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二注


  夫病酒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衍义〕酒为湿热之最。膀胱者。清净之府。津液藏焉。气化所出。若过于酒。伤其气化。小便必难。积气于中。则心热。流于肾则足下热。积成瘀热。发于外而为黄胆也。

  酒黄胆者。或无热。清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衍义〕酒入胃而不伤心。则无心热。故神不昏而其言清朗也。不伤肾。则无足热。

  但酒停于膈。欲吐。阳明气郁。成腹满。阳明脉上入额中作鼻燥。脉浮者。在膈上。

  积多在阳。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沉弦者。在膈下。积多在阴。先下其中满。而后治其上焦也。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酒停胃上脘。则心中热而后呕。必吐之乃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衍义〕酒疸之黑。非女劳疸之黑也。女劳之黑。肾气所发也。酒疸之黑。败血之黑也。因酒之湿。热伤脾胃。脾胃不利。阳气不化。阴血不运。若更下之。久久则运化之用愈耗矣。气耗血积。故腐瘀浊色。越肌面为黑。味变于心。咽作嘈杂。心辣如啖蒜齑状。荣血衰而行于皮肤。爪之不仁。输于大肠。便如黑漆。其目青与脉浮弦。皆血病也。

  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相得。然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衍义〕黄胆必由湿热所发。湿有天地之湿。有人气之湿。有饮食之湿。三者皆内应脾胃。郁而成热。郁极乃发。则一身热。而土之黄色。出见于表。为黄胆也。此证先因外感湿邪。大法。湿宜缓取微汗。久久乃解。今因火劫其汗。汗纵出而湿不去。火热反与内之郁热相并。客于足阳明经。故发热烦喘胸满。热仍在。故燥。此际宜寒凉之剂。如肚热入腑。则当下之矣。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衍义〕大抵黄胆。俱属太阳阳明。热蒸其土而然也。而阳明又属金。金得火则郁燥渴。燥与湿热相搏。则津液不化。故上焦渴而欲饮。下焦约而小便难。上下不通。郁极而发于皮肤。故作黄。此条在里之热甚。故脉沉。伤寒论阳明病。有发热头汗出。身无汗。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者。茵陈汤主之。

  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衍义〕疸即瘅也。单阳而无阴。湿热甚。脾胃之津液乏竭无阴。热蒸不已。孤阳能独生乎。内经曰。刚其刚。阴气破散。阳气消亡。其难治为此。若不渴。则阴气犹存。

  故可治。阴部者。脾太阴也。阳部者。胃阳明也。热甚于里则呕。热在于表。则发热振寒。灵枢曰。脾是动者呕。阳明是静者。洒洒振寒也。伤寒发黄渴。亦茵陈汤主之。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炒) 大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衍义〕此汤治阳明瘀热在里。身黄发热。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又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今又治是证。

  三者尽属里热。但务去其邪。病状之异弗论矣。此寒热不在表。脾胃内热。达于外而成肌肤寒热者。亦不能食。灵枢曰。肌肤热者。取三阳于下。补足太阴。以出其汗。皆因脾胃热。故不解其表。而遽治其里也。盖茵陈汤治热结发黄。佐栀子去胃热。通小便。更以大黄为使。荡涤之。虽然。治疸不可不分轻重。如栀子柏皮汤。解身热发黄内热之未实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表寒湿。内有瘀热而黄者。大黄硝石汤。下内热之实者。栀子大黄汤次之。茵陈蒿汤又次之。又必究其受病之因有同异。既病之人有劳逸。若得之膏粱食肥者。气滞血壅。得之先贵后贱。前富后贫。与脱势惭愧。离愁忧患者。虽皆郁积成热。气血失损。不可与食肥者同治。若始终贫贱。不近水冒雨。即残羹冷汁。久卧湿地。多挟寒湿。致阴雨乖隔而病。又可与上二者同治乎。故攻邪同。而先后调治。亦不可不审也。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卧。属黄家。(一作身痿)

