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经二注
〔衍义〕肺与大肠合为表里。肺本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不输膀胱。仅从其合。积于肠间。水积则金气不宣。 郁成热为腹满。津液遂不上行。以成口燥舌干。用防己、椒目、葶苈。皆能利水行积聚结气。而葶苈尤能利小肠。然肠胃受水谷之气。若邪实腹满者。非轻剂所能治。必加芒硝以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衍义〕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阳气必不宣散也。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者。眩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悸愈也。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五分) 白术(三分) 桂(二分去皮)
上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衍义〕人瘦有禀形。有因病瘦者。金土水形之人肥。火木形之人瘦。今云瘦人者。
必非病瘦。乃亲形也。朱丹溪云。肥人多虚。瘦人多热。盖肥人由气不充于形。故虚多。瘦人由气实。故热多。肥人不耐热者。为热复伤气。瘦人不耐寒者。为寒复伤形。各损其不足故也。巢氏病源。为邪入于阴则癫。瘦人火木之盛。为水邪抑郁在阴。不得升发。鼓于脐下作悸。及至郁发。转入于阳。与正气相击。在头为眩。
在筋脉为癫。为神昏。肾液上逆。为涎沫吐出。故用五苓治之。茯苓味甘淡。渗泄水饮内蓄。故为君。猪苓味甘平。用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故为佐。泽泻味咸寒为阴。泄泻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为使。桂枝辛热。肾恶燥。
水蓄不利。则肾气燥。以辛润之。故亦为使。多饮暖水。令汗出愈者。以辛散水气。外泄得汗而解也。
附方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而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三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衍义〕此由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转归于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水。吐之则下气因而上逆。积于心胸。是谓虚。气满不能食。先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下逆气。行停水。以茯苓逐积消气满。以枳实调诸气。开脾胃。而宣扬推布。发散凝滞。赖陈皮、生姜为使也。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衍义〕脉经以弦为水气。为厥逆。为寒。为饮。风脉亦弦。若咳者。如水气。如厥逆。如寒。如风。皆能致咳。
欲于弦脉而分诸邪。不亦难乎。设或水邪之弦稍异。果何象乎。前条悬饮者沉弦。别论支饮者急弦。二者有沉急之不同。
而咳脉之弦。岂一字可尽。仲景尝论水蓄之脉曰沉潜。今谓为水。其弦将仿佛有沉潜之象乎。将有沉急之象乎。凡遇是证是脉。必察色闻声。问所苦。灼然合脉之水象。然后用是方下之。独据脉。恐难凭也。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衍义〕心肺在上。主胸中。阳也。支饮乃水类属阴。今支饮上入于阳。动肺则咳。动心则烦。搏击膈气则痛。若阳虚不禁其阴之所逼者。则荣卫绝而神亡。为之卒死矣。不卒死犹延岁月。则其阳不甚虚。乃水入于肺。子乘于母所致也。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衍义〕三脉固为支饮之咳。然诸邪之病。皆不越此。内经曰。久病脉弱者生。实大者死。又脉大则病进。盖弱脉邪气衰。实大邪气盛。久病者正气已虚。邪气亦衰。
虽重可治。若邪盛加之脉数。火复刑金。岂不死乎。其脉虚苦冒者。盖胸中乃发越阳气之地。支饮停积。阻其阳气。不得升于上。又不得充于下与阴接。惟从支饮浮泛眩乱。头清道。故苦冒也。治其饮。则阳气行而可愈矣。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故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半升)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衍义〕此首篇支饮之病也。以饮水。水性寒下。应于肾。肾气上逆入肺。肺为之不利。肺主行荣卫。肺不利则荣卫受病。犹外感风寒。心中有水证也。故亦用小青龙汤治。服后未已。为水停未散。故多唾。津液未行。故口燥。水在膈上。则阳气衰。
寸口脉沉。麻黄发阳。则阴血虚。故尺脉微。尺脉微则肾气不得固守于下。冲任二脉相挟。从小腹冲逆而起矣。夫冲任二脉。与肾之大络。同起肾下。出胞中。主血海。冲脉上行者至胸。下行者至足少阴。入阴股。下抵足 上。是动则厥逆。任脉至咽喉。上颐循面。故气冲咽胸。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不通。手足不仁而痹。
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水在膈间。因火冲逆。阳气不得输上。
故时复冒也。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曰。冲脉为病。气逆里急。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先治冲气与肾燥。桂味辛热。散水寒之逆。开腠理。致津液以润之。
茯苓、甘草行津液。渗蓄水。利小便。伐肾邪。为臣。甘草味甘温。补中土。制肾气之逆。五味酸平以收肺气。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服此汤。冲气即止。因水在膈不散。故再变。而更咳胸满。即用前方去桂加干姜、细辛。散其未消之水寒。
