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汇补


  紫黑者。胃烂也。(例略)或有青蓝色者。见则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传)针头稠密者凶。

  喘促自汗者死。气实足暖者易治。气怯足冷者难医。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将发之先。先自吐泻者吉。既发之后。久泻不止者凶。(汇补)

  外感发斑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阳毒发斑。有温毒发斑。四症之中。温毒为重。皆因热邪在表。不当下而下之。

  乘虚入胃。或热邪在里。胃热不泄。二者皆能发斑也。(三因)初起。必有头疼身热之表症。先宜辛凉彻其表。

  后用寒凉清其中。(入门)

  内伤发斑内伤发斑。轻如蚊迹。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表症。(入门)乃劳役过度。胃气虚极。一身之火。游行于外。

  或他症汗吐下后。中气虚乏。余邪无所归附。散于肌表。宜补宜降。不可妄行凉药。大建中汤。(指掌)

  阴症发斑阴症发斑。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红。如蚊迹之状。此名阴斑。终不似阳斑之红显。因肾气太虚。阴盛于下。迫其无根之火。聚于胸中。上熏肺分而为斑。若误作热症而用凉药者。非。宜调中汤温胃。其火自降。

  而斑自退。(指掌)

  发疹内因疹属热与痰在肺。发则痒 不仁。多兼风湿之殊。(心法)

  发疹外候疹有豆粒。或如粟米。或如蚊迹。或随出随没。或没而又出。红靥隐密皮肤。不透出者。为瘾疹。颗粒显透皮肤为痧疹。初起必兼鼻塞流涕。声重咳嗽。头疼胸闷。发热自汗。更有风邪拥肺。气急鼻煽。咳不能卧。先用润肺利邪之品。后变潮热。而头不疼。胸已快。惟咳嗽气急如故。此因本气素虚。肺邪虽解。而阴火乘旺也。

  脉大者。宜滋阴清肺。断不可误投参、 酸敛。以致不救。(汇补)

  赤白瘾疹赤疹因热。燥气乘之。稍凉则消。白疹因寒。冷气折之。稍暖则消。似白似赤。微黄隐于肌肉之间。四肢重着。

  此脾经风热挟湿也。多因沐后感风。与汗出解衣而得。(入门)

  脉法斑疹郁热。或伏或绝。或细或散。斑疹热盛。阳浮而数。阴实而大。大率洪数有力者生。沉小无力者死。

  治法疹宜凉解。斑宜清火。痒者祛风。痛者清热。(绳墨)又斑疹并出者。不可纯用风药。恐变痰嗽渴呕疮疡。(汇补)

  用药外感斑势未透。升麻玄参汤发之。已透。人参化斑汤清之。内伤发斑。调中益气汤敛之。风热发疹。消风百解散散之。疹毒未解。鼠粘子汤清之。脾家风湿发疹。用黄瓜水调伏龙肝散服。

  外治法凡斑欲出未透。用干葛、蝉蜕、苏叶煎汤揩之。或葱白擦。或姜汁喷。使斑势掀发为度。

  又法 痧疹发不出。气急鼻煽者。用芫荽捣烂。同酒浆研匀。热揩头面胸背。盖暖自愈。内服西河柳。阴干。

  大剂与之。名曰独胜散。

  斑疹选方人参化斑汤 治外感阳实发斑。势如锦纹。

  人参(一钱) 知母(二钱) 石膏(五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撮)

  水煎。

  升麻玄参汤 治外感热甚发斑。隐隐未透。

  升麻 玄参 干葛 甘草(等分)

  水煎。

  调中益气汤 治内伤胃气虚而邪火为斑。

  黄 人参 甘草 当归 白术(各五分) 白芍 柴胡 升麻(各三分) 橘皮 五味(三粒)

  水煎服。

  调中汤 治阴斑。

  苍术 陈皮 砂仁 藿香 甘草 芍药 桔梗 半夏(各八分) 白芷 羌活 川芎 麻黄 桂枝 枳壳(各七分)

  水姜煎。

  大建中汤 治阴虚阳气衰而浮越为斑。

  黄 当归 桂心 芍药(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一钱) 半夏 附子(各五分) 生姜 枣子水煎。

  消风百解散 治风热不散。郁于皮肤而为斑。

  荆芥 防风 白芷 羌活 陈皮 川芎 蝉蜕 苍术 柴胡 甘草(各等分)

  生姜、葱白。水煎。

  鼠粘子汤 治疹发不彻。无里症者。

  鼠粘子(上) 荆芥穗(中) 甘草(下) 防风(下)

  防风通圣散 治瘾疹热甚。状如斑形。稠密不消。用此清表彻里。(方见火症)

  【附妊妇斑疹】妊妇发斑。先用透解。次用清热。不可泥胎孕。执用养血。盖血药凝滞。斑毒不能外透。每致缠绵变症。若已透而内热未消。恐热侵胎元。宜护胎涂脐法。(汇补)

  妊妇发疹。宜清肺透表。亦不可用血药以治疹邪。亦不可用燥药以助疹热。(汇补)

