄(胁退毒也):支沟 委中 肩井 阳陵泉〔第一百一十〕伤寒头痛:合谷 攒竹 太阳(眉后紫脉上)

  〔第一百十一〕伤寒胁痛:支沟 章门 阳陵泉 委中(出血)

  〔第一百十二〕伤寒胸胁痛:大陵 期门 膻中 劳宫〔第一百十三〕伤寒大热不退:曲池 绝骨 三里 大椎 涌泉 合谷(俱宜泻)

  〔第一百十四〕伤寒热退后余热:风门 合谷 行间 绝骨〔第一百十五〕发狂,不识尊卑:曲池 绝骨 百劳 涌泉〔第一百十六〕伤寒发 ,不省人事:曲池 合谷 人中 复溜〔第一百十七〕伤寒无汗:内庭(泻) 合谷(补) 复溜(泻) 百劳〔第一百十八〕伤寒汗多:内庭 合谷(泻) 复溜(补) 百劳〔第一百十九〕大便不通:章门 照海 支沟 太白〔第一百二十〕小便不通:阴谷 阴陵泉〔第一百二十一〕六脉俱无:合谷 复溜 中极(阴症多有此)

  〔第一百二十二〕伤寒发狂:期门 气海 曲池〔第一百二十三〕伤寒发黄:腕骨 申脉 外关 涌泉〔第一百二十四〕咽喉肿痛:少商 天突 合谷〔第一百二十五〕双乳蛾症:少商 金津、玉液〔第一百二十六〕单乳蛾症:少商 合谷 海泉〔第一百二十七〕小儿赤游风:百会 委中〔第一百二十八〕浑身发红丹:百会 曲池 三里 委中〔第一百二十九〕黄胆发虚浮:腕骨 百劳 三里 涌泉(治浑身黄) 中脘 膏肓 丹田(治色黄) 阴陵泉(治酒黄)

  〔第一百三十〕肚中气块、痞块、积块:三里 块中 块尾〔第一百三十一〕五痫等症:上星 鬼禄 鸠尾 涌泉 心俞 百会〔第一百三十二〕马痫:照海 鸠尾 心俞〔第一百三十三〕风痫:神庭 素 涌泉〔第一百三十四〕食痫:鸠尾 中脘 少商〔第一百三十五〕猪痫:涌泉 心俞 三里 鸠尾 中脘 少商 巨阙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寒痰结胃中,失志不定,遂成数症,医者推详治之,无不效也。

  〔第一百三十六〕失志痴呆:神门 鬼眼 百会 鸠尾〔第一百三十七〕口臭难近:龈交 承浆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用心过度,劳役不已,或不漱牙,藏宿物,以致秽臭。复刺:金津、玉液〔第一百三十八〕小儿脱肛:百会 长强 大肠俞〔第一百三十九〕霍乱转筋:承山 中封〔第一百四十〕霍乱吐泻:中脘 天枢〔第一百四十一〕咳逆发噫:膻中 中脘 大陵问曰:此症从何而得?答曰:皆因怒气伤肝,胃气不足。亦有胃受风邪,痰饮停滞得者;亦有气逆不顺者,故不一也。刺前未效,复刺后穴:三里 肺俞 行间(泻肝经怒气)

  〔第一百四十二〕健忘失记:列缺 心俞 神门 少海问曰:此症缘何而得?答曰:忧愁思虑,内动于心,外感于情,或有痰涎灌心窍,七情所感,故有此症。复刺后穴:中脘 三里〔第一百四十三〕小便淋沥:阴谷 关元 气海 三阴交 阴陵泉问曰:此症因何而得?答曰:皆为酒色嗜欲不节,勉强为之,少年之过。或用金石热剂,或小便急行房,或交感之际,被人冲破,不能完事,精不得施泄,阴阳不能舒通。缘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热淋,有冷淋,有气淋,请审详治之。

  〔第一百四十四〕重舌,腰痛:合谷 承浆 金津、玉液 海泉 人中〔第一百四十五〕便毒痈疽:昆仑 承浆 三阴交〔第一百四十六〕瘰 结核:肩井 曲池 天井 三阳络 阴陵泉〔第一百四十七〕发痧等症:分水 百劳 大陵 委中〔第一百四十八〕牙关脱臼:颊车 百会 承浆 合谷〔第一百四十九〕舌强难言:金津、玉液 廉泉 风府〔第一百五十〕口吐清涎:大陵 膻中 中脘 劳宫〔第一百五十一〕四肢麻木:肩 曲池 合谷 腕骨 风市 昆仑 行间 三里 绝骨委中 通里 阳陵泉(此症宜补多泻少。如手足红肿,宜泻多补少)

  卷九

  东垣针法

  (《聚英》)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忌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当先取之。

  是先以缪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俞: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俞:鱼际、太渊。成痿者以导湿热,引胃气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大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治。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俞: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以引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手足阳明之荥、俞: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之。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者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荣血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定其血脉,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导引之。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脏俞。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俞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治只在背腑俞。

  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者,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阳病在阴者,当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又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荣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俞,错泻四末之荥,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

  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结。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闷,补足外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入肝为臊,此其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卷九 名医治法(《聚英》)

  疮毒

  《原病式》曰:凡人初觉发背,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用湿纸复其上,立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取大蒜切成片,如三铜钱浓,安于头上,用大艾炷灸三壮,即换一蒜片,痛者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住。最要早觉早灸,若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日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其上,聚艾于蒜饼上烧之,亦能活也。若背上初发赤肿一片,中间有一。又曰: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谓先及其未 ,所以痛,次及将 ,所以不痛也。不痛灸至痛而止,谓先及其 ,所以不痛,次及良肉,所以痛也。此痈疽初发之治也。

  若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看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饼子,后四五日,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去,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

  卷九 名医治法(《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