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经二注


  水在脾。少气身重。

  〔衍义〕脾居中焦。与胃为表里。受谷化精。输于五脏百骸。脾实则中气强盛。体质强健。今水在脾而脾病矣。中虚则少气。肌肉不得所养。唯受水气。水阴也。故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衍义〕肝有两叶。布在胁下。经脉亦循于是。与少阳胆为表里。今水客于肝。表里气停。故支满。嚏者。气喷出也。少阳属火。火郁则有时而发。邪虽发动。不得布散。

  惟上冲于鼻额。故作嚏。吊引胁下所结而痛。原病式曰。嚏以鼻痒而作声。鼻为肺窍。痒为火化。火干阳明。痒为嚏也。

  水在肾。心下悸。

  〔衍义〕心属火而宅神。畏水者也。今水在肾。肾水愈盛。上乘于心。火气内郁。神灵不安。故作悸动。筑筑然惧也。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衍义〕心之俞出于背。背、阳也。心有留饮。则火气不行。惟是寒饮注其俞。出于背。

  寒冷如掌大。论其俞之处。明其背之非尽寒也。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衍义〕胁下为厥阴之支络。循胸出胁下。足厥阴脉布胁肋。而缺盆是三阳俱入。

  然独足少阳从缺盆过季胁。饮留胁下。阻碍厥阴少阳之经络。不得疏通。肝苦急。气不通故痛。

  少阳上引缺盆。故咳嗽则气攻冲。其所结者通。而痛辄已。(一作转甚)如上条咳而痛同也。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衍义〕胸中者。肺部也。肺主气以朝百脉。治节出焉。饮留胸中。宗气呼吸。惟以布息。故短气。气不布。则津液不化而膈燥。是以渴也。足厥阴肝脏主筋。束骨而利关节。其经脉上贯于膈。而胆之经亦下胸中贯膈。夫饮者。即湿也。其湿喜流关节。从经脉流而入之。作四肢历节痛。留饮。水类也。所以脉亦沉也。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伏饮。

  〔衍义〕膈上表分也。病痰满喘咳。乃在表之三阳。皆郁而不伸。极则化火。冲动膈上之痰吐发。然膈间之伏饮。则留而不出。因其不出。则三阳之气虽动。尚被伏饮所抑。足太阳经屈而不伸。乃作寒热。腰背疼痛。其经上至目内 。故目泣自出。足少阳经气。属风火之化。被抑不散。并于阳明。属在肌肉之分。故振振身而剧也。是条首以痰言。末以饮言。二者有阴阳水火之分。痰从火而上。熬成而浊。故名曰痰。饮由水湿留积不散而清。故名曰饮。亦是五行水清火浊之义。

  夫病患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衍义〕饮水多留于膈。膈气不行则喘满。食少胃气虚。复多饮。胃土不能运水。水停心下。心火畏水。甚则神不安。为怔忡惊悸。微者阳独郁。而为短气。夫脉弦者。

  为虚为水。若两寸皆弦。则是大下之后。阳气虚寒所致。若偏见弦。则是积水之处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衍义〕脉弦为水为饮。今肺饮而曰不弦。何也。水积则弦。未积则不弦。非谓肺饮尽不弦也。此言饮水未积。犹得害其阳。虽不为他病。亦适成其苦喘短气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行义〕脉平当无病。何以有病而反平也。正与上条不弦意同。明其虽有支饮。而饮尚不留伏。

  不停积。以其在上焦。未及胸中。不伤经脉。故脉平。然终碍其阴阳升降。故喘不能卧短气耳。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衍义〕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行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衍义〕心胞络循胁出胸下。灵枢曰。胞络是动。则胸胁支满。此痰饮积其处而为病也。

  目者心之使。心有痰水。精不上注于目。故眩。本草茯苓能治痰水。伐肾邪。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白术除风眩燥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也。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妇人杂病中)

  〔衍义〕微饮而短气。由饮水停蓄。致三焦之气升降呼吸不前也。二方各有所主。

  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

  吸者出肾肝。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山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一证二方。岂无故哉。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衍义〕仲景尝谓天枢开发。胃和脉生。今留饮之堵塞中焦。以致天真不得流通。胃气不得转输。脉隐伏而不显。

  留饮必自利。自利而反快者。中焦所塞暂通也。通而复积。续坚满。必更用药尽逐之。然欲直达其积饮。莫若甘遂快利。

  用之为君。欲和脾胃。除心下坚。又必以半夏佐之。然芍药停湿。何留饮用之乎。甘草相反甘遂。何一方兼用之。盖芍药之酸。以其留饮下行。甘遂泄之。本草谓其独去水气也。甘草缓甘遂之性。使不急速。徘徊逐其所留。入蜜亦此意也。

