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


  外台秘要:治齿虫腐。棘针二百枚,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含之。又方:治尿血。棘刺三升,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方:治诸恶肿,失治有脓。烧棘针作灰,水服之,经宿头出。又方:虫食齿根肉黑。烧腐棘取沥,敷之十遍,雄黄末敷之,即愈。子母秘录:小儿天风口噤,乳不下。白棘烧末,水服一钱匕。又方:痈疸痔漏疮及小儿丹,水煮棘根汁洗之。出《千金》。

  衍义曰:白棘,一名棘针,一名棘刺。按《经》如此甚明。诸家之意,强生疑惑,今掠不取,求其《经》而可矣。其白棘,乃是取其肥盛,紫色,枝土有皱薄白膜先剥起者,故曰白棘。取白之意,不过如此。其棘刺花,乃是棘上所开花也,余无他义。今人烧枝取油,涂垢发

  卷第十三

  乌药

  乌药 味辛,温,无毒。主中恶心腹痛,蛊毒疰忤鬼气,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其叶及根,嫩时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能补中益气,偏止小便滑数。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树生似茶,高丈余。一叶三丫,叶青阴白。根色黑褐,作车毂形,状似山芍药根,又似乌樟根。自余直根者不堪。一名旁其,八月采根。(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图经曰:乌药,生岭南邕、容州及江南,今台州、雷州、衡州亦有之,以天台者为胜。

  木似茶KT ,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五月开细花,黄白色。六月结实如山芍药。而有极粗大者,又似钓樟根。然根有二种:岭南者,黑褐色而坚硬;天台者,白而虚软,并八月采。根以作车毂形如连珠状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爱,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斗门方:治阴毒伤寒。乌药子一合,炒令黑烟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盏,候汗出回阳立瘥。别说云:谨按《本草图经》及世称以天台者为胜。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台者为劣,入药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颇赤,而差细小尔。用者宜广求而比试之。

  衍义曰:乌药,和来气少,走泄多,但不甚刚猛。与沉香同磨作汤点,治胸腹冷气,甚稳当。

  卷第十三

  没药

  没药 味苦,平,无毒。主破血止痛,疗金疮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生波斯国。似安息香,其块大小不定,黑色。(今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没药单用亦得。

  味苦、辛。能主打 损,心腹血瘀,伤折 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良。日华子云:破症结,宿血,消肿毒。

  图经曰:没药,生波斯国,今海南诸国及广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榄,叶青而密。

  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或大或小,亦类安息香。采无时。今方:多用治妇人内伤痛楚,又治血晕及脐腹 刺者。没药一物,研细,温酒调一钱,便止。又治历节诸风,骨节疼痛,昼夜不可忍者。没药半两,研,虎胫骨三两涂酥炙黄色,先捣罗为散,与没药同研令细。温酒调二钱,日三服,大佳。

  海药:谨按徐表《南州记》:生波斯国,是彼处松脂也。状如神香,赤黑色。味苦、辛,温,无毒。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凡服皆须研烂,以热酒调服,近效。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产后血气痛,并宜丸散中服尔。

  衍义曰:没药,大概通滞血。打扑损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滞则气壅淤,气壅淤则经络满急,经络满急故痛且肿。凡打扑着肌肉须肿胀者,经络伤,气血不行壅淤,故如是。

  卷第十三

  龙眼

  龙眼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安志厌食,除虫去毒。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其大者似槟榔。生南海山谷。

  陶隐居云:广州别有龙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别名,今者为益智尔。食之并利人。唐本注云:益智似连翘子头未开者。味甘、辛。殊不似槟榔。其苗、叶、花、根,与豆蔻无别,唯子小尔。龙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龙眼也。其龙眼树似荔枝,叶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槟榔,有鳞甲,大如雀卵。味甘、酸也。今注按此树高二丈余,枝叶凌冬不凋。花白色。七月始熟。一名亚荔枝。大者形似槟榔而小,有鳞甲,其肉薄于荔枝,而甘美堪食。

  《本经》云一名益智者。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非今益智子尔。臣禹锡等谨按蜀本龙眼,除蛊图经曰:龙眼,生南海山谷,今闽、广、蜀道出荔枝处皆有之。木高二丈许,似荔枝而叶微小,凌冬不凋。春末夏初,生细白花。七月而实成,壳青黄色,文作鳞甲,形圆如弹丸,核若无患而不坚,肉白有浆,甚甘美。其实极繁,每枝常三、二十枚。荔枝才过,龙眼即熟,故观汉记》云:南海旧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驰险阻,道路为患。孝和时,汝南唐羌为临武长,县接南海,上书言状。帝下诏太官,勿复受献,由是而止。其为世所贵重久矣。今人亦甚珍之,曝干。寄远,北中以为佳果,亚于荔枝。

