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蒸饼丸。

  星半蛤粉丸 治湿痰。倦怠痿弱。泻利肿胀。上为咳嗽。下为白浊之症。

  南星 半夏 苍术(九蒸洗) 白术(各一两) 蛤粉(二两) 橘皮(一两半)

  神曲糊为丸。姜汤下。

  中和丸 治湿热气痰。

  苍术 黄芩 半夏 香附姜桂丸(洁古) 治寒痰。

  南星 半夏 官桂(各三两)

  为末。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枳术丸 治脾虚食积生痰。(方见伤食)

  六君子汤 治气虚挟痰之症。(方见中风)

  茯苓丸 治中脘停痰伏饮。手臂一肢麻木不举。不可作风症虚症治者。此方主之。

  半夏(二两) 茯苓(一两) 风化硝(二钱五分) 枳壳(五钱)

  姜汁、竹沥和糊丸。

  控涎丹 治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有似瘫痪者。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小胃丹 上取胸膈之痰。下利肠胃之痰。胃弱者戒之。

  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晒) 大戟(长流水煮) 芫花(醋拌瓦器内炒各五钱) 大黄(酒蒸拌一两五钱) 黄柏(炒三两)

  粥丸。此方与坠痰丸。俱为脾家湿痰臌胀之剂。可与沉香化气丸相间服。则不伤元气而胀渐平。

  坠痰丸 治湿痰在脾胃成胀满者。用此下之。

  黑牵牛 枳实 白矾 朴硝 枳壳 牙皂萝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鸡鸣时服。初则有粪。后则有痰。元气实者。每日一服。元气虚者。间一日服。以大腹和软平复为度。

  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壮实人痰滞肠胃。变成诸般奇怪之症。

  大黄(略蒸) 黄芩(各八两) 青礞石(以焰硝同 黄金色) 沉香 百药煎(各五钱)

  上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晨白汤下。服后仰卧片时。使药气少停膈上。然后下行。妊妇忌用。

  瓜蒂散 痰在膈上。用此吐之。

  瓜蒂(七枚) 赤小豆(七粒) 甘草(三分)

  为末。每服一钱。或五分。空心。以齑汁或豆豉汤下。鹅翎探吐。令快为度。

  润字丸 开结润肠。通痰去垢。亦可为外感家秘结症。代承气汤功用。

  橘红(一两) 杏仁(二两) 牙皂(一两) 前胡 天花粉 枳实 山楂肉(各二两) 甘草(三钱) 槟榔(七钱) 半夏(一两) 生地黄(十二两)

  水发丸。空心。白滚汤下二三钱。

  白龙丸 治酒积有痰。

  半夏 滑石 茯苓 白矾(等分)

  神曲糊丸。

  卷之二 内因门

  饮症

  大意太阴所致为积饮。因而大饮则气逆。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

  内因水者。阴物也。积水不散。留而为饮。有愤郁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虑而停者。有痛饮而停者。有因热而伤冷者。(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气郁中州。水浆入胃。不能运化。随脏腑虚处而留着焉。(汇补)

  外候大抵停水则生湿。停酒则生热。湿则成痞。热则发躁。其变现也。或形寒饮冷而得。则类外感症。或困乏忧思而得。则似内伤症。或流于四肢。则似风家痹症。或流于关节。则似跌扑伤症。其他五脏六腑所受。见症各出。(汇补)

  饮分各经在心则怔忡眩晕。在肺则喘急咳嗽。在脾则短气痞闷。在肝则胁满嚏痛。在肾则脐下悸动。(金匮)在上则面浮。在下则跗肿。在胃中则胸满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经络则一臂不遂。而复移一臂。在肠间则雷鸣泄泻。或为溺结。与癃闭相似。在阳分不去。久则化气。与黄肿相似。在阴分不去。久则成形。与积块相似。在左胁者。形同肥气。在右胁者。形同息贲。(汇补)

  饮分六症夫饮一也。而分五饮六症。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饮水停肠胃。辘辘有声。令人暴肥暴瘦。悬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悬悬思水。溢饮水流四肢。身体重痛。支饮水停膈上。KT 逆倚息短气。留饮水停心下。背冷如掌大。

  或短气怔忡。四肢历节疼痛。胁痛引缺盆。咳嗽转甚。伏饮水停膈满。呕吐喘咳。发热恶寒。腰背痛。身惕HT而泪出。(仲景)

  饮与痰分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也。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汇补)

  停饮脉法脉偏弦者。饮也。又脉浮而细滑者。伤饮。又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要略)

  停饮总治停饮之初。挟寒挟气者俱多。故症现寒热者。汗之。在胁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肠胃者。下之。

  (入门)若挟虚症者。补之温之。(汇补)

