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宋本。硝石。作滑石。下同。非。脉经。作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鉴〕李 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大黄硝石汤方
(千金。名大黄黄柏汤。翼。名大黄汤。外台。引仲景伤寒论。
名大黄黄柏皮栀子硝石汤。短剧。千金翼。深师。范汪并同。)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消。更煮取一升。顿服。
喻氏法律云。湿热郁蒸。而发黄。其当从下夺。亦须仿治伤寒之法。里热者始可用之。重则用大黄硝石汤。荡涤其湿热。如大承气汤之例。稍轻则用栀子大黄汤。清解而兼下夺。如三黄汤之例。更轻则用茵陈蒿汤。清解为君。微加大黄为使。如栀豉汤中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之例。是则汗法固不敢轻用。下法亦在所慎施。以疸证多夹内伤。不得不回护之耳。
外台。必效大黄汤。疗急黄胆内等黄方。
大黄(三两) 芒硝(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渍大黄。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内芒硝。搅服。须臾当快利瘥。
圣惠。治黄病腹胀满。小便涩而赤少。
于本方中。加冬葵子。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
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范汪同。)
〔尤〕便清自利。内无热征。则腹满非里实。喘非气盛矣。虽有疸热。亦不可以寒药攻之。热气虽除。
阳气则伤。必发为哕。哕。呃逆也。魏氏谓胃阳为寒药所坠。欲升而不能者是也。小半夏。温胃止哕。哕止然后温理中脏。使气盛而行健。则喘满除。黄病去。非小半夏能治疸也。
圣惠。小半夏散。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者。必哕;哕者宜服此方。
半夏(一两) 人参(二两) 葛根(二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原注〕必小柴胡汤。方见呕吐中。○原本。黄。作劳。今据诸本改定。魏作劳解之。非。)
〔程〕经曰。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今黄家腹痛而呕。应内有实邪。当是大柴胡以下之。若小柴胡。则可止呕。未可疗腹痛也。明者详之。
〔鉴〕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硬。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案玉机。小柴胡汤。加栀子。)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
〔鉴〕高世 曰。女为阴。男为阳。阴主血。阳主气。男子黄。阳气虚也。黄者。土之色。阳气虚。而土色外呈。中无湿热。故小便自利。此为虚也。
〔尤〕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也。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乃上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夫黄胆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乃亦有不湿而燥者。则变清利为润导。如猪膏发煎之治也。不热而寒。不实而虚者。则变攻为补。变寒为温。如小建中之法也。其有兼证错出者。则先治兼证。而后治本证。
如小半夏。及小柴胡之治也。仲景论黄胆一证。而于正变虚实之法。详尽如此。其心可谓尽矣。
王氏阴证略例云。内感伤寒。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之病。生黄非伤寒坏之而得。只用建中。
理中大建中。足矣。不必用茵陈也。何氏医碥曰。阴黄。小便清白。大便不实。喜静能卧。脉迟弱无力。身冷自汗。当以虚寒治之。
仲景所谓男子黄。小便自利。与小建中汤。王海藏谓中州寒生黄。用大小建中。不必茵陈。皆气虚之阴黄也。
气虚则脾不运。久瘀于里。则脾败而色外见。故黄。其黄色必淡。戴复庵谓失血后多令面黄。或遍身黄。血不荣也。如竹木春夏叶润则绿。至秋则干黄。宜养荣汤。十全大补汤。此血虚之阴血也。此为干黄。小便利。
四肢不沉重也。○案治阴黄。医学纲目。用理中加茯苓汤。喻氏治女劳疸属虚者。用八味肾气丸。圣惠治房黄。
用鹿茸散(鹿茸。熟地。山茱。五味。黄 。牡蛎。)之类。皆不用茵陈。然如韩氏小茵陈汤。(附子。甘草。
茵陈。)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罗氏茯苓栀子茵陈汤之类。皆附子茵陈并用。盖本于千金翼。治黄胆小便赤黄方(前胡。茯苓。椒目。附子。茵陈。)之意。寒热错杂者。亦宜随证而选用。不必执拘矣。
附方
瓜蒂汤。治诸黄。(方见 病中。)
〔沈〕瓜蒂汤。吐药也。若邪冲于胸膈。或心烦懊 。欲吐而无他病者。当用此汤。吐去黄水。因其高而越之也。
外台。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胆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疾。喘急须臾而绝方。
瓜蒂(二七枚)
上一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作一服。○案此方。与 病所载同。北史麦铁杖传。瓜蒂喷鼻。疗黄不瘥。
考千金外台。用瓜蒂等二三味者。凡八方。多系于吹两鼻中出黄水。正是别法。故此不录出。当考原书。
千金。麻黄醇酒汤。治黄胆。(外台。引仲景伤寒论云。短剧。古今录验。张文仲。经心录同。千金云。治伤寒热出表。发黄胆方。外台煮法后。引古今方。文同。)
麻黄(三两○外台作一大把去节肘后同)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沈〕外感风寒。湿热在表。郁 成黄。或脉自浮。当以汗解者。用此一味。煮酒使其彻上彻下。行阳开腠。而驱营分之邪。则黄从表解矣。
卷四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沈〕惊从外入。悸是内发。悸者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之貌也。
〔徐〕前奔豚章。既言有惊怖。有火邪。皆从惊发得之。此又另揭惊悸言之。非详其病所从得。乃谓病有惊狂不安者。有只心悸不宁者。惊乃邪袭于心在实边。故其寸口脉动。动者有粒如豆也。悸乃神不能主在虚边。故其寸口脉弱。弱脉来无力也。
动而弱者。有邪袭之而心本原虚也。故惊悸并见。然而脉仍分属。动则惊气之发。弱则悸气所形。
故曰。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尺。赵程金鉴。作夫。巢源作尺中自浮。未上。有必字。脉经云。问曰。病衄连日不止。其脉何类。师曰。脉来轻轻在肌肉。尺中自溢。注。
一云。尺脉浮。以下与本文同。)
