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二注


  〔衍义〕伤寒以是方治食谷欲呕阳明证。以中焦反寒也。吴茱萸能治内寒降逆。

  人参补益阳气。大枣缓脾。生姜发越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腹痛消矣。此脾脏阴盛逆胃。与夫肾肝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是方治之。若不于中焦。其脏久寒者。则以本脏药化之。如厥阴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内有久寒者。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是也。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衍义〕此证伤寒厥阴证中。成注干呕吐涎沫者。里寒是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

  用是温里散寒。与上条呕而腹满者。病异药同。盖同是厥阴乘于土故也。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人参(三两) 干姜甘草(各三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伤寒论。呕而心下痞者。有属半表半里。亦有属里。半表半里者。泻心汤治属里者。则以十枣汤大柴胡汤。如心下痞。腹中鸣。有水气不利。则以生姜泻心汤治。有下利完谷不化。则以甘草泻心汤治。治痞恶寒汗出者。用附子。关上脉浮者。用大黄。心下痞又不独泻心汤治。或用解表。或用和里。或吐或下。或调虚气。随所宜而施治。自今观之。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则为肠鸣。故用是汤分阴阳。水升火降。而留者去。虚者实。成注。是方连、芩之苦寒入心。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热。以走气而分阴行阳也。甘草、参、枣之甘温。补中而交阴阳。通上下也。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 甘草 芍药(各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若呕。有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成注。

  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

  可与承气汤下之。太阳少阳合病。为半表半里。则以是汤和解之。论方药主治。

  则曰黄芩之苦。芍药之酸。以敛肠胃之气。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肠胃之弱。半夏、生姜散逆也。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衍义〕呕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热不可概论也。属热者。王冰所谓谷不得入。是有火也。此则非寒非热。由中焦停饮气结而逆。故用小半夏汤。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胃中干。欲得水者。少少与之。令胃中和则愈。若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不可与。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盖呕吐犹汗之走津液。膈上犹表也。何用药不同。盖二方以邪内连下焦。故不用泽泻、滑石、阿胶、猪苓之味淡。从膈上肺部渗其积饮。又防水入停腹。白术和中益津。

  使水精四布。去故就新。奚必味多。但用之得其当尔。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衍义〕谷入于胃。长养于阳。脉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以致呕。故其气不充于脉。

  则脉弱。下焦虚。则小便自利。迫阳于表则微热。经脉虚则寒厥。夫阳者。一身之主。内外三焦虚寒如此。诚难治矣。苟有可回之意。必以四逆回阳却阴也。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衍义〕伤寒论。出太阳证。又出厥阴证。小柴胡汤。本少阳半表半里药也。何为太阳厥阴亦治之。盖太阳传里而未尽入。厥阴受传而未尽受。二者俱在半表半里之间。故呕而发热。病同方亦同也。自此而言。病之半表半里。岂独伤寒有哉。

  故更集要略。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方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分温再服。

  〔衍义〕阳明燥金也。与太阴湿土为合。腑脏不和。则湿自内聚。为痰为饮。燥自外款。为胃脘痈。玄府干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难入。虽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湿饮之聚结。分阴阳。散气逆。人参补正。蜜润燥。以扬水之者。内经云。清上补下。治之以缓。水性走下。故扬以缓之。佐蜜以润上脘之燥也。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方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论曰。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盖胃强则与脾阴相绝。绝则无转运之机。故食入即吐也。用大黄泻大热。甘草和中耳。

  王宇泰先生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黄、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则必抑塞愤乱而益以甚。故禁之。

  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无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无速于大黄。故取之也。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去滓。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衍义〕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饮水以润之。更无小便不利。而用此汤何哉。

  盖阳绝者。水虽入而不散于脉。何以滋润表寒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咸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用布水精于诸经。开阳存阴。而洽荣卫也。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衍义〕是汤即大青龙去桂枝盖文蛤也。大青龙主发散风寒两受。此证初无外邪而用之何哉。夫天地之气。人之饮食之气。分之虽殊。合之总属风寒湿热之气化耳。足太阳膀胱。本寒水之经也。先因胃热而吐。用竭其津。遂渴欲饮水。饮多则水气内凝。其寒外应。而腠理闭矣。故将文蛤散水寒。麻黄、杏仁开腠理。利肺气。甘草、姜、枣发荣卫。石膏解肌表内外之郁热也。而又谓主微风脉紧头痛者何。盖风热循膀胱。上入巅。覆其清阳。则为头痛。而肾邪亦从而泛溢。故同一主治也。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 干姜(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衍义〕干呕吐涎沫者。由客邪逆于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为涎沫也。用半夏干姜之辛热。温中燥湿。浆水之寒。收而行之。以下其逆。则其病自愈矣。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生姜汁(一升) 半夏(半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衍义〕夫阳受气于胸中。布气息为呼吸。胸中心肺之分。清气之道也。阴邪闭之。