  初宜分消凡大饮之后。当风着寒。水气凝结不运。外有表症。内有饮症者。果当温散。然或发汗太过。阳气空虚。水饮仍未解散。致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又当温之。不可再行分消也。(汇补)

  次宜调养若血气亏乏之人。痰饮客于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发为诸病者。宜导去痰饮。随即补元气。不可专任汗吐渗下之法。(汇补)

  虚宜温中更有脾虚之人。每遇饮后。即觉停滞于中。肠鸣于内。甚或作泻。屡用分利不效者。法当温理中焦。(汇补)

  久宜暖肾久有肾虚不能纳气归元。则积饮于外。或泛于上焦为涎沫。或停于心下为怔忡。或留于脐腹。筑筑然动气者。均宜益火之剂。(汇补)

  饮症用药汗以香苏饮。吐以二陈汤。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饮枳实丸。凡前五饮症。元气稍旺者。三花神佑丸、控涎丹逐之。元气稍虚者。五饮汤。虚甚者。六君子汤。虚寒者。理中汤。下焦肾阴虚者。六味丸。肾家阳虚者。八味丸。外感夹饮。发汗过多致虚症者。真武汤。

  饮症选方香苏饮 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用此发汗。(方见伤风)

  二陈汤 治停饮胃口。恶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见痰症)

  四苓散 凡饮停肠内。或泄泻。或小便不利。以此渗利之。(方见湿症)

  三花神佑丸 一切湿热。积成痰饮。变生体麻肢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气壅不行。

  甘遂 大戟 芫花(各五钱) 黑牵牛(二两) 大黄(一两) 轻粉(一两)

  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为度。

  控涎丹 治痰饮在膈。胸背手足颈项腰胁引痛。似风症者。(方见痰症)

  蠲饮枳实丸 逐痰消饮。导滞清膈。

  枳实 半夏 陈皮 黑丑(各三两)

  炊饼丸。姜汤下。

  青木香丸 治胸膈噎塞。气滞不行。肠中水声。呕吐痰沫。不思饮食。服此宽中利膈。

  黑牵牛(二十四两取头末十二两) 木香(三两) 补骨脂 荜澄茄(各四两) 槟榔(二两)

  清水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下。气滞湿痰留饮。大效。

  十枣汤(仲景) 治悬饮内痛。直达水气结聚之处。

  芫花 甘遂 大戟为末。枣子十枚。煮汤去枣。调药末。强壮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为度。虚人勿服。

  五饮汤(海藏) 治五饮留滞心胸胁下。

  旋复花 人参 陈皮 枳实 白术 茯苓 浓朴 半夏 泽泻 猪苓 前胡 桂心 白芍药 炙甘草(各等分)

  生姜。水煎服。

  泽泻汤(仲景) 治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煮服。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遇饮停留。成胀满吐呕泻利者。(见前中风)

  理中汤 治脾家大虚。挟寒。停饮不化者。(方见中寒)

  真武汤(仲景) 外寒挟水症。发汗过多。心下悸。头眩筋惕。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芍药 生姜(各三钱) 附子(八分)

  水煎。温服。

  八味丸 治肾经阳虚。不能制水。水饮停留。或泛为痰。或浸为肿。或动为悸。(方见中风)

  卷之二 内因门

  伤食

  大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内经)一或有伤。脾胃便损。饮食减少。元气渐惫。(杂着)

  内因有过食生冷瓜果鱼腥寒物者。有过食辛辣炙爆酒面热物者。有壮实人恣食大嚼者。有虚弱人贪食不化者。(指掌)有饮食不调之后。加之劳力。劳力过度之后。继以不调者。(安道)

  外候令人腹胀气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气。如败卵臭。或呕逆恶心。欲吐不吐。恶闻食气。或胃口作痛。或手按腹疼。或泄泻黄白而绞痛尤甚。或憎寒壮热头疼。似外感疟疾。但外感则身多疼痛。左脉浮盛。伤食则身无疼痛。右脉滑大。(汇补)亦有旧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气虚弱。经宿不化者。(巢氏)其有热者。令人吞酸。其无热者。令人噫臭。(吴 )

  脉法气口紧盛伤于食。(内经)右关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脉经)凡人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当问其胸满恶心欲吐欲呕者。此食填胸中。气不下降。故尺部无脉。乃天道不能下济之象。探吐自愈。如胸中无食。又不欲吐。而尺无脉者。此根本已废。短期迫矣。又停食脉沉滑。伤冷硬物。宜温以克之。脉洪数。伤辛热物。宜苦以胜之。脉缓滑。伤腥咸物。宜甘以胜之。脉弦紧。伤酸硬物。宜辛以胜之。脉洪滑。伤甜烂物。宜酸以胜之。脉微迟。伤冷物。且有积聚痰涎。宜温剂和之。若见单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滞。宜辛温发之。(汇补)

