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附不能食】不能食有虚有实。实则心下痞满。恶心口苦。宜消导。虚则倦怠。面色痿黄。必心下软和。宜异功散加砂仁。

  有虚痰者。六君子汤。用补脾不效者。宜二神丸。虚则补其母也。若善饥不能食。属胃热。脉洪而虚者。异功散加竹茹、黄连。脉洪而实者。人参白虎汤治之。(汇补)

  伤食选方保和丸(丹溪) 治食积酒积。

  山楂肉(二两) 半夏 橘红 神曲 大麦芽 白茯苓(各二两) 黄连 莱菔子 连翘(各五钱)

  末之。滴水丸。白汤下。加白术。名大安丸。

  枳术丸(洁古) 消食强胃。治痞宽胸。

  枳实(一两) 白术(二两)

  末之。荷叶裹烧饭为丸。陈茶姜汤任下。

  三黄枳实丸 治食郁成热。腹胀便秘壮实者。

  大黄 黄连 黄芩 白术 陈皮 枳实 神曲各等分。末糊丸。姜汤下。以利为度。

  枳实导滞丸 行湿热之物。去积滞闷痛。

  大黄(十两) 神曲(五两) 枳实(五两) 茯苓 黄芩 白术 黄连(各二两半) 甘草(一两) 泽泻(二两)

  炊饮丸。

  和中丸 治胃虚食滞。厌厌不食。大便或秘或溏。

  浓朴(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半夏(一两) 陈皮(八钱) 木香(二钱半) 甘草(三钱) 枳实(三钱)

  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

  备急丸 治胃停生冷。心腹急痛。手不可按。右寸关脉紧盛者。

  大黄 干姜 巴豆(各等分)

  末之。蜜丸如豆大。姜汤下三丸。得吐利为度。此方并治中恶客忤。心腹胀痛。卒如刀刺。气急口噤卒死者。以暖水下。或不下。捧起头。得下咽。须臾便瘥。再与三丸。以腹中鸣转。得吐下。即愈。

  感应丸 化积化滞。不动脏腑。

  丁香 木香 肉果 干姜(各一两) 杏仁(一百四十粒) 百草霜(二两) 巴豆(去皮膜七十粒)

  同研入药内和匀。加糯米糊。入药杵千余下。丸如莱菔子大。每服十丸。食滞。陈皮汤。气滞。茴香汤。呕吐。

  生姜汤下。

  大枳壳丸 治一切酒食伤胃。胸膈闷痛。饮食不下。两胁刺痛。呕逆恶心。

  蓬术 浓朴 人参 青皮 黑牵牛 枳壳 茯苓 木香(各一两) 大黄(二两) 陈皮 白术(各一两) 槟榔 半夏神曲(各三两) 三棱 麦芽(各一两)

  姜汁糊丸。

  资生丸(缪仲淳) 健脾开胃。消食止泻。调和脏腑。醉饱之后服之。大能消食。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茯苓(一两半) 陈皮(二两) 山楂肉(二两) 神曲(二两) 黄连(姜汁炒)

  豆蔻 泽泻(各三钱) 桔梗 炙甘草 藿香(各五钱) 白扁豆(一两) 莲肉(一两) 薏苡仁(三两) 山药 麦芽芡实(各一两半)

  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一丸。醉饱后。细嚼。淡姜汤下。

  大健脾丸白术(三两) 广皮(一两) 黄连(八钱) 木香(七钱半) 人参(一两半) 山药肉果(各一两) 甘草(七钱) 山楂肉 神曲 砂仁 谷芽(炒各一两) 茯苓(二两)

  为末。蒸饼丸。如绿豆大。空心。午后陈皮汤下五十丸。

  平胃散 人参白虎汤(二方俱见暑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二神丸补骨脂(炒四两) 肉果(二两生用)

  为末。枣子五十枚。生姜四两。同切片。煮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以肉研入药。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

  二陈汤 瓜蒂散(二方俱见痰症) 异功散(方见血症) 六君子汤(方见中风)

  卷之二 内因门

  伤酒

  大意酒之为物。气热而质湿。(内经)气味俱阳。阴寒之时。少饮能御邪助神。壮气活血。恣饮则生痰益火。耗气损精。令暴病暴死。世人认为痰厥中脏。而不知酒色自戕之所致也。(三锡)

  内因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酒气与谷气相抟。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内经)

  外症轻者。头痛眩晕。呕吐痰逆。神昏烦乱。胸满恶心。饮食减少。小便不利。(医鉴)甚者。大醉之后。忽然战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汇补)

  酒伤各经酒循经络。留着为患。入肺则多嚏多痰。入心则多笑多言。入肝则善怒有力。入脾则思睡。入肾则思淫。及其久也。伤肺则变咳嗽消渴。伤心则变怔忡不寐。伤脾则变痞满疸胀。伤肝则变胁痛吐血。伤肾则变腰软阳痿。此五脏之受病也。又酒后汗多者。胃受之。酒后面青者。胆受之。酒后多溺者。小肠受之。酒后溺赤者。膀胱受之。酒后积利者。大肠受之。数者皆能成病。惟胃与小肠受酒者。汗多则从表而泄。溺多则从便而出。所以善饮不醉而变病亦少也。(说约)