  则阻其呼吸往来。令气或促或搏或逆。有似喘呕与哕也。且心舍神者也。聚饮停痰。则神不宁。故彻心愦愦然无奈也。用半夏之辛温燥其湿饮。生姜之辛热散寒折逆。则阳得以布。气得以调。斯病可愈耳。○按此方与小半夏汤相同。而取意少别。小半夏汤宣阳明之气上达。故用半夏为君。生姜为佐。半夏汤通阳明之经。故用姜汁为君。半夏为佐。取其行于经络。故用汁也。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中焦者。脾胃也。土虚则在下之木得以乘之。而谷气因之不宣。变为哕逆。

  用橘皮理中气而升降之。人参、甘草。补土之不足。生姜、大枣。宣发谷气。更散其逆。竹茹性凉。得金之正。用之以降胆木之风热耳。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衍义〕六腑主表为阳。五脏主里为阴。阳为卫。阴为荣。六腑绝。卫先不行于外。故手足寒。阳主升、在息为呼。外绝则气上出。出而不返。则下绝。下绝则筋急。故脚蜷缩也。五脏绝。荣先不行于内。则阴气去。大便属阴。故下利不禁。甚则血离于外。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衍义〕仲景伤寒论厥阴证中注云。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主下重。脉大则病进。为利未止。脉弱数者。邪气微而阳气复。为欲自止。虽发热。正由阳胜。非邪逆也。成注如此。然弱阴不敌所回之阳。发热甚者。亦必治之。但不死而已。恐亦不宜大热。内经曰。下利发热者死。虽然。不惟厥阴。少阴下利亦然。伤寒论谓脉紧下利。脉暴微。手足温。利自愈。又谓下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是皆少阴下利者说也。非滞下之利。滞下则多热。若更发热。必难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衍义〕手足诸阳之本。十二经脉之所由起也。论曰。脉者血之府。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是气司脉之动息。血充脉之形体也。血不自至。必气以运之。气即阳也。火也。若阴寒之气盛。则阳火之气衰。不能布散通于经脉。津液亦不行。聚而下利。

  所以脉无而手足冷矣。若残阳尚根于中。未竭于脏者。则以艾灸接引孤宿之火。布散经脉。手足温则生。其阳已绝于脏。止息呼吸之息。用艾灸之。无根之阳。

  反从艾火上炎。奔迫为喘而脱矣。故死。夫趺阳胃脉。土也。少阴肾脉。水也。负者。

  克也。若少阴受负于趺阳。是后天之阳尚存。阴寒犹可回也。仲景谓下利脉不出者属少阴。灸少阴穴。此虽不言所灸之处。系厥阴证中。则必当灸厥阴之穴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衍义〕此条亦在厥阴证中。以上条发热下利观之。若同而异。以脉弱数为阳复而阳胜。惟言不死耳。此脉独弱。乃阴退阳复。在表作微热。在里作渴。终不与热甚更胜者同。故曰自愈。虽然。病在乎审察毫厘。不惟热有微甚。渴亦不可一途论也。如少阴伤寒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则为肾虚。引水自救。病之变端。岂一言可尽乎。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衍义〕厥阴证中。注谓下利阴证也。脉数阳病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阴气得通也。

  虽然。本经亦自有阴阳退复之义。何也。内经曰。厥阴之下。中见少阴厥阴者。两阴交尽而阳乃复。

  阴是其本。阳是其标。从本则寒。从标则热。所以厥阴不治标本。从乎中治。此下利者。是其本之阴寒过也。微热是其标之阳火复也。复则内之阴邪。从而之表。发热汗出而散。散则标本和。

  不治自愈。设脉紧。为寒胜。故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衍义〕仲景少阴证中下利便脓血者。悉属虚寒。以桃花汤主治。留聚者刺之。此厥阴圊脓血者何。盖为脉数而有热也。少阴桃花主者。脉必不数也。此数非先有热。初因阴盛而后阳复胜之。故数。脉数而渴。令自愈。以阳复而可退其阴寒也。更不瘥。则是复之过。更胜其阴。逐阳热而圊脓血也。非若上条微热而渴。脉弱者。脉弱则热不甚。不甚则不能更胜。惟与阴和而已。脉数下利又不止。故成协热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衍义〕此脉初不弦。后乃弦。故曰脉反弦。弦者。必轻虚。春脉也。见少阳之气升发矣。阳气久为阴寒所覆。下陷聚液成利。一旦得升发之。攻其阴邪。从而之表。发汗而散。故利自愈。与上条脉数微热汗出不同。其自表而解之义则同也。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衍义〕下利气者。气与邪俱下也。由气不化。以致水谷不分。并于下焦而成利。然阴前通则阳气行。气行则水谷分而利止矣。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衍义〕此证伤寒厥阴篇中云。寸以候阳。尺以候阴。阳为气。阴为血。下利本属阴寒之病。当脉沉。今反寸脉浮数。

  则是阳盛于上。而下不与阴和。阴血也。血不得与气和。则不荣经。不藏于肝。则散入肠胃。故尺脉涩。血积为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