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病气转深。或痞或利。未可知也。故曰不可下之。
〔程〕欲字。作吐而未吐之义。使人温温欲吐也。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徐云。哕。恐呕字。案厥阴篇。亦作哕。)
〔沈〕此明实哕之治也。哕者。俗谓呃也。
〔鉴〕赵良曰。腹满为实。实则气上逆。而作哕。故必视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则满去。而哕止。
〔魏〕胃气上逆。冲而为哕。治法当视其前后。审大小便调不调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当利其小便。而哕愈。后部不利者。热邪实也。当利其大便。而哕愈。
活人书云。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尤〕胸中。阳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之也。故以吴茱萸。散阴降逆。人参姜枣。补中益阳气。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详伤寒辑义阳明篇。)
肘后方云。治人食毕噫醋。及醋心。(即本方。外台。引延年。作食讫醋咽多噫。)
三因方云。病者心膈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却快。名曰气呕。胃者足阳明合。荣于足。今随气上逆。结于胃口。故生呕病也。茱萸人参汤。治气呕胸满不纳食。呕吐涎沫。头疼。(即本方。)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徐〕干呕者。有声无物也。物虽无。而吐涎沫。仲景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寒为阴邪。格阳在上。故头痛。比胸满而呕。似有轻重表里不同。然邪必乘虚。故亦用茱萸汤。兼补以驱浊阴。谓呕有不同。寒则一也。(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尤〕邪气乘虚。陷入心中。中气则痞。中气既痞。升降失常。于是阳独上逆而呕。阴独下走而肠鸣。
是虽三焦俱病。而中气为上下之枢。故不必治其上下。而但治其中。黄连黄芩。苦以降阳。半夏干姜。辛以升阴。阴升阳降。痞将自解。人参甘草。则补养中气。以为交阴阳通上下之用也。
〔徐〕亲见一乳母。吐呕五日。百药不能止。后服干姜黄连二味。立止。即此方之意也。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下编。)
外台。删繁。半夏泻心汤。疗上焦虚寒。肠鸣下利。心下痞坚。
于本方。去大枣。加桂心三两。(出霍乱门。)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徐〕伤寒论。芩甘枣芍四味。为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盖太少之邪合。而内入则协热而利。
故以黄芩为主也。然邪既内入。或有复搏饮者呕多。此其明证矣。故加半夏生姜。
〔程〕干呕者。无物呕出也。中焦不和。则气逆于上。而作呕。迫于下而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以止呕。甘草大枣入中焦以和脾。黄芩芍药。入下焦以止利。如是则正气安。而邪气去。三焦和。而呕利止。
巢源云。干呕者。胃气逆故也。但呕而欲吐。吐而无所出。故谓之干呕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个)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鉴〕赵良曰。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
食入即吐。热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外台。伤寒呕哕门。仲景伤寒论。呕哕。心下悸痞硬不能食。小半夏汤。又呕哕。心下痞硬者。以膈间有水。头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外台无而字解字。)
〔程〕上章言先呕却渴。此为欲解。今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与上证不殊。故急与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贪饮。则胃中热少。不能消水更与人作病。故思水者。用猪苓。以散水饮。
〔尤〕呕吐之余。中气未复。不能胜水。设过与之。则旧饮方去。新饮复生。故宜猪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兰台轨范云。伤饮恶饮。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则津液下流。反口干思水。但不能多饮耳。
猪苓散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千金云各三两)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千金。猪苓散。治呕而膈上寒。(即本方。)
外台。服法后云。欲饮水者。极与之。本虚与水。则哕。攻其热亦哕。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魏〕呕而脉弱者。胃气虚也。小便复利。气不足以统摄之。脱而下泄也。身有微热见厥。内积阴寒。
外越虚阳。阳衰阴盛。其呕为阳浮欲越之机也。见此知为难治。非寻常火邪痰饮之呕也。主之以四逆汤。益阳安胃。温中止逆。亦大不同于寻常寒热错杂治呕之方也。附子辛热。干姜辛温。甘草甘平。强人倍用。以急回其阳。勿令飞越。则呕可止也。(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四逆汤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程〕神农经曰。疗寒者。以热药。内经云。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四逆汤者。辛甘大热之剂也。故用附子以回阳散厥。干姜以去寒止呕。甘草以调和血脉。
三因方。四逆汤。治寒厥。或表热里寒。下利清谷。食入则吐。或干呕。或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四肢冰冷。五内拘急。举体疼痛不渴。脉沉伏。(即本方。)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亦见厥阴篇。)
〔魏〕呕而皮肤发热者。伤寒病。少阳经证也。合以口苦咽干目眩。而少阳病全。但见呕而发热。虽非伤寒正病。亦少阳经之属也。主之以小柴胡。表解里和而病愈。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详伤寒论辑义太阳中篇。)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原注〕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案今千金。入。作已。即吐。作即呕吐。)