〔尤〕尺脉浮。知肾有游火。目睛晕黄。知肝有蓄热。衄病得此。则未欲止。盖血为阴类。为肾肝之火热所逼。而不守也。若晕黄去。目睛且慧了。知不独肝热除。肾热亦除矣。故其衄今当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尤〕血从阴经。并冲任而出者。则为吐。从阳经并督脉而出者。则为衄。故衄病皆在阳经。但春夏阳气浮。则属太阳。秋冬阳气伏。则属阳明为异耳。所以然者。就阴阳言。
则阳主外阴主内。就三阳言。则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之脉。不入鼻 。故不主衄也。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尤〕血与汗皆阴也。衄家复汗。则阴重伤矣。脉者血之府。额上陷者。额上两旁之动脉。因血脱于上。而陷下不起也。脉紧急者。寸口之脉。血不荣。而失其柔。如木无液而枝乃劲也。直视不 不眠者。
阴气亡。则阳独胜也。经云。夺血者无汗。此之谓夫。(详伤寒论辑又太阳中篇。)
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巢源。寒热上。无无字。赵徐沈尤。并无血色之血字。)
〔程〕灵枢经曰。血脱者夭然不泽。上经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今病患面无血色。脱血之象也。上经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时目瞑兼衄。今无寒热。而脉弦衄者。则与上证不殊。为劳证也。
若脉浮弱。手按之绝者。有阳无阴也。故知下血烦咳者。病属上焦也。故知吐血。
〔尤〕无寒热。病非外感也。衄因外感者。其脉必浮大。阳气重也。衄因内伤者。其脉当沉弦。阴气厉也。虽与前尺脉浮不同。
其为阴之不靖则一也。若脉浮弱。按之绝者。血下过多。而阴脉不充也。烦咳者。血从上溢。而心肺焦燥也。
此皆病成而后见之诊也。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巢源。数下。有浮大二字。)
〔尤〕脉数身热。阳独胜也。吐血咳逆上气不得卧。阴之烁也。以既烁之阴。而从独胜之阳。有不尽不已之势。故死。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徐〕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气不摄血。亦不必由于阴火炽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则肺伤已极。又为咳所击动。必致吐血。故曰极饮过度所致。则治之者。当以清酒热为主也。
三因方云。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
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理中汤能止之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证治要诀。加葛根川芎。)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方见养生必用。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
〔尤〕此条已见虚劳病中。仲景复举之者。盖谓亡血之证。有从虚寒得之者耳。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太阳中篇。脉经。血下。有家字。)
〔鉴〕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也。皆不可发汗。失血之初。固属阳热。亡血之后。热随血去。
热虽消。而气逐血虚。阳亦微矣。若发其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而振振耸动也。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吐衄之汗也。故见不得 不得眠。亡阴之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之病也。李 曰。夺血者无汗。以汗与血。俱为心液。血亡液竭。无复余液作汗也。今又发表。则阴虚且更亡阳。表间卫气虚极。
故寒栗而振。
病患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
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此下。脉经有当汗出不出内结亦为瘀血十一字。)
〔鉴〕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面目浮肿。胸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满也。呼吸不快。胸满大息。而稍宽者。气滞之胸满也。今病患无寒热他病。惟胸满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满也。唇舌。血华之处也。血病不荣。故痿瘁色变也。热在血分。故口燥。漱水不欲咽也。脉微大来迟。阴凝之诊。则当腹满。今腹不满。询之其人言我满。在胸不在腹也。与上如是之证推之。为有瘀血也。
〔沈〕假令气分热盛。则腹胀满。今腹不满。而言我满者。乃外虽不满。
五内血壅气滞而胀。故言我满。知是瘀血也。
案程云。唇痿未详所以。误。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阴伏之伏。赵本作状。非。)
〔鉴〕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以明其治也。如热状。即所谓心烦胸满。口干燥渴之热证也。其人当得数大之阳脉。今反见沉伏之阴脉。是为热伏于阴。乃瘀血也。血瘀者当下之。宜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也。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沈不载此条。)
〔程〕此章。当在第八篇中。简脱在此。
〔尤〕此但举火邪二字。而不详其证。按伤寒论云。伤寒脉浮。
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又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
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仲景此条。殆为惊悸下血备其证欤。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加蜀漆之辛。盖欲使火气与风邪。一时并散。而无少有留滞。所谓从外来者。驱而出之于外也。龙骨牡蛎。则收敛其浮越之神与气尔。
案外台奔豚气门。引短剧云。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火邪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据此则程注为是。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为末。宋板伤寒论。作七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