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脉经。无此条。)
〔鉴〕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与首条之脉弱悸病不合。必是错简。
半夏麻黄丸方
(肘后无方名。)
半夏(肘后云汤洗去滑干) 麻黄(等分)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按服三丸甚少。本草纲目。作三十丸。似是。然要之此方可疑。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徐〕此重不止二字。是谓寒凉止血药。皆不应矣。吐血本由阳虚。不能导血归经。然血亡而阴亏。
故以柏叶之最养阴者为君。艾叶走经为臣。而以干姜温胃为佐。马通导大便下为使。愚意无马通。童便亦得。
按本草载此方。乃是柏叶一把。干姜三升。阿胶一挺。炙合煮。入马通一升。未知孰是。候参。
〔程〕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者内溉脏腑。外行肌肤。周流一身。如源泉之混混。得热则迫血妄行。而作吐衄。即后泻心汤之证是也。得寒则不与气俱行。渗于胃中。而作吐。故有随渗随出。而令不止。柏叶汤者。皆辛温之剂。神农经曰。柏叶主吐血。干姜止唾血。艾叶止吐血。马通者。白马屎也。凡屎必达洞肠乃出。故曰通。亦微温。止吐血。四味皆辛温行阳之品。使血归经。遵行隧道。而血自止。
柏叶汤方
(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千金。无方名。)
柏叶 干姜(各三两○千金作二两外台作青柏叶三两干姜二两切) 艾(三把○千金作一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案外台。作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别绞取新出马通汁。一升。相合煎。取一升。绵滤之。温分再服。马通。是马屎汁也。一方有阿胶。无艾。外台为是。
○证类本草云。马屎名马通。止崩中吐下血金疮。止血。)
千金。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方。(即本方。注云。仲景柏叶汤。不用阿胶。短剧。不用柏叶。与肘后同。)
又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
于本方。去柏叶。用竹茹阿胶。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远。原本作近。误。今据诸本校改。)
〔程〕先便后血。以当便之时。血亦随便而下行。内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以阴气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上经曰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夫肠有夹层。其中脂膜联系。当其和平。则行气血。及其节养失宜。则血从夹层。渗入肠中。非从肠外而渗入肠中也。渗而即下。则色鲜。渗而留结。则色黯。内经曰。
阴脉不和。则血留之。用黄土附子之气浓者。血得温即循经而行也。结阴之属。宜于温补者如此。
〔鉴〕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所谓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 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脏毒肠风下血也。赵良曰。肠胃。阳明经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远。故曰远血。若聚大肠。
去肛门近。故曰近血。
〔尤〕黄土温燥入脾。合白术附子。以复健行之气。阿胶地黄甘草。以益脱竭之血。而又虑辛温之品。转为血病之厉。故又以黄芩之苦寒。防其大过。所谓有制之师也。
黄土汤方
(〔原注〕亦主吐血衄血。○外台引仲景伤寒论。○千金治卒吐血。及衄血方。)
甘草 干地黄(千金用干姜注云仲景用地黄) 白术 附子(炮○千金无)
阿胶(外台有炙字)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千金作伏龙肝半升外台作釜灶下黄焦土半升绵裹)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外台。作煮六味取二升。去滓。内胶令烊。)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程〕此内经。所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为肠 下血之属。故用当归。
以和血脉。赤豆以清脏毒。与黄土汤不侔也。梅师方云。热毒下血。或食热物发动。以赤小豆为末。水调服。则知此方治脏毒下血。黄土汤。治结阴下血。有霄壤之分也。
徐氏医法指南云。先血后便。近血也。大肠血也。感而即发。俗谓之肠风。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先便后血。远血也。胃血也。积久而发。俗谓之脏毒。黄土汤主之。
案千金。诸下血。先见血后见便。此为远血。宜服黄土汤。先见便后见血。此为近血。宜服赤小豆散。此远近二字互误。三焦虚实门。有远血近血二方。主疗与本经同。而千金翼论。及外台引崔氏。亦误。张氏医通。却以金匮为传写之误。尤非也。巢源云。大便下血。
鲜而腹痛。冷气在内。亦大便下。其色如小豆汁。出时疼。而不甚痛。前便后下血者。血来远。前下血后便者。血来近。此亦可以证耳。
备预百要方。血痢方。
赤小豆(三升炒令熟) 当归(三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薄粥温下。
千金伏龙肝汤
治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或利不利方。
伏龙肝(五合末) 干地黄(五两) 阿胶 牛膝 甘草 干姜 黄芩 地榆(各三两) 发灰(二合)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胶煮消。下发灰。分为三服。(张氏衍义云。可见治血。
但取归经。不必究其先后远近耳。)
又续断止血汤。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或利或不利。好因劳冷即发。
续断 当归 桂心 蒲黄 阿胶(各一两) 甘草(二两) 干姜 干地黄(各四两)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下胶取烊。
下蒲黄。分三服。(张氏衍义云。验其血色。晦淡则当用金匮法。鲜紫当用千金法。方为合辙。)
医林方。阿胶丸。治便血先便而后血。谓之湿毒。
阿胶(一钱) 黄连(三钱) 白茯苓(二钱) 白芍药(四钱)
上为细末。水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一百丸。温水送下。日进四五服。
又芍药柏皮丸。治先血而后便。为之脏毒。
白芍药 黄柏 当归(以上各等分)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煎甘草汤送下。(案湿毒脏毒。即远血近血也。故附载以备考。)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千金心脏门。不足。作不定。)
