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二注


  与麻黄、石膏为使。引其入土也。越婢之名。不亦宜乎。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 黄 (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衍义〕此证与风水脉浮。用防己黄 同。而有浅深之异。风水者。脉浮在表。土气不发。用白术、姜、枣发之。此乃皮水郁其荣卫。手太阴不宣。金郁者泄之。水停者以淡渗。故用茯苓易白术。荣卫不得宣行者。散以辛甘。故用桂枝、甘草以易姜、枣。内经云。肉蠕动。名曰微风。以四肢聂聂动者。为风在荣卫。触于经络而动。故桂枝、甘草亦得治之也。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方见上内加白术四两)

  甘草麻黄汤方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衍义〕此条但言里水。不叙脉证。与前条里水用汤俱同。何两出之。将亦有异乎。

  前条里水证。只就身肿。小便不利。亡津液而渴者。大抵一经之病。随其气化所变。难以一二数。其经之邪无明。其变不可详。惟在方中佐使之损益何如耳。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则已。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缺恐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衍义〕少阴主水其性寒。此条皆少阴证也。非独脉沉小者属之。但因其从风出于表。水不内积。故曰无水。若不因风。只是肾脉上入于肺而虚胀者。则名曰气水。然肾水风水。已有治法。独气水分脉浮沉。发其汗。由少阳水寒之邪。其本尚在于里。阴未变故用麻黄散水。附子治寒。脉浮者。其水已从肾上逆于肺之标。

  居于阳矣。变而不寒。于是用杏子汤。就肺中下逆气。注谓未见其汤。恐即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皆发汗散水者。独附子、杏仁分表里耳。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中)

  〔衍义〕此病水不言病形之状。惟言止用蒲灰散。何也。大抵此证与首章同。然彼以发汗。此得之于厥。故治法不同。厥者逆也。由少阴经肾气逆上入肺。肺与皮毛合。故逆气溢出经络。经络之血泣。与肾气合。化而为水。充满于皮肤。故曰皮水。用蒲黄消经络之滞。利小便为君。滑石开窍通水。通以佐之。小便利则水下行。逆气降。与首章皮水二条。有气血虚实之不同。只此可见仲景随机应用之治矣。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

  黄 芍药桂枝苦酒汤方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解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酒醯代苦酒)

  〔衍义〕汗本津也。津泄则卫虚。水血同类。阴也。水入则荣寒。寒则气郁。郁则发热。

  水热相搏于分肉。则身肿。荣出中焦。荣之郁热。内蓄于脾。则津液不行而渴。卫虚。腠理不固。则汗出。脾土发热。则黄色见于面如柏汁也。所以补卫为要。黄益气。入皮毛。肥腠理。退热止汗之功尤切。故为君。桂枝理血。入荣散寒。通血脉。

  解肌肉。用之调荣以和卫。故为臣。荣气因邪所阻。不利于行。芍药能收阴气。故佐桂枝。一阴一阳以利其荣。苦酒醋也。用之使引入血分以散滞。注一方用美酒。美酒性热入心。可以致烦。醋但刺心而不烦。未审孰是。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 汤主之。

  桂枝加黄 汤方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 (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衍义〕黄汗病。由阴阳水火不既济。阴阳者。荣卫之主。荣卫者。阴阳之用。阴阳不既济。而荣卫亦不循行上下。阳火独壅于上。为黄汗。阴水独积于下。致两胫冷。

  设阳火热甚。及肌肉则发热。阴水寒及筋骨。则历节痛。若起居饮食过节之劳。

  必伤脾胃。将荣卫不充于腠理。而食入所长之阳。即与劳气相搏。散出为汗。又或日暮气门不闭。其津液常泄为盗汗也。凡汗出必当热解。今汗已反发热者。

  是邪气胜而津液亡也。斯肌肉无以润泽。久久必枯涩而甲错。发热不已。其热逆于肉里。乃生恶疮。若邪正相搏于分肉间。则身重。汗出已。虽身重辄轻。然正气又从汗散而虚。荣卫衰微。脉络皆空。久久邪气热生风火。动于分肉脉络间。

  必作身 。 即胸中痛者。由胸中属肺金主气。行营卫之部。气海在焉。即虚之气。

  不胜风火之击。是以痛也。又从腰以上必汗出者。腰以上阳也。阳与荣卫俱虚。

  腠理不密。故津液被风火泄出也。腰以下阴也。为孤阴痹于下。故无汗。所以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者。即内经所谓痛痹逢寒之类也。剧则不能食。身疼烦躁。小便不利者。为荣卫甚虚。谷气不充。不能食。荣卫不充于分肉。故身疼重。胃中虚。热上注心中作烦躁。小便不利者。因津液从汗出故也。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衍义〕人之血气荣卫。皆主于谷。谷入于胃。化为精微。脾与胃以膜相连。主四肢。

  脾输谷气于三阴。胃输谷气于三阳。六经皆起于手足。故内外悉藉谷气温养之也。寸口以候荣卫。趺阳以候脾胃。脾胃之脉虚寒。则手足不得禀水谷气。故逆冷也。手足逆冷。则荣卫之营运于阴阳六经者皆不利。荣卫不利。则逆冷之气。入积于中而不泻。不泻则内之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宗气不行而腹满。

  脾之幕在季胁章门。寒气入于幕。止当少阳经脉所过。且少阳为枢。主十二官行气之使。少阳之腑。三焦也。既不得行升发之气于三焦以化荣卫。必引留幕之寒。相逐于三焦之下输。下输属膀胱也。