  〔衍义〕瘀热内积为腹满。外连肌表成痿黄。身热气烦。血少荣微。夜不入阴。故不睡。属黄家者。以其虽不似黄胆之黄。亦由积渐所致也。黄胆之黄深。实热之黄。

  痿黄之黄浅。虚热之黄。若舌痿黄燥者。亦有说。心脾脉络舌上下。凡舌本黄燥即是内热。况舌痿乎。湿热结积。虽不行肌表。然已见于舌。即属黄家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方硝石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衍义〕肾者。阴之主也。为五脏之根。血尽属之。血虽化于中土。生之于心。藏之于肝。若肾阴病。则中土莫得而化。心莫得而生。肝莫得而藏。荣卫莫得而行。其血败矣。将与湿热凝瘀于肠胃之间。肾属水。其味咸。其性寒。故治之之药。必用咸寒。补其不足之水。泻其所客之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用硝石为君。本草矾石能除固热在骨髓者。骨与肾合。亦必能治肾热可知也。大麦粥汁为之使。引入肠胃。下泄郁气。大便属阴。瘀血由是而出。其色黑。小便属阳。热液从是而利。其色黄也。

  酒疸病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栀子大黄汤方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香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衍义〕酒热内结。心神昏乱。作懊 。甚则热痛。栀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 。大黄荡涤实热。枳实破结逐停。去宿积也。伤寒论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是知热甚于内者。皆能成是病。非独酒也。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 汤主之。

  〔衍义〕黄家大约从水湿得之。经虽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脉浮者。湿不在里而在表。表热乘虚入里。亦作癃闭。故须以脉别之。汗解攻下。各有所宜也。

  而攻下之法。既有浅深轻重。利小便与发汗之方。何独不然乎。是方所主。惟和荣卫。非有发汗峻剂。必表之虚者用之。连翘赤小豆汤。又是里之虚者用之。利小便亦然。是宜知其大略也。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附方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发中共煎。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衍义〕此但言诸黄无他证。必将谓证有变态。不可悉数。及方云女劳疸。身目尽黄。发热恶寒。小腹满。小便难。以大热大寒。女劳交接。从而入水所致。用是汤。又云。五疸。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得汗。汗出如黄柏汁。由大汗出。入水所致。猪脂一味服。伤寒类略亦云男子女人黄胆。饮食不消。胃中胀热生黄衣。胃中有燥屎使然。猪脂煎服则愈。因明此方。乃治血燥者也。诸黄所感之邪。与所变之脏虽不同。然至郁成湿热。则悉干于脾胃。胃之阳明经。更属于肺金。金主燥。若湿热胜。则愈变枯涩。血愈耗干。故诸黄起于血燥者。皆得用之。考之本草。猪脂利血脉。解风热。润肺痿热毒。五疸身肿不得卧者。非燥之在上欤。胃中黄衣干屎。

  非燥之在中欤。小腹满。小便难。非燥之在下欤。三焦之燥。皆将猪脂润之。而燥在下。小便难者。又须乱发消瘀。开关格。利水道。故用为佐。此与前条硝石矾石散。同治膀胱小腹满之血病。然一以除热去瘀。一以润燥。矾石之性燥走血。安可治血燥乎。又太阳证。身尽黄。脉沉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乃重剂也。此则治血燥之轻剂也。

  黄胆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衍义〕此亦治黄胆。不言他证。与猪肤发煎并出者。彼以燥在血。此以燥在气也。

  夫病得之汗出入水。何以成燥。曰湿热相纽而不解。则肺金治节之政不行。津液不布而成燥也。燥郁之久。湿热蒸为黄胆矣。本草茵陈治热结黄胆。小便不利。故主之也。燥因热胜。栀子柏皮汤。因湿郁。茵陈五苓散。然非徒治湿而已。亦润剂也。桂枝开腠理。致津液通气。白术茯苓生津。皆可润燥也。古人论黄胆。有湿黄。有热黄。湿黄者。色如熏黄。热黄者。色如橘子色。更有阳黄。有阴黄。阳黄者。