  治法在上者。未入于胃。乃可吐之。在中者。消导之。在下者。已入于胃。宜下之。(玉册)然皆不可过剂。恐损元气也。

  (汇补)

  峻剂宜戒肠胃为市。所伤食物。过在中焦。设用破气之剂。徒损上焦清气。峻烈之品。复伤下焦阴血。皆谓之诛伐无过。惟当顺气化痰。助脾腐化。更视元气何如。所伤何物。徐徐消导。润而去之。滞去之后。犹当补养脾胃。以复健运之常。若概用牵牛、巴、黄。损伤脾气。潜耗津液。积聚转固。而药之余毒留于肠胃。渐变呕吐肿泄痿黄。即或临时痊可。而暗夺其纪者多矣。(汇补)

  挟寒挟热其有身受寒气。口伤生冷而暴病者。初时便宜辛温开导。盖食得寒则凝。得热则化也。稍久寒郁成热。当兼一二辛凉降火之味。(丹溪)所以伤食之人。腹痛日久。时作时止。口干唇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亦有泄泻黄糜。肛门如火者。皆湿中生热之症。反以苦寒取效。可见伤食亦有挟寒挟热之异。犹之外感有寒实结胸热实结胸之别。故凡临症之顷。大宜审察。(汇补)

  伤食成痞食伤之后。物滞虽消。元气受损。或已经攻下而脾阴受伤。至高之气乘虚下陷而为蓄满痞塞者。宜理脾胃。和气血。治以辛发升散之剂。则痞结自解。不可再用枳、朴等类。重损中州。(入门)

  脾虚甘补平人饮食入胃。脾能运之。故随食随化。病患饮食入胃。脾勿能运。则食反磨脾。故有食入即痛者。不可与伤食同治。致变不测。但补脾胃。其食自化。(汇补)

  肾虚温补饮食虽入中焦。其变化精微。实赖少火上蒸。中年之后。大病之余。元阳亏损。不能熟腐。因而衰馁。易于停食。作痞作痛。为呕为泻。宜补火以生土。譬之锅底加薪。水谷尽熟也。(玉机)

  胃枯平补又有专事清虚。素食粗 。肠胃无以滋养。久久枯涩。易于停食。治者不求其本。喜攻速效。妄用辛香燥热。

  徒快一时。变生噎膈臌胀。背痈嗽脓等症。若早知胃枯。但与平补。久而自效。(汇补)

  用药食填上焦。宜单盐汤。或二陈汤加桔梗芦吐之。吐后。以二陈加香砂和之。食停在中。保和丸主之。肉食伤。

  加草果、山楂。面伤。加神曲、莱菔。水果伤。加肉桂。豆粉伤。加杏仁。瓜 伤。加糯米。糯米伤。加酒曲。饭食伤。

  加陈六安茶。炙 伤。加淡豆豉。外着暴寒。加苏叶、干葛。内伤生冷。加干姜、桂枝。挟气滞。加木香、乌药、枳壳、槟榔。挟寒湿。加苍术、浓朴。久而挟郁热。加姜汁炒山栀。郁热便秘者。加大黄。挟热便泻者。加黄连炭。如初起自吐者。二陈加藿香、豆蔻、浓朴、砂仁。自泻者。二陈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吐下未净者。枳术丸消之。吐下已虚者。六君子补之。至于伤食感寒腹痛。有用备急丸攻下者。有用理中汤温补者。虚实之间。最当详辨。

  久病不运化者。以六君子加谷芽、益智、砂仁之类。

  凡伤食。必问所食何物。寒者热者。是喜食而太过耶。当助脾消导。或乘饥困而食之耶。当补中益气。是气恼后得食。或食后着气耶。当舒气解郁。兼以消化。若病后。疮溃后。产妇高年。凡有食滞。只宜补益消化。若概用攻下。立见倾危。凡左脉微弱。右脉弦滑。或弦大。形气俱虚。又兼饥馁。骤得饮食。食而过节者。此不足中有余也。以受伤言不足。以停滞言有余也。故标本当审缓急。更有物停气伤。宜消补兼行者。有物停气不甚伤。当消导独行者。有既停滞。不能自化。但须补脾使之营运。不必消导者。当临时消息。不可一偏。

  至如枳术丸。虽曰消导。固有补益之功存乎其间。和中最妙。其他如木香分气丸、枳实消导丸、大枳壳丸。

  虽无补益。然施于有余实症。无不获效。但不可视为常法。若所滞之物。非枳术丸等所能去者。安可泥常而不通变。则备急丸、煮黄丸、感应丸、瓜蒂散等。东垣丹溪亦未常委之勿用也。(安常)

  【附恶食】恶食非止一端。有胸中痰滞者。宜导痰以助脾。有伤食恶食者。宜消化以助脾。有病久胃虚者。宜参术以健脾。(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