  酒毒损肺成痈酒毒留于肺者。缘肺为清虚之脏。酒多则损其清虚之体。由是稠痰浊火。熏灼其间。轻则外为鼻 准赤。

  内为咳嗽痰火。重则肺叶受伤。为胸痛胁胀。咳唾脓血。痰出腥秽。肺痈溃烂。宜化痰清肺。庶可保全。(汇补)

  酒毒传胆成痈酒毒传于胆者。缘酒性清洌。不随浊秽下行。惟喜渗入。从胃至胆。胆为清净之腑。同气相求者也。其次虽入小肠膀胱。化溺而出。然酷烈之性。惟胆受之。故湿热郁于经隧。为环跳疼痛。久成痈肿。宜清彻之剂。和解少阳之邪。或冀免焉。(喻嘉言)

  酒湿成疸醉卧卑湿之处。或食乳面等物。寒湿外郁。束其湿热。无从发泄。而成痞胀酒疸。初则两目小便俱黄。后则遍身牙爪亦然。速宜分解湿热。久则难治。(汇补)

  酒湿成痹好酒之人。湿热内积。生痰动火。往往发为口眼歪斜。舌强肢废。混似风中血脉。宜解酒除湿。消痰清火。不可以风药误治。(汇补)

  脉法脉浮而数为伤酒。若挟宿食。必兼滑数。

  治法当初醉昏妄时。治宜发汗。醒后则热去湿留。莫如利便。乃上下分消其湿热也。(兰台秘藏)若传于五内。则宜本病药中。兼去湿热。盖酒之形质可化。而湿热之气终久不变。非若他症。六淫七情。传变不齐。(说约)

  伤酒忌下酒性纯阳。最耗元气。若复下之。徒损津液。反生痰火。元气消烁。卒成虚损。所以慎下。(兰台秘藏)

  用药初宜汗以二陈汤。加干葛、苏叶、黄芩。继宜渗以四芩散。加干葛、山栀、花粉。其有他症。俱以二方酌用。如哕呕。加竹茹、生姜。痰盛。如黄芩、贝母。胸满。加浓朴、枳壳。腹痛。加木香、砂仁。泄黄。加芍药、黄芩。酒癖块痛。加蓬术、木香。小便不利。调益元散。东垣治中酒。制葛花解酲汤。其方多用辛热之味。盖为饮酒时。食冷物太过。郁其毒于胃中。吐而烦躁不宁者设也。非酒家常用之药。昧者不知。但遇饮酒致病。必曰解酲汤最效。

  殊失立方本旨。盖葛花、葛根。乃阳明经轻扬之药。酒客恶心懊 。头痛如破。乃毒在阳明经。用此药顺其性而扬之。使毒从毫毛而出。非葛根能解酒毒也。若酒病传于肺脾肝胆肾者。则葛根又何与乎。(汇补)

  赵以德云。饮酒人发热者。用枝距子最效。此药一名鸡距。一名枳 。一名木蜜。俗呼癞汉指头。北人名烂瓜。江南谓之白石树。杭人货卖。名蜜屈五。又称蜜金钩。诗所云枸是也。树形似白杨。其子着枝端。如小指屈曲相连。春生秋熟味如锡蜜。以此木作屋。则一室之酒皆淡。其意可思。凡酒伤各经者。俱宜加用。中酒呕恶头痛。脉弦大。或弦滑。以二陈汤。加姜炒黄连、山栀、苏叶、干葛。煎成。加姜汁热服。酒积痛泄黄沫者。

  以酒蒸大黄作丸服。或用香连丸。加大黄最效。其余调摄。六君子汤、半夏茯苓汤。或理中汤。俱加干葛。或缩脾饮。随人虚实选用。

  伤酒选方二陈汤(方见痰症) 四苓散(方见湿症) 理中汤(方见中寒) 益元散(方见暑症)

  葛花解酲汤(东垣) 治酒食太过。呕吐恶心。胸闷溺涩。

  赤苓(一钱半) 葛花(五钱) 白术(二钱) 人参 橘皮 猪苓(各一钱半) 木香(五分) 神曲 泽泻(各一钱) 豆蔻 砂仁 青皮(各一钱) 生姜(七片)

  末之。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半夏茯苓汤(和剂)

  半夏 茯苓(各二钱五分) 生姜(五片)

  水煎服。

  缩脾饮(和剂) 治恶心烦渴。

  砂仁 乌梅肉 草果(煨去壳) 炙甘草(各四两) 干葛 白扁豆(炒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碗。煎八分服。

  丹溪方 治酒积作痢。下血不止。成藏毒。病脉滑而有力。见内热实症者。

  苍术 枳壳(各一钱) 当归 槐花(各一钱半) 地榆 干葛(各二钱) 炙甘草(三分) 黄连(五分)

