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
大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问曰:寸口脉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浓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
排脓汤方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日再服。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方未见。)
卷中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 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病患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 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鸡屎白散方鸡屎白上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两)
上二味,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问曰:病腹痛有虫,其脉何以别之?师曰: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虫。
○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
甘草粉蜜汤方甘草(二两) 粉(一两重) 蜜(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纳粉蜜,揽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 黄柏(各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卷下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妇人宿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 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 也。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 ,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和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方未见。)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洽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川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妇人怀妊,腹中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川芎(半斤,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当归贝母苦参方(男子加滑石半两。)
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散方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上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见《外台》)
白术(四分) 川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川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见《玉函》)。
卷下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见痉病中。)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见寒疝中)。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枳实(烧令黑,勿大过) 芍药(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方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枚) 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越,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见痉病中)。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复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黄芩(一两) 苦参(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当归(四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纳阿胶,若无当归,以川芎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卷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者愈。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浓朴汤主之。
半夏浓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中。)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吴茱萸(三两)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阴 肿亦主之。)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复花汤主之。
旋复花汤方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无胶姜汤方,想是妊娠中胶艾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