  当其时。卫微营衰。卫气不得行其阳于表。即身冷。营气不得行其阴于里。即痛。阳虽暂得前通。身冷不能即温。斯恶寒也。阴既前通。痛应少愈。然营气未与卫之阳合。孤阴独至。故痹而不仁。必从膻中气海之宗气通转。然后阴阳和。荣卫布。邪气乃从下焦而散也。下焦者。中渎之官。水道出焉。前后二窍皆属之。前窍属阳。后窍属阴。阳道实。则前窍固。邪从后窍失气而出阳道虚。则从前窍遗尿而去矣。为大气一转而邪散。故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是症与上条所叙不同。名气分即同。与下条亦同。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 。即当散也。

  〔衍义〕心下。胃土脘也。胃气弱。则所饮之水。入而不消。痞结而坚。必强其胃。乃可消痞。白术健脾强胃。枳实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滞血。

  附方外台防己黄 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为肿及阴。难以屈伸。(方见风湿中)

  头汗者风。腰以下肿者。水甚于风。故表无他病。当治腰下为要。然是汤前条治风水在表。此可治风水在下之病。何也。考本草防己疗风水肿。手脚挛急。李东垣亦以治腰下及足湿热肿甚。脉浮头汗。虽曰表无他病。然与表同。故可通治。

  卷十五

  黄胆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论二首脉证十四条方七首)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衍义〕脾胃者。主四肢。合肌肉。其色黄。其气化湿。其性痞着。其脉迟缓。所畏风木。

  风者。善行数变。若中风而风独行者。开则泄皮毛而出汗。闭则热肌肉以闷乱。

  今风与湿相搏则成痹。所以痹之风则不能中。风之善行数变。内郁为瘀。热郁极。乃发风。风性动。挟脾胃之积热以行。从而走四肢。欲散不散。为之苦烦。出肌肤。为之色黄。缘风所致。故脉浮。因取痹。故脉缓也。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为满。尺脉浮则伤肾。趺阳脉紧则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衍义〕谷疸症。趺阳脉紧数者。何寒而致紧。何热而致数。尺浮何为伤肾。趺阳紧何为伤脾。风从何生。不详其源。莫知其所治矣。盖天之六气。感人脏腑而应于脉诊。因以数为热。紧为寒矣。然人脏腑气化。亦有风寒湿热燥火。与天气同其名。寒热湿温凉同其性。阴阳表里同其情。浮沉迟数同其病。将何以别天与人之气乎。天气从八风之变。邪自外入。人气从七情食色劳役之伤。邪自内出。谷疸由脏气所化之淫邪为病。非天气也。盖脾胃之土有阴阳。脾阴而胃阳。阴阳离决。二气不合。则胃独聚其阳以成热。为病消谷。脾独聚其阴以成寒。为腹满。

  于是寒热见紧数之脉。而紧又为之伤脾者。乃肝木挟肾寒乘虚克土。故曰风寒相搏。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肝木之风。得阳则动。故食谷则头目眩晕也。肾属水。藏精。实则脉沉。虚则脉浮。而精生于谷。谷不化。则精不生。精不生。则肾无所受。虚而反受下流之脾邪。故曰尺浮伤肾。又曰阴被其寒。阴谓肾。寒谓脾也。此谷气不化。所积之瘀浊。属于脾之寒者。不流则伤肾。属于胃之热者。下流则伤膀胱。由是小便不通。身体尽黄。生于胃热食谷之浊。故曰谷疸。陈无择谓是症用苦参丸方。苦参用龙胆除胃中伏热。本草以二药能益肝胆。平胃气。以猪胆为使。此退胃之木火。用大麦者。五谷之长。脾胃所宜。将苦参龙胆入脾土也。本草又曰破冷气去腹满。此疗脾阴寒结。

  〔衍义〕女劳疸。惟言额上黑。不言身黄。简文也。后人虽曰交接水中所致。特其一端耳。然以此连谷疸之后。必胃先有谷气之浊热。下伤于肾而后黑。黑疸因黄而发也。二脏并病。安得不交见其色乎。盖胃阳明也。阳明与宗筋合于气街。饮食入内。宗筋通用。阴精泄脱。而阳明之湿热。乘虚下流于肾之中。肾中之火。亦乘阳明。上下交驰。胃土发越而色黄。相火入炎水中而色黑。二脏并病。故二色并见。其黑色先见于额者。膀胱脉上巅交鼻额。火性炎上。故肾火从膀胱上越。

  额为神庭。属心部。心、火之主也。心肾子午同化。足经之火。炎就手经。亦必出于额。额、火之巅也。心主汗。火越于此。汗亦出此。所以额黑微汗也。手足心热者。手心乃包络荥穴。足心乃肾之井穴。心肾火盛则应之。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乃阳明主阖。日暮阳明收敛。湿热下流。膀胱之气虽满急。其气降。故小便自利。若湿热火郁甚。肾水之气不行。停积于腹。胀如水状者。则肾衰矣。故难治。

  此以气受病者言之。若血病而黑。则如下条女劳疸云。

  心中懊 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衍义〕此饮之过当所致也。酒为五谷所致。酝而成。湿热有毒。其气归心。味归脾胃。胃阳主升。脾阴主降。胃得之。则热甚。脾得之。则阴伤。阴伤则不能降。不降则所饮停而不去。气熏于心。心神不宁。而作懊 。气痞中焦。故不能食。蓄极乃发。故时欲呕而为疸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衍义〕伤寒阳明证注。阳明病脉迟。邪方入里。热未为实。食入于胃。长气于阳。胃中有热。食难饱。饱则微烦而目眩者。谷气与热气相击。两热合。消搏津液。若小便利者。不发黄。热得泄也。小便不利。则热不得泄。身必发黄。以其发于谷气之热。故名谷疸。热实者下之。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经曰。脉迟。尚未可攻。且脉迟不但为热未实。脉经曰。关脉迟滞而弱者。无胃气而有热。则胃虚而脉迟。尤不可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