  水煎。食前服。戒酒可愈。

  附简易法 酒后发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姜汤灌下。然后服药。不可即投寒剂。凡大醉不省。用生熟汤浸身。则汤皆酒气而苏。烧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发。又以青布浸湿贴胸背。仍以盐调井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伤酒食停滞不快。以盐花擦牙。温汤漱下。实时通快。酒积作痛。以官料酒药炒研。空心。汤调下二钱。

  三服可效。

  益脾丸 古云。服此饮酒不醉。亦好事之说。备之参考。

  葛花(二两) 小豆花(一两) 绿豆花(一两) 木香(二钱五分) 草豆蔻(一两)

  蜜丸。夜饮。津下五丸。

  脾气虚衰。色欲伤肾。每每饮酒不化。精神潦倒异常。呕泻不食者。竟以独参汤浓煎呷之。

  卷之二 内因门

  郁症

  大意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丹溪)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医鉴)故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或服药杂乱而成者。

  内因郁乃滞而不通之义。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浸淫。或酒食之积聚。

  而为留饮湿郁之候。(汇补)其因有六。气血湿热痰食是也。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而血不行。血郁而食不化。六者。又相因也。(丹溪)

  外症气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痰郁胸满喘促。起卧倦怠。血郁能食肢倦。溺淋便赤。食郁嗳酸作胀。恶食痞硬。

  湿郁关节重痛。首如物蒙。遇阴则甚。热郁目蒙溺涩。口干烦躁。遇暖便发。(戴氏)

  五脏郁症有本气自郁而生病者。心郁昏昧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忡不宁。(汇补)

  七情郁症七情不快。郁久成病。或为虚怯。或为噎膈。或为痞满。或为腹胀。或为胁痛。女子则经闭堕胎。带下崩中。可见百病兼郁如此。(何氏)

  脉法郁脉多沉。在上见于寸。在中见于关。在下见于尺。又郁脉或结或促或代。盖血气食积痰饮。一有留滞于其间。脉必因之而止矣。(脉经)

  总治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积。犹当分多少治之。(汇补)

  郁宜调中治郁之法。多以调中为要者。无他。盖脾胃居中。心肺在上。肾肝处下。四脏所受之邪。过于中者。中气常先受之。况乎饮食不节。寒暑不调。停痰积饮。而脾胃亦先受伤。所以中焦致郁恒多也。治宜开发运动。鼓舞中州。则三阴三阳之郁。不攻自解矣。(汇补)

  郁分五行五行之理。木性条达。火性发扬。土性冲和。金性清肃。水性流通。一有怫郁。失其性矣。(滑氏)故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内经)

  木郁治法胁胀满。目赤暴痛。此木郁也。治宜达之。达者。通畅之义。如怒动肝气。火因上炎。治以苦寒辛散而不愈者。则用升发之品。加厥阴报使之药以从治之。又如久风入中为飧泄。及清气在下为飧泄者。则用轻扬之剂举而升之。又如木实为病。脉弦而急。用降气苦寒不愈者。则吐以提之。使木气舒畅。则痛自止。此皆达之之法也。

  火郁治法咳嗽痰喘。风疹潮热。此火郁也。治宜发之。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如腠理外闭。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散之。又如生冷抑遏。火郁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则用升浮之品。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势穷则止。此皆发之之义也。

  土郁治法食滞中焦。痰凝脾藏。热壅肠胃。皆土郁也。治宜夺之。夺者。攻下也。劫而衰之也。如邪热入胃。用咸寒以攻下之。如中满腹胀。湿热内甚。其人壮实者。则亦攻下之。其或势甚而不能顿除者。则劫夺其势而使之衰。

  又如湿热为痢。非轻剂可已。或行或通。以致其平。皆夺之之义也。

  金郁治法癃闭气喘。胀满不眠。皆金郁也。治宜泄之。泄者。渗泄而利小便。疏通其气也。如肺受火烁。化令不行。致水源郁而渗道闭者。宜清肃金化。滋以利之。又如肺气 郁。胸满仰息不得卧下。非利肺气不足以疏通之。

  此皆泄之之法也。

  水郁治法水肿胀满。二便阻隔。皆水郁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之也。伐而挫之也。渐杀其势也。如胀满之病。水气浸淫而渗道以塞。乃土弱不能制水。当实脾土。资运化。使能制水而不敢泛滥。则渗道自通。或病势方锐。非上法所能遽制。则用泄水之药。伐而挫之。或动大便。或利小水。或发表汗。三法酌举迭用。以渐平之。此皆折之之义也。

  调气总法五郁之治。各有其法。然邪气之客。正气必损。故必调平正气。以复其常于治郁之后。苟调其气而尚未平复。则当益其所不胜以制之。如木郁不已。当清肺金。火郁不已。当滋肾水。水郁不已。当补脾土。金郁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