〔鉴〕高世 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呕。然吐不离乎呕。故曰胃反。呕吐者用半夏。助燥气以消谷。人参补元气。以安胃。白蜜入水扬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缓。蜜得水而淡渗。庶胃反平而呕吐愈。李升玺曰。呕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属脾虚。经所谓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是也。况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呕。佐以人参温气而补中。胃反自立止矣。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千金有白术一升生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
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千金云。扬之二三百下。外台云。本论。治反胃支饮。水用泉水。)
三因痰呕门。大半夏汤。治心气不行。郁生涎饮。聚结不散。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食入即吐。(即本方。)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原注〕外台方。又治吐水。○外台引必效云。疗胃反吐水。及吐食。)
〔鉴〕吐者。有物无声之谓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而吐者火也。以寒性迟。火性急也。故以大黄甘草汤。缓中泻火。火平自不吐也。王肯堂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
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尤〕东垣通幽汤。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亦是此意。但有缓急之分耳。
案食入即吐。名回食。出于龚氏回春。当考。
肘后云。治人胃反不受食。食毕辄吐出。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肘后作二两千金外台同)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千金。味下。有咀二字。○外台云。如得可则隔两日。更服一剂。神验。千金不传。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千金翼云。主脾气实。其人口中淡甘。卧愦愦痛无常处。呕吐反胃方。
大黄(六两)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又主食即吐。
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两。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茯苓泽泻汤主之。
〔尤〕猪苓散。治吐后饮水者。所以崇土气胜水气也。茯苓泽泻汤。治吐未已。而渴欲饮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则宜桂枝甘姜。散邪气。苓术泽泻。消水气也。
〔鉴〕李 云。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虚燥也。饮水则水停心下。茯苓泽泻降气行饮。白术补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义也。然胃反。因脾气虚逆。
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热。故用桂枝。此胃反无表热。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药也。乃彻上彻下。达表里。为通行津液。和阳治水之剂也。
茯苓泽泻汤方
(〔原注〕外台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者。有小麦一升。○案外台。脉上。有阴字。此本出千金。并用小麦三升。外台。引千金。出消渴门。)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外台作茯苓) 甘草(一两) 桂枝(二两○千金外台作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千金外台用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程〕此方。乃五苓散。去猪苓。加甘草生姜。以猪苓过于利水。故去之。甘草生姜。长于和胃止吐。故加之。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相须宣导。补脾而利水饮。
〔魏〕服法。后煮泽泻。取其阴性以利水。不宜煮之太过也。
兰台轨范云。此治蓄饮之吐。内泽泻再煮。似先煮五味。后煮泽泻。
外台。集验。茯苓小泽泻汤。疗胃反吐而渴者。(千金无方名。)
于本方。去白术生姜。加半夏。(千金云。一方入生姜四两。)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程〕此证贪饮。与上证欲饮水。猪苓散之思水不同。夫贪饮者。饮水必多。多则淫溢上焦。必有溢饮之患。故用此汤。以散水饮。方中皆辛甘发散之药。故亦主微风脉紧头痛。
〔尤〕用麻黄杏仁等发表之药者。必兼有客邪。郁热于肺不解故也。观方下云。汗出即愈。可以知矣。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个) 大枣(十一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程〕此大青龙汤。去桂枝。盖文蛤。水停于里。文蛤之咸寒。可以利水而消饮。水溢于外。青龙之辛热。可以胜湿而解表。此汤与茯苓泽泻汤。猪苓散。皆预防水饮之剂。
张氏医通云。是方即大青龙汤。无桂枝。有文蛤。大青龙主发散风寒两感。今是证初不言外邪。而用取汗。何哉。
盖因阳明经中有实热。所以贪饮。故用麻黄杏仁。开发腠理。甘草姜枣。调和营卫。石膏解利郁热。文蛤直入少阴。散水止渴。为太阳少阴二经散邪涤饮之圣药。故又主微风脉紧头痛之疾。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魏〕干呕吐逆。吐涎沫者。亦胃中虚寒。津液变为涎沫。随逆气上冲作呕也。干呕无物。止有涎沫。
虚邪非实邪可知矣。主之以半夏干姜散方。犹之小半夏汤惟易生姜为干姜。以生姜性僭上而发越。不如干姜之辛温为度。专功理中也。用意亦甚微也。
〔尤〕与前干呕吐涎沫头痛不同。彼为厥阴阴气上逆。此是阳明寒涎逆气不下而已。故以半夏止逆消涎。干姜温中和胃。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吐也。
半夏干姜散方
(千金无方名。)
半夏 干姜(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千金。作上二味。 咀。以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日三。)
〔程〕脾寒则涎不摄。胃寒则气上逆。故干呕吐涎沫也。半夏之辛以散逆。干姜之热以温脾。煎以浆水者。藉其酸温。以通关利膈也。此证与茱萸汤迥别。以不头痛也。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无奈。外台作彻无聊赖四字。哕下无彻字。)
〔沈〕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诚不是喘。不是呕。不是哕也。彻者通也。仅是通心中。愦愦然无奈。即泛泛恶心之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