  涂脐护胎法 治妊妇外感发斑已透。热未止。恐热入子宫。用此涂之。

  以井底泥涂脐以下二寸余。以绵护之。良久再易。

  卷之三 外体门

  黄病

  大意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内经)故黄胆多属太阴湿土脾不能胜湿。复挟火热。则郁而生黄。(必读)

  内因发黄譬如 曲相似。多因饮食劳倦。致伤脾土。不能运化。湿热内蓄。无由发泄。流于脾肉。遍于四肢。凡郁郁不得志之人。多生此病。(指掌)是脾虚为本。湿热为标。当于标本缓急审之。(三锡)

  外候湿热熏蒸。土气洋溢。面目爪甲身体俱黄。外则肌肉微肿。一身尽痛。内则胸腹满闷。嗳气不舒。日晡潮热。

  四肢倦怠。大便去而不快。小便赤而短少。或溺出沾衣。犹如柏染。(汇补)

  疸分干湿干黄热胜。色黄而明。大便燥结。湿黄湿胜。色黄而晦。大便润利。(入门)

  疸分阴阳诸疸发于阴经。必呕恶。发于阳经。必寒热。(汇补)

  疸分难易疸症口渴。其病难治。疸而不渴。其病易治。又焦黄难治。淡黄易治。其壮年气盛。脉大。易治。老人气弱。脉微。

  难治。(汇补)

  黄汗黄汗者。汗出染衣。色如熏黄。身肿且痛。虽发热而不渴。暮则烦躁不眠。因脾热汗出。入水澡浴。为风所闭。

  热留皮肤所致。属表症。宜解热湿。和其荣。用丁香 鼻法。 去黄水。自愈。(汇补)

  黄胆黄胆者。小溺面目牙齿指甲肢体皆黄。食已善饥。安卧懒动。憎寒壮热。日晡转甚。因脏腑不和。水谷相并。

  湿热蒸郁。邪留胃中。复为风热所搏。结滞不散。内蒸外郁。病属里症。便闭者。攻之。溺涩者。利之。二便利者。

  清解之。(汇补)

  谷疸谷疸者。发寒热。不能食。食已头眩。腹胀不安。心烦怫郁。右关脉滑。因胃热大饥。因而过食。停滞中脘。病属中焦。宜先去水谷之积滞。次解脾胃之郁热。(汇补)

  酒疸心胸懊 。欲吐不食。腹如水状。足心热。足胫满。小便黄。眼黄鼻燥。面发赤斑。因大醉当风。毒留清道。病属上焦。脉浮洪者。当探吐。设或误下。邪陷肾中。变成黑疸。面黑目青。如啖蒜齑。大便黑。肤粗燥。其脉微弱者。

  不治。(汇补)

  女劳疸女劳疸者。黄如灰色。额黑头汗。手足心热。薄暮不发热。日反恶寒。小腹急满。小便不利。大便时溏。腹胀如水状。类黑疸。因过于劳伤。又于大热之中。犯房入水所致。病属下焦。非水气也。宜培脾肾。若腹满多渴者。

  难治。(汇补)

  虚黄虚黄口淡怔忡。耳鸣脚软。怠惰无力。寒热微作。小便浊涩。皮肤虽黄。而爪甲如常。此劳倦太过。气血俱虚。

  不可妄用凉药。宜调中培土。若面色青黄。小便自利。谓之木胜于土。中走于外。又宜培脾抑肝。(汇补)

  阴黄阴黄者。四肢清冷。自汗泄利。小便清白。身不发热。脉沉而迟。乃脾肾虚损所致。宜温补。亦有过服寒凉。变成阴症。身目俱黄。肤冷胃疼。眼涩不开。大便自利者。茵陈附子干姜汤。(汇补)

  疸兼杂症黄胆初起。多兼杂症。如风症色黄带青。寒症色黄带黯。暑症色黄带赤。瘀血发黄。喜忘如狂。溺清便黑。食积发黄。恶食噫气。胸满腹胀。又有瘀热入心发黄者。有痰火入肺发黄者。不拘外感内伤。怫郁不舒。皆能成疸。(入门)

  死症凡疸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瘥。如寸口近掌处无脉。口鼻皆冷。泄利呕哕。胃气已脱者死。环口黧黑。汗出如油。脾气已绝者死。面见黑色。摇头直视者死。疸毒冲心。如狂喘满。腹胀气短者死。脉微小有神。小便利而不渴者生。口渴者死。其云十八日为期者。此指真黄而言。若脾虚面黄。不在此例。(汇补)

  脉法五疸实热。脉必洪数。虚小微涩。症属虚弱。脉浮可吐。脉沉可下。脉洪泄利而渴者死。脉小泄利不渴者生。

  入腹胀满。脉弦硬者凶。(汇补)

  治法疸病总以清热导湿为主。若病久脾胃衰薄者。当补中。(必读)

  治禁苦寒疸属脾胃。不可骤用凉药伤胃。必佐以甘温。君以淡渗。则湿易除。而热易解。若纯用苦寒。重伤脾肾。轻则呕哕下利。重则喘满腹胀。(汇补)