  衍义曰:龙眼,《经》曰:一名益智。今专为果,未见入药,《补注》不言。《神农本草》编入木部中品,果部中复不曾收入。今除为果之外,别无龙眼。若谓为益智子,则专调诸气,今为果者,复不能也。矧自有益智条,远不相当。故知木部龙眼,即便是今为果者。按《今注》云:甘味归脾,而能益智,此说甚当。

  卷第十三

  安息香

  亦柔韧(音刃)。(唐本先附)

  香树,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之通神,辟众恶。日华子治邪气魍魉,鬼胎血邪,辟蛊毒,肾气,霍乱,风痛,治妇人血噤并产后血晕。

  海药:谨按《广州记》云:生南海波斯国,树中脂也,状若桃胶,以秋月采之。又方:云:妇人夜梦鬼交,以臭黄合为丸,烧熏丹穴,永断。又主男子遗精,暖肾,辟恶气。

  卷第十三

  仙人杖

  小儿惊痫及夜啼,安身伴睡良。又主痔病,烧为末,服方寸匕。此是笋欲成竹时立死者,色黑如漆,五、六月收之。苦桂竹多生此。

  又别一种仙人杖,味甘,小温,无毒。久服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作茹食之,去痰癖,除风冷。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陈子昂《观玉篇序》云:夏四月,次于张掖河州草木无他异者,皆仙人杖。往往丛生,予家世代服食者,昔尝饵之,及此行也。息意兹味,戎图经曰:文具枸杞条下。

  卷第十三

  松罗

  为吐汤,利水道。一名女萝。生熊耳山川谷松树上。五月采,阴干。

  陶隐居云:东山甚多,生杂树上,而以松上者为真。《毛诗》云:茑(音鸟)与女萝,施于松上。茑是寄生,以桑上者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同尔。今详《经》云:松萝当用松上者。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松萝,使,味苦、辛,微热。能治寒热,能吐胸中客痰涎,去图经文具桑寄生条下。

  卷第十三

  毗梨勒

  毗梨勒 味苦,寒,无毒。功用与庵摩勒同。出西域及岭南交、爱等州,戎人谓之三果。

  唐本注云:树似胡桃,子形亦似胡桃。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用亦同法。(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毗梨勒,使。能温暖肠腹,兼去一切冷气。蕃中人以此作浆甚热。

  海药:谨按《唐志》云:生南海诸国。树不与诃梨子相似,即圆而毗也。味苦带涩,微温,无毒。主乌髭发,烧灰干血效。

  卷第十三

  庵(音谙)摩勒

  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一名余甘。生岭南交、广、爱等州。

  唐本注云:树叶细似合欢。花黄,子似李、柰,青黄色,核圆作六、七棱,其中仁亦入药用。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庵摩勒,主补益,强气力。合铁粉用一斤,变白不老。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人食其子,先苦后甘,故曰余甘。(唐本先附)

  图经曰:庵摩勒,余甘子也。生岭南交、广、爱等州,今二广诸郡及西川蛮界山谷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枝条甚软。叶青细密。朝开暮敛如夜合,而叶微小,春生冬凋。

  三月有花,着条而生,如粟粒,微黄。随即结实作荚,每条三、两子,至冬而熟,如李子状,青白色,连核作五、六瓣,干即并核皆裂,其俗亦作果子啖之。初觉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

  海药:生西国。大小如枳桔子状。梵云:庵摩勒果是也。味苦、酸、甘,微寒,无毒。

  主丹石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

  衍义曰:庵摩勒,余甘子也。解金石毒,为末,作汤点服。佛经中所谓庵摩勒果者是此,盖西度亦有之。

  卷第十三

  郁金香

  味苦,温,无毒。主蛊野诸毒,心气鬼疰,鸦鹘等臭。陈氏云:其香十二叶,为百草之英。按《魏略》云:生秦国。二月、三月有花,状如红蓝;四月、五月采花,即香也。

  (今附)