  大黄佐茵陈。阴黄者。附子佐茵陈。此用五苓散佐者。因湿热郁成燥也明矣。

  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汤方大黄 硝石 黄柏(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衍义〕邪热内结。成腹满。自汗。大黄、硝石。荡而去之。膀胱内热。致小便不利而赤。

  黄柏、栀子。凉以行之。此下黄胆重剂也。

  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衍义〕小便不变。欲自利者。内有湿。饮积而热未盛也。脾太阴湿甚。土气不化则满。脾湿动肺则喘。有似支饮之状者。故不可除其热。热除则胃中反寒。寒气上逆为哕矣。半夏、生姜。能散逆去湿。消痰止哕。此汤用在除热之后。非治未除热之前者也。

  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

  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服。日三服。

  〔衍义〕邪正相击。在里则腹满气逆。在上则呕。上犹表也。故属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主之。柴胡、黄芩除里热。半夏散里逆。人参、甘草补正缓邪。生姜大枣和荣卫。

  合表里。调阴阳也。又必随证加减。法在伤寒论小柴胡汤后。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衍义〕杂病中虚。致脾胃不化。湿热蓄积而为黄。虽小便不利。亦当补泻兼施。男子黄者。必由入内虚热而致也。反见小便自利。为中下无实热。惟虚阳浮沉为黄耳。故与治虚劳之剂补正气。正气旺。则荣卫阴阳和而黄自愈矣。

  〔补注〕伤寒论中云。小便利者。不能发黄。以热从小便去故也。今便利而黄自若。

  则其黄亦必色淡气虚。非诚有大热也。故从补。不然。便即利矣。黄胡为乎来哉。

  与瘀血在脾者不侔也。与热积膀胱者不侔也。此明系虚黄上泛。从中下二焦虚得之。然仲景微示房劳之意。而仍补中焦者。正以黄终归土色也。

  瓜蒂散古方多用此治黄。或作散。或吹鼻。皆取黄水为效。此治水饮郁热在膈上者。何也。盖瓜蒂吐剂也。内经曰。在上者。因而越之。仲景云。湿家身上疼而黄。内药鼻中。是亦邪浅之故也。

  附方千金麻黄醇酒汤方麻黄(一把去节绵裹) 美酒(五升)

  上二味。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煮。

  卷十六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第十六

  (脉证十二条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衍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不役形。不劳心。则精气全而神明安其宅。苟有所伤。则气虚而脉动。动则心悸神惕。精虚则脉弱。弱则怔忡恐悸。盖惊自外物触入而动。属阳。阳变则脉动。悸自内恐而生。属阴。阴耗则脉弱。是病宜和平之剂。补其精气。镇其神灵。尤当处之以静也。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衍义〕尺以候肾。属水。土克之。则合相火。逼其阴血从膀胱而升。故脉浮也。肾之精上荣瞳子。膀胱之脉上额中而作衄。故晕黄退而血亦降。所以知衄止也。明理论。肾主阴。血统属之。伤寒衄者。责邪在表。经络热盛壅出。杂病衄者。责邪在里也。心主血。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血得热则散。随气上逆。从鼻中出。则为衄。此云尺浮。不云寸口浮。知为肾虚血逆。非外邪也。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衍义〕内经太阳为开。阳明为合。春夏气主发生。以开者应之。故邪气逼血从升发冲出。秋冬主收藏。以合者应之。故邪郁内极而后发出。衄为阳盛。独不言少阳。以太阳阳明二经。皆上交额中故也。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

  〔衍义〕足太阳经主表。上巅入额。贯目睛。衄在上。络脉之血已脱。若更发汗。是重竭津液。津液竭则脉枯。故额上陷。脉紧急。牵引其目。视不能合也。无血阴虚。故不得眠。然亦有当汗。伤寒论云。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宜麻黄汤。又云。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经中之邪散。不待桂枝麻黄发之也。明理论衄者但头汗出。无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