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汇补)

  溺血选方导赤散生地 木通 甘草胶艾汤(方见便血)

  小蓟饮小蓟 山栀 当归 生地 滑石 甘草 蒲黄 通草 淡竹叶 加冬葵子鹿角胶丸鹿角 熟地 发灰茅根汁为丸。盐汤下。

  卷之八 下窍门

  便浊

  大意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内经)故赤白浊。皆因湿热浊气。渗入膀胱而为病。(入门)

  内因其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丹溪)肾虚者。因思想过度。嗜欲无节。肾水虚少。膀胱火盛。小便去涩。

  所以成浊。(医鉴)湿热者。因脾胃湿热。中焦不清。下流膀胱。故便溲混浊。(正传)又有思虑劳心者。房欲伤肾者。脾虚下陷者。脾移热于肾者。下元虚冷者。湿痰流注者。有属虚劳者。有因伏暑者。(汇补)

  外候小溺浊涩。茎中大痛。其状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下澄。凝如膏糊。(心法)若初起先有消渴善饮。而后下便见浊者。即下消症也。(汇补)

  浊分气血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心与小肠主之。气虚热微者。则为白浊。肺与大肠主之。(正传)

  浊分虚实大约窍端结盖者。为多火。不结盖者。为兼湿。小水赤涩而痛。或浊带赤色者。为小肠湿热。小水不涩不痛。

  而所下色白。或渗利转甚者。为脾气下陷。茎中痛痒。而发寒热。或有结痛者。为毒邪所侵。(汇补)

  浊分精溺要知浊出精窍。淋出溺道。由败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湿热流注。与脾虚而下陷者。十中二三。(汇补)

  脉法两尺洪数。为阴火不宁。左寸短小。为心虚不摄。右脉大而涩。按之无力。或微细。或沉紧而涩。皆为虚。尺脉虚浮。急疾者难治。迟者易治。(汇补)

  治法赤者当清心泻火。白者当滋阴补肾。使水火既济。阴阳叶和。精气自固。(正传)若属湿痰者。宜燥中宫之湿。

  属虚滑者。宜提下陷之气。甚有色欲太过。阳虚生寒者。当壮火锁阳。此虽仅见。亦宜审也。(汇补)

  治禁不可纯用寒凉伤血。不可纯用热药助火。盖寒则坚凝。热则流通。均非当理。但宜清上固下。(入门)其必佐以甘淡者。以甘能化气。淡能利窍。若用涩剂。则邪无从出。反增胀闷。(汇补)

  用药阴虚火动。主以地黄汤。去山萸。加萆 、黄柏。心虚火动。主以清心莲子饮。湿痰下注。主以苍白二陈汤。湿热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气下陷。主以补中益气汤。下元虚冷。主以八味地黄汤。若暑月冒热便浊者。辰砂六一散。

  【附精浊】精浊者。因败精流于溺窍。滞而难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窍端时有秽物。如疮脓目眵。淋漓不断。与便溺绝不相混。此心肾二经火起精溢。故败精流出。而为白浊。虚滑者。血不及变。而为赤浊。宜滋阴药中。如牛膝、冬葵子、萆 。去其败精。然后分治。挟寒者。脉迟无力。溺色清白。挟热者。口渴便黄。脉滑数有力。寒者。萆 厘清饮。热者。清心莲子饮。

  便浊选方地黄加减汤 治阴虚火动便浊。

  即地黄汤 加知母、黄柏、麦冬。

  清心莲子饮 治心虚便浊有热。

  茯苓 黄 石莲子(各七钱半) 地骨皮 麦冬 人参(各一钱半)

  远志 菖蒲 车前 黄芩 炙草(各一钱)

  水煎。加辰砂调服。

  苍白二陈汤 治湿痰下注便浊。

  苍术 白术 半夏 茯苓 陈皮(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一方。加升、柴各三分。

  加味四苓散 治湿热不清便浊。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各等分)

  加山栀、麦冬、木通、黄芩。水煎。

  加减八味丸 治下元虚冷便浊。

  即桂附八味丸。去茯苓、泽泻。加菟丝、五味子。

  萆 厘清饮萆 菖蒲 益智 乌药(各等分)

  每服四钱。水煎。入盐一捻服。

  珍珠粉丸 治阴虚火旺而白浊。

  真蛤粉(四两) 黄柏(四两)

  水丸。酒下。

  小菟丝丸 治虚劳遗浊。

  石莲肉 山药(各二两) 茯苓(一两) 菟丝(五两)

  为末。山药糊丸。盐酒下。

  辰砂六一散(方见暑症) 水陆二仙丹(方见遗精)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卷之八 下窍门

  遗精

  大意遗精之主宰在心。精之藏制在肾。凡人酒色过度。思虑无穷。(直指)致真元下渗。虚火流行。精气滑脱(指掌)

  内因有思想无穷。相火妄动而精走者。有用心过度。心不摄肾而失精者。有饮酒浓味。痰火湿热。扰动精府者。

  有淫欲太过。闭藏失职。精窍清脱者。有脾虚下陷者。有肝火炽强者。(汇补)