  十二叶为贯,捋以煮之用为鬯,为百草之英,合而酿酒,以降神也。以此言之,则草也,不当附于木部。

  陈藏器云:味苦,平,无毒。主一切臭,除心腹间恶气鬼疰。入诸香药用之。生大秦国。

  花

  卷第十三

  卫矛

  卫矛 味苦,寒,无毒。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蛊疰,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一名鬼箭。生霍山山谷。八月采,阴干。

  陶隐居云:山野处处有。其茎有三羽,状如箭羽,俗皆呼为鬼箭。而为用甚稀,用之削取皮羽。今注医家用鬼箭,疗妇人血气,大效。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鬼箭,使,一名卫矛,有小毒。能破陈血,能落胎,主中恶腰腹痛及百邪鬼魅。日华子云:鬼箭羽,味甘、涩。

  通月经,破症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脏虫及产后血咬肚痛。

  图经曰:卫矛,鬼箭也。出霍山山谷,今江淮州郡或有之。三月以后生茎,苗长四、五尺许。其干有三羽,状如箭翎。叶亦似山茶,青色。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条茎,阴干。

  其木亦名狗骨。《崔氏方》疗恶疰在心,痛不可忍,有鬼箭羽汤。《集验方》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大黄汤亦用鬼箭,皆大方: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石茆,根头真似鬼箭,只是上叶不同,味各别。采得后只使箭头用,拭上赤毛,用酥缓炒过用之。每修事一两,用酥一分,炒酥尽为度。外台秘要:治乳无汁。

  鬼箭五两,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八合,日三,亦可作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大效。

  衍义曰:卫矛,所在山谷皆有之,然未尝于平陆地见也,叶绝少,其茎黄褐色,若柏皮,三

  卷第十三

  海桐皮

  海桐皮 味苦,平,无毒。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疳 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堪作绳索,入水不烂。出南海已南山谷。似梓一作桐白皮。(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温。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目赤。煎洗。

  图经曰:海桐皮,出南海以南山谷,今雷州及近海州郡亦有之。叶如手大,作三花尖。

  皮若梓白皮而坚轫,可作绳,入水不烂。不拘时月采之。古方:多用浸酒治风蹶。南唐筠州刺史王绍颜撰《续传信方》着其法云:顷年予在姑熟之日,得腰膝痛不可忍。医以肾脏毒攻刺,诸药莫疗。因览《传信方》备有此验。立修制一剂,便减五分。步履便轻,故录之耳。

  海桐皮二两,牛膝、芎 、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一两,甘草半两,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八物净洗焙干细锉,生地黄以芦刀子切,用绵一两都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冬二七日,夏一七日,候熟。空心食后,日午晚卧时时一杯,长令醺醺。合时不用添减,禁毒食。

  海药:谨按《广志》云:生南海山谷中。似桐皮,黄白色,故以名之。味苦,温,无毒。

  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卷第十三

  大腹

  微温,无毒。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所出与槟榔相似,茎、叶、根、干小异。生南海诸国。(今附)

  图经文具槟榔条下。

  孙真人云:槟榔皮,鸩鸟多栖此树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卷第十三

  紫藤

  味甘,微温,有小毒。作煎如糖下水良。花挪碎拭酒醋白腐坏。子作角。其中仁熬令香着酒中,令不败,酒败者用之亦正。四月生紫花可爱,人亦种之。江东呼为招豆藤,皮着树,从心重重有皮。(今附)

  陈藏器 病。京都人亦种之,以饰庭池。

  卷第十三

  合欢

  合欢 味甘、平,无毒。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生益州山谷。

  陶隐居云:按嵇康《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也。诗人又有萱草,皆即今鹿葱。

  而不入药用。至于合欢,俗间少识之者,当以其非疗病之功。稍见轻略,遂致永谢,犹如长生之法,人罕敦尚,亦为遗弃。唐本注云:此树生叶似皂荚、槐等,极细。五月花发,红白色。所在山涧中有之,今东、西京第宅山池间亦有种者,名曰合欢,或曰合昏。秋实作荚,子极薄细尔。今按陈藏器本草云:合欢皮杀虫,捣为末,和铛下墨,生油调涂蜘蛛咬疮。及叶并去垢,叶至暮即合,故云合昏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音义云:树似梧桐,枝弱叶繁,互相交结。每一风来,辄似相解了,不相牵缀。树之阶庭,使人不忿。日华子云:夜合皮,杀虫,煎膏消痈肿,并续筋骨。叶可洗衣垢,又名合欢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