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崔氏去粳米。加黄连当归。用治热利。乃桃花汤之变法也。(案崔氏方。名黄连丸。
出外台伤寒门。)
〔鉴〕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锉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张氏伤寒宗印云。石脂色如桃花。故名桃花汤。或曰。即桃花石。徐氏伤寒类方云。兼末服。取其留滞收涩。
外台。崔氏疗伤寒后。赤白滞下无数。阮氏桃华汤方。
赤石脂(八两冷多白滞者加四两) 粳米(一升) 干姜(四两冷多白滞加四两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服一升。不瘥复作。热多则带赤。冷多则带白。(伤寒论。千金。范汪同。张仲景伤寒论煮汤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千金桃花丸
治下冷脐下搅痛。
干姜 赤石脂(各十两)
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和剂局方。桃花丸。治肠胃虚弱。冷气乘之。脐腹搅痛。
下痢纯白。或冷热相搏。赤白相杂。肠滑不禁。日夜无度。(方同上。只面和为丸为异。)
肘后方。赤石脂汤。疗伤寒若下脓血者。
于本方中。去粳米。加附子。
外台。文仲久下痢脓血方。
于本方中。加乌梅。
千金。大桃花汤。治冷白滞痢腹痛。
于本方。去粳米。加当归。龙骨。牡蛎。附子。白术。人参。甘草。芍药。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赵本。作重下。)
〔程〕热利下重。则热客于肠胃。非寒不足以除热。非苦不足以坚下焦。故加一热字。别以上之寒利。
〔魏〕滞下之病多热。不同于泻泄下利之证多寒也。故名之曰热利。而以下重别之。
白头翁汤方
(外台。引千金翼云。此张仲景伤寒论方。)
白头翁(三两○赵本及伤寒论作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钱氏溯源集云。白头翁。神农本经。言其能逐血止腹痛。陶弘景谓其能止毒痢。故以治厥阴热痢。黄连苦寒。能清湿热浓肠胃。黄柏泻下焦之火。秦皮亦属苦寒。治下痢崩带。取其收涩也。
外台。古今录验。白头翁汤。疗寒急下。及滞下方。
本方。去黄柏。加干姜。甘草。当归。石榴皮。
证类本草。阿胶条。引续传信方。张仲景调气方。治赤白痢。无问远近。小腹 痛不可忍。出入无常。下重疼闷。每发面青。手足俱变者。黄连。一两。去毛。好胶。手许大碎。蜡。如弹子大。三味以水一大升。
先煎胶令散。次下蜡。又煎令散。即下黄连末。搅相和分为三服。惟须热吃。冷即难吃。神效。案此方。亦见玉函经附遗。名调气饮。用三味。各三钱。知却是系于后人改定。并附备考。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程〕更烦。言本有烦。不为利除而转甚也。
〔尤〕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也。按之心下濡。则中无阻滞可知。故曰虚烦。
〔鉴〕此利后。热遗于胸中也。按之心下濡。虽热而非实热。故用此以清其虚烦。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赵本绵作绢非)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下同。)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尤〕挟热下利者。久则必伤脾阴。中寒清谷者。甚则并伤肾阳。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有阴内盛而阳外亡之象。通脉四逆汤。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谓进而求阳。以收散亡之气也。(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程〕厥甚者。脉必绝。附子辛热。用以复脉回阳。下清谷者。胃必寒。干姜辛温。用以温胃止利。甘草甘平。用以佐姜附之热。而回厥逆。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本草图经肺痛二字。作者一字。)
〔程〕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痛。本草云。紫参。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
〔鉴〕按此文脱简。不释。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尤〕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黎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鉴〕气利。所下之气秽臭。所利之物稠粘。则为气滞不宣。或下之。或利之。
皆可也。若所利之气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则谓气陷肠滑。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程〕寇宗 曰。诃黎勒。能涩便而又宽肠。涩能治利。宽肠能治气。故气利宜之。调以粥饮者。藉谷气以助肠胃也。论曰。仲景治气利。用诃黎勒散。详其主治。不知其义。及后读杜壬方。言气利。里急后重。
始知诃黎勒。用以调气。盖有形之伤。则便垢而后重。无形之伤。则气坠而后重。便肠垢者。得诸实。气下坠者。得诸虚。故用词藜勒。温涩之剂也。唐贞观中。太宗苦气利。众医不效。金吾长张宝藏以牛乳。煎荜茇。
进服之立瘥。(案此见刘禹锡隋唐嘉话。)荜茇。温脾药也。刘禹锡传信方。治气利。用矾石。矾石亦涩气药也。大都气利。得之虚寒。气下陷者。多其用温涩之药可见矣。
案杨氏直指方。牛乳汤。治气痢泄如蟹渤。荜茇末二钱。牛乳半升。同煎减半。空腹服。今验之。气坠而后重。气与屎俱失者。其所泄多如蟹渤。程注得直指。而义尤明显。
外台广济。疗呕逆不能多食方。
诃黎勒(三两去核煨)
上一味。捣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为度。利多减服。无所忌。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上○案千金翼。用枳实五枚。)
案尤氏云。即前下利谵语有燥屎之法。虽不赘可也。误。本文主下利。而此条示哕用小承气之法。
即上文哕而腹满后部不利者。丹溪医案。载超越陈氏二十余载。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