  然心下者。脾胃部也。脾胃属土。土由木郁其中而成坚满。非甘草不能补土。非芍药不能伐木。又可佐半夏和胃消坚也。雷公炮炙法。有甘草汤浸甘遂者矣。

  脉浮而细滑。伤饮。

  〔衍义〕脉之大小。皆从气血虚实变见者也。伤于饮。则气虚而脉浮。血虚而脉细。

  阳火被郁。则微热而脉滑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衍义〕此言其脉邪之不相应也。寒饮反见数脉。数是内经有用热远热。有用寒远寒之戒。在夏用热药治饮。则数脉愈增。在冬用寒药治热。则寒饮愈盛。皆伐天和。所以在冬夏难也。在春秋。或可适其寒温而消息之。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衍义〕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饮结积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此条言病脉而不言药。后出一条。言药而不言病脉。可知悬饮之痛。不止上条。

  伤寒中悬饮。亦用是汤。则知十枣汤之治悬饮之证最多也。故将下条粘连上条。成注谓芫花之辛以散饮。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大枣之甘以益脾而胜水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衍义〕伤寒论寒邪伤荣。麻黄汤。风邪伤卫。桂枝汤。风寒两伤荣卫者。大青龙汤。

  稍迫心肺证。小青龙汤。今溢饮亦是荣卫两伤治之。何也。出方不出证。又何也。

  盖溢饮之证。已见首篇。故不重出。水饮溢出于表。荣卫尽为不利。犹伤寒荣卫两伤。故必发汗以散水。而后荣卫行。经脉行。则四肢之水亦消矣。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

  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己汤方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己(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衍义〕心肺在膈上。肺主气。心主血。今支饮在膈间。气血皆不通利。气为阳主动。

  血为阴主静。气不利。则与水同逆于肺而为喘满。血不利。则与水杂揉。结于心下而为痞坚。肾气上应水饮。肾气之色黑。血凝之色亦黑。故黧黑之色亦见于面也。脉沉为水。紧为寒。非别有寒邪。即水气之寒也。医虽以吐下之法治。然药不切于病。故不愈。用木防己者。味辛温。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气喘满。所以用为主治。石膏味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人参味甘温。治喘。破坚积。消痰饮。补心肺气不足。皆为防己之佐。桂枝味辛热。通血脉。开结气。且支饮得温则行。又宣导诸药。用之为使。若邪之浅。在气分多而虚者。服之即愈。若邪客之深。在血分多而实者。则愈后必再发。故石膏是阳中之治气者则去之。加芒硝味咸寒。阴分药也。治痰实结。赖之去坚消血癖。茯苓伐肾邪。治心下坚满。佐芒硝则行水之力益倍。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衍义〕明理论。眩为眼黑。冒为昏冒。伤寒之冒眩。以阳虚。中风亦有眩冒。乃风之旋动也。原病式以昏冒。由气热冲心也。目暗黑。亦火热之气郁。二论曰虚曰风曰火。各一其说。三者相因。未始相离。风火不由阳虚。则不旋动。阳虚不由风火。

  则不冒眩。盖伤寒者以寒覆其阳。阳郁化火。火动风生故也。

  〔衍义〕风火之动。散乱其阳。则阳虚。湿饮者。亦如伤寒之义。虽然。阳虚风火所致。

  然必各治其所主。寒者治寒。湿者治湿。察三者之轻重。以药佐之。此乃支饮之在心者。阻其阳之升降。郁而不行。上不充于头目。久则化火。火动风生而作眩晕。故苦冒眩也。利小便以泄去支饮。和其中焦。则阳自升而风火自息矣。泽泻能开胃关。去伏水。泄支饮。从小便出之。佐以白术和中益气。燥湿息风。药不在品味之多。惟要中病耳。

  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

  浓朴大黄汤方浓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易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硝。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硝。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浓朴多。则谓之浓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

  名浓朴大黄汤。上三汤皆治实热而用之。此支饮胸满。何亦以是治之。倘胸满之外。复有热蓄之病。变迁不一。在上在下。通宜利之耶。胸满者下之。然此水饮也。不有热证。况胸满未为心下实坚。且胸中痞硬。脉浮。气上冲咽喉者。则半表半里和解之。至有医误下。为心下硬痛。名结胸者。以大陷胸汤下之。不甚痛。犹不可下。以小陷胸利之。今支饮之胸满。遽用治中焦实热之重剂乎。是必有说。姑阙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

  〔衍义〕支饮留结。气塞胸中。故不得息。葶苈能治结利饮。大枣通肺气补中。此虽与肺痈异。而方相通者。盖支饮之与气。未尝相离。支饮以津液所聚。气行则液行。气停则液聚而气亦结。气阳也。结亦化热。所以与肺痈热结者同治。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衍义〕呕家为有痰饮动中而欲出也。饮去尽而欲解矣。反不渴。是积饮所留。由气不畅。结聚津液而成耳。半夏之味辛。其性燥。辛可散结。燥可胜湿。用生姜以制其悍。孙真人云生姜呕家之圣药。呕为气逆不散。故用生姜以散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