通行津液。服汤后咳满即止。三变而更复渴。冲气复发。以细辛、干姜乃热药。服之当遂渴。反不渴。支饮之水。蓄积胸中故也。支饮在上。阻遏阳气。不布于头目。
故冒。且冲气更逆。必从火炎而呕也。仍用前汤加半夏。去水止呕。服后水去呕止。四变水散行出表。表气不利。其人形肿。当用麻黄发汗散水。以其人遂痹。且血虚。麻黄发其阳。逆而内之必厥。故不内。但加杏仁。杏仁微苦温。肾气上逆者。
得之则降下。在表卫气得之。则利于行。故肿可消也。服后五变。因胃有热。循脉上冲于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泄胃热。盖支饮证。其变始终不离小青龙之加减。足为万世法也。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补注〕云渴未有不饮水者。渴饮水。则渴为水解。而水亦为渴消矣。乃复作呕者何哉为水不为渴消。而且不得下归于胃。下趋膀胱。致停于心下也。虽然。就下性也。水又何以停。因上脘本有痰饮。阻抑上升之津。故先为渴。然后知先能为上阻者。亦即后能下阻者也。心下去上未远。为清华之位。岂得容水少刻。势必呕出。故仍以小半夏茯苓汤主之也。
卷十三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
(脉证九条方六首)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蝤。下之不肯止。
〔衍义〕是症伤寒传厥阴症中。但曰吐蝤。下之利不止。此曰食即吐。下不止。岂食入便至于利下不止乎。成注曰。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止咽干。未成渴。传少阴。止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传至厥阴。热甚。多饮水。乃成消渴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谓之消渴。火生于木。厥阴客热。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伤寒至厥阴受病。时为传经尽当入腑。胃虚热客。饥不饮食。蝤在胃中。无食则动。
闻食臭即出。得食吐蝤。此热在厥阴经。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伤寒杂症病起之由虽异。至成六气之热邪则一。五脏传来之热。与色欲劳役饮食之热。客于厥阴。其热皆无异也。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胃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
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衍义〕内经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寸口为上焦。趺阳候中焦。寸口迟为劳者。即劳役致伤也。劳即阳气退下。
谷气不得升举。以充上焦。上焦主行荣卫。谷气不充。则卫虚而脉浮。荣竭而脉迟。盖谷气不输于上下。壅而盛于中。数则消谷者。壅盛之气。郁而为热。即消谷。
数即热也。大坚者。水谷虽入。不化津液。中焦遂燥。坚即燥也。内经所谓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中焦热甚。火性疾速。水谷不得留停。下入膀胱而溲水去。其内即燥而又热。即为消渴。近世谓消中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衍义〕医 云。女子阴物也。晦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仲景独称男子。倘亦此意。
肾者主水主志。藏精以施化。若惑女色以丧志。则泄精无度。火扇不已。所主之水所藏之精无几矣。水无几。何以敌相火。精无几。何以承君火。二火乌得不炽而为内热惑蛊之病耶。二火炽。则肺金伤。肺金伤。则气燥液竭。内外腠理因之干涩而思饮也。且肾乃胃之关。通调水道。肺病则水不复上归下输。肾病则不复关键。不能调布五经。岂不饮一斗而出一斗乎。用八味补肾之精。散其本也。
不避桂附之热。为非辛不能开腠理。致五脏精输之于肾。与其施化四布以润燥也。每恨古今论消渴者。多集其症。而不举其所自者有之。举其端而不明其源者有之。仲景因当时失第六卷论六气之详。故只就金气而言病。不及乎火。
惟张子和论君相二火。可补仲景之未备。相火游行五脏间。火主动。动之和者。
则助本脏气生化之用。动之不和者。即为害之大也。妄动之火势盛。必挟本脏气同起。当时脏气。有虚有实。有阴有阳。主气主血。升降浮沉。各一体用。是故治火之中。必当先审脏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在阳则调其气。在阴则理其血。当升而反降者。必举之。当降而反升者。必抑之。须兼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性。从而治之。使无捍格之患。则火有所归宿而安矣。肾气丸内有桂附。治消渴恐有水未生而火反盛之患。不思内经王注。火自肾起。为龙火。当以火逐火。则火了灭。
以水治之。则火愈炽。如是则桂附亦可从治者矣。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衍义〕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注曰。若脉浮者。
表未解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甚。实也。微热消渴者。热未成实。
上焦燥也。与是药生津液。和表里。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见上)
〔衍义〕伤寒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吐。名曰水逆。注曰。六七日发热不解。烦者。邪在表也。渴欲饮水。邪传里也。里热甚。则能消水。水入则不吐。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积不散。饮而吐也。与此药和表里。散停水。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文蛤(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