〔尤〕心气不足者。心中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而妄行不止矣。大黄黄连黄芩。
泻其心之热。而血自宁。寇氏云。若心气独不足。则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案出本草衍义。)此说亦通。济众方。用大黄生地汁。治衄血。其下热凉血。亦泻心汤类耳。(案金鉴。改不足二字。作有余二字。非。)
泻心汤方
(〔原注〕亦治霍乱。○案程沈尤金鉴。删去四字。是。)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程〕心主血。心气不足。而邪热乘之。则迫血妄行。故有吐衄之患。夫炎上作苦。故内经曰。苦先入心。三黄之苦。以泄心之邪热。
千金。巴郡太守奏三黄丸。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
又三黄散。治黄胆身体面目尽黄。(外台。集验。大黄散同。)
本方三味。各四两。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
和剂局方。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 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
本方三味。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
本事方。三黄散。治衄血无时。
本方三味。细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蜜水亦得。
直指方。川芎三黄散。治实热衄血。
于本方。加川芎。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食后井水调服。
拔萃方。犀角地黄汤。治热甚血积胸中。
于本方。加犀角地黄。
神效名方。黄连散。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
于本方。用黄连三两。加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温水调下。一日三服。
卷四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鉴〕呕家呕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令呕而有脓。此内有痈。脓溃而呕。非呕病也。故曰。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赵良曰。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过半中。在肺之下者。脓则不从呕出。而从大便出矣。(详伤寒论辑义厥阴篇。)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令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此属饮家四字。千金作小半夏汤主之。呕家本渴以下。见饮病篇。此属支饮。饮病篇。作小半夏汤主之。)
〔尤〕呕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呕却渴者。痰水已去。而胃阳将复也。故曰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因热饮水过多。热虽解而饮旋积也。此呕因积饮所致。故曰此属饮家。呕家本渴。水从呕去故也。今反不渴者。
以宿有支饮。在心下。愈动而愈出也。故曰此属支饮。
外台。载呕家本渴以下。而注云。张仲景杂方。此证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在支饮门中。
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
今脉反弦。故名曰虚。(太阳中篇。阳微作阳气微。故也之间有吐字。无问曰及何也师曰字。)
〔尤〕脉数为热。乃不能消谷引饮。而反吐。以发汗过多。阳微膈虚所致。则其数为客热上浮之数。而非胃实气热之数矣。客热如客之寄。不久即散。故不能消谷也。脉弦为寒。乃不曰寒。而曰虚者。以寒在于上。而医反下之所致。故其弦。非阴寒外加之弦。而为胃虚生寒之弦矣。胃虚且寒。阳气无余。则朝食暮吐。而变为胃反也。读此知数脉弦脉。均有虚候。曰热曰寒。盖浅之乎言脉者耳。
〔鉴〕问曰病患脉数。至胃中虚冷故也等句。已详伤寒论阳明篇内。错简在此。且与脉弦者虚也。文义不属。
巢源云。夫荣卫俱虚。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于胃管。则脏冷。脏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
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 。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则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也。圣惠论云。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则有因饮酒过伤所致。则有因忧悒怏。蓄怒肠结。胃翻所致。则有宿滞痼癖。积聚冷痰。久不全除。致成兹疾。其中有才食便吐。有食久乃翻。
不可一概用方。切在仔细体认也。案反翻同。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鉴〕按此条文义不属。必是错简。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虚则。脉经。千金。赵本尤本。并作涩则。千金。脉紧上。有趺阳二字。案金鉴云。
虚则伤脾之虚字当是涩字。是传写之讹。未考诸本也。)
〔程〕经曰。趺阳脉浮而涩。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夫浮为虚。涩为血不足。趺阳得之。必知脾气不治。华佗曰。脾主消磨水谷。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今胃能纳。而脾不能磨。则胃中之谷。必不能消。是以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为胃反之证也。
〔尤〕胃为阳。脾为阴。浮则为虚者。
胃之阳虚也。涩则伤脾者。脾之阴伤也。谷入于胃。而运于脾。脾伤则不能磨。脾不磨。则谷不化。而朝食者暮当下。暮食者朝当下。若谷不化。则不得下。不得下。必反而上出也。
〔魏〕紧者。寒盛也。涩者。
津亡也。胃中因虚而寒。因寒而燥。因燥而津枯。正不足而邪有余。反胃之病。难治可决矣。欲补阳而津枯。
有妨于补阳。欲生津而阳衰。有碍于补阴。棘手难下者。要在乎失治于早而已。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尤〕病患欲吐者。邪在上而气方逆。若遽下之。病气必与药气相争。而正乃蒙其祸矣。否则里虚邪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