饮酒与汤。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此亦以攻下治哕之一格也。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出篇十六卷。)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桂枝(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尤〕此与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同。而无芍药甘草生姜。有人参桂枝干姜。则温里益气之意居多。
凡中寒气少者。可于此取法焉。
卷四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六首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辨脉法。无反字。处下。有饮食如常者五字。当发其痈。作蓄积有脓也。)
〔尤〕浮数脉。皆阳也。阳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者。卫气有所遏。而不出也。夫卫主行荣气者也。
而荣过实者。反能阻遏其卫。若有痛处。则荣之实者已兆。故曰当发其痈。
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脓无间。脉经。有与字。)
〔程〕灵枢经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腐则为脓。故知热聚者则作脓。热未聚者但肿。而未作脓也。皆以手掩知之。
巢源云。凡痈经久不复可消者。若按之都牢硬者。未有脓也。按之半硬半软者。有脓也。又以手掩肿上不热者为无脓。若热甚者为有脓。
陈氏三因方引原文云。此亦大略说也。若脉不数不热而疼者。盖发于阴也。不疼尤是恶证。不可不知。
陈氏外科精要云。伍氏方论曰。凡疮肿以手指从疮旁按。
至四畔上赤黑者。按之色不变。脓已结成。又按之随手赤色。此亦有脓。按之白。良久方赤。游毒已息。
陈氏外科正宗云。轻按热甚便痛者。有脓且浅且稠。重按微热方痛者。有脓且深且稀。按之陷而不起者脓未成。按之软而复起者。脓已成。按之都硬不痛者无脓。非是脓。即瘀血也。按之都软不痛者有脓。非是脓。即湿水也。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尤〕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荣滞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
非肠内有痈。荣郁成热而何。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
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巢源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荣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重而微强。抑之即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诊其脉。洪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穿而脓出。或脓自脐中出。或大便去脓血。惟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脓血。似赤白下而实非者。是肠痈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盒饭下。
〔魏〕薏仁。下气则能泄脓。附子。微用。意在直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加以败酱之咸寒。以清积热。
服后以小便下为度者。小便者气化也。气通则痈脓结者可开。滞者可行。
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肠痈可已矣。顿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
千金肠痈汤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瓜瓣仁(二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张氏衍义云。即金匮薏苡附子败酱散之变方也。
圣惠方。治肠痈皮肉状如蛇皮。及如错。小腹坚。心腹急方。
即本方。用败酱二两。附子半两。薏苡仁二两半。
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案本方。仅用方寸匕。似甚少。圣惠为是。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
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肠。原本。作肿。今据赵程沈金鉴。及脉经改之。脉经无痞字。巢源。作小便数如淋。无小便自调四字。)
〔程〕肿则形于外。痞则着于内。少腹既已痞肿。则肠痈已成。故按之即痛也。如淋者。以小腹为厥阴经脉所过。厥阴脉循阴器。故按少腹而痛引阴茎。有如淋状。而小便则自调也。灵枢经曰。有所结气归之。内既有痈。则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故令有发热汗出恶寒也。脉迟紧者。则热未聚。而肉未腐。故宜大黄牡丹汤下之。以消其肿疡。若脉洪数。则脓已成。将成溃疡。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在当有血句下。以古人为文法所拘。故缀于条末。伤寒论中多有之。按上证痈在小肠。以小肠在上。痈近于腹。则位深。但腹皮急而按之有如肿形。故用前汤。导其毒从小便而出。此证痈在大肠。以大肠在下。痈隐少腹。其位浅则有痞肿之形。其迹易见。其按即痛。故用大黄牡丹汤。排其脓血从大便而下也。
〔尤〕云不可下者。谓虽下之。而亦不能消之也。大黄牡丹汤。肠痈已成未成。皆得主之。故曰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
大黄牡丹汤方
(千金云。肘后名瓜子汤。案今本肘后无考。)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千金用三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斤○千金用一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程〕诸疮疡痛皆属心火。大黄芒硝。用以下实热。血败肉腐。则为脓。牡丹桃仁。用以下脓血。瓜子。(当是甜瓜子)味甘寒。神农经不载主治。考之雷公曰。血泛经过。饮调瓜子。则瓜子亦肠中血分药也。
故别录。主溃脓血。为脾胃肠中。内壅要药。想亦本诸此方。(案瓜子。沈以为冬瓜子。盖根据时珍治肠痈之说。然古本草无所考。程注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