  外候其为证状。亦复不同。或小便后。出多不可禁者。或不小便而自出者。或茎中痛痒常欲如小便者。(丹溪)或睡中无梦。流出不自觉者。大抵夜睡而自遗者轻。昼觉而自遗重。(汇补)

  五脏遗精五脏各有精。肾则受而藏之。故遗精之病。五脏皆有。不独肾也。如心病而遗者。必血脉空虚。本纵不收。肺病而遗者。必皮革毛焦。喘急不利。脾病而遗者。必色黄肉脱。四肢懈惰。肝病而遗者。色青筋痿。肾病而遗者。色黑髓枯。更当以六脉参详。昭然可辨。若肾脏自病者。专治其肾。如他脏移病者。则他脏与肾两治之。(汇补)

  脉法遗精之脉。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症之的。微涩阴伤。洪数火逼。(紫虚)

  治法治宜抑火清心。安脾实肾。则水火既济。坎离协议。何病之有。(玉策)

  用药心火妄动者。茯神汤。心肾不交者。炒香散。脾胃湿热者。二陈汤。加苍术、黄柏、升麻、柴胡。肾元不固者。

  山药丸。加牡蛎、龙骨、鹿茸、韭子。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肝火炽盛者。加味逍遥散。(汇补)

  【附梦遗】昼之所思。为夜之所见。凡男女性淫者。则心肝与肾之相火。无时不动。故劳怯之症。多梦鬼交。(正传)盖心藏神。肝藏魂。梦中所主之心。即心之神也。所见之形。即肝之魂也。所泄之精。即肾之精也。故心为君。肾为相。未有君火动。而相火不随之者。(指掌)所以寐则神游于外。魂化为形。神魂相感。俾君相二火。吸撮三焦之气。尽趋阴窍而跃出。(准绳)故治此病者。当先求其心。非君不能动其相。非相不能使其精。故宁心益肾为要药也。(绳墨)若寡欲之人。亦患此者。当作脾湿治。盖脾湿则气化不清。而分注于膀胱者。亦混浊而稠浓。由是扰动阴火。精随火泄。(指掌)治宜定志丸、珍珠丸、水陆二仙丹之类。

  【附鬼交】鬼魅相感者。其状不欲见人。如有人晤对。时独言笑悲泣。脉来乍大乍小。乍有乍无。及脉绵绵不知度数。

  而颜色不常。乃其候也。(必读)治以苏合香丸。或朱砂、雄黄、麝香、鬼箭、虎骨之类。或灸鬼哭穴二三十壮良瘥。(汇补)

  遗精选方茯苓汤 治欲火太盛。君火妄动而遗精。

  茯苓 远志 枣仁 菖蒲 人参 茯神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妙香散(荆公) 治心虚神弱。不能摄肾而精遗。

  龙骨 益智 人参(各一两) 茯苓 远志 茯神(各五钱)

  朱砂 甘草(各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

  山药丸(子和) 治肾气虚脱。腰痛体瘦。目暗耳鸣而遗精者。

  赤石脂( ) 茯神 山萸肉 熟地 巴戟 牛膝泽泻(各一两) 杜仲 菟丝子 山药(各三两) 五味(六两) 肉苁蓉(四两)

  为末。炼蜜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

  二陈汤 治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方见痰症)

  补中益气汤 治脾元下陷。精气不统而精遗。

  加味逍遥散 治肝火妄动。疏泄太过而精遗。(二方俱见中风)

  水陆二仙丹 治相火动而精遗。以致烦躁者。与补阴药同用。

  金樱子入粗袋。擦去刺。捣碎。水浸二宿。滤去渣。又将汁澄清。入锅熬成膏。芡实去壳为末。入金樱膏内。

  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淡盐汤下。

  珍珠粉丸(洁古) 治虚热遗精。

  黄柏(瓦上炒) 真蛤粉(各一斤)

  为末。滴水丸。温酒下。

  内补鹿茸丸(宝鉴) 治虚寒遗精。

  鹿茸(酥炙) 菟丝 白蒺藜 沙蒺藜 肉苁蓉 紫菀蛇床子(酒浸蒸) 黄 桑螵蛸 阳起石 附子 肉桂(各等分)

  为末。蜜丸。温酒下。

  卷之八 下窍门

  癃闭

  大意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膀胱不利为癃。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故三焦实则闭癃。(内经)癃与闭。二症也。暴病为溺闭。小便点滴。内急。胀满而难通。久病为溺癃。欲解不解。屡出而短少。(必读)

  内因有心肾不交。阴阳不通。而内外关格者。有热结下焦。壅塞胞内。而气道涩滞者。有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气化不施者。有脾经湿热。清气郁滞。而浊气不降者。有痰涎阻结。气道不通者。有久病多汗。津液枯耗者。

  有肝经忿怒。气闭不通者。有脾虚气弱。通调失宜者。(汇补)

  外候凡人鼻色黄。小便必难。热微则小便难而仅有。热甚则小便闭而绝无。(入门)小便胀满。气急上逆。心腹俱闷。叫痛欲死。(巢氏)甚有肺气壅极。横行脐中。小肠为之突出。外肾为之挺长。(寓意草)