  久宜温补疸属虚损。宜温补肾肝。真阳之气一升。而邪火自敛。若疸用茵陈。必利小便。枯竭肝津肾水。则强病幸痊。

  而雀目肿胀又作。(入门)若面黄而黑。下有遗溺者。不治。(汇补)

  用药主以胃苓汤。茯苓渗湿汤。溺涩。加木通。食积。加山楂。属虚者。培脾。用四君子汤。补肾。八味丸。阴黄。理中汤。平肝。建中汤。

  验死生法用二指重按病患胸前膻中穴。二指左右分开。中间有血色者。可治。无血色者。不治。

  黄病选方茯苓渗湿汤 治湿热发黄。口渴溺涩。少食少卧。

  茵陈(七分) 茯苓(六分) 泽泻 猪苓 白术 苍术 陈皮 黄连 山栀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灯心草水煎。

  胃苓汤 治脾胃不和。倦怠食少。

  苍术(中) 浓朴(中) 陈皮(上) 甘草(下) 泽泻(中) 茯苓(上)

  猪苓(下)

  加味五苓散 治寒湿发黄。

  白术(上) 茯苓(上) 猪苓(下) 泽泻(中) 肉桂(下) 茵陈(中) 干姜(中) 浓朴理中丸 治阴黄为病。(方见中寒)

  黄 建中汤 治虚黄。(方见汗病)

  加味四君子汤 治女劳疸。

  即四君子加黄 、白芍、扁豆。水煎。

  茵陈干姜附子汤(宝鉴) 治寒湿虚黄。

  附子(三钱炮) 干姜(二钱炮) 茵陈(一钱二分) 茯苓(五分) 草豆蔻(一钱煨) 枳壳 半夏 泽泻(各五分) 白术(四分) 陈皮(三分)

  水煎。

  补中益气汤 加茵陈、栀子、猪苓、泽泻、黄连、滑石、赤苓。

  地黄丸 加苍术、白术、茵陈、酒炒黄柏。

  汤丸二药。早晚兼进。又当服绿矾丸更效。二方皆治虚疸。

  针砂丸(秘方) 治黄胆积块。久而不愈。

  猪苓 泽泻 白术 赤苓(各五钱) 苍术 砂仁 香附 浓朴(各二两) 三棱 莪术 乌药 茵陈 草果 针砂(醋炒七次各一两) 木香 青皮 陈皮(各七钱)

  上为末。老酒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忌食鸡、鱼。

  硝石矾石散 治女劳疸。

  硝石 矾石(各炒研等分)

  为末。大麦粥汁调服二钱。一方。用滑石。不用硝石。

  治方 用生姜二斤。捣烂煎汤。于无风处洗浴。令遍身汗出如雨。后用高良姜根捣汁服之。令其或吐或下。行一二次即愈。又方。用大芫荽捣汁酒服。三朝即愈。又方。用绿矾不拘多少。炒至白色。为末。煮枣肉丸。如樱桃大。每服七丸。早午晚各一服。黄酒送下。忌醋生冷发物。或有虫。即吐出。如神。

  卷之三 外体门

  水肿

  大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内经)脾主水谷。虚而失运。水湿停留。大经小络。尽皆浊腐。津液与血。悉化为水。故面目四肢浮肿。(汇补)

  内因人身真水火。消化万物以养身。(入门)故水则肾主之。土则火生之。惟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故肾水泛滥。反得浸渍脾土。是以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为肿。(心法)

  外候水始起也。目窠下微肿。如新卧起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皮薄而光。(针经)

  阳水阴水若遍身肿。皮色黄赤。烦渴溺涩。大便闭。脉沉数。此为阳水。若遍身肿。皮色青白。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

  此属阴水。(丹溪)阳水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风寒暑气。先肿上体。肩背手面。手之三阳经。阴水内因冷水酒茶。或兼劳欲房色。先肿下体。腰腹胫 。足之三阴经。(入门)

  气肿水肿皮浓色苍。四肢削瘦。胸腹痞满。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嫩。肿有分界。自下而上者。多属水。又按之不成凹而即起者气也。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入门)

  风肿瘀肿风肿走注疼痛。皮粗麻木。即痛风身肿是也。瘀肿皮肤光亮。现赤痕血缕。乃血化为水也。(入门)

  风水石水风水面浮身肿。自汗恶风。脉浮体重。骨节疼痛。不渴。宜表散。石水腹满不喘。其脉沉。宜利便。(准绳)

  水分血分妇人身肿。有水分血分之殊。水分者。中州停湿。心下坚大。病发于上。先水肿而后经断。治在中焦。血分者。

  血结胞门。脐下胀。病发于下。先经断而后水肿。治在下焦。且血分之病。小腹硬痛。手不可按。而水道清长。

  与脾虚之候。大腹柔软。水道涩滞者各别。宜破瘀之剂。若属怀孕。亦有气遏水道而肿者。但宜顺气安胎。

  俟产而肿自消。(汇补)

  喘胀相因先喘后肿。此肺不化气。水流为肿。治在肺。先肿后喘者。乃脾不运化。水泛为喘。治在脾。(杂着)治肺宜清金降气。而行水次之。治脾宜实脾理湿。而降气兼之。(汇补)