  脉法脉紧而滑直者。不得小便也。又尺脉或浮或涩或缓。皆小便难。溺有余沥也。右寸关滑实者。痰滞上焦。细微者。中气不运。左尺脉洪数者。热结下焦。虚浮者。肾气不足。(汇补)

  治法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宜清金降气为主。并参他症治之。若肺燥不能生水。当滋肾涤热。夫滋肾涤热。名为正治。清金润燥。名为隔二之治。燥脾健胃。

  名为隔三之治。又有水液只渗大肠。小肠因而燥竭者。分利而已。有气滞不通。水道因而闭塞者。顺气为急。实热者。非咸寒则阳无以化。虚寒者。非温补则阴无以生。痰闭者。吐提可法。瘀血者。疏导兼行。脾虚气陷者。升提中气。下焦阳虚者。温补命门。(汇补)

  用药肺气受热。清肺饮。膀胱热结。八正散。气滞于内者。利气散。阴虚者。地黄汤。阳虚者。八味丸。脾虚不运者。

  补中益气汤。气虚不化者。六君子汤。血瘀者。牛膝汤。痰闭者。导痰汤。先服后吐。又有因小便不通。过服寒凉渗利诸剂。致气闭于下。寒郁于中。阴翳否隔。不能气化而不通者。用干姜、升麻。煎服而愈。于此可悟夫天地升降之道。阴阳消长之理。故志之。(汇补)

  【附转胞】转脬者。胞系转戾。脐下并急而痛。小便不通者是也。(巢氏)凡强忍小便而疾走。或饱食大怒而入房。使水气逆上。并迫于胞。故屈戾而不舒张也。治以甘遂末。水调。敷脐下。内饮甘草汤。其药汁至脐。二药相反。胞必自转。小便自通。或用甘遂末一钱。猪苓汤下即愈。若妊妇小便不通。因胎肥压胞。宜升举其胎。胞转而水道自利。不可专用淡渗。宜补中益气汤探吐以提其气。或外用稳婆手托法。亦可。(汇补)

  【附胞痹】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内经)盖因风寒湿气客于胞中。则气不能化。

  故胞满而小便不通。其为清涕者。以膀胱之脉。络脑而下贯鼻中。宜散胞中之邪。调下焦之气。肾沥汤主之。(医统)

  【附关格】关格者。脉名也。左手人迎脉。大于右手四倍。曰关。关者。热在下焦。必下绝小便。右手气口脉。大于左手四倍。曰格。格者。寒在上焦。必上为呕逆。若脉象既关且格。必小便不通。旦夕之间。陡增呕恶。此因浊邪壅塞。

  三焦正气不得升降。所以关应下而小便闭。格应上而生吐呕。阴阳闭绝。一日即死。最为危候。宜二陈汤加防风、桔梗芦探吐。若吐不出。以二陈汤加槟榔、大黄、枳壳、浓朴、木香、木通、杏仁、泽泻降之。古法。治虚人关格。有用补中益气汤加槟榔者。若上不得吐。下不得通。愦愦无奈。头汗不止者死。至于寻常腹痛二便不通而呕吐。其脉沉静不紧盛倍大者。非关格也。乃痰食之症。宜二陈汤加白芥子、山楂、枳实、青皮治之。(汇补)

  癃闭选方清肺饮(东垣) 治肺热口渴。小便不通。

  茯苓 黄芩 桑皮 麦冬 车前 山栀 木通(等分)

  水煎。

  八正散(宝鉴) 治膀胱热郁。小便不行。

  瞿麦 蓄 车前 滑石 甘草 山栀木通 大黄(等分)

  每服二钱。加灯心。水煎。

  导赤散 治心经客热溺闭。

  生地 木通 甘草 加连翘、黄连。

  五苓散 治清浊混行于大肠。致泄泻小便不通者。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利气散 治气壅小便不通。

  枳壳 陈皮 木通 甘草通闭散 可与前方合用。

  香附 陈皮 赤苓牛膝汤 治血瘀小便不通。

  牛膝 归尾 黄芩 加琥珀末少许。

  地黄汤 治阴虚小便不通。(方见中风)

  即地黄汤去萸肉。加麦冬、牛膝、车前。

  肾气丸(金匮) 治阳虚小便不通。(方见湿症)

  补中益气汤 六君子汤(二方俱见中风) 导痰汤(方见似中风)

  外治法葱头二十茎。紫苏二两。煎汤熏洗外肾小腹。或以盐炒热。绢包熨脐上下。或姜渣、枳壳亦可。或葱饼灸脐亦效。 又法。取田螺泥涂脐中。法见淋症。加麝香一二厘。或盐半匙填脐中扎紧更效。又法。独颗蒜一枚。栀子三十。盐花少许。研烂摊纸上。贴脐。甚者连阴囊涂之。即通。又小便不通欲死者。用桃枝、柳枝、木通、枯矾、旱莲子、汉椒各一两、葱白一握。灯心一束。细锉。入水三斗煎。耗一半。用瓷瓶盛汁。熏外肾。周遭以被围绕。不得入风。冷则换汁。再熏即通。(一方无旱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